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梅
(赤峰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公允價值計量及其經濟后果分析
賈俊梅
(赤峰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由于長期股權投資、交易性金融資產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公允價值計量的優越性已經毋庸置疑.但是 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將公允價值計量推上了風頭浪尖,銀行家紛紛抨擊公允價值是引起這次經濟后果的根源,公允價值在未來是否有必要繼續采用成為焦點.本文主要闡述了公允價值計量的概念及其特征,公允價值計量對經濟后果的積極作用和其所存在的經濟弊端以及我國在實施公允價值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公允價值;經濟后果;積極影響;經濟弊端;發展趨勢
1.1 公允價值定義
2006年 9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的 SFAS第 157號準則《公允價值計量》中的定義為: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或轉移一項負債時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支付的價格.在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公允價值的產生是在雙方在自愿熟悉的條件下所完成的交易價格,是客觀的、公允的.
1.2 公允價值的特點
1.2.1 客觀公允性
客觀性是指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是客觀的,其價值的形成是不以人的意志或外界的環境為轉移的.公允在會計中必須體現出公開、公平,在公允價值的計量中雙方自愿公平公正的交易則體現了這一特點.
1.2.2 可計量性
公允價值的表現主要是通過市場中流通的價格間接體現出來的.各項金融產品在市場中進行交易的價格以及根據其時點的不同對金融產品的價格作出相應的調整都充分的體現了公允價值所具有的可計量性.
1.2.3 虛擬性
公允價值計量本身是根據交易雙方在市場等條件下進行虛擬交易所自愿達成的估計價格.在市場交易中往往根據過去或現在已經實際發生的交易價格為信息對未發生交易資產或負債真實價格的一種最接近的近似估計.
1.2.4 時效性
公允價值的確定有著嚴格的時限,它是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所支付的價格.
1.2.5 可靠性
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是決定其是否被采用的關鍵因素.在對企業的相關資產或負債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中我們會很明顯的看出公允價值僅僅是根據時點的不同以及市場的價格變化對某些特定的資產的利得和損失進行調整,并沒有否定在歷史成本計量下所形成的賬面價值,即使公允價值的確定是對未發生的交易的預測,與會計上的權責發生制相背離,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公允價值的計量不具有準確性.
2.1 經濟后果的概述
經濟后果的產生是伴隨著會計準則的發展而提出的,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和債權人的決策制定行為的影響,其本質的含義是指會計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夠影響管理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決策.1978年,Zeff在其發表的文章 《“經濟后果”學說的興起》中對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做出了解釋: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是指各社會經濟主體通過利用會計信息在他們中間進行財富的非公平轉移而帶來的社會性后果.
2.2 公允價值對經濟后果的影響
公允價值計量的實施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而 2008年美國華爾街金融風暴席卷了全球的經濟市場,對于公允價值計量的爭議已達到了白熱化的狀態,公允價值計量這一會計準則實施的必要性受到了廣泛質疑.各種組織都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對公允價值是否應該繼續實施發表了意見,注冊會計師協會、投資者從公允價值計量的優越性出發認為:公允價值是在過去或現在的基礎上對未來交易進行的估計,其代表著未來會計計量的方向,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還加強了財務信息的透明性.會計報告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公允價值這一計量準則能夠及時的提供市場的價格變化.但是金融機構則持有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公允價值計量這一會計準則是導致經濟波動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公允價值靈活的反映了市場價格的變化,有著一定的操作性,認為其增加了市場的不穩定性.盡管學術界對于公允價值計量是否是造成 2008年那次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的觀點各執一詞,在我們對公允價值計量抨擊的同時也必須意識到公允價值對經濟結果的積極作用,不能將其完全的否定.
2.2.1 公允價值計量對經濟產生的積極影響
(1)公允價值計量符合目前的財務會計目標.對于信息的需求并不受時間和信息需求者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公允價值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相關性和可靠性,在時間上能夠進行對比分析,能夠及時準確的披露企業的現金流量,增加了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性,相關聯的會計數據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投資者根據這些會計信息能夠對企業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等財務數據進行合理的分析,投資者和債權人根據這些數據做出合理的決策.(2)公允價值計量適應金融創新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企業的經濟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伴隨著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產生,公允價值計量可以在任何時點根據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場交易價格對其現在或未來的價值做出如實的反映,有利于金融工具的核算,增加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真實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相關的信息,做出有利的決策.(3)公允價值計量有利于企業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例如在物價上漲的經濟環境下,如果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即使公允價值的披露與確認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但是由于公允價值對所耗費的生產能力是按市價或未來的現金流量的限制計算所得的,因此在上漲的經濟環境下,企業仍然能收回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生產能力.(4) 公允價值計量改變了會計的核心.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于信息的需求已由過去信息擴展為現在的或未來的.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對市場不同時點的價格變化做出及時的反映,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經濟利益做出一定程度的衡量.
