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瑛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文史學院,甘肅成縣 742500)
宋詞“蓮”之物色美及其藝術表現
南 瑛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文史學院,甘肅成縣 742500)
蓮是受歷代文人關注和喜愛的一種名花異卉,也是宋詞中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一種花卉意象。詞人對蓮的物色美有全面而深刻的體認,從蓮的葉、花、柄、蓮蓬、蓮子、藕的局部特征,到一株蓮、一片蓮的風姿,從蓮的花香,到其葉、柄、藕的香味,從嗅覺到味覺,對不同環境諸如雨中、風里、月下的蓮的神態等,都有出彩的描繪。體現出宋人怡情自然、高雅脫俗的生活情趣,顯示了宋詞獨特的藝術魅力。
宋詞;蓮;意象;物色美
在中國傳統十大名花中,蓮,是唯一受歷代文人關注和喜愛的一種名花異卉,堪稱花之驕子!據南京師大程杰先生統計,《全唐詩》以“蓮荷”名篇、《全宋詞》正文單句所含“蓮荷”的句數、清《佩文齋詠物詩選》所收“蓮荷”的篇數、清《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植物條下所收“蓮荷”作品的數量,《全唐詩》高居花卉榜首,其余則僅次于梅而居第二。[1]蓮,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其美質,不斷為歷代文人墨客發掘,至宋世達到極致。本文試圖對宋代專詠詞作中“蓮”意象的物色美及藝術表現作一梳理論述。
宋人帶著審美的眼光,在詞中對蓮的葉、花、柄、實(蓮子)、藕諸部分的形狀、顏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帶給人不同的美感享受。
(一)葉
宋人賞蓮,從蓮葉開始。新生的小蓮葉剛一露出水面,他們就情不自禁地吟詠。如洪適《漁家傲引》:“四月圓荷錢學鑄”①本文宋詞,皆引自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的《全宋詞》,中華書局,1999年版。;趙長卿《蝶戀花》:“亂疊青錢荷葉小”。他們似乎在急切地等待著花開。如張先《系裙腰》:“東池始有荷新綠,尚小如錢。問何日藕、幾時蓮?”;吳文英《花心動》:“待裝綴,新漪漲翠,小圜荷葉”。蓮之嫩葉一天天長大,詞人們興致盎然地關注著它們的細微變化,描繪著。如宋祁《蝶戀花》:“蒼玉盤傾,墮碎珠千斛”;歐陽修《漁家傲》:“昨日為逢青傘蓋”;葛立方《多麗·七夕游蓮蕩作》:“田田葉底,魚戲龜游”;程垓《醉落魄》:“田田翠蓋香羅疊”。宋詞中詠蓮(之葉)得其“神理”者,莫過于周邦彥的《蘇幕遮》:“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詞人給我們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清晨,初升的太陽放射著金色的光芒,蓮葉上留存的昨夜的雨珠被曬干了。新生的嫩蓮,貼在水面上,一個個顯得清潤圓溜。微風吹來,蓮葉兒一團團舞動起來。這是一幅多么清新明凈、生機勃勃的圖景!宋人用“青錢”、“翠蓋”、“蒼玉盤”、“青傘蓋”等貼切生動的比喻,呈現蓮葉逐漸變大、顏色慢慢變深的動態過程,仿佛一幅動畫,展現了蓮葉獨特的美質。
