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艷華 姚華松
創新型城市理論研究的發展
◎ 毛艷華 姚華松
創新型城市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柱。近年來,國內許多城市積極提出構建創新型城市的計劃,以期通過引進創新戰略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理論界對什么是創新型城市和怎樣建設創新型城市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和研究。本文從創新型城市的研究對象、基本內涵、類型劃分和發展模式等幾個方面,梳理歸納了理論界研究的最新進展。希望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有助于深化創新型城市的理論研究,并指導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實踐。
創新型城市 研究對象 內涵 類型 發展模式
創新型城市是城市發展理念和模式的一種創新。世界銀行在2005 年發表的一份關于“東亞創新型城市”的研究報告指出,創新型城市是在新經濟條件下,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它強調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要內容,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城市整體競爭力,從而實現城市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生態、城市地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WONG Poh Kam,et al.2005)。本文擬就創新型城市的研究對象、基本內涵、類型劃分和發展模式等理論發展問題進行分析。
創新型城市的研究既關注創新型城市發生的社會動因以及發展的宏觀形態,也關注個別案例的分析和考究。本文認為,創新型城市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城市的現代發展、發展動因以及發展階段形態等問題。
(一)城市的現代發展
城市發展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依據生產方式的變化,在人類社會歷程中先后出現了原始城市、農業城市、工業城市以及現代的創新型城市等。與原始城市、農業城市、工業城市相比,創新型城市是城市發展歷史長河中的現實階段,是特指從工業文明向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型城市(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戰略研究組,2011)。城市作為人類經濟和社會活動的主要空間載體,人類對城市的研究與討論一直未停止。美國城市學理論家劉易斯·芒福德指出:“人類用了5000多年的時間,才對城市的本質和演變過程獲得了局部的認識,也許要用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認識的潛在特征。”城市科學的核心任務就是對不同時期城市發生、發展與演變特征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更好地維系城市可持續與健康發展。從這一意義上講,創新型城市的研究對象就是探討城市的現代發展問題。
不同時期,城市發生和演變的動因不同,呈現出“變”和“不變”的兩方面特征。一方面,城市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遵循一定發展規律,比如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從以要素集聚為特征的城市化走向以分散為特征的郊區化、逆城市化,而后又回歸到更高層次的再城市化;城市文化需要傳承和維系,城市經濟發展不能以文化喪失為代價。另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固化不變,都在改變自身和周邊城市、區域和全球范圍內城市之間的復雜關系,從而塑造其在地區和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城市發展研究的重要命題就在于,對不同時期城市發展宏觀環境變化及其對城市影響、城市在全球化與本地化互動關系中的角色定位及演變、城市發展策略與規劃的演變、城市主導產業的更迭和城市功能、空間的重置等進行深度分析與研究。
例如,在《城市創新角色的研究》一書中,俄羅斯學者塔赫馬克西普(Tahtmaxep,1996)提出了基于城市居民形成創新角色潛力的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構想觀點,并揭示了“創新潛力—技術結構—城市居民生活方式”鏈條中各環節的相互關系。該專著研究了使社會情緒符合新技術結構所要求的創新進步機制,介紹了形成城市創新角色潛力問題,包括精神潛力、一定的消費技術和地區組織(構造法)潛力、創新潛力。還提出了對在大型技術創新作用下的改革進行社會學分析的方法和方法論原理,以及按照創新角色的城市分類法,并考慮到居民的心理狀態,討論了城市創新發展的生態空間(鄭士貴,1997)。
創新型城市的發展目標在于實現三個根本轉變:第一,實現從城市的傳統發展觀向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轉變;第二,實現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轉變;第三,實現從不平衡發展向和諧、協調發展的轉變。因此,創新型城市是對城市認識范式的革新,需要對創新型城市的創新環境、創新動力、創新制度安排、創新空間體系等進行全方位研究,需要對城市實力、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等指標作出全新的詮釋和評價。
(二)城市發展的新型模式
生產力的變革,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回溯城市發展歷史,從中世紀城市,到工業城市,到后工業城市,到創新城市,城市發展類型的更迭,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發展動力的更迭。最初,以對有形的自然資源開發和利用作為城市發展的動力;工業化時代下,自然資源加入了勞動力、資金、技術等有形和無形要素與條件;后工業化時代,高等級無形的創新元素及其組合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技進步的步伐加快,知識產出的數量迅猛增加,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科技成果轉化越來越迅速,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日趨明顯。由此引發了社會發展形態的一系列變化。例如,知識取代資本成為主導生產要素,新增長理論和國家創新體系獲得了學術界和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知識經濟逐步發育,以非物質性產品生產的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取代了工業經濟時代的第二產業的主導地位;經濟發展模式出現轉變,以知識生產為基礎、創新為驅動、知識經濟為特征的新型發展模式取代了傳統的工業經濟模式;另外,社會理念、社會生活、社會管理和社會組織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適應知識經濟的知識社會逐步形成。
