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益東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6)
論英國近代醫療行業的發展
傅益東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6)
近代以來,英國醫療行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轉型階段,具體表現為綜合性的志愿醫院的出現、醫生的專業化、規范醫療業的立法行為,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推動著醫療行業的發展.
醫療行業;志愿醫院;醫生;醫療法
“醫療行業”是指為了保障和提高居民健康,借助某種組織或機構,由專業人員實施救治行為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英國的醫療行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一大批新型志愿醫院出現、醫生隊伍逐步專業化、政府積極介入醫療事業的管理,以此推動了英國近代醫療行業開始朝著現代化的方向轉型.
英國醫院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 1世紀,位于蘇格蘭地區,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庇護,醫治手段簡單.而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則沒有醫院的相關記載.[1]在英國,作為專業的綜合醫治機構——“醫院”(hospital) 這一概念出現的相對較晚.諾曼征服以后,各地建起的醫院,也是作為修道院(monastic)的附屬物,為往來的朝拜者以及當地窮苦民眾提供幫助,并不具備完善的醫療救助功能,不是專門的醫療機構.直到 12世紀以后,倫敦才有了專門的醫療機構——這兩所新型醫院即為 1123年建立的圣·巴塞洛繆醫院(St.Bartholomew’s)和 1215年建立的圣·托馬斯醫院(St.Thomas’s),其醫療條件依然不完善,據文獻記載:“對于病人的醫療護理是非常不完善的,護工主要由女僧侶和下層工人擔任……直到 1499年,兩所醫院以 5年 25英鎊的薪酬雇傭了一名專業的外科醫生,而他的工作主要針對皇室成員及相關職員而非住院病人.”[2]由此可見,16世紀以前,英國醫院的特點是醫療機構稀缺、服務對象有限、醫療條件不完善.
18世紀,新型的志愿醫院誕生了.工業革命之后,隨著英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規模的擴大,原有的醫療機構規模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實需要.正如羅伊·波特所說:“盡管斯圖亞特時期倫敦逐漸成為一個大都市,到 1700年時人口已有 50萬,但它卻只有兩所真正的醫院.除了首都之外,英國其他地方幾乎沒有醫院.”[3]當時的英國醫療水平低下,普通人民掙扎在溫飽線而無力得到充分的醫療照顧,于是在傳教士和地方紳士的努力下,出現了以募捐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專門醫療機構——志愿醫院,為人們提供治療和康復的機會.1720-1745年間,倫敦新增了 5家綜合性志愿醫院:威斯敏斯特醫院(1720年)、蓋伊醫院(1724年)、圣·喬治醫院(1733年)、倫敦醫院(1740年)、米德塞斯特醫院(1745年).[4]
以上醫院有三大特點:首先,照顧了大量的貧困病人,服務對象范圍的擴大使其初具了現代醫院的功能.由于志愿醫院是在沒有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的支持下自行募款成立的,捐贈為資金主要來源,這就使得志愿醫院有了部分慈善機構的性質,病人可獲得免費治療.早期由于條件所限,病人們住院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只有得到某位捐贈者的引薦方可入院,但是隨著各地志愿醫院的興起和規模的擴大,到了 18世紀末,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省會城市都有一家志愿醫院.186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志愿醫院加起來有 11848個病床,而當時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總人口大約是兩千萬,每千人有 0.59個病床,相當可觀.[5]其次,志愿醫院還擁有了培養從業人員的功能,培養了大量的醫生和相關從業人員.倫敦及各地建立的大型志愿醫院推動了醫學教育的發展,提高了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醫學教育的興起也帶來了從業人數的迅速增長.1767年,伯明翰只有 20名外科醫生和 3名內科醫生,1850年已經有 109名外科醫生和 15名內科醫生.[6]再次,志愿醫院不斷優化管理,改善著硬件設施和醫療條件.在志愿醫院成立初期,由于資金匱乏,醫療條件惡劣,導致病人死亡率較高.病房缺乏基本的照明、供暖措施,衛生隔離狀況也令人擔憂,到 18世紀末,病人死亡率高達 20%,以至于墓地出現了超負荷情況.[7]面對嚴峻形勢,醫院的管理者著手調查此事,發現一系列問題:行政機構運行不良,開支巨大導致投入醫療的資金不足.因此采取了措施:任命監督人,成立基金會,賣掉多余的土地籌集資金.這些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醫院條件得到改善.到了 19世紀中期,志愿醫院的病人死亡率降低至10%以下.
