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學東
(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商務管理系,貴州六盤水 553001)
我國國內旅游扶貧研究綜述
況學東
(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商務管理系,貴州六盤水 553001)
通過對進入21世紀以來學術期刊網上旅游扶貧方面核心期刊論文的分析,發現近十幾年來旅游扶貧的相關論文主要從定義、區域旅游扶貧經驗、旅游扶貧中存在的問題、戰略模式、政府作用、旅游扶貧的可持續發展、社區參與旅游扶貧等七個方面進行了定性研究,而這些研究內容中還存在著不足之處,主要是對于旅游扶貧模式的建模等定量分析較少,沒有研究出適合中國區域旅游扶貧的理論體系,這也是未來一段時間旅游扶貧的研究趨勢。
國內;旅游扶貧;研究綜述
旅游地開發會給旅游目的地帶來方方面面的影響,有正面的影響,如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居民收入等,也有負面的影響,如社區居民邊緣化、物價房價上漲、噪音計環境污染等。如何充分利用旅游開發帶動社區居民參與到旅游產業其中乃至達到整個地區的居民的脫貧致富,通過發展旅游業來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縮短地區經濟差距,實現地區扶貧是學界需要關注的問題。進入21世紀,我國旅游扶貧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對旅游開發扶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者們對于旅游扶貧研究的內容包括如旅游扶貧的意義、政府的重要作用、社區參與的核心地位、鄉村資源的基礎地位等,以定性研究為主,探討了旅游扶貧的定義、概念等內容,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如何更好的利用地方旅游資源實現旅游扶貧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課題,今后的研究應更多地通過對不同旅游形式對貧困人口的經濟、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實際影響進行系統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案例研究,設計旅游扶貧的概念模式和具體的模式實施方式,最終找出適合中國各地區旅游扶貧的理論體系。
筆者以“旅游扶貧”為關鍵詞在學術期刊網上搜索近十年的研究旅游扶貧的學術論文核心期刊,搜到126篇論文,經過分析研究,認為近幾年國內學者對旅游扶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隨著旅游扶貧業在中國的逐步推進,國內學者也一直不斷的研究和更新旅游扶貧的意義。周歆紅(2002)認為:旅游扶貧應該明確以“扶貧”為其宗旨,發展旅游業只是手段和途徑,而反貧困和消除弱勢群體的貧困狀態是其核心目標,而以經濟效益為前提,以貧困社區的綜合發展為內容,以貧困人口的發展為核心的社會積極變遷為其終極目標。一些專家學者對于人們對于旅游扶貧的一些錯誤認識進行了糾正。劉向明,楊智敏(2002)分析了五個方面的基本問題:何之謂“貧”;一扶就靈;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短期利益還是長遠打算;一味模仿還是走自己的路。金希萍(2001年)認為旅游扶貧要注意加大資金投入,旅游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而并非人們通常所說“低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張曉明等(2010)對于旅游扶貧的內涵、方式及意義及不足之處進行了研究。姜真林(2010)對旅游扶貧的內涵進行了一種R. Robinson模型化解釋,反映貧困地區與外援地區的相互影響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區域旅游扶貧的關鍵。張鵬順(2011)用區域理論來理解旅游扶貧,認為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建立貧困人口參與機制、產業整合、區域合作是區域理論視野下“旅游扶貧”的四項基本手段,是促使區域貧困狀態向可持續發展狀態轉變的基本方法。彭敏(2007)認為“旅游扶貧”中的旅游開發是指能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開發,是高級的開發,它的開發需要眾多方面的建設和眾多部門的配合才能實現。旅游要扶的“貧”既指絕對貧困,也指相對貧困;既指物質貧困,也指精神貧困;既指地區的貧困,也指個人的貧困。旅游扶貧的對象不僅包括絕對貧困的居民,還包括相對貧困的居民;不僅涉及到物質貧困的居民,也涉及到精神貧困的居民;不僅包括當地的社區居民,還應涉及到其他地區需要幫助的居民。
