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中醫藥大學 王俊威 胡海峰
所得稅會計是國際會計領域長期研究和探討的一個課題:在美國,1987年12月頒布的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96號 《所得稅的會計處理》(1992年被FASB 109取代)率先提出了“暫時性差異”(Temporary Differences)的概念,取代原來使用的“時間性差異”(Timing Differences),明確了企業以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和報告所得稅。同樣,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于1979年7月發布了第12號公告 《所得稅會計》,要求企業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處理所得稅;后來,第12號國際會計準則于1996年修訂,修訂后準則要求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禁止采用遞延法。
我國早期實行會計制度服從稅法的原則,1994年6月財政部頒布了 《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標志著會計核算與稅法開始適度分離。2000年12月財政部下發了《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在核算所得稅時,可以在應付稅款法(taxes payable method)和納稅影響會計法(tax effect accounting)中任意選擇;納稅影響會計法又進一步劃分為遞延法(deferred method)和債務法(liability methed),而此時的債務法主要是利潤表債務法。我國新準則充分借鑒了國際上的有關做法,要求企業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所得稅進行會計處理,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接軌。
(一)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反映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在以公有制為主導的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所得稅作為“費用”或“利潤分配”形式上繳國家并無本質區別。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發展和完善,產權主體實現了多元化,此時將所得稅作一種“費用”而不是原來的“利潤分配”的形式正是適應了這種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一方面表明所得稅同企業的產權形式無關,不屬于“利潤分配”的范圍;另一方面說明所得稅是任何一個經濟實體為保證正常生產經營、取得合法的凈收益而必須承擔的費用。另外,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完善,企業間合并、重組將成為一種重要的調整資本結構的方式,這一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暫時性差異,必然會給所得稅帶來重大的影響。我國新所得稅會計準則針對上述情況進行了較為完善和系統的規定,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現狀和需求。
(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所得稅會計準則的修訂中秉持了資產負債觀(asset-liability view),旨在規范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而未涉及所得稅費用的核算問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只要資產和負債的會計核算符合真實、公允的原則,所得稅費用的會計信息自然真實可靠。我國新的所得稅會計準則廢除了應付稅款法、遞延法和損益表債務法,全面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所得稅會計中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代表企業未來可抵扣應交所得稅的權利)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代表企業未來應納所得稅的義務)更加符合資產與負債的定義,標志著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有利于國際間財務信息的比較和共享。
(三)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為會計與稅法的真正分離奠定了基礎。在會計制度與稅法高度統一時,企業的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從本質講,二者有著較大差異:從稅法角度而言,課稅應以經濟合理、公平稅負和促進競爭為原則,它以收益實現制為基礎;而從會計角度而言,應向報告的使用者提供更多真實、完整和可靠的財務信息,及時準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全貌,它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這必然會造成兩種核算理念下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不一致。為此,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明確規定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根據稅法規定對稅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按照調整后的應稅所得計算應交所得稅,在稅率變動時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進行調整,為會計與稅法的真正分離奠定了制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