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鋼
(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教師教育系,安徽 馬鞍山 243041)
叛逆的青春
——評多麗絲·萊辛小說《瑪莎·奎斯特》
楊永鋼
(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教師教育系,安徽 馬鞍山 243041)
《瑪莎·奎斯特》是萊辛系列小說《暴力的孩子們》五部曲的第一部。本書主要描寫主人公瑪莎·奎斯特15到18歲的所思所為。瑪莎·奎斯特想擺脫時代、社會和家庭為自己安排的成長經歷,因而展開了一場對生命、對生活的抗爭,這是典型的青春期少女的叛逆表現。本文從青春期少女叛逆的角度出發,分析作者萊辛是如何展示瑪莎·奎斯特青春期叛逆的表現行為的。
多麗絲·萊辛;《瑪莎.奎斯特》;青春期少女;叛逆
多麗絲·萊辛是當代最重要的英國女作家之一,被稱為“女性小說鼻祖”。200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她的名聲更是享譽世界。她的作品多以女性為視角,因而被認為是宣揚女權主義的代表。雖然她不承認自己是女權主義的斗士,但是在她反映女性主題的小說中,讀者深刻地感到她對當代女性社會生活的擔心、憂慮和思考,以及對男性專制社會的揭露和批判。她的系列小說《暴力的孩子們》也是從女性視角展開的。要領會一部作品,就必須用一個中心意識去閱讀、認知和理解。所以,對于萊辛塑造的主人公瑪莎·奎斯特的評價雖然可以從每部書著手,但不可能用一種觀點就能夠全面把握。五部曲中,每部作品反應的思想各不相同,其第一部《瑪莎·奎斯特》揭示的就是青春期少女的叛逆表現。
《瑪莎·奎斯特》是萊辛《暴力的孩子們》五部曲的第一部,于1952年出版,講述的是20世紀40年代初英國白人奎斯特一家在非洲英國殖民地贊比亞的艱苦生活。主人公瑪莎·奎斯特的父親奎斯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犧牲品,一戰不僅奪去了他的身體健康,而且使他一直精神萎靡。她的母親是個聰明能干的女人,但是由于丈夫的各項表現不如人意,他們一直生活在殖民地白人的底層。出生在以務農為生的家庭里,瑪莎·奎斯特一直感到壓抑和窒息,尤其是父母每每對她不滿時就提到她的出生是一個意外,這對她的打擊更是致命的。她感到痛苦和迷茫,只能在書本中尋找生活的慰藉。隨著年齡的長大,她明白了自己的痛苦根源就是她是英國白人女孩而又生活在非洲這樣一個既落后又貧窮的殖民地區。她不愿意屈從于時代、社會和家庭對她角色的安排,因而展開了一場對生命、對生活的抗爭,這是典型的青春期少女的叛逆表現。那么,萊辛是如何通過她的筆展示給讀者的呢?
首先,圍繞瑪莎·奎斯特的出生,萊辛塑造了一個天生具有抗爭性格的孩童的歷史。她對于這個家庭來說,用她父親的話講“純屬意外”。瑪莎·奎斯特出生在一個恐怖的難產之夜,來世時就與眾不同,就與她的父母進行著斗爭。這個過程決定了瑪莎的命運,而她的性格以及此后的一生都在這個過程中被決定了。本書沒有告訴讀者她15歲之前的生活狀況,而是從15歲開始敘述,直至18歲結婚成人。叛逆是這本書的主線。
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燃燒著青春理想的火焰,對各種事情都躍躍欲試,喜歡冒險,然而父母們可能相反。父母熟知世道艱辛和自己能力的極限,所以他們往往只以自己的世俗之見去要求孩子過平穩的生話。由此,父母與子女便會產生思想沖突。國外有學者指出,青春期孩子與父母沖突摩擦的最大兩個因素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混淆不清;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愛恨并存。孩子難以把握自己的行為應該像小孩還是像大人,他(她)努力想排斥黃門孺子的身份,但又缺乏信心,害怕承擔責任和義務;父母對孩子的地位也難以確定,不知該如何對待他(她)。快到成年的孩子看起來是個成年人,但說話做事都不成熟。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混淆不清使得雙方都很難把握約束與被約束的分寸。同時,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感情變化多端,孩子不再有小鳥依人般的甜蜜;孩子對父母的管教約束及加給他(她)的責任與義務抱以敵視態度,因而也對父母愛恨交織。這樣的反抗,書中有許多描述,比如瑪莎準備參加好朋友的舞會,母親要瑪莎穿一件自認為比較合適的衣服,但瑪莎堅決反對,最后發展到拿剪刀把它剪壞。再比如,在非洲時,女孩被禁止一個人外出,而瑪莎對此不屑一顧,屢次獨自外出辦事。
