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萍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公共外語教學部, 湖南 長沙 410205)
中外教師合作與大學英語文化教學
孫玉萍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公共外語教學部, 湖南 長沙 410205)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一直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因此文化教學的方法陳舊無法實現大學英語文化目標,在大學英語文化課堂采用中外教師合作,對于改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教”與“學”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外教師合作;文化教學;文化視角;文化素養;課堂教學
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 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1]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學生應將英語作為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提高文化素養和文化意識,最終具備“雙語言能力”和“雙文化能力”.因此可見,文化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然而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一直處于不被重視的狀態,文化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大學英語課程的“文化導入”來實現,結果造成了文化教學的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不系統、不連貫、教學方法單一.本文擬通過探討中外教師合作教學對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意義,改善文化教學的現狀,實現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雙語言能力”和“雙文化能力”)人才的目標.
合作教學 (co-teaching)是 20世紀 60年代由“美國中學之父”-William M.Alexander提出的,指由一名主講人和一名或多名教學助手或合作者自愿聯合工作,以互動和協作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直接合作形式.這些教育合作者擁有獨特或互補的教學技能,通過可持續努力,發揮各自角色優勢,共享教學資源,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為所有學生學業成功的目標共同努力 (Bauwens&Hourcade, 1997).[2]
中外教師合作教學(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Teachers) 是指一位或多位中國教師和一位或多位外教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合作教學模式.Peter Medgyes(1992)在《講母語的還是非講母語的,哪一個更有用》中,對開展合作教學的可能性給予了肯定,他認為“假如有一個合理的混合,形式多樣的合作教學既能在教室內又能在教室外開展,比如,相互成為對方的語言顧問,或者相互協作教學”[3].這種講母語的教師和非講母語的教師(外籍教師)共同教學的形式在歐美和亞洲一些國家有了很好的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東南亞、韓國、日本等的二語合作教學實踐(Tajino& Tajino,2000;carless,2006) 以及中國學者將合作教學運用于精讀、口語、聽說等課堂的教學實踐(郭爾平﹑顧超美和鮑靜英,2002;朱金花,2006;柏樺、牟宜武和 Lydianne Loredo,2009;尚麗華,2009),研究結果表明合作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也有利于合作教師的發展.
關于合作教學的模式,Friend&Cook(2003)[4]認為一般可分為:
(1)一個教,另一個觀察.當一個教師在課堂進行授課時,另一個教師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細節,收集與學生學習相關的數據和信息.
(2)一個教,一個巡視.當一個教師在授課時,另一個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巡視,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及時地解答學生的問題和疑惑.
(3)站點教學.兩個老師先各教不同的內容和學生,然后交換.
(4)平行教學.兩個教師將班級分成兩個組,然后分別教授同一個內容以確保學生能夠得到關注并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
(5)交替教學.一般運用于大班教學,因為班級人數多,一個老師無法關注到所有的學生,因此兩個教師分別負責關注一部分學生,對該部分學生進行輔導或答疑.
(6)小組教學.小組教學是兩位教師共享同一班級、共同合作完成同一項教學任務的教學模式.小組合作教學蘊涵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兩個教師同時出現在同一個教室給同一個班的學生教授同樣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是兩位教師共同合作備課或討論,但不一定同時給同一個班的學生上課.[5]
3.1 學生層面
3.1.1 能為學生提供跨文化實踐和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對外教以及外國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外籍教師參與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交流的欲望.而外教的不拘一格、活躍、輕松的教學環境也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能使學生對外語學習產生興趣、重拾外語學習的信念.在教學中,中方教師的參與又能起到外教與學生之間橋梁的作用,能幫助學生克服與外教交流時的不自信和“聽不懂”時的尷尬.中外教師合作彌補了傳統方式的不足,使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和交際環境中習得文化,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中外教合作教學通過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營造了和諧的微觀教學生態,學生的非語言能力也將得到明顯提高,比如英語學習動機進一步明確、自信心也將不斷增強等.
3.1.2 使學生對母語文化認識具體化、深入體會目的語與母語的文化差異
Lustig&Koester(1999)指出學習大學英語的學生要比較全面地掌握漢語和英語語言知識以及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避免忽略一方而過于傾向另一方的偏頗,特別要克服強調英語語言文化而邊緣化漢語語言文化的傾向,因為有關本民族的文化知識能幫助人們理解異民族文化.[6]在中外教師合作教學中,對于一些文化現象,本土英語教師和外籍教師可采用小組教學的模式,中外教分別就相關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內涵向學生做出介紹,中方教師對母語文化的介紹及學生就母語文化的討論將使學生對于母語文化的認識更加具體化,而外籍教師對于目的語相關文化的介紹能引起學生將母語和目的語進行比較,從而發現母語與目的語的文化差異,更深刻地體會到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各自的特點.
