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明
(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中國造紙工業未來的發展仍將很大程度依賴進口纖維原料,世界纖維原料的供應量和供應價格必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我國造紙工業的發展,如此高的依存度甚至對我國經濟安全有不可忽視的潛在危險(徐衛東,2003)。各個國家也對本國森林資源實施著越來越嚴厲的保護措施,中國不能依賴進口木漿和紙品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需求,需要自己解決木漿原料問題。
中國是一個天然林資源極端缺乏的國家,根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國森林面積19545.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按人均計算,我國森林覆蓋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積0.145公頃,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積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由于生態問題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之一,生態產品依然是當今社會最短缺的產品,我國的森林資源中,70%以上又是天然林(國家林業局,2009),從1998年起,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天然林禁止采伐。因此,我國實施林紙一體化,解決木漿原料問題只有人工營造速生豐產林。
目前我國造紙企業實施林紙一體化項目的主栽樹種是桉樹和楊樹,它們的輪伐期較長,造林和制漿不同步,木材比價使木材原料價格高,農民種樹的比較利益低,影響企業和農民營造工業原料林的積極性。研究光葉楮林紙一體化的運作模式,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管理問題。
從技術角度分析,營造速生豐產林應該采取的措施有:選擇更優良的適宜河灘、丘陵、鹽堿地生長的速生樹種;應用先進的營林技術,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盡量縮短生產周期。
光葉楮樹種具備以下適宜作為造紙原料的生物屬性:一是種植光葉楮可以做到超短周期采伐利用,當年栽植,當年就可采伐利用,一年種植,連年收獲,節省苗木費用和種植成本。二是光葉楮速生豐產,其樹皮、木材、樹葉都可利用。每畝木材年產量(含樹皮)是歐美楊的二倍。樹葉中粗蛋白含量為23.48%,Ca、P及Zn、Fe、Mn、Cu等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豐富,是動物和魚的優質飼料原料。三是由于超短周期采伐利用,受自然災害危害程度小,病蟲害少。光葉楮的主要蟲害是桑天牛,桑天牛2—3年完成一代,光葉楮當年就采伐利用,所以不具備引起桑天牛大發生的條件,可以大面積營造光葉楮純林。四是從光葉楮的纖維長度比較,造紙原料纖維長,物理性能就好,特別是撕裂指數會相應加大。光葉楮韌皮纖維長度為7.48mm(大麻為7.8mm),且色澤白,強度大;木材纖維長度平均為0.79mm,略低于楊樹。光葉楮材質疏松,顏色淺,很適于生產化學機械漿,生產中、高檔文化印刷用紙。五是從光葉楮的木材和韌皮纖維的長寬比指標看,纖維長寬比大,有利于成紙。六是從光葉楮木材細胞的壁腔比看,壁腔比小的纖維原料,成紙強度高。光葉楮木材的壁腔比很小,為0.22。七是從化學成份分析,光葉楮綜纖維素含量為45%,略低于歐美楊。
基于上述分析比較,光葉楮的適應性強,速生豐產,其韌皮和木材的多項指標值均較高,完全適于制漿造紙,特別適于生產特種紙和高檔文化紙,同時光葉楮樹葉還可用來生產飼料。該項研究結果為構建光葉楮林紙一體化運作模式提供了技術基礎。
從管理角度分析,應該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并結合自身對光葉楮項目的研究,建立符合光葉楮特點的林紙一體化運作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不能把造紙林基地只看作是提供造紙木材纖維原料的基地,也不能把基地的農民只看作是造紙原料的生產者,企業應該對造紙林基地實施林、牧、加工等項目綜合開發,對基地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綜合利用。原材料的生產者同時也應是企業產品的消費者,企業和農民應真正結成利益共同體,企業才能長久穩定的獲得原材料,農民才能增加收入,企業才能得到持續發展。這種運營模式的基本框架是:造紙企業和農戶以股份合作的模式建立光葉楮原料林基地,利用基地提供的光葉楮木材生產木漿,利用光葉楮韌皮纖維生產特種長纖維漿,利用光葉楮樹葉生產飼料,同時企業把基地以一定區域和農戶共同組建法人制經濟組織,對每個組織進行必要的投資,建立原料加工廠、養殖場、塑料大棚、沼氣池等生產設施,使原料生產者既能提供木槳生產原料,又能開展養殖業和種植業生產,提高農民的土地和勞動力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企業以此獲得穩定的原材料供應。
