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龍
(東北石油大學, 黑龍江 大慶 163318; 肯尼亞肯雅塔大學孔子學院)
從文化傳播角度審視孔子學院的武術課教學
馬玉龍
(東北石油大學, 黑龍江 大慶 163318; 肯尼亞肯雅塔大學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肩負著向海外傳播我國優秀文化的神圣使命.文章從信息發出者、傳播的信息、傳播途徑、傳播受體和效果評估五個方面,從文化傳播角度分析孔子學院的武術課教學,武術通過孔子學院向海外的傳播彰顯了我國文化的精髓,但是同時也存在師資隊伍不穩定、教師語言溝通能力不足、傳播渠道和學生學習目的多樣化、以及缺乏有效的效果評估機制等不足之處.
文化傳播;審視;孔子學院;武術;教學
自 2004年 11月 21日,全球第一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運營以來,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如雨后春筍般遍布世界各地,截止 2013年 12月 7日第八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召開時,已在五大洲的 1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 440所孔了學院和 646個孔了課堂,注冊學員 85萬人[1].《孔子學院章程》第一章總則明確指出:孔子學院致力于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由此可以得出孔子學院并不僅僅是漢語教學機構這么簡單,他還肩負著文化的傳播這一神圣使命,以使世界人民進一步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武術是優秀的中國文化之一,汲取了我國傳統儒、道、佛學說的精髓,蘊含了東方古典的禮儀道德和修養.各地孔子學院紛紛開展、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武術文化活動和文化課堂.
1.1 孔子學院肩負文化傳播的使命
孔子學院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學,其章程明確規定:“為非營利性教育機構,開展漢語教學和中外教育、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孔子學院不僅僅是漢語的培訓機構,他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神圣使命.就語言培訓而言也很難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無形當中也耳聞目睹了許多該國家的文化、習俗,這說明語言的傳播很難與文化傳播相分離.
1.2 傳播彰顯中國文化精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孔了學院要向世界傳播的是中國文化區別于其他國家的文化內容,但是什么樣的文化既能展現中國的文化精髓,體現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和軟實力,同時又能體現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的顯著差異之處.“孔了學院需要向世界傳播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更確切的說,是中國儒家思想中具有世界價值和現代意義的內容.[2]”
孔了學院的文化傳播應當重點要突出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和,將其發展為可為異域文化所接受的具有世界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仁義道德、仁者愛人、道德教化思想是中華民族得以凝聚,民族精神得以傳承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并不斷產生生命力的源泉之一.這些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也當只得向世界人民推廣.
2.1“武”字體現“和為貴”
武,從字體結構上分析,上戈,下止,正所謂止戈為武.楚莊王最早提出這一著名的論點.《左傳·宣公十二年》,書中記載:潘黨曰:“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莊王回答:“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3].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潘黨(楚國大夫)認為楚莊王戰勝了敵國,應該讓敵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國的威風.而楚莊王告訴潘黨:“武”字是由“止”和“戈”兩字合成的,真正的消滅暴亂,是永遠停止動用武器,這才是真正的武功.由此可知“武”并不是提倡戰爭和武力,而是為了消除戰爭,平息暴亂.由此可鑒真正的“武功”是為了和平而息戰,這也是儒家“和為貴”思想的體現.2.2武德體現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等思想
儒家思想從古至今一直就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對于中國的政治、經濟乃至人民的行為準則、道德標準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對武術武德影響也極其深遠.
“所謂武德,即武術道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4].在道德本位的“禮儀之邦”中,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習武者不免要制定自己的道德和紀律規范.經過歷史的積淀與凝練,在武德中卻深深烙上了儒家思想的印痕.主要體現在,武德中也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
仁:“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以為仁”仁的基本涵義就是用廣博的愛心去愛一切人.受儒家“仁”的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武德強調仁愛原則.要求習武者必須具有相當的涵養,遇事要能忍則忍,在一般的情況下不得輕易與人交手,即使被迫應招,不到萬不得己也不能驟施殺手.
義:講義重義是顯示武術武德社會價值的重要方式,它是武藝與個人品格的綜合體現.這種行為的本身也包含有克服萬難,意味著對社會不平現象及對邪惡勢力的懲罰,對伸張正義的強烈社會責任感.中國武術之所以在民間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除了它健身自衛的特殊功能以外,與講義重義的傳統武德有很大關系.
禮:禮來自人的恭敬辭讓之心,是仁義道德的節度及由此產生的待人接物的禮節儀容.武術界對“禮”有其自身的嚴格標準和規定,也有一系列具體的、形式化的禮儀,習武者按此進行道德踐履.“禮”在武德中具有實踐意義,它不僅告訴習武者“應該做什么”,還告訴其“應該怎么做”,是“仁”與“義”向行為落實的一個重要環節.
智:它源于人們對事物的是非判斷之心,其功用在于體人生,知人倫,明是非,辯善惡,只有如此才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做一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俠義之人.智的功能就是認識“仁”、“義”,并保證它的實踐.
信:守信,說話算數,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是習武者一個個起碼的道德要求.《詠春白鶴拳·拳譜》中有訓:“不信者不教,無禮者不教”.在精武會會章上刻有“精武之言行:坐言起行,證從事實,精武式之守信,一言諾,重于訂諾.”歷代習武者秉承武德“信”的精神,習武、做人、做事.因此歷代拳譜訓戒都滲透著做人要守信的原則,同時也展示著他們的人生追求.