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創新發展模式的出現成為近幾十年來城市發展形態轉變與國家發展戰略調整的根本原因。從國家層面來看,諸如芬蘭、愛爾蘭、新加坡等依靠創新驅動戰略迅速擺脫了傳統發展模式進入到知識經濟國家的行列,尤其是芬蘭已經從一個林業資源依賴型的弱小國家跨越為世界公認的創新能力最強、信息化程度最高、經濟最發達的現代化國家。同樣,隨著城市發展驅動力從單純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的投入轉變成為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的投入,一批創新型城市在全球范圍內崛起。城市創新驅動模式涉及城市運行體系內各個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創新。這一模式要求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思想、體制、機制、管理等諸方面開展全方面的創新舉措。因此,對這一城市發展新模式的研究,需要高度關注世界范圍內創新型城市的發展背景、創新機遇、創新起因、創新表征與創新績效,從而分析與歸納國內外創新型城市發展一般性規律,為我國城市發展和建設提供借鑒。
科技進步在推動知識經濟發展的同時,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國際化相互交織,促進了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在當今的全球化過程中,突出區域特色集聚世界創新資源以形成區域競爭優勢是贏得國際競爭的核心。2007年,由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主持、上千位資深專家參與撰寫的《大趨勢——2020年的世界》一書中指出:“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不可能是均等的,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將逐漸集中到那些能夠接觸和采用新技術的國家和集團;采用新技術政策的國家。”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所固有的多樣性和專業化優勢,具有創新活力的城市已經成為支撐國家創新體系優化的一個關鍵因素。克魯格曼(Krugman,2000)認為,國家邊界的作用或地位正在逐步減弱,區域和城市在各個方面日益發揮重要的角色。波特(Porter,2012)也認為,地理集中性的效應引發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研究競爭優勢時,國家是否為最佳的劃分單位?因此,具有創新活力的城市將是國家或地區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
在創新發展模式出現、新舊發展模式交替并存的背景下,建設創新型城市、提高創新能力、加速創新發展,已經成為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最基本的戰略選擇。創意和創新是彰顯城市個性的最重要途徑。從全球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實踐來看,解決當代城市轉型發展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諸如城市傳統產業衰退、集體歸屬感缺乏、生活環境惡化和全球化挑戰等等,都需要應用創新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的發展模式。創新型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只要營造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要素、培養創新主體、實施創新驅動模式,就能夠實現城市的成功轉型,建設成為創新型城市。這應當是創新型城市研究的第二個重點內容。
(三)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形態
不同歷史和社會背景,不同經濟發展動因,引致城市發展具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城市發展初期,往往依托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形成工礦類城市、資源型城市、出口導向型城市、貿易加工型城市、港口型等傳統城市。信息化和科技創新背景下,創新型城市應運而生。它強調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要內容,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城市整體競爭力,從而實現城市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生態、城市地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創新型城市特指城市現代發展的新階段。
創新型城市是建立在其創新環境與創新文化基礎上的,是各類創新要素集聚的特定城市。James Simmie(2001)在《創新性城市》一書中從經濟地理學角度揭示了創新與城市之間的復雜關系,探討了創新過程與經濟積聚相互關系這個基本問題。他提供了5個歐洲城市(斯圖加特、米蘭、阿姆斯特丹、巴黎和倫敦)的案例研究,認為城市創新環境的產生來自4個不同的源泉:(1)與典型集聚經濟相關的“內部范圍效應”;(2)與同一部門企業空間集聚有關的“本地化經濟或環境經濟”;(3)城市化經濟與創新進程呈現強相關性;(4)與高級世界出口市場相關聯的“全球化效應”。5個城市的案例顯示了這4個創新源頭的不同組合,這些區別涉及到城市規模、特定的經濟取向和不同的體制模式。
創新型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創新成為這一階段城市發展的基本內涵,包括思想觀念創新、科技自主創新、發展模式創新、體制制度創新、對外開放創新、企業管理創新和城市建設創新等各個領域與各個方面的創新。首先,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文化貫穿于城市建設各個方面;其次,以金融、信息、管理等為代表的現代知識產業在發達城市快速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成為推動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再次,以知識、技術和服務創新的城市創新網絡和創新體系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最后,自主創新成為城市總體戰略,貫穿到城市的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
