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現代財政制度:理念和實體
●本刊評論員
8月25日,實行了20年的預算法迎來首次大修的第四次審議。四審稿草案體現了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回應了社會關切,并在前三審稿的基礎上,又往前邁進一步:將“強化預算約束”補充到立法宗旨;對全口徑預算的界定和管理更嚴謹;公開政府采購情況,將舉債情況列入預算公開內容;更嚴格限制專項轉移支付的地方配套;新增人大審查預算草案前,應“聽取選民和社會各界的意見”的規定;為杜絕收“過頭稅”,將“各級政府不得向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和單位下達收入指標”補充入法……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要求,部署了新時期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藍圖,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抓住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這一“龍頭”,盡快出臺符合現代財政制度要求的預算法這一“經濟憲法”,意味著我國現代財政制度建設邁出了關鍵一步。
透過預算法草案,我們能夠對現代財政制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現代財政制度的要旨在于約束、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財政權力本身是最重要的國家權力,而且還是其他各項國家權力的基礎,因為任何國家權力都須以經濟資源為依托。所以,財政制度,特別是現代預算制度是約束和規范國家權力的安全閥,是國家治理成敗的關鍵所在,以現代預算制度為核心的現代財政制度必須是能夠有效規范國家權力、防范權力濫用的根本性制度。
現代財政制度的理念除了“限權”,還有“平權”的要求,就是體現國家治理的公平正義原則。“限權”是手段,“平權”是目的。要以有限政府原則的落實防止過度的公耗發生,防止部門利益和私利對公共利益的侵蝕;要以公平的財政分享來保護公民的財政利益,要以財權法定原則處理國富和民富的關系,并確保稅負公平;要“定責”、“問責”并舉,確保政府履行其職能和承擔受托責任,保證財政資源的使用符合人民的意愿。
“限權”、“平權”、“定責”、“問責”的財政理念之下,現代財政制度的實體性內容必須科學、合理、明確。一是將強制性的賦斂權明確為不可侵犯的國家主權,統一財政稅收權力,杜絕財權割據亂象。逐步實現政府收入只有國家預算一個口徑,不能容許在政府預算之外還擁有大筆收入,堅決杜絕在法律授權之外還存在利用公權力向企業、公民賦斂現象的存在,規范非稅收入,將國有資產收益包括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和國有企業上繳紅利納入預算范圍,堅決取締“三亂”行為和“小金庫”。
二是實現法治財政。政府的任何收入來源都須得到法律授權,政府任何財力的使用都符合預算,政府規模包括財政開支規模和人員編制必須有法律依據,政府以財行政的任何行為都在法律規定范圍之內。
三是財政行為要有績效目標,實行精細化管理,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在節約成本的前提下,財政活動也要借助市場的力量,如政府采購中要確保市場主體公平參與競爭。
四是財政公開和問責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財政公開要充分、及時并能被公眾理解和接受,財政行為的社會問責必須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公眾的質疑必須得到合理的回應。財政預算的編制及執行要更多地吸引基層民眾的參與監督,體現人民的意志。財政違法行為的處理必須有足夠的威懾力,使政府真正成為可信賴的責任政府。
新的預算法即將登上歷史舞臺,現代財政制度的理念和實體已在草案中有很多體現,這些亮點必將照亮我國現代財政制度建設道路,使我國現代財政制度建設步伐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