(二)花
蓮之花是蓮最引人注目的部位。宋代詠蓮詞中出現的蓮,有鮮艷的紅蓮、素淡的白蓮、罕見的碧蓮及二色(復色)蓮諸種。紅蓮是蓮家族中的前輩,歷史最悠久,宋詞中隨處可見到它的身影。如丘崈《夜行船》:“萬柄荷花紅繞路。錦連空、望無層數”;張鎡《燭影搖紅》:“柳塘花院,萬朵紅蓮,一宵開了”;盧炳《醉蓬萊》:“午夜融和,紅蓮萬頃,一齊開遍”。
白蓮曾在中晚唐風靡一時,更是宋詞蓮苑的“寧馨兒”,詞人對其淡雅吟詠不絕。如吳潛《念奴嬌》:“不假施朱,也非涂碧,所樂惟幽浦”;呂同老《水龍吟》:“素肌不污天真,曉來玉立瑤池里”。
碧蓮和二色(復色)蓮也時露姿容。如劉之翰《水調歌頭》:“笑折碧荷倒影,自唱采蓮新曲,詞句滿秋風”;張紹文《壺中天》:“今朝初度,碧蓮千頃齊發”;趙彥端《鵲橋仙·二色蓮》:“一家姊妹,兩般梳洗,濃淡施朱傅粉”。
詞人認為,蓮花的美麗出眾使牡丹為之遜色。歐陽修《漁家傲》:“葉重如將青玉亞。花輕疑是紅綃掛。顏色清新香脫灑??伴L價。牡丹怎得稱王者?!痹谠~人眼里,蓮是第一,而在世人眼里,詞人的這首作品亦是“古今蓮詞第一”![2]465-466
宋人最懂蓮,認為蓮乃“解語花”!甄龍友《賀新郎》:“綠蓋盈盈紅粉面,葉底荷花解語”。詞家豈非是解蓮人!魏夫人《菩薩蠻》:“荷花嬌欲語”;周紫芝《菩薩蠻》:“水風渾似秋。藕花迎露笑。”
五彩的蓮,因其不同花色而在宋代詞人筆下顯現出異樣的光彩。
(三)柄
蓮之柄被稱作“瓊瑤柄”、“碧瓊竿”,詞人以玉繪柄,表現出蓮柄玲瓏剔透的高雅特質。如趙彥端《鵲橋仙》:“綠羅寶蓋碧瓊竿,翠浪里、亭亭月影”;劉過《賀新郎》:“為相思、怕折瓊瑤柄”。翠玉似的蓮柄長勢喜人。王質《滿江紅》:“茁茁抽長荷柄綠?!?/p>
(四)蓮蓬與蓮子
蓮蓬和蓮子是蓮的“果實”,當然也受到詞家的注意。蓮蓬在詞人筆下顯得飽滿、可愛。晏殊《采桑子》:“荷花欲綻金蓮子,半落紅衣”;晏殊以《漁家傲》兩詠蓮蓬:“蓮房個個垂金盞。一把藕絲牽不斷”,“宿蕊斗攢金粉鬧。青房暗結蜂兒小。斂面似啼開似笑”。
詞家以“新”、“金”修飾蓮子,充滿一種豐收的喜悅。晏殊《蝶戀花》:“眼看紅芳猶抱蕊。叢中已結新蓮子”;歐陽修《漁家傲》:“秋氣逼。盤中已見新荷的”。
(五)藕
蓮之藕因生長于淤泥之中卻潔白無暇而備受宋人關注,詞家美其名曰“雪藕”,詞中總是極寫其“白”。周邦彥《側犯》:“雪藕清泉瑩”;陳亮《新荷葉》:“根株好在,淤泥白藕如椽”;洪咨夔《念奴嬌》:“雪藕逢絲,擘蓮見薏”。
蓮之美在形態,在顏色,也在其綽約的風姿。宋人仿佛是一位造化的攝影家,在追蹤捕捉了蓮成長中每一個美的瞬間之后,鏡頭聚焦于一株蓮、一片蓮、一個蓮的世界,傾心欣賞蓮的千姿百態。試看晏殊《漁家傲》:“荷葉初開猶半卷。荷花欲拆猶微綻。此葉此花真可羨。秋水畔。青涼傘映紅妝面。荷葉荷花相間斗。紅嬌綠嫩新妝就。昨日小池疏雨后。鋪錦繡。行人過去頻回首”;方千里《花犯》:“渚風低,芙蓉萬朵,清妍賦情味。霧綃紅綴,看曼立分行,閑淡佳麗。靚姿艷冶相扶倚。高低紛慍喜”。
蓮之香可分為鼻嗅之香與口嚼之香兩種。先說其鼻嗅之香。