山東農業大學多年對光葉楮樹種的研究證明,種植光葉楮產量高,輪伐周期短,既能降低造紙企業的原料成本,又能增加農民收入,以光葉楮為主栽樹種,實施林紙一體化工程,能夠使企業和農民都受益。但是,近幾年光葉楮項目推廣的結果是:國內栽種的地區很多,每個地區種植的規模并不大。國內的中小型造紙企業迫于生存壓力,實施光葉楮林紙一體化項目的積極性雖高,但是本身并沒有能力做,如山東圣龍集團已經種植了1000多畝地的光葉楮原料林,進行了光葉楮林紙一體化項目的論證與評估,山東省發改委、環保局、林業局等有關部門也已經發文批準立項,企業以此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但是由于國家環保要求關掉草漿生產線,企業資金鏈斷裂,最后該項目被迫放棄;大型造紙企業有能力實施該項目卻又不急于去做,有的企業種植的實驗林只是作為“展品”用,做出的發展規劃也僅限于紙面上而已。由于造紙企業不能或不積極去實施該項目,林農、林業部門大面積種植光葉楮就沒有積極性,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林紙產業的特性之一,是一個樹種只能對應于一種制漿工藝。現有企業要實施光葉楮林紙一體化項目,就需要淘汰原有制漿設備或新上制漿設備,采用光葉楮制漿工藝生產紙漿。這對現在已經在用桉樹和楊樹做原料生產紙漿的企業來說難以改變。
第二,國家林紙產業政策的影響,進入造紙行業的門檻高,中小企業做不到。國家發改委把實施林紙一體化項目列入鼓勵類項目,其定位是“化學木漿年產30萬噸、化學機械木漿年產10萬噸、化學竹漿年產10萬噸、文化用紙年產30萬噸、紙板年產30萬噸的生產項目”。按化學機械木漿最低年產規模計算,建設一個紙漿廠大致需要投資10億元人民幣,如果再要求企業連帶造紙一同建設,總投資還要增加一倍,中小型造紙企業要改麥草為光葉楮原料,難以籌集到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所需的巨額資金。
第三,中國紙業市場的強勁需求,多數大型造紙企業急于擴大造紙規模,不愿冒風險去營造原料林,加之國際市場紙漿供給充足,造紙企業原料供給壓力小,不急于去造林。國內只有極少數大型造紙企業真正在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優勢造林,如海南金海漿在海南、廣西等地區營造桉樹豐產林基地;岳陽造紙廠在洞庭湖區營造楊樹豐產林基地;中冶美利紙業在寧夏沿黃河的沙漠營造楊樹林基地等。大多數的大型造紙企業,特別是北方的企業只是營造一定面積的豐產林做樣品,而把投資主要用于建設大型造紙生產線,擴大企業造紙產量規模,因為這樣企業在短期內就可獲得收益回報。
第四,國家制定的鼓勵營造速生豐產林的優惠政策沒有具體操作實施細則,林權抵押貸款、林業貸款財政貼息等政策措施自2009年10月起開始實行,但商業銀行貸款造林的積極性不高。國內企業造林取得銀行貸款困難,造紙買設備容易獲得貸款,大型造紙企業易于擴張造紙規模而不易開展大面積造林。
第五,運營模式單一。目前光葉楮發展規模小,生產者是農戶家庭,國內外的經銷商以協議價格收購農戶的產品后,再賣給造紙企業或出口,雖然有時銷售價格較高,但是光葉楮韌皮纖維和木材價格受市場供求影響,波動較大,農民不敢輕易冒風險擴大種植規模。國內外的經銷商利用和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對農戶“敲竹杠”、壓級壓價的機會主義行為時有發生,影響了農戶種植光葉楮的積極性。
我國實施林紙一體化項目的關鍵是營造速生豐產林,而營造速生豐產林離不開企業與農戶的合作。造林投資收益期長、收益低、風險大,是難以回收投資和獲得銀行貸款的弱質產業。因此,落實解決林權問題和政府對造林的經濟扶持問題,是政府推動實施林紙一體化項目必須從政策上重視的問題。
林業新技術在林紙一體化項目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培育新樹種和采用新的營林技術,提高木材單位面積產量,縮短輪伐期,盡早為造紙業提供木材原料上。楊樹、桉樹制漿在國內外造紙企業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在我國,用楊樹和桉樹作原料的企業已經造林多年,除少數企業(如岳陽的楊樹制漿)外,大部分企業甚至印尼金光集團也是在大量進口木片制漿。這說明制漿生產比造林滯后,楊樹、桉樹的輪伐期仍然較長,造林和制漿不能同步發展。
企業營造原料林,應該研究采用最先進技術并在相對有限的宜林土地上,經營培育單產高、可持續利用的木材資源。光葉楮樹種產量高,農戶種植光葉楮能增加收入;光葉楮韌皮和木材都可作制漿原料,并且已經通過了制漿中試;光葉楮的輪伐期可以縮短為一年,制漿建廠和原料林基地建設可以同步進行。因此,種植光葉楮可以解決目前存在的造林者收益低而制漿成本高的問題,企業應該轉變所謂“南桉北楊”的觀念,積極推廣光葉楮樹種在林紙一體化項目中的應用。
營造速生豐產林需要大面積的土地,而土地的使用權在農戶手中,企業實施林紙一體化項目必須和農戶合作才能進行。企業要改變傳統的“你賣我買”的觀念,要對農戶的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農戶資源的利用率,使農民增加收入,農民才有造林的積極性,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強化法律保障機制。簽約合作的主體要明確,簽訂契約必須和農戶簽,不能和政府簽。政府可以監督人的身份要求企業和農戶履約,并且把信貸支持和稅收優惠作為認證履約的附加條件,但政府不是簽約的主體。
