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克智
(長春工業大學 圖書館,吉林 長春 130012)
薈萃集要論輿志 提綱挈領譜新篇
——《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書評
魏克智
(長春工業大學 圖書館,吉林 長春 130012)
本文作者通讀《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一書,在了解清代至2008年間東北三省地方志編修情況的基礎上,認為該書提綱挈領、融會貫通;體例完善、校核精準;條目清晰,易于檢索,堪稱東北地區志書二次文獻中的佼佼者。
地方志文獻;《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校核
中國地方志的種類繁多,按照行政區劃可分為總志、通志、府志、州志、縣志、鄉鎮志、衛所志;按照行業類別可以區分出各種行業志等專志。地方志文獻反映了歷史發展的過程,其源流、體例、性質、特征、功能、意義等方面是歷史學者的研究對象[1]。地方志作為歷史資料,有可靠性、全面性、權威性的特點。東北地方志全面記錄了東北三省歷史沿革、山川地貌、天文氣象、風土人情、物產資源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反映了東北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是研究東北自然史和社會史的資料總匯。
從元、明到清代的乾隆年間,我國古代東北邊陲政區遞有變更,壤地雖有離合,但總的來講,行省制前,皆遼東屬轄。在吉林、黑龍江未正式行省之前,有關兩省的志乘則須從東北的通志性著作中尋其端倪,如元代的《遼陽圖志》,明代的《遼東志》、《全遼志》,清代的《盛京通志》等。這些志書都是“合東三省事而并記之,然皆以盛京為主,吉林及黑龍江特從附載”。光緒末年東北三省建置之后,各省開始議論修志,遼寧定名為《奉天通志》。吉林省從1824年(道光四年)開始編纂本省的地方志,由薩英額編成《吉林外記》,又稱《吉林通志》。黑龍江省在嘉慶年間由西清完成了《黑龍江外紀》的編寫工作。此后,東北三省志書自成體例,沿襲舊志,編寫新志,纂修甚多,并從府、州擴展至縣鄉,數量和質量都堪稱上乘。從1932年(偽大同元年)到1945年(偽康德十二年)十四年間,“滿洲國”編纂出版了各類概況、狀況、概要、鄉土事跡、調查資料、調查書等。此類志書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強化其殖民統治,推行其法西斯專制政策的產物,在政治上是反動的,但在客觀上也保存了當時當地的一些檔案性質的資料。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進步以及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內地自20世紀70年代末掀起修志熱潮,至本世紀初正值首輪修志工作收尾階段,各省、市、縣三級志書及各類專業志書于此前后大批問世。這批新方志的出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它們系統地記載了地方上自然與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為本地區的建設事業提供了歷史借鑒和現實依據,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鄉土教材和資料,有利于積累和保存地方文獻,為研究我國歷史和現狀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一書的出版,對了解東北各省歷史沿革、發展變遷提供了清晰的脈絡,同時為查閱東北三省地方志提供了重要的二次文獻參考源。
學者們對東北地方志的收集、整理工作已有多年歷史。1964年東北三省圖書館聯合編輯出版了《東北地區農業歷史文獻聯合目錄》,1979年東北師范大學傅朗云教授編寫了《東北地方志總目》,1984年大連市圖書館編寫了《東北地方文獻聯合目錄》,長春市圖書館編寫了《東北地方文獻索引》。關于東北地區地方志文獻的整理成果,有郝瑤甫主編的《東北地方志考略》(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出版),曹殿舉主編的《吉林方志大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出版),柳成棟、宋抵主編的《東北地方志序跋輯錄》(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等。這些文獻均為目錄、索引類的二次文獻,僅對文獻進行概括指引,沒有對志書內容進行介紹。