美國著名的傳播學家施拉姆的文化傳播理論概括為:“A通過C將B傳遞給D,以達到效果E”“這里A是信息發出者,B是信息,C是通向信息接受者D的途徑或媒介,E是傳播所引起的反應”[5].就孔子學院的武術傳播而言A應當是武術教師,B是武術,C應該就是孔子學院,D孔子學院的學生和來學習武術的社會人員,D就是該孔子學院所采取的途徑或媒介,E是武術傳播引起的效果.
3.1 信息發出者
傳播活動中傳播者不僅決定著傳播的存在和發展,而且還決定著傳播的質量和效果,具有重量作用[6].傳播者也就是信息發送者,這里是指武術老師.在武術師資問題上,孔子學院主要采取外派教師和在當地培訓師資相結合,但是仍存在巨大的缺口.目前我國孔子學院的武術教師大多是國內大學的學生或老師,師資結構面臨著隊伍不穩定、非職業化、外語以及文化素養有待提升等多方而的問題,尤其是很多外派教師不能用當地的語言工作.語言差異跨文化傳播中的一個較大障礙.國內的武術教師在完善自己武術技術方面外,還要要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提高自己武德修養和知識,同時要了解國外的一些歷史、風俗、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培養自身跨文化傳播的意識,而不能僅僅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培訓漢語的老師、或武術教師.
因此孔子學院其他教師和國內武術教師不同,除具備相關武術技術外,孔子學院武術教師還應具,高尚的武德修養及講解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好的外語溝通能力.
3.2 傳播的信息
也就是傳播內容.在傳播內容方面應當挑選適合孔子學院文化傳播的,能夠體現中國文化的主流的內容.武術的傳播包括技術和武德的傳播,武術通過孔子學院的海外傳播亦應如此.將武術技藝和武德相剝離,只傳藝不傳德,或者直傳德不傳藝都是不正確的.因此孔子學院武術傳播應當對內容有所遴選,不能盲目的沒有計劃、沒有目的,甚至把一些糟粕傳播出去.
3.3 傳播途徑
孔子學院的武術傳播途徑也就是孔子學院武術教學或者活動的方式方法.目前就孔子學院武術傳播途徑而言大體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教學傳播,這種方式比較直觀和有效,但是所教授的人群數量比較有限.第二種方式就是教師或者學生通過武術表演展示中國武術,這種方式影響的人群數量比較大,但是通過簡短的表演不能使觀眾深入體會和了解中華武術的精髓,也接觸不到武德的精美蘊涵的精美內涵.第三種就是通過書刊、報紙、電視等媒體介紹中華武術,這種方式具備前兩者的優點,可以影響很多人群,也可以對武術進行詳細講解,但是受體不能和教師互動,有問題不能及時有效的溝通是其短板.具體情況各個孔子學院院長及武術教師應當深思熟慮,依據實際情況斟酌實施.
3.4 傳播受體
孔子學院的武術傳播的受體是來學習武術的學生.通過對肯尼亞孔子學院學生進行調查,這些人學習武術的目的不同,一些學生喜歡武術的實用性,想通過武術學習來強身健體和自衛.一些學生想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甚至有些想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一些知識,所以特意來學習太極等武術技術和知識.有些學生就因為精彩的武術表演的一些精美動作吸引了他們,所以來了解或者親身體會一下中華武術.因此就孔子學院武術受體而言,他們有著不同的目標和追求.
3.5 效果
武術的傳播目的有兩層一是技術層面,二是武術道德方面.在檢驗效果是不應當將二者互相隔離,也不能將其任意偏廢.但是目前多數孔子學院僅僅是通過武術課或者活動將其推廣介紹給當地學生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效果評價機制.
4.1 孔子學院武術的海外傳播復合漢辦 /孔子學院總部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國際化的宗旨.武術蘊含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精髓,尤其武術中的武德深刻體現了儒家思想中仁、義、禮、智、信等諸多方面的思想和精神,符合向世界傳播優秀文化的文化傳播標準.
4.2 通過美國著名的傳播學家施拉姆的文化傳播理論分析孔子學院武術傳播過程中的5個環節,發現孔子學院武術傳播雖然得到了很多孔子學院的肯定并且很多孔子學院也正在實施,但傳播過程中存在,師資隊伍不穩定、語言溝通能力不足、傳播渠道學生學習目的多樣化、以及缺乏有效的效果評估機制.
〔1〕劉延東在全球孔子學院大會開幕式上指出:攜手促進孔子學院事業發展譜寫中外人文交流的新篇章[N].人民日報,2013-12-8(004).
〔2〕吳瑛.對孔子學院中國文化傳播戰略的反思[J].學術論壇,2009(7).
〔3〕止戈為武.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jAW rgVTn9tD88HFW 8m9SvTUTfHSpNcw Ivs6M 8SGq OnFZRDePkw X 3oAQ rN 7B_FL4.
〔4〕馬玉龍.儒家思想對我國傳統物的影響的研究[D].廣西 師范大學.
〔5〕薩姆瓦,等.跨文化傳通[M].北京:三聯書店,1988.
〔6〕朱清河,王軍.跨文化傳播時代中國軟實力提升的困境與途徑——以孔子學院海外創辦實踐 得 失為例[J].東 南 傳媒,2011(6).
G852
A
1673-260X(2014)08-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