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凱,賀 敏
(綏化學院, 黑龍江 綏化 152000)
我國北方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張 凱,賀 敏
(綏化學院, 黑龍江 綏化 152000)
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規劃和可持續發展隨著城市居民對生態環境要求的提高而逐漸得到重視和加強,要實現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實現自然、生態、人類需求的和諧統一,實現綠地植物群落的科學分布和種植,實現人與自然的合作共生.本文在分析我國北方城市綠地景觀系統規劃應著重考慮的問題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我國北方城市綠地景觀系統規劃存在的不足,進而探究了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以期可以為提高我國北方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建設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北方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
城市綠地系統及景觀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屬性.先有自然,后有城市,自然環境對城市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但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中自然屬性逐漸減弱,人類只好利用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環境,塑造城市景觀,完善城市體系.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包括自然、人文、社會等要素,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是城市系統規劃的主要內容.其中生態功能為首要功能,起著凈化城市空氣、改善城市氣候、增強城市防災功能、降低城市噪聲等作用,對于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和城市綠化的需求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城市綠地景觀系統隨著人類活動的開展進行著發展、消亡、演變、轉型的過程,綠地景觀系統的設計和建設與人類發展、日常生活、休閑活動相適應、協調,綠地景觀系統與人類生存生活逐漸融合統一,實現綠地與人類合作共生的綠地景觀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逐漸被提倡和重視.
1.1 明確綠地植物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
冬季北方城市中能夠開花的植物非常稀少,心理學家證明植物的色彩可以影響人們的感情甚至是生理變化.最先吸引人的不是植物本身的形象而是植物的花、葉、果、枝、芽的豐富色彩,在植物景觀中可以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觀設計基本要素也是花、果、芽和枝干的色彩.在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和營造中,如能合理地搭配早花和晚開花的植物品種根據其特有枝芽葉果的周期,則可以營造出色彩豐富可賞的花、葉、果、枝等,持續時間甚至能達半年之久.
1.2 突出植物枝干和紋理的冬態色彩
樹干紋理和質感豐富的植物是獨具特點的一類,能形成冬日獨特的意境和景觀.片狀剝落者,如懸鈴木、白皮松、榔榆等;絲狀剝裂者,如側柏;呈長方形裂紋者,如柿樹、黑棗.樹皮特殊的紋理和肌理效果在一片灰暗的冬季也會變得突出,可以創造出鮮活的冬季城市綠地景觀.
冬季植物枝干的色彩和形態能夠引發人的情感共鳴,也能增添城市空間的魅力.在冬季北方城市的樹木枝干多為灰色或褐色,晦暗的色彩造成了城市綠地景觀的沉悶氣氛.但具有白色、紅色、綠色、金黃色、古銅色等色彩鮮艷的枝干的樹種也為數不少,紅瑞木、黃刺玫等植物具有紅色枝條;金枝國槐、金葉榆等具有金黃色的枝條;棣棠、梧桐、迎春等植物的枝條為綠色;白色的有白樺、銀白楊等,古銅色的有山桃等,還有些樹種如白皮松、懸鈴木的樹皮具有斑駁滄桑的色彩,這些枝干的色彩在冬季葉落后更加醒目突出,美不勝收.
1.3 考慮植物形狀、特質與周邊環境的匹配
外形作為景觀要素的一種,同樣能起到圍合空間的作用,且可以被修剪成各種形狀,封閉性較好,可以被用作綠籬,對視覺的封閉性較明顯,對通行的阻擋作用較小.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規劃建設應充分考慮土壤特點、植物四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并與周圍環境相融合,使植物在不同的季節形成不同的景致,使人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同時形成穩定、自然的生態植物群落.
如果景觀設施無論從其設施設計本身還是從其所處的環境均能令使用者感到舒適和愉快,則根據環境行為理論,人們的戶外活動頻率必然會因此而有所上升,從而也達到了改善城市綠地冬日蕭條的狀況.