根據有關經濟波段理論,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之后,其經濟類型將由資本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過渡。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中心城市人均GDP都達到了1萬美元,因此,城市形態將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知識取代資本成為主導生產要素,知識經濟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創新發展成為主流發展模式,知識社會逐步形成。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通過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從城市發展階段的視角來看,為推動城市向高級階段的轉型和創新型城市的快速發展,就要高度關注我國現階段城市發展轉型的背景及特征,深入研究城市的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服務創新和文化創新的體制機制問題,落實有利于創新型城市發展的具體政策舉措。
創新型城市的基本內涵是創新型城市需要滿足的條件及其區別于一般城市的具體表現。對創新型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內涵分析能夠為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指明方向。
(一)創新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從目前文獻研究來看,創新型城市(或創新城市)的英文表述有兩種:“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Creative City”主要是指針對城市面臨的問題提出具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并由此帶來城市的復興,這些問題包括:交通管理、產業發展、城市生態、種族融合等等。比如,美國的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2004)針對歐美城市轉型發展的特點,曾提出界定創新型城市的3T指標,即技術(technology)、智力(talent)、包容度(tolerance)。同樣,為反映香港經濟日益依賴于“知識”、“信息”和“創意”的變化特征,受香港特區政府的委托,2004年11月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在《香港創意指數研究》報告中提出了5C創意指數:創意的成果(creative achievement)、結構及制度性資本(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capital)、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①。盡管分析的角度不同,但大家都強調了一個道理:創新型城市建設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
相對于“Creative City”,“Innovative City”的提法包含了目前關于創新型城市研究的主流含義,主要關注“創新(Innovation)”作為驅動力的一種城市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模式,并不斷融合社會發展的理念和思想。例如,Maryann and David(1999)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加速進步和其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城市正面臨著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新競爭。要適應這種競爭所提出的挑戰,就必須變革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以新的觀念、新的方式為城市經濟發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北京創新研究所的金吾倫等(2006)認為:創新型城市,就是以其持續不斷的創新,推動、促進整個城市在新技術突破及其產業化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更大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結構實現根本性的調整,國際競爭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世界銀行在2005年發表的《東亞創新型城市》研究報告中,提出了界定創新型城市的一系列定性指標,包括:擁有較強的研究、開發與創新能力;政府治理有效,服務高效;擁有優良的交通、電信等基礎設施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區以及充足的經營、文化、媒體、體育及學術活動場所;擁有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才隊伍;擁有多樣化的、高質量的居住選擇;切實重視環保,在這方面有良好口碑;社會多元,能接納各種觀點的碰撞,各種文化的融合和各種體驗的交匯,等等。
國內學者杜輝等(2006)在國家統計局2005年11月頒布的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基礎之上,選取了部分關鍵指標來界定創新型城市,并依據城市的綜合得分來評判不同創新型城市各自所處的發展階段。其選取的六個基本指標包括:城市技術對外依存度,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部專利申請量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研發投入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企業研發投入占總體銷售收入的比重。
綜上所述,盡管不同學者的分析角度不同,但大家都強調了一個共同點:創新型城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本文認為,所謂“創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自主創新為主導、以創新文化為基礎,依靠科技、知識、人力、文化和體制等創新要素驅動經濟發展的城市形態。國際公認的創新型城市的度量標準為:城市技術對外依存度低于30%,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70%,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部專利申請量的70%以上,企業專利申請量占全社會申請量的70%以上,社會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3%,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4%以上,等等。