1987年在金恩輝和胡述兆的主持下,《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1948年以前)》(舊志)的編寫工作開始進行,1996年在臺灣出版,全書共有8577條目。在此基礎上,金、胡二位先生又主編了《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1949~1999)》(即學術界所稱的《新志》),2002年在臺灣出版。這部《新志》包含20世紀下半葉的50年間,中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縣級市、自治縣、旗、區)三級志書,共3402種。《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是200多位學者專家經過八年努力共同完成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收錄了截至1999年的東北三省的志書內容,但對2000年以后的志書并未收錄,而在2000年以后又有大批志書著成。《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的編寫是對東北三省地方志文獻的專門梳理,并記錄了新世紀以來東北三省地方志工作的蓬勃發展態勢。
《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一書充分考慮到歷史研究者和普通讀者的需要,將書的內容從目錄擴展至提要。該書在編寫過程中,將每一本志書設定為一個條目,條目內容包括對志書外表特征的描述和內容信息的揭示。其中,對內容的揭示表現為為其編寫提要,提要字數根據志書內容而定,自400字至800字不等,并且在編寫提要過程中嚴格遵守提要的撰寫原則,以客觀、公正、第三方的角度對志書內容進行了準確揭示。該書共包括1110條東北三省地方志的題錄內容,包含了東北三省從清康熙年間至2008年期間編纂的地方志內容。題錄編制過程中,參考了相關地方志題錄文獻的內容。從其他文獻輯出題錄數據832條,對其中存在的一些錯誤進行了校核。自編數據278條,主要為1999-2008年間編纂出版的方志。
《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的編著,極大地方便了歷史研究者和普通讀者從總體上了解東北三省地方志文獻的編著情況,克服了聯合目錄僅提供文獻線索的弊端。
《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一書體例完備,按照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先后順序進行編排。編者對提要撰寫尤為重視,可以說提要是《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一書的靈魂。書中所有提要內容自成體例,明確了提要撰寫的要義及規范。提要大體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寫明志書的章、節及編排體例;隨后介紹志書的主要內容,一般采用編年體介紹,說明某一時期的發展狀況;最后介紹志書的附錄、大事記、圖表、索引等信息。
《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一書共收錄1110個條目,其中從其他文獻中輯出題錄數據832條,并對其進行了精準的校核。編者走訪了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省市級公共圖書館及高校圖書館查找志書原文,對輯出數據對應的志書進行校對與勘誤,修正原文獻的錯誤或疏漏之處,以保證輯出數據的準確性。該書包含自編數據278條,對這部分志書提要的撰寫,參照了輯出數據的撰寫體例,同時要求提要編寫人員閱讀原志,濃縮、提煉出符合要求的提要內容。
作為一部關于東北地方志的二次文獻參考源,該書在編纂過程中始終重視條目的清晰排列與易讀性。
在行文中,《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按照省志、市志、縣志、鄉志、行業志的順序排列,并按照地區分別編列,如長春市志、長春市南關區志、農安縣志,逐級排列,便于查檢。每一時期所收錄志書以當時行政區劃為準,新中國成立以前均在題名前附有年代標識,如光緒、宣統、民國等。該書將每一本志書視為一個條目,按照預先規定的著錄格式逐條著錄。同一級別志書按照年代順序編排,成套出版的按照卷期順序編排,如《吉林省志(卷一)·總述》、《吉林省志(卷二)·大事記》……;無卷期順序的志書,則按照出版日期的先后順序編排,如《長春市志·電影志》出版日期為1992年4月,《長春市志·環境保護志》出版日期為1993年2月,則將《電影志》排列至《環境保護志》前。這樣讀者在檢索該書時,只需閱讀目錄就可以一目了然,按照編排順序快速鎖定某一地方志在文中的位置,提高檢索速度。
《東北三省地方志題錄》一書的出版,為研究東北史提供了二次文獻,促進了東北地方史研究的深入開展,使地方志這一具有重大史料價值的文獻衍生出更大的人文價值。
[1]李曉方.社會史視野下的地方志利用與研究述論[J].中國地方志,2011(7):26-33.
2013-12-23
魏克智(1946- ),男,吉林長春人,長春工業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從事歷史文獻學研究。
K29
A
2095-7602(2014)03-02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