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長春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吉林 長春130032)
論聲樂演唱教學反饋
王瑩瑩
(長春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吉林 長春130032)
在聲樂演唱教學中,反饋性原則既是教學過程的必要環節,也是實施教學活動和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方式與重要手段。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師生雙方對學習過程的調控程度,包括成果反饋、觀念反饋和自我反饋,這些反饋的有機結合是提高聲樂演唱教學質量的關鍵。
聲樂演唱;成果反饋;觀念反饋;自我反饋
長久以來,聲樂在教學這個龐大的系統中因其特殊性很難有整齊的進度和統一的授課方式。從形式上來看,聲樂教學以經驗、技能為主,有大體的規律和大綱。整個教學過程由教師傳授技能、學生學習模仿和表演藝術實踐三個環節構成。聲樂教師向學生輸出的聲樂技巧與綜合知識技能是否恰到好處,取決于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調控程度,是由教師的教學反饋來實現的;學生能否凝聚注意力領悟教師傳授的聲樂技巧并與教師要求的一致,則更多取決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它是由學生的自我反饋來實現的。因此這種一對一的教學過程具有很強的合作色彩,需要師生間靈活調控和及時反饋,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聲樂的學習到一定階段要舉行期中、期末考試,或者參加一些舞臺演出和比賽,教師將以觀眾的角度重新審視學生的歌唱表演,包括從技術掌握、情感投入、肢體表現等方面細致、冷靜地觀察學生,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和教學意圖是否得到體現,而不僅僅是只注重聲音或考慮如何打分。同樣,學生也不能為了追求高分而一味地炫弄技巧,而應把握這一機遇,集中精力投入演唱,切身體會舞臺氛圍,從中檢驗自己在本階段所掌握的技術方法是否能得心應手地加以運用、演唱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歌曲表達是否貼切、毛病和不足是否得到克服等。
教和學都要有正確的目的和出發點。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演唱質量的平衡只是相對的,即教學的過程總是打破原來的平衡再建立新的平衡,于是存在著每個音、字、句之間的不同,人與人之間演唱版本的不同,同樣作品不同階段的演唱效果不同,甚至是這一遍與上一遍的不同,這種變化和選擇很容易引發師生間思想觀念上的矛盾沖突和教學中的混亂狀況。
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即教師提出要求,學生去執行。但學生對教師的意圖能否接受、是否領會、有何疑難等一系列問題,教師是必須及時掌握的,以便做好接下來的教學任務。學生的比較和辨別能力是逐步提高的,從最初正誤的鮮明對比,到比較正確地改進區分,進而辨別好的、較好和基本對的差別,這需要師生間頻繁地溝通交流,如一起聽音樂會或欣賞音像資料,幫助學生分析自己演唱聲音的不同,要始終貫穿審美和技術上的比較、鑒別。學生主動與教師交流,正確理解教學意圖,化解了學習困惑;教師通過談心,更尊重學生的階段性觀點和疑慮,避免了教學計劃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自我反饋是對自身的自我調控,主要針對學生而言。而實際上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的自我反饋對教學質量起決定作用。
(一)學生的自我反饋
俗語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觀摩示范、模仿演唱、分析練習等方式借以形成正確的聲音表象,同時結合自身聲音條件明確自己的演唱技術難點,針對難點改進演唱技能方法,這是一個以點帶面的過程,也是個分化過程。因為學生每演唱一遍作品后,都要認真聽取教師和同學對作品完成情況的評價(即他人的反饋),可能會發現自己演唱過程中存在聲音緊、氣息少或者沒完全投入等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演唱技能的練習把握不很嫻熟,對自身的了解也不夠全面。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學生自身要學會進行客觀辯證地自我評估,不僅要找出問題所在,更要清楚日后如何改進。
聲樂專業的學生有了舞臺藝術實踐才能快速成長。隨著聲樂技巧的逐年提高,學生再次重溫低年級作品時肯定有不同的體會,從而客觀評判自己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對知識技能掌握的科學性和熟練程度,有效調整自身,彌補不足,這就是學生的自我反饋。自我反饋是學生自我控制、自我糾正錯誤、自我改進技術的關鍵。學生可通過課堂錄音或舞臺錄像來檢驗自己的實際演唱效果,雖然前后落差引發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心情狀態不佳、思想不集中、技能概念不清楚、心理緊張等,但這種實際演唱效果往往才是自己對聲樂技巧的真正掌握程度。使自己的主觀愿望符合實際,重新調整自己的觀念和奮斗目標,學習才能少走彎路。另外,將以往的課堂筆記多次翻閱整理、注釋,對同樣的語言就會有更深層、更全面的理解;將不同階段的錄音比較研究,找到階段性差異,能更清楚自己的學習進程和發展情況,從而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因此,學生只有通過積極的自我反饋才能端正學習態度,激發演唱欲望,認清努力方向,有的放矢,從而自覺地將學習目標與培養方向趨于一致。
(二)教師的自我反饋
完善的教學過程是一個良性循環體系,聲樂教師向學生輸出專業技能后(包括演唱示范、對技術難點的講解、演唱作品分析等),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效果,通過學生參加舞臺表演、考試或賽事等形式反饋于教師。教師必須借助聽覺、視覺和觸覺觀察,采用分析、比較的方法衡量學生演唱時的聲音定位是否符合作品要求、動作是否自然合理、感情是否飽滿真摯、身體部位是否僵硬緊張等。了解學生的輸出信息后,教師需要迅速調動自身記憶中的大量信息,利用自身演唱經歷、教學經驗以及科學的理論知識對學生的現場發揮加以矯正。為建立更科學的聲音概念,向學生不斷發送補充信息,直到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演唱技巧為止。在此反饋過程中,聲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反饋,鼓勵學生及時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歸納、整理,強化科學的聲音概念,針對當時的演唱技術水平進行客觀自我評價和修正學習行為,從而提高學生自我反饋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聲樂教學工作中,教學計劃、教學方案、教學方法等都依照學生的實際學習成果進行合理調整,教師應時常檢查教學中存在哪些不足,從而對自己現有狀態不斷超越。聲音概念、技術方法、教學手法、聽賞能力和示范是否準確、規范,取決于教師對知識、技能信息的不斷更新和自我調控是否及時、得當。此外,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學生適合的曲目,鼓勵學生舞臺實踐,并隨時根據教學情況調整進度,因材施教。
反饋過程是提高聲樂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必不可少的環節。聲樂教師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遵循學校教學大綱的指導下設置教學計劃,并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正確評價學生的教學成果,指導學生完成自我反饋,同時自身也進行自我反饋。實踐證明,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會得到相應提高。教師提高得越多,學生提高得越快,這種師生間的積極相互作用是教學反饋的有利條件,更能促進教學的整體發展。
[1]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吳天秋.讓你的歌聲跟美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2014-04-02
王瑩瑩(1982- ),女,山東莒南人,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助教,碩士,從事傳播學研究。
G642.0
A
2095-7602(2014)05-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