除了上述硬性標準外,創新型城市還應該有良好的創新制度和政策,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和一流的公共服務平臺,擁有一批實力雄厚的創新型企業,產生良好的產業集聚,能夠有效配置城市的創新資源,倡導先進的創新文化,重視區域與國際合作,是區域經濟中具有引領作用的中心城市。
(二)創新型城市的內涵
作為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國內外對于創新型城市的基本內涵存在不同理解。英國創新型城市權威研究機構Comedia創始人Charles Landry(2000)認為,創新型城市不僅是促進有想象力的行動和都市生活快速提升的號角,而且是城市實施復興和復蘇方案的工具箱,并提出創新型城市的七個組成要素,即富有創意的人、意志和領導力、人的多樣性與智慧獲取、開放的組織文化、對本地身份的強烈正面認同感、城市空間與設施以及上網機會。Peter Hall(1999)認為,那些具有創新特質的城市往往處于社會和經濟變遷中,大量新事物不斷涌現,融合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時間和機遇對創新型城市創建至關重要。Hospers(2003)認為創新型城市是孕育知識經濟的地方,知識經濟要求城市創新,一個富有競爭力的城市必然是集聚性、多樣性、不穩定性和良好聲望的有機體。
國內學者楊冬梅等(2006)認為,完善的城市創新系統是創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在聚集和配置創新資源,不斷形成自我平衡調整和發展功能的基礎上,推動建立創新驅動的集約型城市經濟增長,最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韓瑾(2007)認為,創新型城市的核心內涵是城市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具體表現為:科技創新制度設計完善,科技投入較大,科技基礎條件較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較強。還有學者認為,創新型城市就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自主創新為主導、以創新文化為基礎的城市形態;一般由區域科技中心城市發展演變形成,是知識經濟和城市經濟融合的一種城市演變形態。
羅志軍和洪銀興(2007)認為,應從四個方面深入領會“創新型”城市的深刻內涵:一是特色優勢明顯。突出科教優勢,真正擁有一批立于尖端科技之上的戰略性優勢產業。要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在自主創新上的主力軍作用,使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開展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得到完善,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二是引領作用突出。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讓自主創新真正成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三是人才名品匯集。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要牢牢樹立,要完善各種激勵機制,使城市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熱土;名品匯集,是要在國家、省、市重點專項工程取得實效,在某些核心領域、優勢產業、關鍵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四是創新氛圍濃厚。要弘揚敢為人先、敢冒風險、敢于創新、勇于競爭和寬容失敗的人文精神,使創新文化成為城市精神的重要內涵,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成為城市的社會風尚,全面優化創新環境。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戰略研究組(2011)從創新型城市建設任務分類的角度對創新型城市的內涵進行了研究,提出創新型城市的三重結構內涵。第一,培育城市創新能力。包括理念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構建有效的創新體系等內容;第二,實施創新發展模式。包括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升級、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等內容;第三,注重創新發展模式的成果。包括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成果、推動知識社會的發展成果和實現城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歸納上述各方面的觀點,可以從四個方面對創新型城市的內涵作進一步的解析:第一,從城市發展的驅動力上看,創新型城市是以知識(包含科技)、人力資本為核心創新驅動要素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這里的“創新”包含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等綜合創新要素。第二,從城市的發展演變上看,創新型城市一般由科技和文化中心城市演變發展而來,是知識經濟和城市經濟發展融合的產物,科技創新能力或知識競爭力是城市的核心能力。第三,從系統角度上看,創新型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城市創新系統,創新型產業和創新型企業是其主要構成主體,城市整體表現出較強的知識性產業特征,高技術產業、信息產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創意產業成為主要的基礎產業(輸出產業)。第四,從城市發展的機制和目標上看,創新型城市在區域、國家乃至全球競爭體系中,集聚和配置創新資源,不斷調整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使各利益主體的目標與城市發展目標趨向一致,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創新驅動的集約型城市經濟增長模式,最終目標是實現“城市雙贏發展”,即實現城市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基礎之上的城市可持續發展。
(三)創新型城市的構成要素
作為一個涵蓋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融資創新、營銷創新等多方面創新內容的城市系統,創新型城市應該具備哪些構成要素?這些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如何?