2.2.2 公允價值計量所導致的經濟弊端
(1)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可靠性差.交易市場環境的復雜多變,交易雙方對市場價值存在的主觀性,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公允價值.(2)公允價值的可操縱性差.由于公允價值計量目前仍與其他集中計量屬性在會計領域進行使用,這就增加了公允價值界定的難度.(3) 公允價值計量會增加財務報告的波動性.公允價值會及時對市場的波動情況做出反應,因此經濟環境與風險狀況的變化會及時的引起企業財務報告的波動.
3.1 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的實施
我國在公允價值的引用及實施的過程中可分為三步,第一步,我國于 1998年 6月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在這項準則中首次引入了“公允價值”這一會計準則.第二步,2001年我國發布了《企業會計制度》對公允價值的使用進行了規范,增加了公允價值使用的穩健性及實質性.第三步,2006年我國除擴大了公允價值在企業債務重組及非貨幣性交易中的應用外,同時在金融工具和投資性房地產中也采用了公允價值.
3.2 公允價值在我國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公允價值計量在會計領域的使用順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能夠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更好的提供會計信息,但是我們在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時必須考慮到公允價值的弊端,結合本國的市場機制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慎重的使用公允價值.
3.2.1 為了提供更好的市場以便在市場實行公允價值,并對公允價值進行推廣,我們必須做到:(1)完善市場應用機制.在使用時必須有市場價格并不等同于公允價值的意識,公允價值會隨著市場價格做出相應的調整,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完善股票交易等市場的機制.(2) 強化對企業和市場的監管.對企業進行監督等能夠避免不法人員進行利潤操縱,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給投資者的利益帶來損失,所以應該完善市場的監督機制,加強市場的監督力度.
3.2.2 針對不同的市場情況,適當的引入并使用公允價值.通過公允價值在我國應用的歷史可以明確地看出,我國在引入和使用公允價值的過程中,正是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改革和推廣的,我們在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過程中必須隨時關注市場的情況,以便及時對資產和負債的計量方式做出調整.
3.2.3 根據市場數據庫完善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為了使公允價值在市場中得到有效的利用,我們必須根據市場的數據庫不斷的完善公允價值得的估值技術,這樣就既可以提高公允價值所提供信息的有效性,同時還可以加大公允價值的適用范圍.
3.2.4 提高會計等專業人員的素質與職業道德.隨著公允價值運用范圍的擴大,要求我們會計人員必須及時的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加強職業技能的培訓,以提高公允價值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3.2.5 建立嚴格的審計機構,加強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建立嚴格的審計制度是我國在實行公允價值計量中應采取的必要措施.為了加強公司對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信息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于 2006年 2月發布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 1322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這一準則的發布對于財務報告及會計政策等信息的披露標準給予了規范的指導,特別是涉及到職業判斷、易產生利潤操縱的會計政策給予了明確的規定,以確保公允價值計量的真實性.
3.3 公允價值在我國的發展趨勢
我國于 1998年首次引入公允價值,到目前為止也只有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其中又遭遇了全球化的金融危機,美國投資者與金融家對公允價值的抨擊是否會影響到公允價值在我國的實施,應采取理性的態度進行分析與認識.公允價值的出現是有著一定的經濟基礎和市場環境基礎的,當證券等金融衍生品不斷的在市場中流通時,投資者都迫切的希望能夠得到最準確的市場價格,公允價值也就因此產生,它對市場價格的準確反映能夠為投資者和銀行家提供及時的決策信息,減少金融市場的泡沫.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并不像美國的金融市場那樣成熟完善活躍,對于審計等機構所披露的信息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還不能完全準確的保證公允價值與市場價格的一致性,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提高,市場機制逐漸成熟,會計從業人員的道德素質也會進一步的提高,對于所披露的會計信息質量也會有進一步的保證,而完善的市場機制會提高市場的活躍性,能夠準確的提高公允價值的質量,因此在未來公允價值在我國一定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利用與推廣.
〔1〕陸曉燕.公允價值會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陳彬,劉錦蓮.公允價值計量及其經濟后果研究[J].會計之友,2009(7).
〔3〕陳代明.金融危機對中國公允價值應用的啟示[J].財會通訊,2010(6).
〔4〕晉自力.芻議經濟波動與公允價值計量的互動關系[J].商業時代,2010(35).
〔5〕谷玉霞.公允價值應用的經濟后果分析[J].財會通訊(綜合版下),2011(3).
〔6〕王庭章.公允價值計量運用思考[J].財會通訊(綜合版下),2011(6).
〔7〕常滿俠.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前景、影響及對策[J].現代會計,2011(3).
〔8〕曾人杰.公允價值會計:爭論、局限及啟示[J].中國農業會計,2011(3).
〔9〕朱一妮,高嘉會.公允價值計量問題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1(6).
〔10〕牟穎.關于公允價值本質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1(11).
〔11〕張靜,周靖堯.后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思考[J].南昌高專學報,2011(1).
〔12〕丁樺.金融危機后我國公允價值運用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下),2011(1).
F230
A
1673-260X(2014)08-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