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預習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杜郎口中學就一直堅持“不上沒預習的課”這一理念,他們甚至專門開設了預習課程。因此,我們要把預習重視化、強制化、常規化、高效化,尤其對于低層次的學生。
一、在執行上需帶有“強制性”
作為教師應該跟學生解釋清楚導學案的作用,要求學生把它當教科書一樣對待,而且上面的內容必須去看、去寫、去記、去練,之后要有相應的檢查,必要的話可以作為作業收上來,對沒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學生應該給予相應的處罰,如此才能保證全部的學生都有預習。而且,為了避免部分學生敷衍應付抄襲他人,在檢查時可以多用口頭的形式,如仁愛版七年級上冊Unit5,Topic1,Section A 涉及到表示交通工具的詞匯,我們大可以檢查學生是否會讀會聽會寫這些單詞,確保每個同學都有去預習。
二、注意跟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
直接模式。這個方法比較簡單,就是在上課的時候,教師按部就班直接按照導學案的內容逐一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看他們掌握了哪些,又有哪些是需要詳細講解的,對掌握的可以粗略講或不講,對沒掌握的詳細講。此方法的優點是操作簡單,能為課堂節省時間,也能對照學生的預習情況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有效性;缺點是比較枯燥無味,無法完全照顧到少數學生,如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能不大喜歡老師講自己懂的內容,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又可能簡單的都沒學會,而且教師在詢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時也會占用一些時間。
間接模式。這個方法比較復雜,而且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就是學生在課前先自己按照導學案的要求自主學習,再跟組員交流,然后組長把還沒弄懂的地方跟其他小組交流(交流結果需在組內匯報),還是不懂的由科代表登記好在課前交給教師,教師上課時針對難點問題做詳細具體的講解,并結合練習和小測進行鞏固,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此方法的優點是可以為課堂節省很多時間,而且能很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抓住知識的要點,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學懂;缺點是對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很高,如學生不自覺學習,不跟組員交流(尤其是低層次班級的學生),則可能影響到教師對大家學習情況的判斷。
間接+直接模式。學生課前按照導學案的要求自主學習,在上課的前段時間,就預習情況跟組員互相交流,然后各組長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學習交流成果,并提出疑難問題,然后全班集體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再針對這些問題做詳細具體的講解。此方法的優點是學生的學習交流活動在教師的掌控范圍內,可以鞭策一些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對學習的問題反饋也比較及時,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缺點是學習交流占用了上課的較多時間。
三、導學案的設計
1. 基于“學情”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理論也很適合教學,每個班級都有不同的班風和學風,設計導學案就要具體分析自己班級的學情,然后找到適合學生的具體學法。要考慮學生能不能看懂,能不能操作,能不能學好,做到“根據學生的情況而變化,隨著學生的發展而發展”。我認為學情性原則是最重要的原則,沒考慮到這點,再好的學案都沒多大意義。
2. 基于“問題”
導學案的重點在于“導學”,是一個用來引導、指導學生去預習的方向盤,而導學的根本途徑在于問題,也就是教師要把學習內容轉化為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課本性原則。設計的問題要能在課本上找到,或者是需要學生認真研讀課本后才能解決的。這樣做有幾個好處:其一,看了課本就能找到答案,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其二,要認真研讀課本后才能知道答案,讓學生養成認真專研課本的好習慣。
梯度性原則。問題的設計要由易而難,做到層次化、梯次化、漸進化,這樣學生學起來更有信心,而且也能激發他們一步一步解答問題的熱情。試問,如果我們的導學案設計的問題能讓學生玩游戲般一步一步過關,學生富有成就感,又何樂而不為呢?
3. 基于“導學”
導學案不能簡單的設計成一份教案,不能設計成一份習題,更加不是對學生的檢測,要體現導學的理念,突出“導”和“學”,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學習方向、掌握學習方法。通過引導,使學生學有目的,學有路徑,學有方向,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