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霞(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瓶頸及突破
——以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李樂霞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諸多制約瓶頸。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的“多元融合,學做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為突破制約瓶頸、促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 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突破
人才培養模式是人們對人才培養的價值趨向,包括“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兩個方面。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以培養區域和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校企合作為載體,把課堂學習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實踐性、開放型和職業性等特征。在國外,以工學結合為主要模式的職業技術教育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我國清代的實業教育、近代的“勤工儉學”和半工半讀制度是工學結合的早期探索。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延續和發展早期工學結合傳統,借鑒國外相關經驗和運行模式,因地制宜、因行制宜,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一)培養目標缺少理性分析
高職院校只有以就業為導向,根據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變化調整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立足于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才能適應區域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但部分高職院校對培養目標仍缺少理性分析。據孫艷莉2009年對十省市50所高職院校的調查,只有10所院校嚴格按照市場調查、崗位分析程序進行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其他院校大多只是模仿,使所謂的“工學結合”缺少根基。教學中只關注職業技能,忽視健全職業人格、良好職業操守等職業素質,培養的人才難以適合企業發展,根本上制約了工學結合的開展。
(二)動力機制欠缺
保障校企合作有效的對象主要有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社會,即“官校企行四方聯動”[1]。但目前真正在實施的主要是學校,企業、行業、社會在觀望[2],企業主體缺位源于動力機制缺失。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運作有較強功利性,他們擔心學生實訓干擾經營秩序和生產計劃,增加管理成本和經營成本;擔心學生實訓影響企業一線員工的素質,影響產品質量、企業經濟效益和競爭力;人才培養的長遠性和人才的流動性也與企業短期經濟效益存在矛盾;政府頒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缺少操作性,企業對工學結合缺少熱情。
(三)運行機制改革流于形式
只有把校企合作的辦學與教學全程結合,理性分析企業人才需求、崗位分析的基礎上全面改革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考核評價等過程,才是真正落實工學結合。但當前改革大多僅止于改革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如何實施具體教學則著墨甚少。課程體系設置、學習內容仍與企業實際存在差距,實訓管理制度不完善,對實訓具體要求和量化標準、實訓質量監控、實訓效果評價等方面規定欠缺,課堂教學和工作實踐過程難以有機結合,制約了工學結合的深入開展。
(四)保障機制改革遲滯
高職院校大多把企業實踐視為人才培養的一個環節,重視學生頂崗實訓、教師企業實踐,但這些仍屬于工學結合淺表層次的合作育人,深層次的合作發展、合作辦學、合作就業、合作服務等戰略意圖難以實現。根據張鴻雁對50個職業院校的調研,大約70%都沒有設置學校層面負責校企合作的管理機構,具備較高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雙師”素質教師嚴重不足,服務企業和社會的能力較差,畢業生的評價由學校單方完成,這些管理體制、師資隊伍、評價體系等制度欠缺,影響工學結合的成效。
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自身辦學特色,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走出一條新路。
(一)科學定位,奠定工學結合生存根基
準確把握區域食品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狀況和自身特色是制定科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
“緊扣食品產業鏈,做強優勢專業群”[3]。食品工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是常青產業、朝陽產業。伴隨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轉變,人們越來越追求科學、合理、健康的飲食方式。當前行業專業人才數量缺乏、質量偏低,迫切需要大量“德技雙馨”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學院在五十多年的辦學歷史中,始終根植于食品行業產業,堅持“緊扣食品產業鏈,做強優勢專業群”的鮮明辦學特色,根據區域經濟布局,主動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做強食品加工類、生物技術類、旅游餐飲類、市場營銷類四大專業群,做優食品藥品管理類、制藥技術類、農業技術類專業群,以契合蘇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雙基”理念,培養“π型”人才。我院基于社會發展需求,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把“立德尚能、以人為本”作為核心追求,傾力打造職業能力和素質全面發展的“π型”人才。通過日常教學、實習和實訓,培養動手能力,實現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培訓的“雙證融通”,提升職業技能;從思想引領、人文素質提升、多維文化育人、身心健康促進和社會活動實踐等方面加以引導,培養有“良心”、講“誠信”、愛工作、勤動手、直面挫折、善于實踐、勇于創新等職業素質的深受企業歡迎的“π型”人才。
