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宜斌,常 偉
(吉林財經大學 信息經濟學院,吉林 長春 130122)
吉林省發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必要性
董宜斌,常 偉
(吉林財經大學 信息經濟學院,吉林 長春 130122)
本文在概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探討了解決農民養老問題和發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必要性。吉林省是農業大省,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全面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老齡化
養老保險通常可以分為社會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保險。前者由國家提供,是指保障公民在退休或喪失勞動能力之后,可以獲得穩定的和維持正常生活的一種社會福利;后者則是個人行為,是指通過儲蓄、投資或購買保險產品,在特定條件下獲得現金收益或補償,從而達到自我保障的目的。由國家提供的社會養老保險又分為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兩種類型。
我國十分重視解決民眾的養老保障問題,在城鎮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各類人員的養老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由于種種原因,廣大農民的養老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目前,農民的養老主要依靠土地、家庭保障。隨著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個人家庭養老方式的保障能力越來越弱,必須通過社會養老保險來解決。吉林省從1986年開始進行農村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1992年按照民政部頒發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對農村養老保險進行了規范和調整。由于政府財力有限,當時的農村養老保險采取儲蓄積累模式,養老基金主要依靠農民個人繳納,國家和地方財政都沒有資金投入,農民受益低微,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2009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在我國農村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是以保障農村居民老年時的基本生活為目的,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種籌資方式,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帶有社會福利性質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這種制度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相配套。預計到“十二五”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合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之處在于:強調國家對農民養老承擔責任,基礎養老金由國家財政全部保證支付;明確政府資金投入的原則要求,地方財政對農民繳費實行補貼。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有利于農民增強社會安全感,有利于穩定人民群眾對改善民生的預期,有利于拉動消費。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全部免除“農業稅”、實行農業直補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之后的又一項重大的惠農工程。吉林省發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勢在必行。
養老問題一直是吉林省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勞動生產力不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較低,人們產生了“養兒防老”、“多子多?!钡乃枷牒陀^念。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勞動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人們的思想和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人口的過度增長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我國制定了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農村也普遍出現4:2:1的家庭人口結構,即一對夫妻有4位老人、1個小孩,撫養指數越來越高,家庭養老的負擔越來越重。在這種情況下,仍然依靠家庭養老顯然是不行的。解決農民養老問題將主要依靠社會保險,必須把養老職能由家庭轉移到社會。實行社會養老保險,使廣大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它對于城鄉兼顧、共同繁榮、縮小城鄉差別、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是吉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趨勢。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應該讓廣大農民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讓農民60歲以后都能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F在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使全體農民都能有基本的社會養老保障。
吉林省的農村人口所占比例一直居于全國前列。根據《吉林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2010年11月吉林省的常住人口為2746萬人,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5%左右,為1236萬人。其中,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為135萬人左右。農民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力量。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安定的社會環境,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在于農業的穩定發展,全國穩定的基礎在于農村的穩定。我國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這些涌入城市的農村勞動人口大多參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客觀上降低了當地的撫養比率,即老年勞動人口與在職勞動者的比率。與此相反,農村的在職勞動者數量下降,撫養比率不斷上升,農民養老問題更加突出。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社會保障水平低,農村居民在養老、醫療和生活照料等方面面臨很大的難題。其中,農民養老問題是重中之重,是吉林省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養老的問題,農民才能安居樂業,才能充分發揮積極性,才能促進農業的發展,才能保證農村的穩定。農業發展了,農村穩定了,工業才能發展,城市才能穩定,整個國民經濟才能繁榮。必須高度重視農民的養老問題,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發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使老年農民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解除養老的后顧之憂。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老年人口數量將以年均800萬以上的規模激增。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在1949年為42歲,在1957年為55歲,在2000年為71.40歲,在2010年為74.83歲。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69.6歲,其中高收入國家及地區為79.8歲,中等收入國家及地區為69.1歲。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明顯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及地區。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2.02億,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55億,2033年突破4億,2050年達到4.83億。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社會總撫養比率將大大提升。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客觀上有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給我們帶來的壓力。吉林省在2003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下降,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將繼續加劇。2010年吉林省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為320多萬人,比2005年增加了56萬人,平均每年凈增11.2萬人。生活在城市的老年人為115萬人,占37%;生活在城鎮的老年人為60萬人,占20%;生活在農村的老年人為135萬人,占43%。從年齡結構上看,吉林省的老年人口中,低齡老年人口(60~69歲)為184萬人,中齡老年人口(70~79歲)為98萬人,高齡老年人口(80歲以上)為25萬人,他們分別占全省老年人口的60%、32%和8%。與2005年相比,低齡老年人口比重下降2.36個百分點,中齡老年人口比重上升1.46個百分點,高齡老年人口比重上升0.90個百分點。低齡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中、高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說明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重,養老問題更為嚴峻。如果農村老齡人口的基本養老問題得不到解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就無法達到,政府要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承諾也無法實現。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就是要逐步解決農村制度化的老有所養問題,是應對吉林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必由之路。
[1]李曉柄.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6).
[2]劉海濤.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1).
[3]劉曉梅.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013-12-25
董宜斌(1946-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人身保險研究。
F842
A
2095-7602(2014)03-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