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冬花
[摘 要]竹炭制品天然、環保,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竹炭顆粒松散自由,可以根據包裝的需要,設計成既具有裝飾作用又具有凈化空氣功能的擺設品。可如今市場上的竹炭包,包裝普通,工藝簡陋,美觀性不足,在“竹炭包”的設計方面還有很大提升和改進的空間。
[關鍵詞]竹炭包 包裝設計 借鑒 改進
隨著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竹炭制品如今走俏。可是縱觀整個竹炭包市場,包裝設計的造型大同小異,缺乏創意,僅有的幾種包裝外觀,被眾多廠商翻版,沒有新意,和繁榮的竹炭環保產品市場十分不符,急待有更多新穎、實用、美觀的設計產品問世,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筆者根據自己的創意,設計制作了一款名為“樂兔”的竹炭包,在造型和工藝上都有改進,外觀新穎,造型美觀,裝飾實用性強。采用繩子收縮束口,可以將里面的竹炭袋拿出晾曬、凈化,方便實用,已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2012 2 0298443.X)。(見圖一、圖二、圖三)
一、當今市場竹炭包產品包裝現狀
通過對市場、網絡以及淘寶產品的大量調查,總結出如今竹炭包制品大致有以下幾種包裝形式:
(1)無紡布包裝
用無紡布制成長方形或正方形的袋子,然后填充竹炭,再封口制成,材料低廉包裝簡單,僅滿足實用,美觀性差。(圖四、圖五)
(2)布藝包裝
材料為棉麻布或緞面,縫制成口袋,里面填充竹炭,然后絲帶系口,缺乏工藝創新,裝飾性也不強,屬于初級產品。(圖六、圖七)
(3)卡通竹炭包
外形為卡通造型,借鑒毛絨玩具,外包裝面料較厚,將竹炭包裹在里面,透氣性差,有的由于受到造型的限制,只能在空間大的部分填充竹炭,竹炭量少,表面厚,凈化空氣效果不佳,實用性不強。(圖八)
以上對如今市場上竹炭包的主流產品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比起其它商品零郎滿目的外觀設計,顯得十分匱乏,還有很大設計提升空間。
二、改進的設想
1、從傳統手工布藝上找到靈感。
傳統手工布藝是中國民間工藝中一朵瑰麗的奇葩。運用布料可以制作出各種香囊、荷包、扇袋等,工藝精巧,構思巧妙,實用性強,可以作為竹炭包設計的借鑒。在造型上既可以沿用傳統風格,也可以進行改良,經過藝術加工,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滿足人們的生活的需要。
以下有幾例傳統手工布藝制作的香囊,造型精美別致,如果能和竹炭包的設計相結合,相信一定會大大增加它的美觀性,受到人們的喜愛。(圖九“桔梗香袋”、圖十“松球香袋”、圖十一“櫻袋”)
2、從布藝玩偶上借鑒。
布藝玩偶,形態各異,不受實際比例的限制,追求卡通、幽默、可愛、趣味,隨意性強,在設計時,可以根據填充竹炭的需要,夸大某部分面積,或在比例上拉開距離,或根據填充竹炭的需要,減少細節裝飾部分,追求簡潔大氣,使美觀性和實用性充分結合起來。
市面上有銷售一種用花布制作的布偶,平面造型,簡單幽默充滿著設計者的思想和個性,非常適合做成竹炭包,在此筆者也做了一些小小的嘗試,動手制做了一些竹炭包,這樣的竹炭包放在電腦旁,或懸掛在衣柜里防潮,都是非常不錯的!如下圖:(圖十二、圖十三、圖十四)
3、從民間布藝“香包”尋找靈感。
“香包”起源于古黃帝時代,民間用于驅毒辟邪,保佑平安,內部填充丁香、雄黃、艾葉等具有芳香除濕功效的中藥材粉末,外表繡以各種圖案的實體造型工藝品。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尤以甘肅慶陽的香包甲天下。
慶陽香包的造型多種多樣(圖十五、圖十六、圖十七、),既粗獷豪放,又精細纖麗;既濃烈嬌艷,又清純素雅;既是大寫意,又是純工筆;其構圖簡潔明快,寓意傳統古老。有動物、植物、五毒、繡球等,題材豐富,種類多樣,裝飾性強,造型有平面也有立體,可根據需要,內部可填充竹炭,制成竹炭包,十分具有民間特色。
4、運用其他材質進行包裝設計。
以上主要談了運用布為材料,從傳統民間和現代布藝制品中,進行借鑒設計竹炭包,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大膽使用竹木、金屬、塑料等新材料,不拘材料的限制,結合竹炭松散的特點(圖十八),設計出外觀新穎,更有材質感的產品,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突破外觀常規包裝形態,設計出更前衛、時尚的產品。但是,我們在設計中要始終遵循一個原則,就是要以重視產品的實用性為前提,形式服務于內容。這樣才能它的美觀性和實用性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本文僅對竹炭包設計的現狀進行了大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意見和參考,對于設計出完整的成品,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如果能引起大眾對竹炭包包裝設計的關注,并對提高它設計的審美性、趣味性、實用性起到參考的作用,就已達到了本文的目的。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佚名 .布藝《梅袋》[EB/OL]. http://xs.ys005.com/meishu/gongyia1/by/2011/0126/35551.html ,2011-01-26
[2]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2147888.htm ,2012-02-10
[3]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288546.htm,2012-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