1.4 實現植物與北方寒地城市的有機融合
北方因其相對寒冷的氣候,容易依托植物產生樹掛、霧凇等冰雪景觀,對綠化植物的選擇亦要結合北方寒地城市的特點進行.樹掛,是一種類似霜降的自然現象,是北方寒地濱水環境氣候驟冷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水溫和地面溫差常在 30攝氏度左右,就可以形成幾十里不封凍的江面.溫差使江水產生霧氣,江面上白霧裊裊,久不消散.霧凇是尚未結冰的霧滴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粘的結果,霧凇可凈化空氣,是空氣的天然清潔工.人們在觀賞玉樹瓊花般的霧凇時,都會感到空氣格外清新舒爽,這是因為霧凇有凈化空氣的內在功能,吸附空氣中存在的肉眼看不見的大量微粒,沉降到大地,凈化空氣,因此,霧凇是天然大面積的空氣“清潔器”.霧凇由于具有濃厚、結構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點,因此對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納大量音波,隔離噪音.
2.1 注重植物美觀,忽視北方氣候對植物的影響
北方城市冬季氣候寒冷,冬季的寒冷氣候在北方地區持續的時間一般超過三個月,是四季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季節.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風,而且風速較大,過高風速會引發人體的各種不適.同時,能在這種低溫下保持良好形態的植物種類少之又少,大多以常綠植物為主.景觀設施、水體等各個景觀要素也都因受寒冷氣候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于其他三季的性狀,對低溫寒風采取的應對措施在冬季植物景觀設計中極為重要.但在實際情況中,北方冬季的低溫寒風、短日照以及降水量較低等氣候因素,在目前的寒地綠地景觀設計中并沒有得到全面充分的考慮,在規劃中往往重視綠地植物的美觀,忽略了特殊氣候對植物的影響,降低了綠地植物的生態功效,無法實現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自然環境的目的,與此同時,對不適宜綠地植物的維護投入也浪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
2.2 綠地植物景觀設計思路不切合實際
我國北方城市景觀設計普遍存在對種植設計不夠重視的問題,景觀系統設施的植物設計一般只是作為景觀的附屬品來對待,因不受重視而缺乏專業的設計技巧,千篇一律地使用某些常見的園林植物品種,缺乏創新.在形式上多以以西方某些景觀為標準,單一模仿和照搬,沒有因地制宜的考慮到周邊的建筑和生活地域,忽略了自然生態環境、地方特色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綠地中植物種類反復出現、雷同.大部分設計師在進行植物配置時僅僅局限于植物的花葉層面和茂盛期,對植物的整體造型和色彩、冬季宿存的果實、冬芽等植物冬態美的塑造欠缺思考和規劃.在對北方城市景觀進行調研時發現,北京等多數城市綠地在常綠樹種的選擇上幾乎都集中在常見的油松、圓柏、沙地柏、大葉黃楊、側柏、龍柏、小葉黃楊,就連白皮松、云杉、冷杉、華山松、矮紫杉、杜松等在北方地區生長較好的常綠樹種都很少被應用,植物景觀設計通常只注意到在三維空間中的應用,在空間搭配上下功夫,而對植物季節變化考慮不周,因此也削弱了植物景觀的吸引力.
2.3 綠地植物景觀缺少地域特色文化因素
目前,多數設計師只看到了北方冬季的惡劣氣候,自然條件限制了城市景觀的發展,卻忽略了冬季特有的藝術美學價值蘊含的巨大設計潛力,更沒有關注到在這種氣候條件下長久孕育積淀所形成的北方地域文化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環境會形成多個城市空間形態的地域性特征.一般情況下,影響城市空間形態地域性特征演變的是社會文化因素的變遷.因此,先分析北方寒地城市變遷的歷史文化特征,將有助于理解其民族交融、文化交融的歷史,最終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生活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文化習俗.具體比較分析城市形態的表征也各有不同,這種對城市形態的選擇也是對其所包含的思想、文化、觀念和情感的選擇.這種選擇也就決定了城市的地域性特征.景觀設計應注重科學性、文化性、藝術性和實用性.設計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改善人居環境,園林規劃設計是一門綜合學科,應同時注重設計和植物兩個方面.
