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作飛 張 燕
(重慶三峽學院,重慶萬州 404000)
一
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獻,也可以說是一個地區的史書。其資料都取于當地的檔案、訪冊、譜牒、傳志、碑金碣石、測繪、筆記、信札、詩文集等原始材料,蘊含著豐富詳實的地情資料,因而為中外古今人士所矚目,并享有“地方百科全書”的美譽,具有資政、教化、存史等重要作用。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它涵括了一個國家或民族或地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三峽地區“不僅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地區,而且長江三峽地帶還是世界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1]。距今約200萬年便有巫山人在活動、之后在巫溪活動的古巴人、以及此后所歷經的各朝各代,都在這條偉大的河流旁邊流下了他們生活的足跡,同時也創造和積淀下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而形成歷史悠久的三峽地域文化。存續地方全貌的三峽地區舊志,就是三峽文化中重要的一枝。“三峽文化現象的載體或研究材料,總體說不外有三:其一、三峽地區的地下文明,即考古發掘的眾多的豐富的遺址與文物;其二、三峽地區的實際生活,即祖祖輩輩生活于斯的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存樣式;其三、關于三峽地區的文獻典籍。這三方面都有其嚴整的體系。”“單從文獻方面說,浩如煙海,從何措手?依據地域文化研究的要求和特點,‘方志’當是便捷的門徑。”[2]
三峽地區方志文獻眾多,能見到的,諸如《四川通志》、《湖北通志》、《重慶府志》中均存有豐富的三峽方志文獻。直接記錄三峽的方志,存世于今的有如《夔州府志》、《宜昌府志》、《涪州志》、《忠州志》、《萬縣志》、《云陽縣志》、《巫山縣志》、《大寧縣志》,等等。
方志是三峽文化研究的重要材料。當然,由于方志纂修原則及編者觀點、視野及學養等各方面的原因,方志在文化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這就需要我們首先加強對方志文獻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但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多,特別是三峽地區的舊志。本文的目的,也在于喚起對方志文獻的重視,以更好促進三峽文化的研究。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處所說三峽地區即庫區,主要包括長江流域因三峽工程的修建從而被淹沒的湖北省所轄的宜昌縣、秭歸縣、興山縣、恩施州所轄的巴東縣;重慶市所轄的巫山、巫溪、城口、奉節、梁平、云陽、開縣、萬州、忠縣、涪陵、豐都、石柱、長壽等17縣區,不含武隆縣、渝北區、巴南區、江津區及重慶主城區(渝中區、沙坪壩區、南岸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和江北區)。本文所述三峽方志,主要是目前尚保留下來的舊志,主要是明清以及少量民國的方志,新中國成立以后新修的地方志,不在本文論述之列。
二
據初步調查,目前尚存于全國各地圖書館及地方方志辦(或史志辦、檔案館)的上述三峽方志,大致有八十一種之多。現將其基本情況羅列于下,供研者參考。
(一)《三峽通志》
明吳守忠編輯、明?廬國禎校次。有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刻本,二冊,現藏上海圖書館,《續修四庫全書》據此本存于第848冊《史部?政書類》中;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影印本,索引號:地722417。
(二)宜昌
宜昌古稱夷陵(彝陵),位于湖北省西部,長江三峽東口,是長江中上游分界點。東鄰荊州市和荊門市,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抵湖南省石門縣,北靠神農架林區和襄陽市,也是三峽水利工程樞紐所在地。共五種:
《夷陵州志》 劉允修、沈寬纂,明弘治九年(1496)刻本,十卷,拾遺一卷。現藏天一、科學、上海、南京、浙江等地。(注:此處藏地均省略“圖書館”三字,下同。館藏信息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及“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數字方志”。另外,由臺灣成文出版社出版《中國方志叢書》有光盤版。其中004收《宜昌府志》(1-2)、009收《開縣志》(1-3)、016收《梁山縣志》(1-5)、017收《萬縣志》(1-3)、021收《長壽縣志》(1-4)、023收《興山縣志(全)》、033收《巴東縣志(1-3)》)