青春期叛逆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對周圍人際關系的不滿。人際關系指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而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按照社會角色劃分,人際關系分為家庭關系、工作關系、社會關系等幾大類。這些關系的處理對個人成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際就是感情、利益和權利的關系,當人們的感情受到破壞、利益出現差異、權利相互抵觸時,人際沖突就開始形成了,外加旁人的鼓惑,自己不小心說了些不該說的話,沖突就會表現出來。瑪莎·奎斯特不僅與她的父母關系比較對立,而且對與她接觸的人,她也很難與之能夠談心交流。讀者在本書人物中無法找到一位和主人公關系較好的人,即使有交流也是暫時的。這就是處在青春期的人的不穩定心理的表現。由于沒有同伴,她只好獨自做事情,以讀書打發時間。在城里,她獨自上學習班,以彌補閑時無聊的時間空缺或者獨自在房間休息。在別人眼里,瑪莎·奎斯特是一個高傲的人。
對現實環境的反抗,也是青春期叛逆的表現。理想與現實的困惑使瑪莎感到不滿和憤怒。由于她生活在一個經濟條件匱乏、父母不思進取的家庭里,她只能整天埋頭于各種書籍中,從中尋求青春期孩子的理想世界。她的希望是在屬于他們的這片土地上,能夠升起一座閃耀著白色光芒的雄偉城市。四四方方,街道旁種著花,整齊的柱子沿街排列;這里有嘩嘩流水的噴泉和笛子的聲音;市民們在街上漫步,莊重而悠閑;黑、白和棕色的人種混雜在一起;年長的人們不時停下腳步看著玩耍的孩子,臉上露出愉快的笑容……。這是瑪莎理想的生活場景,但現實與其相差甚遠。為此,她表現出她要積極行動起來,為此理想而努力。對于父母虛偽的表現,瑪莎不屑一顧。她的父母既看不起瑪妮一家和鎮上的科恩一家,又無法隔絕與她們的聯系。瑪莎卻與她們非常親切,聯系也較緊密,甚至表現為科恩兄弟就是她的知心朋友。對此交往,她的父母也是不贊成的。因為瑪妮一家是荷蘭人,而科恩一家卻是猶太人。當瑪莎來到城里工作后,她所看到的人際關系也與她在鄉村看到的一樣——英國人傲慢自大。對此,她還是展示了她的理想表現,在她工作的朋友們都看不起猶太人阿道夫·金時,她卻與他建立了感情。可以說,她的社會關系的表現處處與眾不同。
青春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從依附父母開始走向獨立,他們想爭取權利、爭取自由。逆反心理是普遍存在于每個人內心的。雖然萊辛通過描寫瑪莎·奎斯特15到18歲的生活,刻畫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但是通過這個時期,讀者也可以看到瑪莎·奎斯特的不斷成熟和成長,所以從這個角度讀萊辛的這本書,我們就知道萊辛想告訴讀者的是在接觸處在這個年齡段的人時,我們要學會與她(他)們交流和溝通,這才是萊辛創作本書的真正目的所在。
[參考資料]
[1]J.M.布洛克曼.結構主義[M].李幼蒸,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81:104.
[2] Conversation edited by Earl G.Ingersoll [M].Copyright 1994 by Ontario Review Press.
[3]多麗絲.萊辛.瑪莎·奎斯特[M].鄭冉然,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張日升.青年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013-11-19
楊永鋼(1958- ),男,安徽六安人,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教育系副教授,碩士,從事教師教育與英美文學研究。
I712.074
A
2095-7602(2014)03-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