志愿醫院的出現具有多重社會意義:作為醫療機構,它降低了普通民眾的醫療成本,擴大了服務對象范圍;其次是作為醫學教育機構,培養了大量醫生和相關從業人員;第三不斷改善的硬件設施和醫療條件,為英國醫院的現代化轉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世紀英國醫生群體最顯著的特征是多樣性和非專業性.[8]醫生群體的組成比較復雜,以教會的教士為主,除此之外,還有商人醫生、理發匠醫生、鐵匠醫生等.其行醫手段往往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醫生常受到不科學的理論指導,其醫治手段如嘔吐、發皰、用瀉藥等,這類辦法一般被稱之為“冒險療法”[9]在這種情況下,直至 18世紀,英國醫生的醫療活動仍然徘徊在科學的大門前,對許多疾病都束手無策.
18世紀,英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大幅度增長為醫生職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生職業逐漸從傳統的不正規向專業化轉型:首先是專業化的醫學教育提高了醫生的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18世紀以前正規醫生的培養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大學醫學教育和學徒制.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兩種醫生培養方式不能適應醫生職業發展的要求,逐漸衰落.在各種綜合性醫院紛紛建立的情況下,倫敦出現了許多醫院附屬醫學院和私立醫學院.1834年,五家醫院共同籌資 3000英鎊創辦了一家醫學院,至今仍然矗立在迪恩大街.[10]醫學院作為志愿醫院的附屬產物,培養了大批的專業醫學人才.醫學教育發生改變,開始注重臨床研究和學習,各個醫學院給學生提供臨床實踐機會,由一批著名的醫學家講授理論課程.如著名的外科醫師解剖學家約翰·亨特,在圣喬治醫院講授解剖學,擁有幾百個學生.[11]這種將大學醫學教育與學徒制培訓相結合的醫學教育形式,提高了醫生的專業化水平.近代早期是英國醫生從傳統的非正規職業向現代正規職業轉變的重要時期.其次是具有專業知識的護理人員的出現完善了從業人員的結構.在倫敦的幾所志愿醫院成立之初,共同面臨著缺乏受過專業訓練的護理人員的窘境.隨著英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實踐也發生著變革,人們開始逐漸重視護理工的專業化培訓.培訓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在倫敦幾所大醫院里接受培訓;二是在新興的專業培訓學校和培訓機構接受訓練;三是醫院和學校以及培訓機構的聯合培訓.1840年 6月,由格尼斯家族和弗里斯家族的女性建立了最早的護理人員培訓機構:“新教慈善姐妹協會”(the Protestant Sisters of Charity),其功能是把女護士們組織起來集中培訓,待合格后上崗,向社會護理界提供有償服務.[12]對護理人員的規范培訓有著積極的社會影響,在利于護理隊伍穩定的同時也為醫院和病人帶來了積極的效應.
總的來說,近代早期是英國醫生職業轉變的重要時期,現代醫生職業的特征逐漸出現:醫生職業教育標準化;醫生資格考試制度建立并逐漸完善.英國醫生職業的變遷為現代醫生職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醫療行業的所謂“轉型”還在于對政府角色的鑒定,其重要的標志就是政府對醫療行業的規范.19世紀之前,醫療行業存在許多不規范現象:醫生資歷證書沒有權威的資格認證機構和統一的認證標準;醫療行為混亂,藥劑師為了牟利常常胡亂開藥,各種游醫的江湖偏方、庸醫的口傳身授盛行不衰. 1421年,牛津和劍橋大學畢業的醫生聯名向議會提出請愿書,要求政府對非法行醫者進行限制.這份請愿書在 1421年 5月 2日召開的議會中被宣讀,議會意識到非法行醫的危害,因此制定了相關法律,管理大學的內科醫生和學徒制的外科醫生.[13]但是由于條件所限,該法令沒有被嚴格實行.
