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建鄭久平
(1.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重慶 400044)(2.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重慶 400044)
非市場分工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
——基于中間品交易效率的解釋
林 建1鄭久平2
(1.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重慶 400044)(2.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重慶 400044)
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專業分工、交易成本理論,利用角點均衡分析方法對非市場分工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收斂性的影響進行分析表明,隨著非市場分工發展,城鄉收入水平同時下降且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新興古典經濟學關于隨著交易效率提高,城鄉趨同的一般均衡結論不再成立。為此,轉變政府職能,杜絕政府在資本投資、產業發展方面的非市場行為與超市場強制,是改善當前城鄉收入差距問題與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專業分工;城鄉收入差距;角點均衡;中間品
新興新古典經濟學(楊小凱,1999)認為二元經濟結構的出現和演化是個人專業化水平不斷演進的結果,隨著交易效率的提高,經濟由自給自足轉向部分分工,直至完全分工,用生產力和專業化水平差距表示的城鄉二元結構將被完全及平衡的分工所取代,城鄉兩個部門之間的生產力和專業化水平將趨同,城鄉二元結構隨之消失。這一理論與劉易斯(1954),拉尼斯、費景漢(1961),Jorgenson dale W.(1967)等提出的傳統二元經濟理論的最大區別在于強調了市場性的自然分工發展是實現城鄉趨同的關鍵環節,完全分工就是城鄉二元結構消失的充要條件。
但新興古典經濟學只考慮了在純粹市場條件下城鄉趨同問題,實際中由于政府的存在,政府基于各種原因,通常會以產業政策人為影響產業結構及其演進模式,結果就是人為提高了分工水平,一些在市場條件下不會產生的中間品以承擔更高交易成本為代價被人為生成,從而影響城鄉趨同進程。
眾所周知,自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后,人們對政府干預經濟的信心大為增強,政府干預經濟的深度、廣度都大大提高,而其中產業政策更是作用突出。不論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還是進口替代、出口導向戰略實施都是產業政策的體現。更有一些欠發達國家為實現經濟上的趕超,違背自身比較優勢,以指令性計劃、扭曲要素價格、提供政策優惠等為手段,以承擔極高的交易成本為代價,強行建立了若干缺乏自生能力、效率與競爭力的產業與企業(林毅夫,2002)。這些產業與企業又大都集中于提供中間品的重化工業、輕工業、生產性服務部門,大量中間品的非市場生成,推動分工水平的非市場發展。
非市場分工發展不能獲得市場性的自然分工發展所能帶來的促進生產力水平提高、推動經濟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好處,相反還具有降低經濟效率、惡化城鄉收入差距等不利后果。
本文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基礎上,從中間品交易效率的角度,創新理論模型研究非市場分工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進一步明確非市場分工發展與城鄉收入的關系,同時更全面理解產業投資政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表明,隨著非市場分工發展,非市場生成中間品種類的增加,城鄉收入差距將不斷擴大,新興古典經濟學基于專業分工、交易成本所獲得的經濟將由自給自足轉向部分分工,直至完全分工,達成人人效應相等、市場出清的一般均衡結論不再成立。
(一)非市場分工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模型的基本假設
設一個人數M很大的事前相同的消費者—生產者的連續統經濟。有一種消費品y和i類中間品。由于人為提高分工水平,新增了j類中間品,j為外生給定量。生產中間品i、j的人為城市人口,達成均衡狀態時他們之間的收入或效用相等,由于存在城鄉收入差距,生產y的農民的收入或效用與城市人不相等,產品y、i、j均實現市場出清。未達到完全分工時,農民同時自給z類中間品用于生產消費品y。對于一個人,消費品y和投資品i,j,z的自給量分別是y、xi、xj、xz。消費品y和投資品i、j的出售量分別是購買量分別是。一個人同時使用勞動和i+j種中間品生產消費品y。消費品由一個有投入ly和V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生產。


yp是y的產出水平,ly是該人用于生產y的勞動數量。V可以被看做一種合成的中間產品,是i+j+z種投資品投入的一個CES函數。y的全要素生產率是中間產品種類數i+j的一個增函數。消費品的一個生產者可以自給或購買生產過程所用的中間產品。市場自然分工發展生成的中間產品i的交易效率系數是k,非市場分工發展生成的中間產品j的交易效率系數是k-b。從最終產品的產出損失看是中間產品的管理費用。
中間產品i、j的生產函數表現出專業化經濟,由:

g>1,i=1, 2,…i;j=1, 2,…j ;z=1, 2,…z 給出。分別是中間品i、j的產出水平,li、lj、lz是一個人生產商品i、j、z的專業化水平。
參數g表示生產中間產品i、j、z的專業化經濟水平。每個人的稟賦約束是:


Pi、Pj是中間品i、j關于消費品y的價格。
(二)非市場分工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模型的構建與數理推導
根據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隨著交易效率的提高,一般均衡將從自給自足經濟不連續地跳到部分分工再跳到完全分工。完全分工時,取得最高的人均真實收入水平,此時每個人只專事于一種產品的生產。但由于二元結構的存在,農民未達到完全分工,農民同時自給z類中間品用于生產消費品y,生產中間品i、j的人實現完全分工。下面我們就來分析求解此時的決策問題與角點均衡,此時,根據對稱性原
利用上組等式,生產消費品y的農民的決策問題可以表示為:

生產中間品i,j的人的決策問題分別為:


生產消費品y的人的決策問題的一階條件是:

根據生產中間品i,j的人效用相等與i,j,y市場出清條件,農民的效用與生產中間品i,j的人效用不相等,My、Mi、Mj分別為生產y、i、j的人數,,其中,各內生變量的解為:


因為Uy=Uj,所以,式(17)中用表示農民收入與非農收入的差距。
如果農民按最優決策進行生產,實現完全分工,不自給中間品z,只生產消費品y,z=0,此時
注意到w、R、i、j 均大于1,β、ρ均小于

在農民按最優決策以完全分工方式進行生產時,以效用代表的農民與非農民收入比隨著非市場分工發展生成的中間品種類的增加而降低,即城鄉收入差距隨非市場分工發展而不斷擴大。
在z>0,xz>0時,由于農民是按非最優決策進行生產,農民收入低于按最優決策進行生產時的收入,依然成立,城鄉收入差距隨非市場分工發展生成中間品種類的增加而不斷擴大的結論仍然成立。在z=0,xz=0與兩種情況下均成立,表明非市場分工發展同樣具有降低城市人均收入的效應,但其作用程度小于降低農民人均收入的作用程度。
綜上所述,從非市場分工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角點均衡分析表明,在一個二元結構突出的經濟體中非市場分工發展具有同時降低農民與城市居民收入的效應,但對降低農民收入的作用程度更大,導致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城鄉不再趨同。新興古典經濟學基于專業分工、交易成本所獲得的經濟將由自給自足轉向部分分工,直至完全分工,達成人人效應相等、市場出清的一般均衡結論不再成立。
我們在上文中討論了二元結構下,即城市完全分工與農村部分分工條件下,非市場分工發展將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一則同時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并對農民收入降低有更為強勁的作用。
如此,政府干預下新興古典經濟學關于完全分工將是城鄉二元結構消失的充要條件的結論也不再成立。尤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懷著國家經濟快速強盛的迫切愿望下,政府為了在經濟上盡快趕超發達國家,對經濟過度干預,其結果可能有曇花一現的短期繁榮,長期來看不但未能實現經濟強盛的目標,反而因分工缺陷導致產業升級困難、失業問題嚴重等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發展中國家普遍追尋的強國夢,最終的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模型中還沒有給出清晰的解釋,下面我們就非市場分工如何對城鄉居民收入構成影響,其影響的機理與途徑如何進行探討。
第一,從城鄉的經濟關系來看,非市場分工發展就是政府城市偏向政策的實施和推行。
政府干預下的非市場分工表面來看是為了提升整體經濟的競爭實力,提高了經濟的整體分工水平,但從城市和農村經濟關系的對比來看,非市場分工實際是人為提高了城市分工的深度和廣度,加大了城鄉經濟的分工差距。基于此,討論非市場分工發展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拉大是較易理解的。
但是,為什么城市偏向的政策也不利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長呢?我們希望從分工的度上來回答這個問題。
就城市而言,非市場干預下適合的分工程度是很難實現的,而無論是分工不足還是過度分工對于整體經濟效益和效率都是不利的,政府產業政策的推行導致的或是某些行業分工不足或是某些行業過度分工,而兩者都將帶來要素價格的扭曲,影響資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經濟效益降低和效率損失。分工不足是計劃經濟時期最為常見的一種現象,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特征,在汽車制造等一些行業中,單個企業幾乎完成了汽車生產的所有工序,難以實現專業化的生產,既無法達到專業生產的規模效益,又造成企業專業生產技術提高的困難,內部運行費用極高,企業利潤低,勞動者收入在平均化的趨勢下缺乏激勵均處于較低水平。過度的專業分工,往往是政府為支持某行業或產業的發展,采取鼓勵性的產業發展政策,這樣的好處是單個行業或產業在短時期內建成較為完備的體系,但同時為了實現單個行業或產業發展的目的,必須要求動員資源,扭曲要素價格,采取低利率的融資政策或是壓低勞動者工資水平,同時還必將伴隨著資源的浪費和大量的重復建設,這樣的現象在傳統的鋼鐵制造和新興的光伏行業似乎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
第二,從整體經濟來看,非市場分工動搖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經濟分工不再由市場決定,而成為一外生變量,要素流動不再依據回報率高的流向原則,使得整體經濟要素投入的回報率降低。而且,非市場分工發展還將扭曲要素價格,帶來產業發展方向與比較優勢的背離。非市場分工下要素價格的形成不再依據市場的供求關系,而由政府根據產業的發展方向確定,價格信號反映不了要素資源的稀缺程度,也就無法根據價格甄選和判斷哪些行業具有比較優勢。并且,非市場分工發展下經濟主體為非市場行為形成,經濟主體對于企業經營的考慮也不再從市場出發,極易增加交易成本,帶來尋租等問題,降低勞動者的收入份額。
分析表明,非市場分工并無益于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相反非市場分工還將導致嚴重的效率損失與效用降低,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非市場分工都將帶來以效用表示的城鄉收入水平降低。
從現實而言,政府干預下分工的演化,計劃體制曾給中國經濟帶來嚴重的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停滯,帶來的是城鄉收入水平的共同降低,以效用表示的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而今以政府干預經濟帶來的非市場分工,造成以產能過剩為代表的供求失衡,以地方政府債務膨脹延伸的資產泡沫加大,在一定程度上都對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健康增長帶來影響。
本文政策啟示是,應充分發揮市場在分工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與演進模式中的基礎作用,避免政府產業投資政策的人為干預,超越市場條件人為提高分工水平,生成大量交易效率較低的中間品,形成經濟效率的絕對損失。