《彝陵州志》 鮑孜修、徐同功纂,清康熙十年(1671)刻本,八卷。現藏北京(存1-7)、上海。
《東湖縣志》 林有席修,嚴思睿等纂,清乾隆28年(1763)刻本,30冊,卷19-28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60.15134。
《續修東湖縣志》 金大鏞修,王柏心纂,清同治3年(1864)刻本,30卷,卷19-28藝文志;奎星樓藏版。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60.15138。
《宜昌府志》 聶光鑾修,王柏心、雷春沼纂,清同治4年(1865)刻本,文昌宮藏版,共16冊,卷14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60.149138。
(三)巴東
巴東縣隸屬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川鄂交界的巫峽與西陵峽之間,自古有“楚西厄塞、巴東為首”之說,“川鄂咽喉,鄂西門戶”之稱。共四種:
《巴東縣志》 廖恩樹修,蕭佩聲纂,清光緒6年(1880)刻本,共6冊,卷15為《藝文志》,分上下2卷。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60.19538。
《巴東縣志》 楊培之纂修,明嘉靖30年(1551)刻本,三卷。現藏天一、科學 、上海。
《巴東縣志》 李光前纂修,明萬歷34年(1606)刻本,四卷。現藏湖北(存3-4),北京(存3-4)、上海(存3-4)。
《巴東縣志》 齊祖望纂修,清康熙22年(1683)刻本,四卷。現藏故宮、天津、臺灣、湖南師院。
(四)興山
興山縣位于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庫區、長江西陵峽北側。秦、漢屬南郡秭歸,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立興山縣”。有二種:
《興山縣志》 伍繼勛主修,范昌棣、吳翰章纂修,清同治4年(1865)刻本,共6冊,卷8-9《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60.16339。
《興山縣志》 黃世崇纂修,清光緒10年(1884)刻本,經心書院出版;共4冊,卷19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60.16339。
(五)秭歸
秭歸是三峽庫區首縣,屈原故里。西漢置秭歸縣,北魏改置長寧縣,隋復秭歸縣,唐置歸州。共十種:
《長寧縣志》 曹秉讓修,楊庚等纂,劉春生補遺,清嘉慶13年(1808)刻本,共6冊,卷8-10藝文志;慎思堂藏版。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0535。
《歸州志》 張時纂修,明嘉靖28年(1549)刻本,二卷。現藏天一、科學、上海、浙江。
《歸州志》 鄭喬纂修,明嘉靖43年(1564)刻本,四卷。現藏天一、上海、浙江。
《歸州志》 張尚儒纂修,明萬歷37(1609)刻本,五卷。現藏北京(存1-4)、南京。
《歸州志書》 曹熙衡纂修、王景陽增修、李毓昌增纂,清康熙4年(1665)修,11年(1672)增修,抄本,不分卷。現藏北京、上海。》
《歸州志》 曹熙衡原本、曾維道增修,清乾隆55年(1790)修,抄本。現藏故宮。
《歸州志》 李炘修、陸仲達纂,清嘉慶22年(1817)刻本,十卷。現藏川大、北碚。
《歸州志》 李炘修、際仲達纂,余思訓、陳鳳鳴增修。清同治5年(1866)增刻本,共8冊;卷10為《藝文志》分上、下2卷。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60.161138。
《歸州志》 沈云駿修,劉玉森纂,清光緒8年(1882)刻本,共6冊,卷9-10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60.161139。
《歸州志》 黃世崇纂修,清光緒27年(1901)刻本,共4冊;卷15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60.161139.27。
(六)奉節
奉節縣位于重慶市東部,東鄰巫山縣,南接湖北省恩施市,西連云陽縣,北接巫溪縣。奉節據荊楚上游,控巴蜀東門,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漢代起至20世紀初,奉節為巴東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關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共六種:
《奉節縣志》 鄭王選修,王良弼、楊崇纂,清乾隆10年(1745年)木活字印本,共4冊,卷37碑文,38藝文。現藏故宮,一史館。
《奉節縣志》 曾秀翹主纂,楊德坤撰,清光緒19年(1893)刻本,共8冊;卷35為《金石志》,卷36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939。
《夔州府志》 崔邑俊修,楊崇、焦懋熙等纂,清乾隆12年(1747)刻本,共10冊,卷8-10為《藝文》。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9134。
《夔州府志》 恩成、劉德銓纂修,清光緒17年(1891),共24冊;其中卷34《金石》、卷36《藝文》據清道光7年(1827)刻本重修。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9130.1。
《夔州府志》 吳潛、傅汝舟纂修,明正德8年(1512)刻本,12卷。現藏天一、科學,國圖,索引號:地280.259 1274。
《夔州府志》 吳美秀修,程溥纂,清康熙25年(1686)刻本,10卷。現藏北京、上海。
(七)巫溪
巫溪地處渝東邊陲,與鄂西陜南接壤,南近長江天險,北臨巴山要隘,為“巴夔戶牖,秦楚咽喉”。境內重崗復嶺,溪流縱橫。因歷代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故政區迭更,隸屬多變,縣、郡、監、州,沿革紛呈,先后有巫郡、巫縣、巫溪、大寧等名。共三種:
《大寧縣志》 崔同紱修,李華棠纂,清光緒9年(1883)刻本,共4冊,卷8藝文集。現藏國圖,索引號:地160.20539。
《大寧縣志》 高維岳修,魏遠猷纂,清光緒11年(1885)刻本,共8冊,卷8藝文志 。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6339。
《大寧縣志》 閻源清修,焦懋熙纂,清乾隆11年(1746)刻本,4卷。現藏故宮、吉大、南大、臺灣、川大。
(八)巫山
巫山位于重慶市東北部,三峽庫區腹心,素有“渝東門戶”之稱,地跨長江巫峽兩岸。東鄰湖北省巴東縣,西接奉節縣,南與湖北省建始縣毗連,北與巫溪縣及神農架林區接壤。共四種:
《巫山縣志》 連山、白曾煦修,李友粱等纂,清光緒19年(1893)刻本,共12冊;卷30內有《金石》,卷32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6139。
《巫山縣志》 佚名纂修,清雍正間刻本。現藏南大、川大。
《巫山縣鄉土志》 周憲斌纂修,清光緒32年(1906)抄本,3卷。現藏西南大學。
《巫山縣志》 佚名纂修,民國19年(1930)抄本,據清史館舊藏清康熙54年(1715)抄本,共1冊。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6132。
(九)城口
位于重慶市東北邊緣,東北與陜西省鎮坪縣、平利縣、嵐皋縣、紫陽縣接壤;南與巫溪縣、開縣、四川省宣漢縣毗鄰;西與四川省萬源市相連。“據三省之門戶名城,扼四方之咽喉稱口”。(《城口廳志》)。有二種:
《城口廳志》劉紹文修,洪錫疇纂,清道光24年(1844)刻本,共6冊,卷20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65136。
《城口廳志》佚名纂修,清乾隆間修,抄本。現藏故宮。
(十)云陽
云陽縣位于重慶市東北部的三峽庫區腹心,地處萬州區、云陽縣、開縣、奉節縣4個連片百萬人口大縣(區)的中心,是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沿江經濟走廊承東啟西、南引北聯的重要樞紐。共五種:
《云陽縣志》 江錫麒修,陳昆纂,清咸豐4年(1854)刻本,共12冊,卷1內有金石,卷10-12藝文。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737。
《云陽縣志》 劉士縉修,曹源邦續修,陳嘉瑯纂,民國23年(1934)抄本,共4冊,卷4內有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734。
《云陽縣志》 朱世鏞、黃葆初修,劉貞安等纂,民國24年(1935)鉛印本,共10冊,卷22金石,卷42-43文錄。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742。
《云陽縣志》 揚鸞修,秦覺纂,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本,據明嘉靖20年(1541)刻本影印。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7275。
《云陽縣鄉土志》 武丕文修,甘桂森等纂,清光緒32年(1907)抄本,2卷。現藏四川、川大。
(十一)開縣