在筆者搜索到的126篇論文中,有63篇都是針對特定地區或區域的旅游扶貧情況進行分析,論文的結構大都從分析區域中豐富的資源開始,并揭示區域旅游開發現狀與主要制約因素以及發展思路,有的論文還總結了相關的旅游扶貧的經驗。研究內容集中于旅游扶貧的可行性分析、旅游扶貧發展的基本思路、旅游扶貧的經驗、旅游扶貧對本地區發展所發揮的功能、旅游扶貧中出現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等。如楊建春、肖小虹(2011)分析了貴州旅游業發展與貧困減緩的動態關系,結果顯示貴州旅游業的發展對貧困減緩的促進作用較強,但持續效應偏短。張祖群(2012)以環京津貧困帶為例,仔細研究了貧困帶的消極影響,“貧困陷阱”的內在機理,以及旅游扶貧的適用條件、扶貧旅游機制及發展模式。
“旅游扶貧”項目實施以來,大量問題也相繼發生。郭清霞(2004)等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把旅游扶貧簡單的等同于旅游開發。旅游扶貧是一種能夠為貧困人口產生最大經濟利益的旅游開發活動。其目標明確定位在使貧困人口經濟利益最大化上,致力于貧困人口發展機會的開發上。因此,旅游扶貧與一般旅游開發是不同的。
第二,急于求成。一些地區出現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現象,甚至把景點一圈就對外收費,盲目地、過度地、簡單粗放地開發旅游資源,致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地破壞,并使得旅游成為一錘子買賣,旅游者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很難形成良好的口碑。
第三,城市化模式。現在很多貧困地區的旅游開發簡單克隆其他旅游景區,開山、修路、建賓館、建廟,大建各種旅游娛樂設施,把城市現代化建筑移植到旅游景區,最終形成了城市化的發展格局,不再能夠吸引旅游者。
第四,把陋習當作特色進行開發。旅游扶貧開發并不是把所有“特色”都要發掘出來,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繼承、弘揚優良民俗。但在實際特色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卻存在著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現象。
另外徐平(2009)提出旅游扶貧過程中遇到了需求驅動的局限、供給動力滯后、扶持力度不夠、社區參與動力不足、中介協調缺失等問題。王成武(2010)等提出了我國西南貧困地區旅游扶貧實施中應該注意的十大問題,包括實現多重目標的有機結合問題、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有機綜合問題、旅游扶貧與其他扶貧方式結合問題、旅游扶貧的短期性的個別人收益與長期性的多數人受益結合問題、旅游扶貧與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結合問題等。向延平、彭曉燕(2012)提出旅游扶貧存在著:“富饒旅游資源”與“貧困地區”的矛盾、“投資熱、民生冷”與“政府熱、百姓冷”局面、遍地開花卻沒有遍地結果、對旅游扶貧績效評價重視不夠等問題。
對旅游扶貧模式的研究和總結對于旅游扶貧工作的開展有較大的現實價值。蔡雄教授(2000)總結出了4種旅游扶貧模式:一是亦農亦旅模式;二是景區幫扶模式;三是政府主導模式;四是異地安置模式。2003年胡錫茹等提出了旅游扶貧的戰略模式,一是生態旅游扶貧模式;二是民族文化旅游扶貧模式;三是邊境旅游扶貧模式。李國平(2005)提出了廣東旅游扶貧的立體化模式。李永文和陳玉英研究了旅游扶貧開發的RHB戰略體系。賴斌(2007)提出了庫區移民旅游扶貧的模式,即“三三模式”。另外,在旅游扶貧的融資角度,陳勇研究了BOT模式公共工程特許權或特許權融資。毛焱和梁濱(2009)對旅游扶貧的對象、適用地區、目標地區、目標人口及非國家重點扶持貧困地區參與旅游扶貧等問題,并提出了PPT戰略即:推行有利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戰略,并提出PPT戰略的兩個子目標:“促進貧困人口參與”和“推動貧困社區發展”。徐平(2009)也提出了喀斯特地區旅游扶貧模型。王茗和喻曄(2009)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我國西部地區旅游扶貧的最佳模式。陳琴(2011)參考了一般的路由模式,即BOT模式、RHB模式、生態旅游扶貧模式、傳統旅游模式、非大眾旅游扶貧模式、民族風情旅游扶貧模式及社區旅游開發模式,并提出了三峽庫區旅游扶貧模式。李益敏(2011)提出怒江可持續發展的反貧困模式為:旅游扶貧模式、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模式、易地扶貧安置模式、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居民點合并整理模式和生態補償扶貧模式。徐燕、殷紅梅(2012)從貴州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出發,對貴州省貧困地區進行鄉村旅游村寨建設模式研究。共建設6種典型旅游村寨建設模式,包括典型民族文化村、鄉村觀光休閑度假村、特色產業村、旅游商品專業村、戶外運動服務村和紅色旅游村。