就我國而言,為縮小當前不斷擴大的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應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杜絕政府在資本投資、產業發展方面的非市場行為與超市場強制。通過改革企業制度、投融資體制與資本品價格制度,提高資本品價格與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促進資本在行業間配置的均衡程度,實現資本在勞動者間更均勻的占有和使用。同時,還應注意到城鄉的歧視性政策,政府一廂情愿的對城市的支持性政策,帶來的卻是城鄉居民收入的整體下降。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必須放在城鄉二元的背景下,充分考慮城市和農民的具體情況,城市經濟政策不僅會對城市經濟和城市居民收入產生影響,對農村經濟與農民收入也將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同時農村經濟的發展程度和農民的生產決策行為不僅影響的是農民的收入水平,對城市經濟與城市居民收入也將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楊小凱.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Lewis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rs of Labour[J].Manchester School, 1954,22 (2).
[3]費景漢,古斯塔夫·拉尼斯.勞動剩余經濟的發展[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4]Jorgenson dale W..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Oxfor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1967,19(3).
[5]Vandana Chandra, Ralph El-Chami and Jeffrey H. Fischer.Development policies in the presence of unemployment and non-traded intermediate goods[J].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54(1).
[6]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J].經濟學(季刊),2002(1).
[7]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出版社,1989.
[8]Jorgenson dale 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Economic Journal,1961,71 (282).
[9]Giuseppe Colangelo and Umberto Galmarini.Ad Valorem Taxation on Intermediate Goods in Oligopoly[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1, 8(1).
[10]José Pedro Pontes.Intermediate goods and the location of productive activity[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5,39(1).
[11]Sukesh K. Ghosh.Intermediate goods and the optimum tariff structure under neutral tariff retaliation[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976,112(4).
(責任編輯:于開紅)
The Influence of Non-market Labor Division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ransaction Efficiency of Intermediate Goods
LIN Jian1ZHENG Jiuping2
(1.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bor division and transaction cost in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non-market labor division on the convergence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with the method of corner equilibrium analysis. It shows that the incomes of urban and rural would be declining simultaneously an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would be expanding. So the general balance conclusion in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that urban and rural will go to convergence with transaction efficiency advancing is no longer plausibl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 as well as put an end to the government non-market or mandatory behavior i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hich is crucial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promo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division of labor; urban-rural income gap; Corner Equilibrium; intermediate goods
F323.3
A
1009-8135(2014)04-0042-06
2014-04-21
林 建(1959-),女,山東煙臺人,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農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的長效機制構建及調控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3XJY02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