Peter Hall(2006)深入地探討了未來城市的四個重要行為:財政與服務、能力與影響力、創新性與文化、旅游,并指出創新型城市包含技術創新、文化智能性、技術性、技術組織性功能。基于對Hall關于創新型城市的功能構成的理論,朱凌等(2008)側重強調了創新型城市應當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第一,創新資源。是創新活動的基礎,包括人力、信息、知識、經費;第二,創新機構。是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包括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政府等;第三,創新機制。是保證創新體系有效運轉的規則,包括激勵、競爭、評價和監督機制;第四,創新環境。是維系和促進創新的保障,包括創新政策、法律法規、創新文化等軟環境,還包括信息網絡、科研設施等硬環境,以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外部環境。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德慈(2005)認為創新城市的構成要素由產業創新(產業結構問題、新興產業問題和產業集群)、支撐條件創新和制度創新三方面組成;杜輝(2006)指出,創新型城市的體系結構應該包含以下三個方面:(1)完整的創新體系;(2)創新型科技管理體制、科技政策和科技法規;(3)創新型的城市文化作基礎;張治河等(2006)認為,創新型城市的核心要素應該是基于內生增長的產業創新,并輔以其他諸如制度、文化、組織、管理、知識、金融、貿易、市場創新等多種社會創新要素,或者將其歸納為創新資源、創新政策、創新機構和創新環境等實際要素,以支撐基于自主創新的城市發展 。
西方學者在對幾十個創新城市進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了創新型城市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1)創新主體,即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包括城市人才創新主體,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政府等機構創新主體,以及以產業集群、產學研聯盟等形式存在的創新群主體。(2)創新資源,即創新活動的基礎。包括基礎設施、信息網絡、技術、知識、資金等。(3)創新制度,即保障創新體系有效運轉。包括激勵、競爭、評價和監督等創新機制,以及政策、法律法規等創新政策。(4)創新文化,即維系和促進創新的基本環境。包括城市文化觀念、創新氛圍等軟環境,以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開放的外部環境。
創新型城市建設是一個包含著城市系統的多因素多方面的創新,更是體現各因素之間的整合和協同作用的系統工程。上述四個基本要素中,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制度與創新文化共同作用,協調互動,有機配合,形成創新型城市的自我平衡發展機制,推動城市形成持續創新能力。一方面,作為創新型城市,其創新活動主要由創新主體完成,因此,創新主體是創新型城市中最重要的能動要素,其他要素均為環境要素,服務于創新能動要素。另一方面,創新資源、創新制度以及創新文化共同構成了創新型城市發展的基本環境,它們是創新型城市建立的基礎。這些環境條件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硬條件,主要指各種創新條件資源,保證創新活動得以開展,是創新的物質來源;另一類是軟條件,由創新文化和創新制度構成,是創新活動能夠持續進行的軟環境支撐要素,其中創新文化為創新活動提供文化上的支撐,創新制度則為創新活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兩者共同構成創新型城市運轉的有效機制。
創新型城市與創新型國家、國家創新體系等一樣,并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推導概念,而是對社會發展實踐所出現的新興事物的理性認識,是學者依據社會實踐的成果對于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國家、地區或城市發展經驗的總結與概括。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許多國家都加強了對創新型城市的研究規劃,如英國的伯明翰、利物浦、曼徹斯特等8個城市聯合推出“核心城市群”的非正式計劃,每年召開“核心城市峰會”,共同研討如何建設核心城市。加拿大多倫多市于2003年提出了創新城市計劃。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市政府與赫爾辛基技術大學于2001年共同實施了一項“創新型城市計劃”。總體上看,許多城市選擇并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政策及戰略規劃,取得了寶貴的建設經驗。例如,紐約推動服務創新,渥太華推動技術創新,巴黎推動文化藝術創新。
國內學者尤建新等(2011)根據城市中創新活動所側重內容的不同,把創新型城市大體上分為文化創新型城市、工業創新型城市、服務業創新型城市和科技創新型城市,該分類把三次產業中的工業和服務業創新分別作為產業創新的重點支撐產業。本文認為,在創新型城市的類型劃分中,應突出創新型城市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文化創新方面的差異。另外,在大量發展中國家,除了依靠文化創新、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新型城市外,政府的城市管理和社會服務創新應該也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本文把創新型城市分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文化創新和服務創新四種類型。其中,服務創新界定為公共管理與服務的創新。
