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柏生
加強立法,將政府代償納入法制軌道
●何柏生
了捍衛國家利益,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賠償則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如果無限擴大國家賠償的范圍,那么,責任政府的概念就會被徹底扭曲。筆者建議今后在國家財政預算中國家賠償費用的支出必須“個案處理”。換句話說,今后國家賠償的每一筆費用都必須寫明賠償的具體理由、具體的計算方法,都必須有具體的責任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出現濫用國家賠償制度的現象發生。■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
在我國,政府代償現象較為普遍。廣西平南縣民警胡平槍殺孕婦案就是典型一例。胡平因醉酒而槍殺孕婦后,當地政府代償73萬元給受害人家屬。其實,不只刑事案件,在礦難、交通、火災等事故中,政府代償也很普遍。如果這是民政部門或者紅十字會施放的救濟款,倒是值得提倡的事情,表明我們更加的人性化了,對弱者更加同情了。遺憾的是,政府所謂“代償”只是美其名曰,實際上“代”無止境,各級、各地政府只好“代代”相傳,無法把代償了的錢收回,而代償的錢乃是老百姓的血汗錢。像胡平槍殺孕婦案,法院判決胡平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損失只有73324.1元,而政府代償的73萬元恐怕只好永遠代償下去了,指望被判處死刑的胡平償還,似乎不大可能。
要知道政府官員重任在肩,維持一方平安是黨和政府賦予的神圣使命。話說回來,公民遭難,政府出錢也是應當的。三千多年前的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就規定:“如強盜不能捕到,被劫者應于神前發誓,指明其所有失物,則盜劫發生地點或其周圍之公社及長老,應賠償其所有失物。”這就有點政府代償的意味。那個時代的“公社”想必也富裕不到哪里去,但卻踴躍“代償”,使失主少受一點損失。如此人性的法律條文自然是我們效法的榜樣。但是,我國政府在代償后,大部分款項無法追回(據財政部統計,代償的錢僅百分之三追回)。因此,需要換個思路,把這筆錢用來彌補公民遭受刑事、民事侵權時的損失。就是說,不管何人,只要遭受重大的損失,在侵權者無力償還損失時,政府有義務彌補受害者的損失。這樣,政府花了錢,也不冤枉,因為老百姓記著政府的好處。不像現在,政府花了錢,不但沒落個好,還跟同案犯似的,替過錯者“代償”,負連帶責任。況且,根據法律規定,受害者都能得到應有的補償,不能像現在這樣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讓胡攪蠻纏者得利,毒化社會風氣。
當然,我國現階段并不富裕,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錢彌補受害者的損失,這就需要立法,明文規定彌補受害者損失的比例。只有這樣,才能把當今政府代償這種于法無據、亂花納稅人錢的行為納入法制軌道,既維了穩,又顯示了政府的人道,還落個依法辦事的美名,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法律科學》編輯部編審;首屆“陜西省優秀中青年法學家”稱號獲得者)
(本欄目責任編輯: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