香在人類生活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遠古時代人們就將它用于祭祀。《周禮》:“以禋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橪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笔瑁骸暗?,芬芳之祭?!盵3]香在佛事中列為首品,佛家認為,香能令人心生歡喜,心曠神怡。香還有驅蟲、解穢、清神等妙用。日常生活中,香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队罉反蟮洹めt藥集》記載有清神香方,《敦煌古籍》中收錄有佛家香浴方?!端问贰に囄闹尽份d有許多關于品茶和焚香的著作。今天,“香”已成為園林中重要的景點。如蘇州怡園有“藕香榭”,四川新都的桂湖有“香世界”,獅子林有“暗香疏影樓”,揚州瘦西湖有“香影樓”等。花香,以其天然的純凈芬芳備受人們喜愛。培根說:“花卉底香氣在空氣中(在空氣中花香底來去是類似音樂底鳴奏的)比在人類手里香得多,所以為了那種聞香底至樂,再沒有比懂得那幾種花卉是最能于采擇之前在空氣中散布芬芳的這種事更為適合需要的了?!盵4]167在眾香國里,宋代詞人對清雅脫俗的蓮香有著一份特殊的敏感。蓮香氤氳無形,若有若無,需要靜謐和安恬的心靈去細細體味。宋人“情感心態空前細膩,與之俱生的,則是對于世界的高度敏感,作出為常人所忽略的審美新發現”[5]582。而宋詞中對蓮之馨香的書寫,是其對蓮之美感的進一步發掘。翻開宋詞,蓮的芳香撲面而來,令人應接不暇,令人神清氣爽。試看晏殊《漁家傲》:“風翻露飐香成陣”;謝逸《虞美人》:“一陣荷花風起、隔簾香”;史浩《芰荷香》:“過橫塘。見紅妝翠蓋,柄柄擎香”;趙長卿《好事近》:“恰值快風收雨,遞荷香芬馥”;方千里《浣溪沙》:“菱藕花開來路香”;葛長庚《水調歌頭》:“塞外賓鴻來也,十里碧蓮香滿,澤國蓼花紅”。
蓮不止是花香,葉子也香。宋人許顗《彥周詩話》云:“世間花卉,無踰蓮花者,蓋諸花皆藉暄風暖日,獨蓮花得意于水月。其香清涼,雖荷葉無花時亦自香也。”[6]401如汪晫《水調歌頭》:“落日水亭靜,藕葉勝花香”;魏了翁《李參政壁賦浣溪沙三首再次韻謝之》:“密葉留香護境天”。蓮不止是花香、葉香,分明柄香、藕也香??蹬c之《感皇恩》:“綠荷風已過,搖香柄”;鄭斗煥《新荷葉》:“宿藕根香,夏來生意還新”。芳馨滿懷的蓮,滿載香的氣息。范成大《滿江紅》:“雷雨過、半川荷氣,粉融香浥”;程垓《蝶戀花》:“荷氣竹香俱細細。分明著莫清風袂”;吳潛《生查子》:“坐臨芳沼邊,荷氣侵衣濕”。
“香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特點……似有若無,氤氳流蕩,可以成為具象世界之外境界氣象的象征……中國藝術家重視香,與他們以神統形的美學觀念有關?!盵7]2宋人獨賞蓮香之“清”、“幽”、“暗”、“冷”之美,何嘗不是抓住了蓮的神韻呢。“冷香是嘆息,是憂傷,是自珍,是清靜精神的表白,是對冰痕雪影的美的追求……其實是從藝術中發現自己生命的香味?!盵7]17“清香”、“幽香”、“暗香”也一樣,只有懂得欣賞的人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就如《紅樓夢》中香菱所言:“不獨菱花,就連荷葉蓮蓬,都是有一般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靜日靜夜,或清早半夜,細領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兒都好聞呢。