(二)多元融合,學做一體,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作為江蘇省食品生物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基地,學院傾力打造“多元融合,學做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進入深層次發展階段。
專業模式建設特色化。在“多元融合、學做一體”的總人才培養模式框架內,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和服務領域,進行企業產品標準、職業技術標準、企業文化以及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的人才培養全程融入,形成特色化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如食品加工技術專業創新衍分出“六融合、分層遞進”、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四融入、四遞進、學訓交互式”、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三段遞進、學做一體”、市場營銷專業“工學五融入”等具體模式,體現出鮮明的專業特點和顯著的培養效果。
工學結合形式多樣化。在加強與行業企業交流、深入分析行業特點和企業人才需求的目標和規格的前提下,創新和完善多樣化的工學結合形式[4]。如適合餐飲類企業工作時段特殊性的走訓制,符合食品生產季節性特點的“候鳥式”季節性工學交替實習形式,根據合作企業需求組建企業冠名班(如“今世緣班”、“新亞班”等)和企業高端人才定制班(如“蒙牛管理團隊鑄造班”、“卡夫核心工藝主管班”等)的訂單培養,與合作企業共同制定、實施頂崗實習方案和考核辦法的頂崗實習等,使校企合作的適用性大大增強。
(三)四大工程、校企共建:改革完善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
工學結合的水平和質量突出體現在企業參與學校教學管理和教育過程的深度上。學院實行校企合作“四個共建”工程,有力促進工學結合深度融合。
根據企業需求,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學院與“今世緣”、“旺旺”、 “雙匯”、“雨潤”等區域內外知名食品企業合作,建立了以行業企業人員為主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圍繞就業崗位(群),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將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企業規范融入到專業課程中,共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內容;構建了適應優勢專業群建設需要的“共平臺、多方向、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按企業要求進行人才培養過程,使學院和企業同舟共濟,共同發展。
教學模式上合作創新。大力倡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互進行、融為一體的“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倡導“工作任務驅動,項目化教學方法”、開展“精講多練,勤測互動”八字法生成教育,使教學模式直接與工學結合對接,與實用實效對接,強化學生的崗位技能訓練和提升職業崗位所需素質,使學生能勝任相關崗位工作。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以國家級和省級實訓基地為中心,多元投資,以股份制形式校企共建“蘇食苑賓館”、“今世緣釀酒車間”等“校中廠”,學院以企業優先選用優秀畢業生等方式予以回報;擴大校外重點骨干實習基地“廠中校”的規模,強化學生校外頂崗實習的管理,保持與行業企業先進技術同步。
考核評價校企協同實施雙向管理。學院成立校企合作辦公室,專門負責校企合作事宜,對合作企業選擇、學生管理辦法、學業考核辦法、教師工作制度等進行統籌管理,通過統一的頂崗實習平臺進行一體化管理,通過學校實習指導教師、企業指導教師共同對學生實習過程做綜合評價,結合學生互評和自評,采用實習表現、操行評定、實習報告成績等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推動工學結合落到實處。
(四)互利互惠、雙贏共生:鑄就工學結合的動力機制
校企合作能走向深度融合原因在于企業積極參與工學結合動力機制的建立。
“四個服務”的利益共享是維系校企合作良性運轉的驅動劑。學院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和特色優勢,依托三個服務中心——“產學研合作研發中心”和“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心”、“食品質量與安全檢測中心”,依托三個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技能競賽培育基地”和“企業培訓服務基地”,在人才培養、資源共享與信息溝通、技術研發、人才交流與培訓方面積極為企業服務,使合作企業既能獲得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人力資源,又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增強企業競爭力,極大提高企業參與工學結合的積極性。
文化融合的溝通機制成為保證校企合作持續、穩定的潤滑劑。加強職場氛圍和企業文化營造,校內設立企業LOGO區,邀請行業知名企業展示企業品牌、文化,開展企業家、技術大師、知名校友進校園活動,推進企業理念、精神進校園,把加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建立起密切的“血緣”關系,使校企雙方“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育人。
政府政策法規的支持是促進校企合作的催化劑。江蘇省委、省政府基于“教育強省”戰略目標,在示范院校建設、招生制度改革、地方稅收優惠、安全責任分擔等諸多方面出臺一系列支持高職教育的優惠政策,給學院經費和政策的支持。淮安市人民政府和淮安市經濟開發區積極鼓勵和支持區域內大中型企業參與學院人才培養、接收學生頂崗實習和吸納畢業生就業,鼓勵學院加強服務社會能力的建設,使學院有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合作方向。
職教集團、行業協會是促進校企合作的載體平臺。學院以專業和產業為主要紐帶,增強理事長單位領航和服務能力,整合校政行企成員單位優勢資源,于2012年牽頭成立全國第一個中國食品藥品職業教育聯盟,如今規模日益擴大并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為深化中外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構建現代職教體系搭建了重要平臺,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還以聯辦二級學院、“廠中校”和招生就業等平臺,實現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相互促進、整體提升,促進教育鏈、產業鏈和利益鏈的有機結合,使集團化辦學從松散型向緊密型合作轉變,有力地促進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五)“跨界”思維,建立健全工學結合的保障機制
