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滿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要改革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以上重要論述為今后財稅改革確定了新的基調和戰略目標。筆者認為,要實現這一要求,今后財政檢查工作應著重處理好“六個關系”。
財政檢查的主要職責是對財政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效益實施監督,但監督只是手段和途徑,不是最終目的。檢查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監督,服務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任何割裂監督與服務關系,片面強調一方面的做法都不符合辯證法,勢必影響財政檢查工作的開展。處理好監督與服務的關系,重點要放在服務上。
善于從微觀入手,通過具體檢查項目反映出來的情況,特別是那些影響全局的帶有普遍性和傾向性問題,加強綜合分析,提出完善和改進建議,為領導宏觀決策提供參考。
目前在經濟領域和社會生活中,侵犯群眾利益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和單位還相當突出。因此,要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切實把群眾利益問題與財政檢查工作重點結合起來,制定檢查計劃、安排檢查項目,要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強化財政監督,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要通過檢查,發現被查單位存在的問題,幫助提出合理化意見及建議,規范財務行為,提高理財水平。
強化對中央八項規定和六條禁令落實情況檢查,使干部真正敬畏黨規政紀,做到為民、務實、清廉,發揮好干部干凈做事的正能量。
全面檢查要求檢查工作在檢查項目的選擇上要努力掃除監督盲區,不留死角。重點檢查則要求檢查工作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檢查與重點檢查應該實現辨證的統一。全面監督、突出重點體現了矛盾的兩點論和重點論原則,是檢查工作行之有效的指導原則。只有在重點中體現全面,在全面中突出重點,才能更好地履行財政監督職能。
把握全面檢查、突出重點,關鍵是加強檢查計劃管理,增強計劃的科學性。
對檢查對象根據單位規模、資金性質、流量大小劃分三類,對重點單位年查、較重點單位輪查、一般單位抽查,力爭二至三年內實現循環檢查一次的目標。這是把全面檢查貫穿檢查工作的具體體現。
每年的檢查計劃要體現重點性原則,把改革發展的難點、群眾關注的熱點、政府關心的焦點問題列入檢查重點。
檢查效率指檢查項目完成的快慢,檢查質量指檢查項目作用發揮的好壞,二者既對應又統一。沒有質量的效率會給檢查帶來風險,相反,沒有效率的質量會影響檢查作用及時發揮,二者都是不可取的。
要提高檢查效率關鍵是要對檢查工作科學布局,首先認真開展查前調查。全面掌握被查單位業務職能、內控制度運行等基本情況,使檢查人員對被查單位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制定詳細周密的檢查方案,并在具體實施檢查中嚴格落實。檢查方案目標要明確,重點要突出,人員分工要合理。三是采用先進的檢查技術。隨著單位財務核算的信息化應用,檢查手段必須更新,以適應現代需要。要利用“AO”系統進行計算機輔助檢查,以提高檢查效率。四是對檢查項目實行現場檢查調度制度。定期聽取檢查組項目進展情況匯報,發現影響檢查進度問題及時解決。
要提高檢查質量,防范和化解檢查風險,既要注意檢查廣度,使檢查內容毫無遺漏;又要注意檢查深度,對重大違法違紀問題查深查透。同時還要認真遵守《財政檢查工作辦法》有關規定。要實現上述要求,檢查人員必須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養成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同時還要注重廉政建設,嚴格遵守檢查職業道德。
依法檢查是檢查工作的靈魂和方向,尊重客觀、實事求是,是檢查工作堅持的思想路線。二者不僅不矛盾,而且體現辨證的統一。
財政檢查人員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對有財政財務收支和國有資產單位的經濟活動實施有效的監督,查處違反財經法紀行為。但由于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同時法制建設也存在新舊法律銜接不一、現行法律滯后等問題,這就要求在實際檢查工作中,既要堅持原則、體現政策,又要考慮實際、靈活處理,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查出的問題的定性和處理不能照搬過去的模式,死套過時的法規,而要從實際出發,積極妥善處理檢查查出的問題,做到客觀公正、寬嚴適度。在具體工作中把握“四寬四嚴”,即用于公益事業性資金的從寬,用于辦公消費性資金的從嚴;非主觀因素造成工作失誤的從寬,利用職務職權中飽私囊的從嚴;法規政策界限不清的從寬,有令不行明知故犯的從嚴;著眼全局開展工作的從寬,立足自身謀取利益的從嚴。
檢查過程中必然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工作中花費即為檢查成本。檢查項目完成后所發揮的作用和產生影響即為檢查效益。檢查成本和檢查效益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檢查成本高不等于檢查效益發揮得好,相反,檢查成本低說明合理利用檢查資源產生的檢查效益不一定差。現代財政檢查理念是適應創建節約型社會需要,追求以較少檢查成本產生較大的檢查效益。
要處理好成本和效益的關系,首先應樹立成本意識,把檢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和標準之內。這就要求檢查人員一是要切實提高檢查效率,在有限的檢查人力資源條件下,盡可能擴大檢查覆蓋面;在有限的檢查時間條件下,力爭對重大違法違紀問題查深查透。二是實行最低成本控制制度。在檢查項目開始時對檢查工作量進行科學評估,在此基礎上制定最低檢查成本,如為節約人力成本,對檢查人員要事前明確目標,合理分工,以防止出現勞動浪費。對檢查人員現場所用物品資料制定最低定額等等。三是實行檢查人員辦公費用包干制度,對所需費用一次包死,超支不補。四是實行檢查項目推廣招標制度。檢查項目合理成本制定后,由派出檢查單位事先組織檢查組招標,檢查項目由中標檢查組實施。總之,只有實現檢查成本和檢查效益的統一,檢查項目產生的效益才是合理效益。
檢查工作涉及內部、外部方方面面關系,只有內外關系和諧一致,才能收到預期效果。這就要求必須講究工作方法,處理好對內協調和對外協作關系。協調是基礎,協作是保證。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確保檢查質量,才能樹立檢查權威。
協調對象主要是針對檢查機關內部各種關系。檢查項目由機關下達計劃,檢查組組織實施。因此,要首先協調好檢查組內部關系。對組內成員做到合理分工,用其所長,同時認真落實檢查組長負責制。檢查組長是檢查項目第一責任人,要切實負起責任,對組內部成員要合理調度。其次協調好檢查組之間的關系。現在社會是信息社會,實現檢查信息資源共享是提高檢查效率和效果的重要途徑。由于被查單位之間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往來,檢查人員要注意發現問題,檢查組之間要建立檢查線索庫,便于不同檢查組的檢查人員有針對性的利用,以及時準確揭露違紀違規問題,提高檢查質量,防范檢查風險。
檢查項目涉及嚴重違紀問題還要進行檢查處理處罰、檢查案件移送,還會涉及相關單位,因此,處理好與這些單位協作關系是加大檢查處理處罰力度的重要保障。一是處理好與紀檢、監察、審計部門關系。要建立檢查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向聯席會通報檢查情況;要建立案件線索移送制度,對發現的重大違紀線索及時移送紀檢、監察機關,請求配合支持。此外,還要建立重要檢查項目與紀檢監察部門聯合檢查制度,共同發現問題,共同提交檢查報告,以增強財政檢查工作力度。二是處理好稅務、物價等部門關系。檢查工作不免涉及稅務、物價等分管職責方面問題,財政檢查人員要與上述單位經常溝通,密切配合。對檢查發現的有關問題,要搞清相關部門政策,以便準確定性。下達檢查決定要抄送以上部門,以便更好地落實檢查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