郭彥萍,湯淑斌,龐偉斌,李月彥
中國是抗生素濫用情況最嚴重國家之一[1],新型廣譜抗生素日新月異,細菌變異、耐藥增強,抗生素多重耐藥細菌的快速發展[2],向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和控制提出了嚴峻挑戰,開展細菌耐藥性監測工作是世界衛生組織控制細菌耐藥性的全球策略[3]。現將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2012/2013臨床病原菌分布和常見病原菌耐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報道如下。
1.1 標本采集 2012-01/2013-12寶雞市兒童醫院住院患者送檢的各類標本,包括血液、痰、尿、便、分泌物、穿刺液等,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復菌株計為1株菌。
1.2 方法
1.2.1 病原菌分離 臨床標本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進行培養、分離、鑒定,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VITEK-API分析系統將病原菌鑒定至種。
1.2.2 藥敏試驗 采用K-B法和E-test試驗進行體外藥敏試驗。試驗方法與藥敏實驗結果根據Clsi 2010年M100-S20文件推薦的方法和準則進行評價。M-H瓊脂和紙片購于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和溫州康泰公司。
1.2.3 質控菌株 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ATCC2591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肺炎鏈球菌(ATCC49619),流感嗜血桿菌(ATCC49247),糞腸球菌(ATCC29212);均購于溫州康泰公司。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WHONET 5.5進行藥物敏感試驗數據統計分析。
2.1 細菌分布 共分離鑒定病原菌3 911株,其中69%菌株來源于痰標本;革蘭陽性菌1 154株,占29.5%,革蘭陰性菌2 757株,占70.5%。病原菌分布構成見表1。

表1 2012/2013病原菌分布構成
2.2 主要病原菌種類 見表2。

表2 2012/2013主要病原菌分布
2.3 常見病原菌特殊耐藥種類和耐藥率 見表3。

表3 2012/2013常見病原菌耐藥表型及分布比
2.4 常見病原菌對臨床常用抗生素耐藥分布 見表4。

表4 常見病原菌對臨床常用抗生素耐藥率(%)
3 911株臨床非重復病原菌株主要來源于痰液、血液、分泌物、尿液等,痰液培養陽性率最高為55.7%,血培養陽性率為8.2%。
臨床分離菌株中革蘭陽性菌占29.5%,其中肺炎鏈球菌占48.1%,金黃色葡萄球菌占29.7%,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占2.1%;革蘭陰性菌占70.5%,其中腸桿科細菌占79%,非發酵菌占5.4%。本院位于前5位的病原菌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陰溝腸桿菌,分別占23.8%、23.6%、14.2%、8.8%、5.9%,與相關報道一致[5]。2013年分離出流感嗜血桿菌97株,占當年臨床分離病原菌的4.3%;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3株,來源于新生兒血培養。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離菌中ESBL菌株不斷增加,可能與臨床經驗性治療失敗、兒童抗生素選擇有限、抗生素的濫用有關。ESBL菌株不僅對β-內酰胺類、頭孢類抗生素耐藥性高,而且還對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藥物交叉耐藥嚴重,提示臨床及時進行病原微生物培養和耐藥監測的重要性,經驗性治療時抗生素選擇應慎重。對于ESBL菌株應積極選擇碳青霉烯類和酶抑制劑復合制劑藥物,及時采取有效的消毒隔離措施,防止耐藥菌株的擴散和傳播。多重耐藥在腸桿科菌、非發酵菌、不動桿菌中均有發現,臨床治療相當棘手,兒童治療不宜進行抗生素聯合使用,主要采取選擇體外藥敏試驗敏感抗生素,提高患兒免疫支持,積極預防交叉感染等措施干預。本組資料未發現對碳青霉烯類藥物耐藥的革蘭陰性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他啶敏感率較高。
流感嗜血桿菌對氨芐西林的主要耐藥機制是產生β-內酰胺酶,有資料顯示,兒童株流感嗜血桿菌β-內酰胺酶陽性率52.3%[6],本地區陽性率為11%。青霉素作為作為治療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標準藥物,在臨床運用已經超過半個世紀,2011年CHINET報道兒童株肺炎鏈球菌PRSP檢出率為12.9%[5],本地區陽性率為33.5%,對紅霉素、克林霉素、復方新諾明耐藥率較高,已不適用于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治療。青霉素、氨芐西林、含β-內酰胺酶抑制劑青霉素及二、三代頭孢均可做為經驗性治療藥物。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檢出率的上升,說明抗生素的使用得到了一定的規范,院外濫用抗生素的情形得到遏制。
1961年在英國發現第1例醫院內獲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MRSA逐漸成為全世界院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7],寶雞市兒童醫院2012年、2013年MRSA檢出率分別為22%和29%。MRSA感染的治療是臨床十分棘手的難題之一,MRSA對所有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同時還可能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多種抗生素多重耐藥。目前最常用療效肯定的抗生素為萬古霉素、去甲萬古霉素、替考拉寧等。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強對新入院及易感者的篩查,及時發現MRSA,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控制感染和隔離治療,是防止MRSA擴散和院內感染的重要措施。
銅綠假單胞菌是常見的條件致病菌,是醫院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極易產生獲得性耐藥,多重耐藥趨勢嚴重,多見于免疫力低下患者[8],易造成院內感染流行,臨床治療困難,其檢出率越來越高,目前已引起廣泛關注。銅綠假單胞菌對碳青霉烯類、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吡肟、頭孢他啶、頭孢哌酮/舒巴坦耐藥率較低。細菌耐藥性的變化超過了人類研制開發新抗生素的速度,遏制細菌耐藥趨勢已刻不容緩。準確、快速尋找病原微生物,正確報告藥敏試驗;掌握本地區、本醫院、本科室臨床常見細菌譜和耐藥動態,結合藥敏結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延緩病原菌耐藥程度。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充分利用監測分析數據,及時采取有效的消毒隔離措施,是防止耐藥菌的蔓延和流行的重要途徑,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細菌耐藥的出現。
[1] 邱家學,李娜.淺析我國抗生素濫用現狀及危害[J].上海醫藥,2006,27(12):555-556.
[2] 王輝,陳民鈞.加強臨床微生物室在感染性疾病診治中的作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1):2-4.
[3] 朱德妹.進一步加強細菌耐藥監測[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6,29(10):865-866.
[4] Paterson DL. The 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infections with 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species[J].Clin Infect Dis,2006,43 Suppl 2:S43-48.
[5] 胡付品,朱德妹,汪復,等.2011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2,12(5):321-329.
[6] 謝成彬,王頻佳,吳雨露,等.兒童呼吸道流感嗜血桿菌分離株耐藥性與β-內酰胺酶基因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3,25(5):561-565.
[7] Chambers HF. 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J]. Emerg Infect Dis,2001,7(2):178-182.
[8] 周田美,余道軍,董曉勤,等.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分析及耐藥基因檢測[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09,2(3):154-158.
(收稿日期:201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