學院跨越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的界域障礙,積極創新體制機制,有力保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
“四位一體,深度融合”,創新管理體制。學院進一步優化“校政行企”合作辦學理事會指導下的辦學體制機制[5],探索和實踐公辦高職院校在理事會指導下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引入多元化的投資主體,積極探索現代股份制企業運作模式,積極與行業企業運用現代企業制度管理校行、校企聯辦二級學院,形成政府牽頭、學校主動、企業積極、行業參與、利益相關方監督的長期穩定、深度融合的運行機制,提升合作的實效性和層次。
從嚴治教,制定完善工學結合管理制度。強化激勵和考核機制,以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如實根據教師到崗率、學生評教、企業評教進行教師考核。學院圍繞規范日常教學行為與實踐教學運作過程,形成相配套的運行標準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等教學管理制度、全面實行“雙證書”制度等,不斷提升教學管理內涵,提高服務質量。
“校企互通、專兼結合”,加強“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出臺激勵政策和考核制度,激勵專業教師每兩年必須完成兩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的一線實踐,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科技服務能力。學院堅持從行業企業一線聘任有較大影響的技術大師、能工巧匠,目前有各類兼職教師359人,占現有專任教師87%。走出去、請進來,“校企互通、專兼結合”,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多元化考核”,創新工學結合評價工作機制。在專業指導委員會建議下,參照行業規范、企業崗位技能要求、職業技能鑒定考核標準,建立融行業、企業、學院、學生“四方”一體、參照“麥可思”調查數據的多元化“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通過定期對行業協會、企業進行走訪和畢業學生信息跟蹤系統,收集畢業生信息,參照“麥可思”調查數據反饋,作為評價學院工學結合成效的重要指標,并反饋指導學院工學結合教育教學工作。
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主體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的必由之路,國家高職骨干院校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探索為推進工學結合深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1] 劉洪一.“官校企行”四方聯動,“產學創用”立體推進——關于高職教育有效運行機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3).
[2] 胡偉光.對高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思考[J]. 石油教育, 2006,(5).
[3] 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方案[EB/OL]. http://www.docin.com/p-752186370.html, 2012-09.
[4] 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2010年度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推薦書[EB/OL]. http://www.docin.com/p-592438000.html, 2012-12.
[5] 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方案[EB/OL]. http://www.docin.com/p-752186370.html, 2012-09.
[編校:楊英偉]
Bottleneck and Breakthrough in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Combination of Working with Lear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Taking Jingsu Food﹠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 Lexia
(JingsuFood﹠PharmaceuticalScienceCollege,Huai'anJiangsu223003)
There are bottleneck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combination of working with learning "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model of "Multi-element Amalgamation an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of Jiangsu Food Science College which is a national backbon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reaks through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promotes in-dept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ombination of working with learn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breakthrough
2014-08-16
李樂霞(1977- ),女,黑龍江雙鴨山人,講師,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核心要素質量提升研究”(編號:D/2011/03/045)和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重點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主體間性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編號:2012-R-22483)階段性研究成果。
G712.0
A
1671-9654(2014)04-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