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鎖紅
(新疆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以人為本”的教育應該關乎審美情感的培養
——對高校藝術教育的再思考
汪鎖紅
(新疆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在“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下,培養創新型人才,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會功利因素的影響,制約了對學生創新能力、人格修養的全面發展.藝術教育作為人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創新思維、審美情感、品格修養的提升有著別的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過對目前高校加強審美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重要性的分析,對高校藝術教育提升審美情感的途徑提出了幾點思考.
以人為本;審美情感;藝術教育;創新思維
“以人為本”最早源于春秋時期的管仲,“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管子·霸言》)管仲的“以人為本”是在當時把奴隸當作只會說話的工具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體現了“天地之間,莫貴于人”的精神,充分肯定了人的自我價值.今天我們在廣義上對“以人為本”的理解大致包含三層含義:它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強調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主體作用與目的的地位;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歷史的尺度,也要堅持人的尺度.可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既是我們教育的價值取向,也是我們的教育原則.
我們在人類歷史上看看原始人給我們留下了什么,那就是唯有藝術(洞窟壁畫和巖畫等),可以說自從人類的誕生起就有了藝術,同時藝術時刻無不作用于人類.馬克思說:“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物品的”,說明人類生產活動的原則和特點與審美有著深刻的內在關系,這一原則與我們今天“以人為本”教育的價值取向是相統一的,所以在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時代,我們應該大聲呼喚審美情感教育.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見審美需求是人特有的本質.我國古代用“琴、棋、書、畫”來衡量讀書人的基本素養,其中四項指標中的三項都與審美具有直接的關系.蔡元培:“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息,以漸沮者也.蓋以美為普遍性,決無人我差別之見能參入其中.”朱光潛:“求知之心,向善之意和愛美之情,三者皆植限于人的天性,對完滿人生和健全人格來說缺一不可.”同樣說的就是審美情感的重要性.還有與蔡元培同時代的文化巨匠王國維、魯迅也大力倡導審美教育,目的不外乎培養“健全的人格”,可見審美情感的培養在人格修養中的重要性.
今天在“人造美女”盛行的時代,也反映出人們對人文審美關懷的缺失,就出現了人們對真假難辨,美丑難分的現象.社會上的庸俗、低俗、媚俗文化不可避免地對人們的精神文化活動產生負面的影響,以及現代高科技同樣給我們的物質和精神上都帶來一定的“污染”.承載審美情感培養的藝術教育在此責無旁貸.可見良好的審美情感的培養關系到每個人,關乎我們的整個社會.
在當下高等教育專業劃分過窄,學生的知識面受到一定的局限,教學內容大多以知識灌輸為主,忽視了對人的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還有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教育可以說偏重學生智力的培養,忽略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情感沒有得到更好的積極的培養.在忽略了人文價值的教育下,所謂科學地培養出來的人不得不染上功利的色彩.而審美情感具有超越現實功利的目的,從而達到高尚品格的境界,使人在自覺中真正實現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科學與藝術是人類文明、文化過程中的兩朵奇葩,科學的直接目的是對客觀世界做出理論的表達,藝術則表達人的情感和對世界的直觀感受和認識,兩者都有各自獨特的語言方式和表達方式,同時兩者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都承擔著人類創新工作的重任.
藝術可以激越科學創造,關鍵在藝術開發創新思維.人類的思維由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構成,進行藝術創新所用的就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就是人們對世界的直覺認識,抽象思維則進行的是概念邏輯的推理,可見來源于直接的形象思維的直覺比科學的抽象思維的理性分析更具有優越性.愛因斯坦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我國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就是由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譜寫;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美術家達?芬奇,也是一位出色的富有想象力的科學家,等等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可見藝術影響科學家的思維和世界觀.當然,這里不能說明科學家或者成功的人一定得是藝術家,也沒有必要,但至少可以說明藝術可以提升我們的創新思維.目前我國正朝著2020年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自然已成為高校的重要任務,在此藝術教育應積極承擔起創新人才培養的重任.