19世紀,為了規范從業人員和機構執業資格、從業人員教育培訓的評價標準體系,英國議會通過了三個重要的法案:
181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 1815年藥劑法(the Apothecaries Act of 1815),該法規定醫學院學生必須通過實習過程才能獲得資格認證,其中包括一段時間的正規醫學課程,六個月的醫院臨床實習,其余的時間則要作為一位私人醫生的個人助理累積實踐經驗.該法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帶來了職業的轉型,并為今天的藥劑師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隨著從業人數的激增,該法案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于是 1858年醫藥法 (the Medical Act of 1858)在議會通過,新的醫療法設立了“醫學教育和注冊總會”(General Council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gistration),負責編纂注冊醫生的登記冊并確立嚴格的醫學教學標準,規定醫生必須取得藥劑師社團資格認證(Licentiate of the Society of Apothecaries)或者皇家外科醫師學院成員(Member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中的一個資格認證才能就業.到了 1885年,議會通過了醫藥法修正案(the Amended Medical Act of 1885),進一步規定,凡是注冊執業醫師,必須同時擁有這兩項認證.[14]這三個法案不僅逐步制定了醫療行業從業人員的準則,確立了統一的醫學教學標準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全面整頓了英國醫療行業,同時也維護了公共利益.
醫療行業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醫療救助功能,醫療行業的發展有著明顯的階段性,不同時期的醫療行業在各方面有著不同的特征.大批志愿醫院的出現、醫生隊伍的專業化和政府的積極介入,這三者共同構成了近代英國醫療行業發展的特點.三者共同推動著近代英國醫療行業的發展,為其向現代化轉型奠定了基礎.
〔1〕G.Barry Carruthers,Lesley A.Carruthers:A history of Britain’s hospitals, Sussex:Book Guild,2005.3.
〔2〕G.Barry Carruthers,Lesley A.Carruthers:A history of Britain’s hospitals, Sussex:Book Guild,2005.19.
〔3〕羅伊·波 特.劍 橋插 圖醫 學史[M].張大 慶 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136.
〔4〕G.Barry Carruthers,Lesley A.Carruthers:A history of Britain’s hospitals, Sussex:Book Guild,2005.102-103.
〔5〕Woodward,j.,To Do the Sick No Harm:A Study of the British Voluntary Hospital System to 1875,London and Boston:Routledge&Keqan Paul,1974.36.
〔6〕Lane,Joan,A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Health, Healing and Disease in England,1750-1950.23.
〔7〕G.Barry Carruthers, Lesley A. Carruthers: history of Britain’s hospitals, Sussex:Book Guild,2005.76.
〔8〕李威.論中世紀英國醫療的特點[J].蘭州學刊,2007(8):186.
〔9〕羅伊·波 特.劍 橋插 圖醫 學史[M].張大 慶 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78.
〔10〕G.Barry Carruthers,Lesley A.Carruthers:A history of Britain’s hospitals, Sussex:Book Guild,2005.66.
〔11〕威廉·F.拜納姆著,曹珍芬譯.19 世紀醫學科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7.
〔12〕 王曉焰.18-19 世紀英國婦女的生活和工作狀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4.
〔13〕趙秀榮.近現代英國政府的醫療立法及其影響[J].世界歷史,2008(6):58.
〔14〕Anne Digby:Making a medical living-doctors and patients in the English market for medicine,1720-191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53-57.
R197
A
1673-260X(2014)08-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