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娟,章曙光
(安徽建筑大學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強調的是知識與能力并重,即具有創新精神和高素質的人才.教育部《關于實施“新世紀高等教學教育改革工程”的通知》明確指出要改善基礎課實驗室條件,加強實驗室建設,推進實驗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基礎課實驗教學水平[1].高校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在實行大類招生學分制的同時必然使施教人員(教師)為完成特定教學任務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組織受教人群(學生)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動聯動的結構形式[2-3].高校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不僅關系到高校教學質量和效率,同時關系到整個國家創新人才的培養.
實踐教學是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環節,是對理論內容的強化和驗證,并且學生通過實踐,才能把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操作,才能真正地掌握理論知識.創新素質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素質,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本目標.以本院的電子信息類的實驗為例,比如數/模電實驗室的實驗,基本上是驗證性實驗,是教師先講解,學生再被動的按照老師講解搭建電路,甚至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總是有一部分學生無法實際操作,需要老師幫助搭建電路和調節儀器設備.學生很難自主完成實驗,更談不上達到學以致用、自主創新的設計了.如何使學生從實踐中深入掌握理論知識,具有高度的自主創新意識,成為實踐素養高的創新型人才,是實踐教學體系急需解決的問題.
(1)實驗內容缺乏設計性、綜合性,忽視對學生綜合創造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僅僅是為驗證和鞏固理論教學的知識,缺乏設計性、研究性、綜合性的實驗,從而忽略了對學生綜合創造能力的培養.
(2)“注入式”的教學模式,缺乏思考與創新素質的培養.實驗教學中總是教師先進行實驗講解,然后學生再被動的按照實驗指導書的實驗步驟機械的操作.學生很少考慮為什么和怎樣做,不太注意操作細節,容易產生思維惰性,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只能求助于老師,學生被動的學,參與的積極性不夠,從而抑制了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和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下學生綜合實驗素質的培養要求.
(3)實驗考核成績形式單一.學生的實驗成績僅僅作為理論教學的一小部分,同時實驗成績主要根據學生撰寫的實驗報告給出分值,這樣,學生僅關注于實驗報告的書寫,久而久之,即使有興趣并有創新性的學生也會被抑制、埋沒.
(4)實驗室面積大,實驗講解操作時往往是同學圍觀在一起,難以讓每個同學都仔細觀看到.比如數/模電及相關課程的實驗使用實驗儀器多、連線多,教師的實驗操作總體效果比較差.
(5)學生對實驗儀器的操作的規范性和完整性不夠.也正是因為實驗成績僅僅局限在實驗報告的撰寫上,致使學生輕視實驗儀器的規范操作,缺乏實驗故障診斷能力,缺乏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作風,部分學生甚至沒有愛護公物的品質.
(6)對實驗室軟硬件資源不同院系之間存在交叉一致及閑置的資源.比如數/模電實驗室,在電信學院與機電學院都有;再比如在數理學院軟件實驗室做的相關軟件模擬仿真實驗在電信學院也有.在實驗室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這樣更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7)對實驗教師的重視度不夠.由于長期以來許多高校形成了輕實踐重理論的局面,提供給實驗教師進修的機會少之又少,致使實驗教師積極性不高,從而使實驗師資力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如何改革實踐教學體系,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使學生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故障診斷能力,綜合設計能力,同時在實驗室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作風,良好的治學精神以及愛護公物的優秀品質,為今后學習專業知識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是當前實踐教學體系所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是一種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新型人才的實踐教學模式.羅杰爾.培根曾經說“沒有實驗,便沒有科學”.這種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是中國高校大類招生學分制形式下的集封閉與開放以及現代信息化虛擬平臺于一體的教學模式.其中,“封閉”意味著某些基礎性原理的實踐采取以班級為單位的實踐教學;“開放”意味著將設計性、綜合性的實踐,采取以個人提前預約,個性化自主設計為主要形式,同時采取實驗室開放的形式.開放的本質是將實驗教學從以教師為主體轉移到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習的主動權選擇權交給學生自身,實現個性化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際動手能力[4].“虛擬平臺”意味著將給學生提供一個網絡資源共享、預約、溝通交流、輕松釋疑的平臺.
楊振寧先生曾指出,科學95%是實驗與現象,在國外大學中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開放式實驗教學是國外通用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重在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發揮學生的個性和潛質,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的[5].而在國內的部分高校,不僅實踐課淪為了理論課的附屬,而且實踐課多為驗證性的實驗,從而導致教學出現重理論,輕實驗的局面.當然,對于國內高校并不能一味的按照國外的模式開放,而是要實行半封閉、半開放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方面對于大類招生培養而言,主修專業確認本身存在的時間跨度是1-2年,期間學校是不分專業按大類來進行培養的.并且學分制選課允許學生在規定范圍內對所開課程有一定的選擇自由,包括自主選擇課程、老師、上課時間,選擇適合的學習量和學習進程等,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需要、興趣來選擇自己希望學習的課程[6].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按學分來確定各自的課程,也就是每個學生最終選修的課表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對于那些基礎性原理性實驗,實驗設備的操作技巧、安全意識等的實踐也不宜完全采用開放性實踐形式,還需要教師的操作與引導.