1.科技創新型城市。科技創新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包括印度班加羅爾、美國硅谷、加拿大渥太華等城市,其城市創新發展的戰略與內容,是突現科技集成和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型城市一般依托國際一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形成雄厚的科技實力、較強的創新能力與明顯的科技產業優勢。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決定了城市的知識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科技創新型城市通過大力發展先進科技生產力,在協調推進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大量的高新技術和高科技產品,成為推動全球科技進步的動力源泉。
2.產業創新型城市。產業是城市經濟的支柱,城市經濟的增長過程從根本上說是城市產業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發展水平不斷升級的過程。美國堪薩斯、英國哈德斯費爾德和韓國大田等城市,其城市創新發展的重點,是以工業創新作為突破口,即依托地處大都市周邊,工業基礎比較扎實,工業領域的人才、技術等優勢比較突出的支撐,大力推進工業技術創新,形成以工業產業創新帶動城市發展創新的格局。美國紐約、德國柏林和日本東京等城市,其城市創新發展的戰略與內容,是把現代服務業作為創新型城市的主攻方向,通過不斷創新城市的服務產業,增強城市服務功能,著力發展服務型經濟,不斷滿足本地城市居民各種需要,也不斷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各種跨國服務,同時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的融合。服務創新型城市第三產業發達,社會綜合服務能力較強。
3.文化創新型城市。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和芬蘭赫爾辛基等城市,其城市創新發展的戰略與內容,偏重于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即依托經濟繁榮發達和較強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撐,大力推進文化創新,通過文化藝術領域創新,打造全新的城市發展形態。文化創新型城市,通常為一國的首都或重要城市。文化創新離不開創新文化,創新文化提供了一種以創新為旨歸的文化氛圍,在這種文化氛圍下,創新的觀念深入人心,為城市創新和企業創新提供驅動力。同時,文化創新型城市具有十分明顯的文化開放性特征,開放性的文化有利于創新型城市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從全球范圍內吸取創新的資源和力量,以保持持續的創新力。
4.服務創新型城市。服務創新主要指城市公共管理體制創新、公共服務創新和監管創新等。創新型城市的公共服務創新需要發揮公民參與和民主機制的作用,強調保護公民自主,發揮社區與非政府組織在公共服務中的作用,發揮民主機制的作用。政府公共部門應該集中承擔為公民服務和向公民放權的職責。政府角色應該是努力創造一個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機制,聯合多元力量協調解決,以期提供獲得最大多數人滿意的公共物品。所以,城市公共服務的創新主張多元參與模式,而且更注重公民參與和社會民主。在公共服務水平創新和政務信息化上,新加坡和美國紐約走在世界前列,新加坡提出了應用公共參與的地理信息系統(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來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PPGIS的結構是一個具有多層服務器終端的地理信息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結構,營造了一個全新的公共參與環境,使得公眾和市鎮理事會工作人員都能夠從中受益。2008年2月,紐約市政府在其官方網站上正式發布了名為Citywide Performance Reporting(CPR,城市績效報告系統)的市政業績報告系統,即市民監督政府表現與績效的在線網上系統。CPR系統使紐約市政府的工作績效更加透明,作為市民監督市政業績的工具,充分發揮了其數據見長的優勢。促使各市政部門全面接受市民監督,更好地負擔起應盡的職責。
所謂城市發展模式,是指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通過融合某種特有的驅動元素(如文化、資源、區位等),經過長期的積淀或演化,以共有信念的方式主導城市發展方向,并貫穿城市發展過程的一種均衡路徑的自我維持系統。汪洪濤(2005)基于我國256個地級以上城市2003年的數據,通過綜合指標與特色指標的綜合評價與變量聚類,將我國城市發展類型主要劃分為10 類。李迅(2008)對我國城市發展模式構建的基礎進行了系統的思考,總體上可以分為五類,即:基于國家策略的城市發展模式、基于綜合發展的城市發展模式、基于發展規模的城市發展模式、基于地域分類的城市發展模式、基于空間形態的城市發展模式等,每一類又可細分為不同的類型。