在旅游扶貧黃忠,政府既是經營者,又是政策制定者、招商引資者和市場營銷推廣者,還是旅游業內部各部門以及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發展之間的協調者,具體的作用為:
第一,整體規劃。盧潤德、袁翔珠(2002)認為政府首先要構建支持PPT旅游的政策與規則框架,其次國家應把貧困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納入西部大開發整體戰略布局中,統一規劃部署,并賦予相應配套的優先發展政策。馮燦飛(2006)政府主導并不是要政府主宰、主財、主干,而是充當開拓者、協調者、規范者的角色和地位。
第二,政策傾斜。袁書琪(2001)認為政府應出臺系列政策、辦法,推動和監管PPT旅游戰略的實施,例如在征地、稅地、管理費等方面出臺寬松的扶持政策。鄧小艷(2002)認為發展旅游業離不開政府主導和有效地組織、引導、協調和管理。李炳昌(2007)認為各級政府可以更加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把加快發展旅游業列入政府的任期工作目標中,從而以組織領導、產業政策、資金投人、資源配置等方面給予傾斜。
第三,基礎設施投入。李炳昌(2007)認為黔東南旅游業還處于發展上升階段,與發達的地區相比,目前條件特別是旅游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必須由政府親自出面,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建設力度。
第四,資金籌措。郭偉(2001)認為無論是景區建設、服務設施、交通設施,還是旅游購物商品的開發,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政府應出面采取多方集資的辦法,解決這個“瓶頸”問題,才能搞好景區的配套設施的建設。韋力(2005)政府一方面調動社會興辦旅游的積極性,開拓各種融資渠道,吸引社會閑散資金,投向旅游業。李炳昌(2007)認為政府要加速資本的集中、促進旅游企業集團的形成和發展,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五,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政府在人才培養上起了主導的作用,可以引進人才或選派管理和服務人員到其他開發成功的景區和旅游大專院校學習培訓,也可請專家、學者深入到旅游企業授課,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張遵東、章立峰(2011)通過對貴州省雷山縣西江苗寨旅游扶貧進行調研,得出政府主導是提高貧困人口的素質及參與能力,提高旅游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是地區旅游扶貧的主要途徑。
第六,法規制定。法規建設不但可以規定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方向,而且還能增強旅游部門的權威,改善管理職能,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法理依據。
總之,政府應該是旅游扶貧的主導者,起著極其重要的戰略主導作用。
如果旅游業的發展不考慮生態環境,因脫貧心切而急功近利地進行掠奪式開發,最終超過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不僅會使旅游業的發展失去資源基礎,甚至會對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進一步加深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郭清霞和姚立新(2004)認為:生態旅游資源是貧困地區的優勢,生態旅游是貧困地區保護和發展的有效工具。肖曉(2005)認為如果缺乏政府的指導與監管,企業必然熱衷于開發熱點地區的旅游資源而不顧資源的客觀可承受性,從而極易造成旅游熱點地區生態和環境的破壞。陳志新,楊巧紅(2007)認為由于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及人口系統的不良循環,導致該地區最終陷入“環境脆弱—貧困—掠奪資源—環境退化—進一步貧困”的“貧困陷阱”而難以自拔。范俊(2011)研究了如何構建一個比較科學、全面、系統的旅游扶貧長效機制。