二是強化監督保障機制。光葉楮集約經營程度高,企業要制定技術規范,事先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對農戶生產進行技術監督;企業和農戶還要利用銀行、保險、公證等組織的第三方監督作用,加強對雙方合作的監督;為減少企業和農戶的收入波動,促進企業和農戶長期合作,企業應設立風險基金,增強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從而穩定雙方的合作關系,弱化市場對合作的沖擊。
目前我國一些大型造紙企業不惜巨資大規模的引進國外的先進造紙設備,然后再從國外進口木漿或廢紙造紙,企業只是賺取“加工費”。國際上原料價格波動對企業效益影響很大,企業的利潤率持續下降。企業造紙規模越大,需要的資金就越多,同時需要配套的原料林基地規模就越大。如果造紙規模大而原料林基地規模不能與之匹配,“巧婦難做無米只炊”,依靠進口原料生產就難免受制于人。少數大型企業資本實力雄厚,財務狀況良好,能籌集到國家規定比例的資本金,同時這些企業信用狀況好,償債能力強,能夠提供合法有效的擔保,并獲得銀行信貸承諾,項目資金有保障。這些企業有可能成功實施林紙一體化項目。對大多數企業來說不具備他們的條件,實施林紙一體化項目步履艱難。因此,企業要改變追求建設巨型規模的思維,切實落實可配套的林地建設,優化建設方案,使建設規模趨于理性和適中,林紙一體化項目的結構合理,同時也可減輕融資壓力。
我國造紙工業基礎薄弱,森林資源貧乏,不能照搬造紙強國經驗。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現在的發展戰略,結合我國的實際,按照規模適中、結構合理的戰略求發展。
林紙一體化項目需要占用大面積宜林地。企業和投資者要從事造林經營,首先要明確林權問題。如果沒有可靠的產權與合約權益的保護制度,人們就無法預期從事林業經營與投資的結果,也不知道從事這種經營與投資中獲得的利益能否屬于自己,而經營投資結果的不確定性,將迫使人們退出這種經營。
根據國家的一些決定,應該說已從政策上基本解決了對實施林紙一體化至關重要的林地使用權和人工速生豐產林林權問題,消除了企業和農戶合作經營林業的政策障礙,目前的關鍵在于加快認真落實。造紙企業應該抓住這一有利契機,放心大膽的和農戶合作,解決困擾原料林基地建設的土地問題。
林業生產周期長,風險大,經營困難比農業更大。許多國家對發展人工用材林都有相應的鼓勵政策,國家投資、財政補貼、優惠貸款、稅收政策等是各國鼓勵發展人工林普遍采取的措施。如巴西1966年實施的造林稅收激勵法案,法案的主要內容是向造林者提供低息貸款、造林免稅、降低林產品出口稅等,其本質是利益驅動,正向激勵,讓人工林經營者有利可圖。
我國政府對工業原料林的經濟扶持制定了較為具體的政策措施。2009年,國家林業局聯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監會、保監會出臺了《關于做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林業發展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對加大林業信貸投放、開發林業信貸產品、拓寬林業融資渠道、完善財政貼息政策、健全林權抵押貸款制度、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險制度作出了明確規定。政府大力扶持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培育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促進林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對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林木良種、沼氣建設給予補貼,對森林撫育、生物質能源林等給予扶持。
現在國家從財政上對造原料林的支持逐步兌現。由于林紙一體化項目需要的資金量很大,僅僅依靠國家財政的補貼是遠遠不足的,而且這又是一種企業經營項目,獲得項目資金主要還得依靠金融機構的商業信貸。而獲得銀行信貸的基本條件是貸款人要提供相應的擔保和抵押。政府雖然規定林權和林地使用權可以抵押,但是原料林項目的資產抵押滿足不了金融機構的貸款條件。因此,建議由政府牽頭建立擔保基金,為林紙一體化項目貸款提供擔保。
[1]余貽驥:關于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的探討[J].上海造紙,2005(4).
[2]余貽驥:實施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的前景展望[J].紙和造紙,2005(1).
[3]劉偉平:林紙結合的制度變遷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00(4).
[4]李忠立等:我國生態工業園建設的實踐模式[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
[5]黃潤斌:60年我國造紙工業纖維原料結構演變歷程和展望[J].紙和造紙,2009(9).
[6]索曉紅:我國林紙一體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華紙業,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