關于創新型城市發展模式的探討,Maryann et al.(1999)認為科技的加速進步及其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給城市帶來了基于知識的新競爭,這要求必須變革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以新的觀念、新的方式為城市經濟發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內學者劉紅光等(2006)概括了國外推進自主創新的政策模式和營造城市創新的集群環境,認為中國建設創新型城市必須重視構建和諧統一的創新政策環境,加大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人才隊伍建設,使創新資源集中化發展,形成集群化的創新源。胡鈺(2007)認為,創新型城市發展模式的不同取決于城市創新體系的迥異,城市創新體系的構成和變化直接影響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模式。文章在重點分析深圳、上海、大連三座城市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基本經驗基礎上,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城市的五條主要途徑。尤建新等(2011)對有關創新型城市發展模式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從五個層面概括出國內外創新型城市的14種典型發展模式。
作為城市發展高級階段形態的創新型城市,其發展模式是歷史、政治、經濟、科技、制度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從城市自身的資源稟賦來看,依據城市規模和地位、主導產業、文化背景的不同,可以對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模式進行劃分。從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外部驅動力來源來看,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條件下,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主要受到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的推動(楊冬梅等,2006)。城市發展模式是城市發展規律的體現,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借鑒性,即重點城市的發展模式會隨著城市發展條件與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生演變,并能為其他城市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馮偉,2010)。因此,在轉型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處理好政策與市場的關系推動城市的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政府和市場兩種驅動力的不同組合,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可以分為三種模式: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市場主導型發展模式和混合型發展模式。
1.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城市政府制定明確的創新型城市發展戰略,制定和頒布促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推動國際、國內的創新資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勵創新主體之間形成互動和網絡關系,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引導全社會參與創新型城市建設。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發展中國家一般采用此模式。
2.市場導向型發展模式。市場導向型的創新城市發展模式在市場資源配置資源的前提下,圍繞營造城市發展的創新環境間接引導創新要素和產業要素向城市集中,創新主體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場競爭壓力下,不斷尋求技術上的突破和科技創新,自發地在城市地區形成產業創新集群和有利于創新的環境。這種市場導向型發展模式主要來自自下而上的力量,發達工業化國家一般采用此模式。
3.混合型發展模式。混合型發展模式就是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同時吸收政府與市場兩種力量。創新型城市建設與發展不僅需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推動創新要素向城市集聚與流動,還需要利用政府的推動力促進城市公共設施的完善,特別是增大對城市科技和知識競爭力的基礎投入。城市作為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統一體,城市的創新發展需要市場與政府、自發性與目標性等綜合力量的推進。從歷史實踐看,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越來越重視有目的的城市規劃的制定,以引導城市的發展方向,說明政府導向的城市發展因素在增加;同時,政府導向比較強的發展中國家則越來越重視市場導向的因素,以克服政府主導的弊端。因此,長遠意義的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將逐漸趨向混合型發展模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
注釋:
①A Study on Hong Kong Creativity Index,Home Affairs Bureau,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2004.