開縣位于重慶市東北部,三峽庫區小江支流回水末端。有漢豐、永寧、盛山、萬安、開州、開縣之名。共二種:
《開縣志》 李肇奎等修,陳昆等纂,清咸豐3年(1853)刻本,共6冊;卷20內有《金石》,卷27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137。
《開縣志》 胡邦盛纂修,民國19年(1930)抄本,據清史館舊藏清乾隆間刻本,共2冊。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134。
(十二)萬州(萬縣)
萬州區地處重慶東北部、三峽庫區腹心,長江中上游結合部。因“萬川畢匯”而得名,因“萬商云集”而聞名。先后歷羊渠、南浦、魚泉、安鄉、萬縣、萬州等名。共七種:
《增修萬縣志》 王玉鯨、張琴等修,范泰衡等纂,清同治5年(1866),萬川書院藏版;共6冊,卷36為藝文志,分上下2卷。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4938。
《萬縣志》 劉高培修,趙志本纂,清乾隆11年(1746)刻本,4卷。現藏故宮、山東博、臺灣。
《萬縣志》 馮卓懷纂修,清咸豐10年(1860)刻本,4卷。現藏南京地理所、湖南;上海(抄本)。
《萬縣采訪事實》 張焜纂修,清同治13年(1874)抄本,不分卷。現藏北京、上海、南大、四川、川大。
《萬縣鄉土志》 佚名纂修,清光緒32年(1906),民國15年(1926)出版;共2冊,原缺卷5《禮俗錄》及卷7《圖說》。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49539。
《再續萬縣志稿》 佚名纂修,民國17年(1928),稿本。現藏重慶。
《萬縣志》 熊特生纂修,民國25年(1936)稿本,23卷。現藏萬縣市圖書館。
(十三)梁平
梁平縣,原名梁山縣,始設于西魏元欽二年(553年),位于重慶市東北部,東鄰萬州區,西連四川省大竹縣,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共三種:
《梁山縣志》 符永培修,艾鉽纂,清同治6年(1867)刻本,據清嘉慶13年(1808)刻版增刻,共10冊,卷13-17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535。
《梁山縣志》 朱言詩纂修,清光緒20年(1894)刻本,共12冊,卷10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539。
《梁山縣志》 佚名纂修,民國間修(稿本),不分卷。現藏重慶。
(十四)忠縣
忠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東鄰萬州,南接石柱,西界豐都、墊江,北壤梁平。忠縣是巴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2300多年。周朝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漢置臨江縣、西魏設臨州。唐貞觀八年為紀念州人巴曼子“刎首留城”和嚴顏寧當斷頭將軍、不做投降將軍之壯舉,唐太宗賜臨州為忠州。清雍正十二年升為直隸州,民國二年設忠縣至今。共五種:
《忠州直隸州志》 吳友篪修,熊履青纂,清道光6年(1826)刻本,共8冊。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3136。
《忠州直隸州志》 侯若源、慶徵修,柳福培纂,清同治12年(1873)。現藏科學、人大、上海、南大、浙江、四川、重慶、川大。
《忠州志》 佚名纂修,清乾隆間修抄本,14卷。現藏北京、故宮(存卷1-7,9-10,12-14)。
《忠縣鄉土志》 陳德甫纂修,民國38年(1949)石印本。現藏首都、人大。
《忠州志》 國立北平圖書館,民國21年(1932)抄本,據故宮圖書館舊藏抄本,共2冊;缺卷11,殘8-9卷,卷9-10,12-13為《藝文》。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53134。
(十五)豐都
豐都地處三峽庫區腹心,東依石柱,南接武隆、彭水,西靠涪陵,北鄰墊江、忠縣,長江橫貫縣境。自公元90年建縣,迄今已歷1914年。共八種:
《豐都縣志》 田秀栗、徐濬鏞修,徐昌緒纂,蔣履泰增纂,清光緒19年(1893)刻本,共8冊,卷4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2739。
《重修豐都縣志》 田秀栗、徐濬鏞修,徐昌緒纂,清同治8年(1869)刻本,共7冊,卷4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2738。
《豐都縣新志》 馬佩玖纂修,清同治12年(1873)刻本,共1冊;版心誤刻豐都縣新治。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2738.12。