3.1 我國北方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發展趨勢與可持續發展
當代針對城市綠地景觀系統設計和規劃的發展趨勢是以保持生態平衡、減少生態環境災害、美化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滿足人類居住環境的需要,具有生物多樣性、文化性、自然性、區域性和休閑性的特點,強調生態性,以生態學原理為主要依據,來明確城市綠地規劃中的生態發展目標和發展趨勢,積極打造循環再生、合作共生、持續再生的生態環境功能,能夠有效的實現綠地景觀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人們對于改善自然環境,實現人、城市、自然的和諧統一已逐步形成一種理念,貫穿在整個城市綠地規劃中,影響著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布局.這種理念促使著在不同空間中滿足人們生活、工作、學習、休息、娛樂等需求的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設計與實現,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比如,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打造立體綠化、攀緣綠化,擴大綠化面積;將森林引入城市,城市坐落在森林中,實現森林與城市的相互融合;鼓勵全民參與,將自覺綠化衍生為公民的一種義務;投入專項資金,加大專門科研人才的培養力度,等等.
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影響著城市環境建設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城市綠化系統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也需要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對城市綠地植物群落進行規劃設計分配時,要充分考慮人的社會生態需求,在充分發揮自然的力量、展現自然的美麗的同時,與人的生態需求、文化認識、價值追求相協調,全面打造高質量的綠地景觀系統,實現綠地景觀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3.2 我國北方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分析
可持續發展是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建設的最終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需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據城市實際情況進行綠地建設的科學規劃,這是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二是根據不同城市需求,不同綠地植物群落特點、生態適應能力和生態環保功能,科學設計、制定、建設出相應的植物群落,這是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三是因地制宜的對不同植物群落進行科學的、有針對性的保養維護,這是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可持續發展的保證.這三點聯系在一起,就構成了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即: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科學布局與不同立地條件、生態脆弱度降低、滿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復合植物群落建立構成了城市綠地生態系統,通過對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科學維護和保養,實現了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對城市現有綠化狀態進行系統分析是進行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科學布局的重要前提,通過“3S”等科學技術的應用,掌握并分析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分布情況,應用專業理論和技術尋找現有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布局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布局.
只有科學合理的綠地景觀系統規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依據生態學原理,設計和建設出滿足不同需求的各類城市綠地,進而真正實現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綠地植物群落要在遵循城市園林植物種類選擇規劃的要求、城市園林植物群落的配置原理的基礎上進行設計,與此同時,為做好城市綠地植物群落設計還要熟練掌握城市不同植物群落的結構、特點和不同園林植物的生態適應能力、生態改造能力.因過多的考慮到城市發展、居民需求等需求因素,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建設中對植物群落的需求往往過分強調有針對性,這就大大降低了植物群落的生態適應能力,其生態脆弱度大大提升,需要科學的、系統的分析陽光、水分、肥料等生長需求對綠地植物群落進行保養和維護,以促進其朝著規劃預計的、人類需要的方向健康生長.
可持續發展以保護自然、保持生態的良性發展為基礎,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以城市綠化系統建設、城市綠地植物群落分布對城市發展以及人的生活的促進為基礎,通過建立科學的城市綠化系統,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功能,滿足人們的生存生活需要,實現自然與人的協調、合作、共生,是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信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逐漸加強、對綠地需求的日漸增大,我國北方城市綠地景觀系統會在科學化、系統化、規模化、科技化的建設中獲得持續、健康發展.
〔1〕李峰.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生態設計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9):105-107,161.
〔2〕龐松齡.劉雙軍.淺談北方城市綠地規劃建設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24(1):15-16.
〔3〕許克福.城市綠地系統生態建設理論、方法與實踐研究——以馬鞍山市為例[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8.
〔4〕邵亮.寒地城市生態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3.
〔5〕林彰平.譚立力.我國城市綠地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及對策[J].2000,20(3):40-43.
〔6〕王凱宏.中國北方寒地城市植物景觀生態化發展研究[J].藝術評論,2014(01).
S731;TU984
A
1673-260X(2014)08-0035-03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BG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