[1]WONG Poh Kam,et al.2005.Singapore as an Innovative City in East Asia: An Explorative Study of the Perspectives of Innovative Industrie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568.
[2]James Simmie.Innovative Cities [M].London /New York,Spon Press,2001.
[3]Maryann Feldman P,David Audrestch B.Innovation in cities: science-based diversity 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 409—429.
[4]Hospers G.J.Creative cities in Europe[J].Intere-conomics,2003,38(5): 260—269.
[5]Peter Hal1.Cities in Civilization(New Ed edition)[M].Orion Publishing,2006.
[6]Peter Hal1.The future of cities[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1999,23: 174—185.
[7]Charles Landry.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1st edition)[M].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8]Simmie J,et a1.Innovative cities[M].London: Spon.press,2001.
[9]Cooke P,Hans-Joachim Braczyk H J and Heidenreich M.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Role of Governances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M].London: UCL Press,1996。
[10]Maryann P.Feldman,David B.Audretsch.Innovation in Cities: Science-based Diversity,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 409-429.
[11]Florida R.2004.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New York: Routledge.
[12]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戰略研究組.2010國家創新體系發展報告——創新型城市建設[M].科學出版社,2011,3.
[13](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14]鄭士貴.城市創新角色的研究[J].管理科學文摘,1997(6):11.
[15]保羅·克魯格曼著.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M].蔡榮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
[16]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中信出版社,2012,8.
[17]金吾倫,李敬德,顏振軍.北京如何率先成為創新型城市[J].前線,2006(2):43-45.
[18]杜輝.“創新型城市”的內涵與特征[J].大連干部學刊,2006(2):10-12.
[19]楊冬梅,趙黎明,閆凌州.創新型城市:概念模型與發展模式[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8):97-101.
[20]羅志軍,洪銀興.基于科教資源優勢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21]鄒德慈.構建創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J].中國科技產業,2005(10):13-15.
[22]張治河,丁華,孫麗杰.創新型城市與產業創新系統[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2):150-155.
[23]朱凌,陳勁,王飛絨.創新型城市發展狀況評測體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8(1):215-222.
[24]劉紅光,劉科偉,張繼飛.國外推進自主創新的政策模式及其對我國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啟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1):16-21.
[25]胡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內涵,經驗和途徑[J].中國軟科學,2007(4):32-38.
[26]尤建新等.創新型城市建設模式分析——以上海和深圳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1(7):82-92.
[27]汪洪濤.城市發展模式比較研究.統計研究[J].2005(11):69-72.
[28]李迅.關于中國城市發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城市,2008(11):23-33.
[29]馮偉.城市發展模式研究:以我國副省級城市為例[J].產經評論,2010(4):112-122.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Innovative City
Mao Yanhua,Yao Huasong
Innovative city is a key pilla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In recent years,many cities in China have their own plans for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hope of enhancing the city’s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ntroducing innovative strategies.What is an innovative city and how to build one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ed and studied by the theoretical circle.Starting from the object of study,connotation,types and modes of innovative city,the paper summarizes some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Hopefully this review will be of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innovative city.
innovative city; object of study; connotation; types; modes
F290
10.3969/j.issn.1674-7178.2014.03.020
毛艷華,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區域與城市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姚華松,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城市發展與區域規劃方面的研究。
(責任編輯:盧小文)
廣州市軟科學重點項目“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廣州市軟科學項目“廣州創新型城市的區域創新體系研究”和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泛珠江三角洲合作與廣州城市轉型互動關系研究”。作者感謝李仲飛教授和黃金波博士、葉林博士等在課題討論中的有益建議,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