鑒于此,對于基礎性實驗應實行封閉式的班級實驗教學形式,但是這種實踐教學需要學生通過網絡虛擬平臺,登陸并提前測試實驗所需要的實驗原理參數及儀器的操作規范情況,若符合要求,則在規定的時間按班級來實驗室做實驗,若不符合要求,則需要重新測試直至通過再另找時間來實驗室補做實驗.這種封閉性實驗做完后,對于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不再是機械的照本宣科,而是給出實驗要求、目標讓學生根據相應的要求自行設計出實驗內容,或者根據要求到實驗題庫中選擇或者進入到相似的實驗老師進行的項目中完成相應實驗測試分析.當然不管學生選擇哪種方式,在實踐操作之前必須登錄網絡虛擬平臺進行相應的實驗考核,等測試考核通過了,方可進入到相應的實驗室做實驗.
教師要組成相應的課題組根據要求完成相應的設計性、綜合性的題庫,并對基本原理、常用儀器使用等相應的實驗做講解并進行視頻錄制,同時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以音頻、視頻與動畫等形式呈現出來,在學生登陸網絡虛擬平臺預習測試相關參數后,可以觀看相應的實驗講解與實踐操作視頻.學生通過相應的網絡系統測試,進入到實驗室,也可通過投影儀觀看實驗原理、實時操作的錄制視頻,同時帶著網絡平臺提出的質疑及相關的參數進行實驗.等到實驗結束后,學生需要再次登錄系統,對實驗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實驗室資源包括軟硬件資源與師資資源,應將實驗室資源全部納入到全校教學部門.對于硬件資源實驗室要統一歸屬到某一個實驗室,對網上測試通過的同學開放;對不重要或長期閑置的資源進行清除或作為他用.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對開放實驗室學生進行指導與管理,并組成教研組根據學生實踐情況及產生的問題進行討論與會晤,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實踐教學.高校還應建立科學有效的培養、培訓制度,給現有的實驗師資隊伍提供進修、培養、交流、考察等各種機會,不斷提高實驗師資隊伍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同時積極鼓勵實驗教師開展各項科研工作,通過科研提高實驗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科研能力[7].
面對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硬件設備的更新總是跟不上步伐,鑒于此,對于那些由教師或優秀學生設計出的全面合理的實驗方案,高校還可以充分地利用計算機虛擬實驗技術,引進或自行開發實驗教學程序,促進仿真實驗、虛擬實驗、模擬實驗和實際實驗的有機結合,提高實驗效率.
實行多元化的實踐教學考核形式,將實踐教學專門做為一門課程,給予專門的學分,不再依附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主要強調的是實驗的過程,即提出研究課題+確定研究方案+準備實驗材料與器材+實驗方案+實驗報告=實踐成績.實踐教學對教師也是一種挑戰,教師必須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從工作的角度出發不計較個人得失,實驗的全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修改實驗方案,特別是只要學生做實驗,實驗室就要有教師進行指導,這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高校教學研究永恒的課題[9].這種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對部分學生做了相關的測試要求,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我,并且能夠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具有良好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潛能,并在近幾年參加的“藍橋杯”、“航信杯”及“飛思卡爾”電子設計大賽中取得了全國二三等獎的好成績.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的實行是一個不斷建設與發展的過程,它需要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斷的探索與總結,需要政府、高校的大力支持,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安遠英.對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創新研究[J].計算機教學信息化,2010(3):189-190.
〔2〕劉希云.科學課探究性實驗教學基本組織形式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3〕趙延明.淺談教學組織形式[J].職教探索,2010(4):171.
〔4〕王濤,鐘穗東.大學生開放實驗教學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3):125-127.
〔5〕周清,溫金蓮,黃曉文.分析化學開放式實驗教學淺議[J].科教文匯,2011(4下旬刊):101-102.
〔6〕谷輝,徐婧.浙江大學學分制選課在專業培養和大類培養模式下的比較[J].教育教學,2011(6):5-7.
〔7〕周婉.高校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科協論壇,2012(4 下旬刊):158-160.
〔8〕袁汝海.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的激勵措施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5):185-187.
〔9〕鄧攀,王濤.對學生開放實驗教學的探索[J].科協論壇,2010(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