《豐都縣志》 王廷獻修,朱象鼎纂,清康熙49年(1710)刻本,8卷補遺1卷。現藏北京、川大。
《豐都縣志》 瞿頡纂修,清嘉慶15年(1810)刻棲,4卷。現藏川大(存卷2-4)。
《重修豐都縣省通志采訪》 佚名纂修,民國14年(1925)抄本。現藏湖北。
《重修豐都縣志》 黃光輝等修,郎承詵、余樹堂等纂,民國16年(1927)鉛印本,14卷。現藏四川、四川社科、川大、川博、四川文史、重慶、北碚、重慶博。
《豐都縣鄉土志》 劉承烈編,余樹堂增訂,民國18年(1929)鉛印本,不分卷。現藏吉大、南京、湖北、四川。
(十六)長壽
長壽地處重慶腹心地帶,襟長江而臨重慶主城,居渝東而挾三峽庫區,東南接壤涪陵區,西南與渝北、巴南區為鄰,東北接墊江縣,西北與四川省鄰水縣相接,史稱“膏腴之地,魚米之鄉”。因其“東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人多壽考”而得名。共六種:
《長壽縣志》 陳毅夫等修,劉君錫等纂,民國33年(1944)鉛印本,共8冊;卷14為金石,卷15為文征。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5142.33。
《長壽縣志》 薛祿天修,劉康成纂,清康熙53年(1714)刻本,10卷。現藏北京、上海、四川。
《長壽縣志》 李彬然等纂修,清道光25年(1845)抄本,5卷。現藏人大、四川。
《長壽縣志》 佚名纂修,清同治初抄本。現藏四川(存卷2)。
《重修長壽縣志》 張永熙修,周澤溥纂,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10卷。現藏北京、四川、湖北、川大、重慶等。
《長壽縣志》 湯化培修,李鼎禧纂,民國17年(1928)石印本,12卷。現藏北京、四川、湖北、川大、重慶等。
(十七)涪陵
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位于重慶東部,東鄰豐都縣,南接武隆縣、南川區,西連巴南區,北靠長壽區、墊江縣,歷來是川東南水上交通樞紐和烏江流域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唐置涪州。共五種:
《涪州志》 德恩修,石彥恬等纂,清道光25年(1845)刻本,共10冊,卷11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23136。
《重修涪州志》 呂紹衣、王應元、傅炳墀等纂修,清同治9年(1870)刻本,共10冊;卷2內有碑目,卷14-15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23138。
《涪陵縣續修涪州志》 王鑒清、施紀云等纂修,民國17年(1928)鉛印本,共5冊;卷19-23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2342。
《重慶府涪州志》 董維祺、馮懋柱等纂修,清康熙53年(1714)刻本,4卷。現藏北京、科學、上海、南京、川大。
《涪州志》 多澤厚修,陳于宣纂,清乾隆50年(1785)刻本,12卷。現藏故宮、川大。
(十八)石柱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簡稱,位于重慶市東部、長江南岸、三峽庫區腹心,是集少數民族自治縣、三峽庫區淹沒縣、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于一體的特殊縣份。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開始建縣,因縣城南賓鎮東部萬壽山上有一對巨石酷似少男少女、分別稱“男女石柱”而得名。共三種:
《補輯石柱廳新志》 王槐齡補輯,清道光23年(1843)刻本,共4冊;卷10-12為《藝文志》。現藏國圖,索引號:地280.233136。
《石柱府志》 王榮緒纂修,清乾隆40年(1775)刻本,不分卷。現藏北京、北大、上海、四川、川大。
《石柱府鄉土志》譚永泰等纂修,清宣統元年(1909)刻本,9章(分歷史、地理、格致3冊)。現藏北師大、南京地理所;川大(抄本)。
三
三峽地區明清以來留存下來的地方舊志不在少數,但目前措意研究的,則還比較少見。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整理重印,主要是對舊志進行校勘、標點,重新排版印刷,以供研究使用。另有較少專文。現就所調查到的情況略述于后。
(一)《東湖縣志》(清同治三年續修本)
由宜昌市委黨史地方志辦公室、夷陵區委史志辦公室、西陵區地方志辦公室聯合整理,選用的版本為清同治三年(1864年)東湖知縣金大鏞編《東湖縣志》本。主要工作是將繁體改簡、異體規范、豎排改橫、錯訛校勘、增加標點、劃分段落等。該書校勘整理歷時一年零九個月,于2011年正式重印。