3.1 繼續加強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育管理體系建設
2006 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該文件為我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規劃了藍圖,并提出藝術教育課程是普通高校實施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對此,公共藝術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實施以來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綜合性大學都開設了公共藝術選修課程,并明確規定學生要修滿2學分的藝術課程方能畢業和取得學位.但在真正的授課過程中,不妨有些教師對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目的不明確,就可能出現了重藝術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藝術審美情感的培養,綜合性大學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育目的也正在如此.
“藝術選修課和必修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教會學生幾首歌曲或培養幾個藝術天才,重要的是使每個在校的大學生提高藝術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實踐證明藝術教育對豐富大學生的情感,培養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健康的人格,激發他們對真理、對科學的追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見公共藝術選修課在培養合格人才中的重要性.
我們由于受傳統藝術教育觀念的束縛,教學管理方法和手段滯后,所以必須不斷完善和健全高校藝術教育管理體系.各高校應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公共藝術教學管理工作,應設立專門的藝術教育管理委員或學術委員會,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本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做出深層次的設計和長遠規劃,同時要有后續的評估和監督,最終形成良好的、科學的教育管理體系.
3.2 繼續加強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大部分院校開設的公共藝術選修課基本包含了藝術學科下的各個門類,如:音樂、舞蹈、美術、戲劇、影視、攝影、文學等等,但不妨也有一些院校開設的課程僅限于本校師資能力范圍內,這樣開設藝術教育的真正意義就會大大打折扣.對此,各地方高校可以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共享優勢資源,可以聘請社會知名藝術家或兄弟院校資深教師進行授課或開設講座,這樣可以使開設的藝術類課程更加廣泛、更加豐富、更加具有針對性,更好地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這樣既解決了開設課程的單調性也解決了師資不足的問題,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在學生接受好的藝術熊濤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用聽藝術講座的形式獲取學分完成學業.
同時,對講授公共藝術類課程的教師來說,教師的素質素養要求就比較高,藝術學科的內容本身就涵蓋的面比較廣,這類課程的教學目的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感,而不是表面的專業技能.對此更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文化修養,在教學實踐中,用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表現力感染學生,使學生積極、健康地享受和接受藝術的美,從而提升學生審美情趣,這是教學目的關鍵. 3.3繼續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多渠道創建濃郁的校園藝術文化氛圍
自2005年由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以來,優秀民族文化藝術在高校里得到了更好的傳播與弘揚,青年大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這一行動順應了“以人為本”的教育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現在各高校的學生社團都辦得額具規模和特色,舉辦各種藝術活動也是學生社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各高校基本都開設有“校園文化藝術周”或“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等活動,青年學生成為藝術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并在藝術活動中發展著自己的個性,推動著校園文化呈現勃勃生機.如上海東華大學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就舉辦得額具特色,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活躍了校園文化生活,更為大學生提供了接觸藝術的機會,更有利于拓寬青年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人生境界,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同時,使得我們的審美能力在藝術的氛圍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升華.
馬克思指出,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和結晶.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遠遠不止對青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審美情感、品格修養的提升.在全球經濟文化趨同和社會文化缺少人文關懷的背景下,藝術教育對提升中華民族文化也有重要意義.高校的藝術教育承載著人的教育,教育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的,也不應追求短期的功利效應.藝術教育百年大計,愿我們的高校藝術教育真正扛起育人的大旗.
〔1〕姚琳﹒關于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9(9)﹒
〔2〕徐紅﹒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規范化建設芻議[J].高教探索,2008(2)﹒
〔3〕萬麗君﹒堅持以人為本推進普通高校藝術教育新發展[J].高校理論戰線,2012(10)﹒
〔4〕馮蘭芳﹒普通高校藝術教育二十年回顧與展望[J]﹒人民音樂,1999(10):33~37﹒
〔5〕吳烈勇﹒關于高校藝術教育的幾點思考[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5(2)﹒
〔6〕《教育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教育規劃綱要輔導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7〕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8〕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G64
A
1673-260X(2014)07-02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