就連菱角、雞頭、葦葉、蘆根,得了風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8]898其例枚不勝舉。如曾慥《調笑·凈友蓮》:“折得清香來滿手”;楊無咎《水龍吟·武寧瑞蓮》:“好揖清香,盛邀嘉客,杯行無數”;王十朋《點絳唇·清香蓮》:“藕花簪水。清凈香無比”;吳潛《念奴嬌》:“花氣荷馨清入骨,長傍銀河東注”;米芾《醉太平》:“暗香微透窗紗。是池中藕花”;賀鑄《芳心苦》:“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姜夔《念奴嬌》:“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再說蓮之口嚼之香。蓮不僅可觀、可聞,而且可食,是難得的美味佳肴。宋人充分利用蓮子、蓮葉、蓮藕之香,繼承前人而又有所發明,使原本俗氣的“吃蓮”具有了藝術化的品位,充滿清雅之氣。嚼著蓮子或藕,口齒生香,蓮芬沁人心脾,實在是一件美事!宋人于蓮之飲食可謂精矣。據《武林舊事》卷九“紹興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進御筵,節次如后”,菜單中有關蓮的有:“樂仙干果子義袋兒一行”,內有“香蓮”等;“再坐切時果一行”,內有“春藕、生藕鋌兒”;“香咸酸一行”,內有“香蓮事件”;“勸酒果子庫十番”,內有“對裝春藕”?!段淞峙f事》卷五記載的當時杭州的蓮食品種類繁多,如“果子”類中有“二色灌香藕”,“菜蔬”類有“藕鲊”,“蒸作從食”中有“荷葉餅”等。另《夢粱錄》、《東京夢華錄》中都記有蓮的各種飲食及做法。[9]322蓮花饌是宋人熟悉的味香色艷的花饌之一,宋陶谷《清異錄》中稱其名曰“蓮花餅餡”。并說“郭進家能作蓮花餅餡,有十五隔者,每隔有一折枝蓮花,作十五色”。[10]365可以說,蓮飲食在宋代社會是非常普及的。宋代詞人關于蓮的食用敘寫俯拾即是。如范成大《朝中措》:“消磨景物,瓦盆社釀,石鼎山茶。飽吃紅蓮香飯,儂家便是仙家”;陳三聘《浣溪沙》:“碧澗芹羹珍下箸,紅蓮香飯樂歸田”;李壁《鷓鴣天》:“岸柳陰陰躍錦鱗。并湖蓮子恰嘗新”;汪晫《水調歌頭》:“佳人雪藕,更調冰水賽寒漿”。
北宋已流行用蓮之花制酒。《叩頭錄》曰:“六月持蓮花,制碧芳酒,調羊酪,造含風鲊,皆涼物也。東坡詩:‘請君多釀蓮花酒。’”[10]192以蓮葉盛酒,號稱“碧筒酒”,其帶有蓮葉之清苦的香味,“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這種酒在宋代大行其道,為文人士大夫鐘愛一時。《山家清供》卷下也記有“碧筒”雅事:“暑月,命客泛舟蓮蕩中,先以酒入蓮葉,束之。又包魚鲊他葉內。俟舟回,風薰日熾,酒香魚熟,各取酒及鲊,真佳適也?!盵9]324宋詠蓮詞中不乏其例。葛立方《卜算子》:“明鏡蓋紅蕖,軒戶臨煙渚。窣窣珠簾淡淡風,香里開尊俎。莫把碧筒彎,恐帶荷心苦”;馮取洽《金菊對芙蓉》:“不妨倚醉乘狂?!股顨g極忘歸去,錦江釀透碧筒香”;張艾《夜飛鵲》:“盈盈半輸笑,向朱闌凝佇,欲訴心期。碧筒喚酒,恐嬌娥、來下瑤池”。
遙對清蓮,“含英咀華”,品賞清酒,清雅的宋人仿佛已消融在蓮的芬芳中,成為蓮的一部分。而蓮,又何嘗不是宋人生活的一部分呢!