3.1.3 使學生從個體的角度體會目的語民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Kramsch(1994∶205)指出,文化是一個社會的框架,而這一框架是由個體人組成.文化知識教學以目的語民族為一整體,籠統、概括地描述其文化行為,忽視了個體在文化中的作用,難免以偏蓋全,使學習者形成對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民族片面、僵化的印象.[7]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時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對其他民族和社會的認識模式化(stereotype).如中國人對美國人的普遍認識是他們“獨立、個人主義至上”.然而這不是所有美國人的特點,在筆者與外教的接觸中,曾有外教列舉了很多“不獨立、集體主義”的例子:受美國社會經濟的影響,不少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因此現在處于與中國人一樣的“啃老”現象;在一些教會或團體中,其特有的文化正在凸顯,集體主義的思想也在逐漸形成.作為目的語文化一員的外籍教師能比本土英語教師具有更多的目的語社會體驗,因而能為學生帶來更為鮮活、更接近普通人生活的一面,這也將極大的豐富文化教學的課堂,比傳統教學中僅憑本土英語教師從教材、網絡等方面獲得的信息要更為真實,從而能讓學生更全面地體驗到目的語民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避免學生對目的語產生僵化的認識.
3.1.4 有利于為學生建立新的文化視角,即“第三視角”
Byram(1989∶121-122)提出將目的語文化的某一現象同母語文化的對等或相似現象加以比較是將新現象套入學習者已有的概念模式,勢必造成以母語文化的視角看待新現象的結果,形成異族人的觀點.[8]祖曉梅(2003)也指出“在跨文化交際中,影響人們對其他文化正確理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們以自己的文化觀念去看待和評價其他文化,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的文化標準是自然和正確的.這種種族中心主義的立場很容易對其他文化產生刻板印象甚至偏見,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9]在中外教師合作教學中,外籍教師作為學生目的語文化的局內人和母語文化的局外人參與教學,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體驗文化,為學生建立新的文化視角 -“第三視角”,即同時以局外人看待自身文化和以局內人看待目的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更為客觀地評價自身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減少文化交際失敗的現象.
3.2 教師層面
3.2.1 提升教師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
Jang(2006)認為“合作教學是促進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這種發展不僅對新老師有利,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同樣有利”.[10]在中外教師合作教學的模式中,中外教為完成教學任務需要不斷的接觸,在接觸與交流中,雙方教師提高了自身對于本民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的理解,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同時外教標準的發音、地道的表達方式使中教接觸到了自然的目的語,使中教在交流中提高了英語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技能.郭爾平(2002)等的實踐結果顯示,參加合作教學的英語教師中,有 72.7%認為自己的口語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與外籍教師在教學中合作對英語運用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1]
3.2.2 有利于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
通過合作,本土英語教師還能從外籍教師的教學中感受到傳統教學與西方教學的不同,外教幽默風趣的語言、豐富的肢體語言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活動設計,能給本土英語教師帶來新的體驗,啟發本土英語教師轉變教學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合作教學也為外籍教師提供了在專業教師支持下如何教授中國學生的機會.外籍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把外語作為母語的語言知識,但無法體會作為一名外語學習者面臨的困惑和難處(Jin,2005).中方教師卻因具有與學生相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能起到中間地位的作用,加速學生學習外語的進程(seidlhofer,1999.).[12]而中外教文化教學的研討過程中的思維碰撞和互動亦能激發中外教師對于教育教學的新想法,提高升教師教學效果和教學能力.因此中外教師合作對于本土英語教師和外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推進作用.
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與中教(講母語的大學英語教師)相比,以英語為母語的(非講母語的)外籍教師在西方文化感知、英語語言能力等各個方面均具有優勢,因此與傳統的大學英語文化課堂相比,中外教師合作教學能在保留傳統教學模式優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外教英語母語優勢,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和交際環境,彌補了中教教師在異域文化教學方面的不足和學生跨文化實踐的缺陷,這些對于“教”和“學”都能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7.
〔2〕Bauwens, J.& J. J Hourcade. Cooperative Teaching:Pictures of Possibilities[A].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1997,33(2).
〔3〕Medgyes,P.Native or Non-native:Who's Worth More?[J].ELT Journal 1992,46(4).
〔4〕Friend,M.&L.Cook.Interactions:Collaboration Skills for School Professionals(4thedition)[M].Boston:Allyn&Bacon,2003.
〔5〕王電建.中外英語教師在師范類英語課中的小組合作教學與教師發展[J].2008(6).
〔6〕Lustig,M W&Koester.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3rd Ed.)[M].New York:Addison Westerly Longman,Inc.1999,71.
〔7〕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8〕Byram,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89.
〔9〕祖曉梅.跨文化能力與文化教學的新目標[J].世界漢語教學,2003(4).
〔11〕郭爾平,顧超美,鮑靜英.中外教師英語口語課堂教學合作實踐報告[J].外語界,2002(3).
〔10〕〔12〕劉立偉.合作教學視野下外語專業教師主體地位重構[J].邵通學院學報,2013(2).
G642.0
A
1673-260X(2014)08-0171-03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院級課題(XYS13J34);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2-534);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W LH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