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迪
(東北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視域中的生態文明建設論析
高 迪
(東北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出后,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之下,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發展的前提下,促進我國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又一重大理論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繼承和發展,不僅有著重大理論意義,更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不斷提高認識和提升執政能力水平的前提下得出的結論。這是中國發展的科學選擇,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標志。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倡導,是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中,根據國內外社會經濟發展經驗提出來的。2005年,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其后,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十七屆五中全會、十八大都突出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措施。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該文明理論的前提是認識和尊重自然,在尊重和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從事人類活動,其宗旨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消費模式由高能耗向低碳環保轉變。
依照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以及戰略部署,我們可以在把握和了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化、系統化路程中將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界定為:以尊重自然、把握自然規律的理念為指導,著力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以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發展。它與社會發展的各方面相聯系,包括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以人為本等理念。
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當代中國發展的新情況,提出了新要求,充實了新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中人與自然的關系
馬克思在他的自然觀中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主要體現在人類的產生和人類的發展兩個方面。
第一,從人類產生的角度上來說。馬克思認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離開自然界,人類將無法生存。
第二,從人類的發展的角度來說,自然界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無論是人類生存的環境,還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自然界提供的物質基礎,自從人類出現以后,人類就被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就是“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創造不了任何東西”,“歷史可以從兩方面考察:自然史和人類史,但它們是不能分割的,只要人類存在,它們就是互相制約的”。
馬克思將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原因歸結為資本主義制度,他認為這是人與自然矛盾產生的社會根源,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只有共產黨才能夠實現。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顯然具有不能否認的系統性,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說,他認為社會物質決定社會意識,這里的社會物質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而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我們不難理解,這里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本身也就包含了自然界及其提供的物質條件。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人類能夠通過對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來改造客觀世界,當然包括了自然界,正確運用規律能夠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反之,如果違背了規律,則會受到客觀世界的懲罰??梢赃@樣說,在這一層面上,我們能夠發現當今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根基所在,即馬克思主義當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闡述與總結。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在闡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系的基礎上,認為人類應該正確利用規律,從而促進客觀世界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根源來自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而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根源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當今社會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是不爭的事實,植被破壞、資源浪費、空氣污染等現象是對人類沒有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控訴。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應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尊重并且把握自然規律,按照客觀規律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提出,是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事實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實現的從征服自然到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轉變,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繼承與發展。
1.在理論宣傳上,著重于培養公民的保護環境意識
馬克思主義強調,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著重于幫助公民樹立正確的觀念,正視生態環境惡化的客觀現實,樹立珍愛自然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從而積極地保護生態。
2.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人類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經歷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如今的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以往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人類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甚至是采取一味索取和掠奪性開發的方式來獲得短期的經濟效益。當前氣候條件的惡化以及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日益惡劣的現狀正是這種破壞自然之后的惡劣后果。傳統的偏重單純經濟增長的意識導致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失衡的情況的出現,因此科學發展觀著力于改造人與自然關系,這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體現??茖W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一代一代地永續發展,其精神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3.在消費觀念上,倡導生態消費、綠色消費
傳統的消費模式是資源—產品—廢物—排放這樣單向的消費模式,生活方式以追求物質享受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征。這不僅使高能耗、高消費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使得生活垃圾與日俱增。在得不到循環利用的條件下,污染加重、環境破壞、能源短缺現象頻頻出現。而生態文明的消費觀念則是生態消費、文明消費,可以概括地總結為可持續消費。消費需求的急劇膨脹,導致了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情況的出現,因此倡導可持續消費,就是要注重消費質量,在既滿足自己消費需求又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消費,實現消費的文明化、科學化。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13-12-19
高 迪(1983-),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助教,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公共管理研究。
A81
A
2095-7602(2014)03-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