目前學者研究《三峽通志》的專文僅有三篇:沈津《明代有關長江三峽的志書——〈三峽通志〉》(《圖書館雜志》1984年第3期)、王世偉《傳世孤本明版〈三峽通志〉考略》(《歷史文獻的開發與利用論文選集》,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4月)、高遠《明代〈三峽通志〉的編纂及其旅游文化價值》(《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第5期)。沈文文字不多,屬提要式的古籍介紹;王文相對而言比較詳細,主要分析的是《三峽通志》的文獻價值,比如方志編纂、版本校勘、佚文輯錄等;高文的論述側重于《三峽通志》的編纂及其旅游文化的價值。
(二)《夷陵州志》(明弘治刻本)
由宜昌市地方志辦公室、夷陵區委史志辦公室組織進行整理校勘,斷句標點,并將其中繁體字、古體字按當今通用的標準簡化字進行整理,行文由豎排改為橫排,于2008年付梓重刊。
(三)《宜昌府志》(同治四年本)
由宜昌市檔案館、宜昌市方志辦整理,于2002年重印。
(四)《奉節縣志》(清光緒本)
四川省奉節縣志編撰委員會1985年對該本進行簡單整理,包括重排、分段、校訂等,重印后內部發行。
(五)《夔州府志》(清道光本)
由重慶市奉節縣地方志編纂辦公室與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合作,組織對道光本《夔州府志》進行了確定體例、修改行文、改寫文字、標點分段、校勘箋注等一系列的整理工作,歷時兩年,最終形成了120萬字的整理本,由中華書局2011年12月出版。桂鵑、趙鵬聯合撰文認為,該整理本是“地方歷史文獻整理的一個典范”,具有“體例精當、校訂詳密、注釋簡明”三個特點[3]。
(六)《夔州府志》(明正德本)
由重慶市奉節縣地方志編纂辦公室組織整理,中華書局2009年出版。印數3000冊。沒有由書店發行,屬內部學習、贈送用,所以,市面上很難見到。也許是方便重慶人,選擇的承印方也是重慶一家印刷廠,印制質量并不高[4]。
郭作飛著有《明正德〈夔州府志〉點校讀補》(《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對其中62處失誤進行補訂。
(七)《夔州府志》(清乾隆本)
由重慶市奉節縣地方志編纂辦公室與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合作,正在對該本進行整理,擬于近期出版。
(八)《大寧縣志》(光緒11年本)
由巫溪縣志編纂委員會標點,1984年12月內部印行,1985年7月重印。
(九)《巫山縣志》(清光緒19年刻本)
由巫山縣志編纂委員會1988年整理重印。
(十)《云陽縣志》(民國本)
由重慶市云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標點,2002年10月印行。
針對該志書的研究,胡繼明、楊曉葉著有《民國〈云陽縣志?方言〉植物類名物詞命名取象探析》(《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十一)《忠州志》(清道光本)
由忠縣檔案局組織整理編輯,于2013年完成印制工作。整理本在對清道光《忠州志》15冊的內容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通覽、校點、注釋、完善并對繁體字、異體字、錯別字進行規范,達到語言通俗準確。志書印刷將改豎排為橫排,字體將由繁變簡。
另據忠縣檔案局報道,清同治本《忠州直隸州志》、民國《忠縣志》已完成整理出版工作[5]。
(十二)《長壽縣志》(康熙本)
由重慶市長壽縣地方志辦公室組織,聘請西南大學文學院、育才學院余云華先生進行圈點斷句、整理注釋、考訂校注。歷經三年多,于2011年編輯成書[6]。
[1]程地宇.三峽工程與移民[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2]吳柏森.“方志”與三峽文化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5):9-11.
[3]桂鵑,趙鵬.三峽文化建設重要的基礎性工程——評《道光夔州府志》點校本[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2(4):封三.
[4]資水悠悠博文:明正德《夔州府志》[EB/OL].2011-11-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7d8a c30100wam4.html.
[5]重慶市檔案信息網.忠縣檔案局完成清·道光《忠州志》整理編輯印制工作[EB/OL].2013-07-13.http://jda.cq.gov.cn/xwzx/wzx w/bdxx/bdxw/39012.htm.
[6]重慶市長壽區人民政府消息.長壽“歷史百科全書”康熙五十三年《長壽縣志》面世[EB/OL].2011-09-26.http://cs.cq.gov.cn/j rcs/news/2011-9/819_243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