貧困地區居民要擺脫貧困,就必須要親身參與到旅游業中來,即通過社區參與來實現旅游扶貧的目的。楊桂華和齊扎拉(2000年)認為為了保證當地政府和居民真正從旅游中受益,必須堅持社區參與,達到旅游脫貧的目的。社區參與是旅游脫貧應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鄒統釬(2003)認為社區是塑造游客體驗的重要道具。梁明珠(2004)關注了生態旅游開發中“三農”利益的忽略。邱云美(2007)認為社區參與旅游是欠發達地區脫貧的有效途徑,社區參與可提高旅游產品的質量,還有利于旅游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有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李佳等(2009)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為例,對于民族貧困地區居民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和參與行為研究。李力、閉海霞(2010)應用SPSS軟件分析實地調查問卷數據,認為政府主導、社區參與是梅州市旅游扶貧的主要途徑。吳玨等(2010)提出建立以本地優勢企業投資為主體地位的企業投融資渠道,探索以旅游扶貧地居民參股為主要形式的社區投融資渠道,提出資金扶貧、宣傳扶貧、教育扶貧的新型旅游扶貧途徑。并提出實現旅游扶貧的組織工作保障體系、市場工作保障體系、招商工作保障體系及人才工作保障體系。李瑞等(2012)對伏牛山重渡溝景區田野調查的思考,得出的結論是農戶深度參與景區旅游企業經營體系,保證社區居民旅游受益最大化,是旅游扶貧成功的關鍵。
總的來說,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學者對于旅游扶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到旅游扶貧開發的基本概念到旅游扶貧開發模式等實際應用的方方面面,包括旅游扶貧的定義、區域旅游扶貧經驗、旅游扶貧中存在的問題、戰略模式、政府作用、旅游扶貧的可持續發展、社區參與旅游扶貧等七個方面。但是在這些研究當中,往往以定性為主,另外在研究中只考慮了旅游開發,而忽視了對于貧困人口及貧困根源的研究,以及旅游開發對于貧困人口的各方面影響。今后的研究,應該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并結合典型貧困地區的旅游扶貧案例,深入探討旅游業的發展對貧困人口的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最終解決旅游扶貧的實質性問題,尋找適合中國各類地區旅游扶貧的規律。特別是要研究各地區貧困人口的特點和旅游扶貧開發對貧困地區人口的經濟、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實際影響,探索什么樣的旅游扶貧開發模式能提高社區居民收入,使貧困人口可以從中獲得利益、獲得多大的利益、獲得利益的途徑以及保障利益的機制等,從而設計出適合我國各類地區的旅游扶貧模式及扶貧方法,創建出中國特色的旅游扶貧理論體系。
[1]周歆紅.關注旅游扶貧的核心問題[J].旅游學刊,2002(1).
[2]彭敏,付華.淺析旅游扶貧之含義[J].農村經濟,2007(5).
[3]劉向明,楊智敏.對我國“旅游扶貧”的幾點思考[J].經濟地理,2002(2).
[4]金希萍.旅游扶貧應注意的問題[J].四川財政,2001(3).
[5]張曉明,張輝,魏偉新.基于旅游扶貧戰略的效應分析及創新對策研究——以星子縣為例[J].生態經濟,2010(5).
[6]姜真林.旅游扶貧的一種模型化解釋[J].安徽農業科學,2010(29).
[7]楊建春,肖小虹.貴州旅游扶貧效應動態分析[J].商業研究,2011(7).
[8]張祖群.扶貧旅游的機理及其研究趨向——兼論對環京津貧困帶啟示[J].思想戰線,2012(2).
[9]郭清霞.旅游扶貧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地理,2003(4).
[10]徐平.喀斯特地區旅游扶貧動力模型的構建——以貴州省農村社區旅游發展為例[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9(5).
[11]王成武,白明英,趙麗麗.我國西南地區旅游扶貧實施中應注意的若干問題[J].特區經濟,2010(7).
[12]向延平,彭曉燕.旅游扶貧開發的思考與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2(4).
[13]蔡雄.西部大開發與廣西旅游扶貧[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4).
[14]胡錫茹.云南旅游扶貧的三種模式[J].經濟問題探索,2003(5).