(一)瀟瀟雨中
宋人賞蓮,風雨無阻,如醉如狂。而雨中之蓮,另有一番情趣。如杜衍《雞叫子·詠雨中荷花》:
翠蓋佳人臨水立,檀粉不勻香汗濕。一陣風來碧浪翻,真珠零落難收拾。
詞人把雨中之蓮想象為一位臨水而立的“佳人”,緊扣蓮葉的物理特點,將雨灑葉面四散流去的情景描繪得惟妙惟肖。沈瀛《浣溪沙·雨中荷花》:
雨點真珠水上鳴。更將青蓋一時傾。總是江妃來墮珥,訪娉婷。不為含愁啼粉淚,只因貪愛濕行云。惟有游魚偏得意,許成群。
蓮沐浴在雨中,碧綠的葉子隨著珍珠般的雨點的敲打擺動著,成群的魚兒快意地穿梭在它左右。詞人設想,這分明是江妃的一次探訪。雨后之蓮,亦讓宋人流連忘返。陳三聘《滿江紅·雨后攜家游西湖,荷花盛開》:
“艷妝新浥”之后的蓮,映照著明鏡似的的水面,猶如含淚佇立的仙子,楚楚動人。讓詞人浮想聯翩,感慨良多。
蓮上之雨也因為蓮葉表面特殊的結構及覆蓋的一層蠟質往往呈現為水珠狀,引起文人歌吟。宋前多吟蓮上之露。如晉陸云《芙蓉詩》:“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唐孟浩然《同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亭》:“欲知臨泛久,荷露漸成珠?!毖蚴恐@《林館避暑》:“山蜩金奏響,荷露水精圓。”宋人從賞雨中蓮進而發現了蓮上雨的美妙。楊萬里《昭君怨·詠荷上雨》: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急雨”驚醒了詞人的美夢,跳動在蓮葉上,仿佛粒粒珍珠,時而聚集,時而散開,終于,聚成一窩“水銀”!然而,不堪重負的蓮葉又使它直瀉“清波”!蓮上的雨珠就像頑皮的孩子,與蓮嬉戲。夢里是蓮,眼前是蓮,蓮讓詞人魂牽夢繞!
(二)颯颯風里
風中之蓮唐人吟詠頗多。劉禹錫《秋晚題湖城驛池上亭》:“風蓮墜故萼,露菊含晚英”;司空圖《王官二首》:“風荷似醉和花舞,沙鳥無情伴客閑”;曹松《南塘暝興》:“風荷搖破扇,波月動連珠?!彼未~人力爭出新,其筆下的風蓮多了一份情致。沈瀛《畫堂·春風中荷花》:
荷花含笑調薰風。兩情著意尤濃。水精欄檻四玲瓏。照見妝容。 醉里偷開盞面,曉來暗坼香風。不知何事苦匆匆。飄落殘紅。
蓮情態可人,它似與溫煦的春風捉迷藏,含笑輕輕擺動著,搖曳的風姿映照在水中,幽香在風中彌漫??刹恢鞘裁词?,它匆匆忙忙地飄落花瓣,好讓詞人惋惜。
同對輕風,蔣捷《蝶戀花·風蓮》:
我愛荷花花最軟。錦拶云挨,朵朵嬌如顫。一陣微風來自遠。紅低欲蘸涼波淺。 莫是羊家張靜婉。抱月飄煙,舞得腰肢倦。偷把翠羅香被展。無眠卻又頻翻轉。
以飄逸如煙的舞者張靜婉比喻微風中蓮的風韻,處處強調此境蓮的嬌弱婀娜,給人以別樣的美感享受。狂風中的蓮又是另一番景象。再看蔣捷《燕歸梁·風蓮》:
我夢唐宮春晝遲,正舞到、曳裾時。翠云隊仗絳霞衣,慢騰騰,手雙垂。 忽然急鼓催將起,似彩鳳、亂驚飛。夢回不見萬瓊妃,見荷花,被風吹。
面對萬頃的風中之蓮,詞人恍惚進入夢里:唐宮美人,在作霓裳羽衣之舞。沐浴在昭陽春晝的旖旎幻境中的她,絳裙曳煙,珠衱飄霧,玉光四射,奇麗裊娜。突然,撼動天地的急鼓,驚破了舞曲,驚散了鳳侶,驚醒了詞人。詞人放眼望去,原來是,荷花被風吹。這首詞突出了蓮在大風中“狂奔亂舞”的神韻。
(三)朗朗月下
要講韻味,宋人最心儀的莫過于月下賞蓮了。月夜,幽遠、靜謐,讓人心緒平靜、澄澈。月下賞蓮,蓮尤顯素雅,給人一種朦朧的詩意美。如趙長卿《鷓鴣天·夜釣月橋賞荷花》:
新晴水暖藕花紅。烘人暑意晚來濃。共攜纖手橋東路,楊柳青青一徑風。 深翠里,艷香中。雙鸞初下蕊珠宮。月籠粉面三更露,涼透蕭蕭一夢中。
詞中,月光像是給蓮披上了一層薄紗,蓮的色彩淡化,所見惟余光影中的虛玄、蕭疏、幽淡之象,從而愈顯蓮之清雅之氣。在這樣清幽、靜雅的環境里,攜侶清游,共賞佳景,該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趙師俠《柳梢青·鑒止月下賞蓮》:
水滿方塘。菰蒲深處,戲浴鴛鴦。燦錦舒霞,紅幢綠蓋,時遞幽香。 天弓搖掛孤光。映煙樹、云間渺茫。散披襟,都忘身世,真在仙鄉。
夜月營造出一個迷離恍惚的境界,塘蓮在白天清晰可見的細節一一隱去,此刻,只有它素淡的清影和悠悠的馨香讓人心曠神怡,使人猶在仙鄉。
蘇東坡《前赤壁賦》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盧炳更有“三絕”說。其《念奴嬌》曰:
好風明月,共芙蕖、占作人間三絕。試問千花還□□,敢與英姿同列。一曲千鐘,凌云長嘯,舒放愁腸結。人生易老,莫教雙鬢添雪。 回首蠅利蝸名,微官多誤,自笑塵生襪。爭似玉人真嫵媚,表里冰壺明潔。露下寒生,參橫斗轉,又聽胡笳發。夜闌人靜,一聲清透云闕。
詞中,一聲“清透云闕”的胡笳越發襯托出一種安謐純潔澄瑩的境界,讓詞人意興清幽、塵慮皆空。月下之蓮,自有一種超凡脫俗之美,帶給人無盡的遐思逸想!
月下賞蓮,體現出宋人性格的特立獨行、情趣的幽峭雅逸。
綜上所述,宋詞“蓮”,驚艷地綻放在宋人審美化的日常生活視野里,美麗優雅,芬芳怡人,可觀可食,賞心悅目,是一朵“秀色可餐”的藝術之蓮。一瓣蓮香,折射出宋人高雅脫俗的審美情趣,如癡如醉怡情自然,興致勃勃品味生活的閑姿逸態,顯示了宋詞惟妙惟肖、意味悠長的藝術魅力。
當然,一瓣蓮香,帶給宋人的也不止是“悅耳悅目”、“悅心悅情”,更有“悅志悅神”,[11]關于后者,因篇幅所限,將另文闡述。
[1]程杰.論中國文學中的杏花意象[J].江海學刊,2009(1):187-188.
[2][明]楊慎.詞品[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3]周禮注疏:卷十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英]培根.培根論說文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3.
[5]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下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6][清]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朱良志.曲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清]曹雪芹,高鶚.脂本匯校石頭記[M].鄭慶山,校.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9]俞香順.中國荷花審美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5.
[10]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童慶炳.“日常生活中審美化”與文藝學的“越界”[J].人文雜志,2004(5):6-8.
(責任編輯:鄭宗榮)
The Natural Beauty of “Lotus” in Song Ci and its Artistic Expression
NAN Yi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Longnan Normal College, Chengxian, Gansu 742500)
Lotus is the favorite of the Chinese men of letters, and an important flower image in Song Ci. The poet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knowledge of lotus. Lotus are observed by the poets from various angles: leaf, petal, seed, floral scent, leaf scent, squid scent, the seed scent, taste to nose, lotus in the rain, and lotus under the moonlight, etc. They describe all things relating to lotus, reflecting all their spiritual pursuits and making Song Ci radiate unique charms.
Song Ci; Lotus; imagery; natural beauty
I222.8
A
1009-8135(2014)04-0075-05
2014-04-20
南 瑛(1967-),女,甘肅禮縣人,甘肅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