[15]李國平,劉春燕.省域旅游扶貧工程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
[16]賴斌.東平湖庫區移民旅游扶貧研究[J].人民黃河,2007(6).
[17]毛焱,梁濱.PPT戰略:基于人口發展的旅游扶貧觀[J].求索,2009(6).
[18]王茗,喻曄.生態農業旅游是我國西部地區旅游扶貧的最佳模式[J].農村經濟,2009(10).
[19]陳琴.三峽庫區旅游扶貧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19).
[20]徐燕,殷紅梅.貴州省貧困地區鄉村旅游村寨扶貧建設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8).
[21]盧潤德,袁翔珠.關于旅游扶貧戰略的理論分析[J].經濟師,2002(11).
[22]馮燦飛.貧困型旅游地文化變遷的動因及規范研究[J].特區經濟,2006(5).
[23]袁書琪.福建省實施PPT旅游戰略的構想[J].人文地理,2001(6).
[24]鄧小艷.西部旅游扶貧與政府主導新探[J].經濟師,2002(5).
[25]李炳昌.黔東南旅游發展戰略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7(5).
[26]郭偉,李樹峰.旅游扶貧開發須重視的幾個問題——以河北省為例[J].統計與決策,2001(3).
[27]韋力,趙濤,張中強.對旅游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J].商場現代化,2005(29).
[28]肖曉.論西部地區旅游扶貧[J].軟科學,2004(6).
[29]陳志新,楊巧紅.寧夏南部山區反貧困的實踐與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07(11).
[30]郭清霞,姚立新.生態旅游開發是旅游扶貧的最佳發展模式[J].湖北大學學報,2005(4).
[31]向延平.貧困地區旅游扶貧經濟績效評價研究——以湖南省永順縣為例[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32]李先鋒.基于旅游增加值的六盤山扶貧旅游經濟影響實證研究——以涇源縣為例.資源與產業,2010(4).
[33]馮旭芳,徐敏聰,王紅.基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扶貧效應分析——以錫崖溝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1(5).
[34]倪秀英.開發貧困地區旅游市場加快脫貧步伐[J].中國商貿,2011(12).
[35]范俊,汪璐,周蓓蓓.旅游扶貧長效機制的系統分析框架構建[J].中國商貿,2011(18).
[36]李益敏,蔣睿.怒江大峽谷旅游扶貧研究[J].人文地理,2010(6).
[37]楊桂華,齊扎拉.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態旅游示范區開發研究[J].思想戰線,2000(5).
[38]鄒統釬,吳麗云.旅游體驗的本質、類型與塑造原則[J].旅游科學,2003(4).
[39]梁明珠.生態旅游與“三農”利益保障機制探討[J].旅游學刊,2004(6).
[40]邱云美.社區參與是實現旅游扶貧目標的有效途徑[J].農村經濟,2004(12).
[41]李佳,鐘林生,成升魁.民族貧困地區居民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和參與行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9(8).
[42]李力,閉海霞.旅游扶貧效用分析——基于廣東省梅州市的實證調查[J].安徽農業科學,2010(27).
[43]張遵東,章立峰.貴州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以雷山縣西江苗寨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1(6).
[44]吳玨,謝祥項,范士陳.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旅游扶貧策略研究[J].特區經濟,2011(5).
[45]李瑞,黃慧玲,劉競.山岳旅游景區旅游扶貧模式探析——基于對伏牛山重渡溝景區田野調查的思考[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1).
(責任編輯:于開紅)
A Survey of China's Domestic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Research
KUANG Xuedong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Liupans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panshui, Guizhou 553001)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domestic internet core academic journals since 2000,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published articles have mostly focused on the quality studies of tourism alleviation from seven angle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experiences of region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community-involved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There are many areas to be further studied such as few studies are devoted to the quantity analysis of the build-up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and no systematic theory has bee n established on the domestic region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latter are th 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studies.
domestic;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research review
F590
A
1009-8135(2014)04-0061-05
2014-04-09
況學東(1976-),男,河南信陽人,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商務管理系講師,主要研究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