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化
(鄭州大學 國際學院, 河南 鄭州450000)
職業化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培育機制研究
張智化
(鄭州大學 國際學院, 河南 鄭州450000)
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培育已成為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目標選擇,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職業化培育機制還存在著職責和工作機制不明確、培訓和提升機制不突出、考核和發展機制不完善、研究和創新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我們認為,應結合實際,積極構建輔導員職業化的工作機制、專業化的科研機制、科學化的工作科研聯動機制,不斷提高輔導員職業化水平.
輔導員;隊伍建設;職業化;機制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為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各高等學校在這一目標指引下,在輔導員職業化培育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和探索.但是,在培育機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制約輔導員職業化的問題,這關系到能否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樹人和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輔導員作為一種職業由來已久.1951年,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要求設立專人擔任各級政治輔導員.1952年,中共中央轉發教育部黨組《關于在高等學校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規定了政治輔導員的人數比例、挑選條件以及主要任務.1961年,中共中央《關于討論和試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的指示中明確規定要逐步培養和配備一批專職的政治輔導員.1965年《關于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以法規的形式明確了政治輔導員的地位、作用和職責.1987年國家教委《關于在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專職人員中聘任教師職務的實施意見》規定:聘任相應教師職務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職人員列入教師編制,第一次將政治輔導員認同為高校教師隊伍的組成部分.199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高校輔導員作為一種職業予以確認.200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了輔導員的工作性質、職業定位、發展方向以及培養與保障措施等.上述規定中輔導員工作職責和內容的演變,包含著對高校輔導員作為一種職業的確認,為輔導員職業化培育提供了現實依據.
2.1 職責和工作機制不明確
輔導員的培育需要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國務院24號令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和要求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在大學校園里,“有困難找輔導員”已成為學生乃至某些教師和行政人員頭腦中的固有觀念.一方面,輔導員工作內容包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入學教育、獎懲助貸、黨團建設、就業指導、職業規劃等等.另一方面,輔導員還承擔著許多非本職的工作,各種日常管理、文藝體育比賽、檢查評估等,似乎除了專業課程講授之外所有與學生相關的事務都屬于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寬泛、工作繁雜、多重領導、多頭管理,常常使工作陷入低水平重復.這既不利于輔導員個人發展,又造成工作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效果不實,致使許多輔導員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職業倦怠.
2.2 培訓和提升機制不突出
職業化輔導員的成長需要通過系統培訓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和技能.從輔導員的職業訓練來看,有些輔導員未經學習培訓和實踐操作便匆匆上崗,入職后又缺乏科學系統的職業培訓,往往是憑著一腔熱情和老輔導員的傳、幫、帶開展工作,導致有些輔導員在教育管理學生時顯得信心不足、經驗不夠、能力欠缺.從輔導員的專業背景來看,輔導員專業背景多元化,不少輔導員沒有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對這項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工作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工作中遇到以前沒處理過的問題時,找不到對應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往往憑借自身感性經驗做出處理.從輔導員整體年齡結構上看,現有輔導員年齡結構普遍偏輕,自身人生閱歷和工作經驗不足以應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導致部分輔導員的教育工作說服力不強、時效性差、效果不佳.
2.3 考核和發展機制不完善
當前輔導員的績效考核,由于輔導員職責的不明確而缺乏必要的依據和標準,再加上輔導員日常工作的不可量化性,更增加了考核的難度.所以,現有的輔導員考核機制缺乏科學認識和系統規劃,是不完善的,無法對輔導員工作進行全面、及時、有效的考核,也就無法形成客觀、穩定、持續的評價機制,使得輔導員工作的考核和評價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很難客觀反映輔導員工作的實際績效進而形成形成激勵體系,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強和改進.
輔導員職務晉升、職稱評審、職業發展、待遇保障等方面機制的不完善也制約著其職業化發展.很多輔導員被生活問題困難、個人前途黯淡、職業前景渺茫等問題困惑著,導致工作熱情退減、精力分散、效率降低,難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既影響了學生培養質量,又阻礙了個人發展成長.
2.4研究和創新機制不健全
過去輔導員是全能型,面對新情況可能是“全不能”;過去輔導員工作是經驗型,面對新問題經驗可能“驗不準”.這些都要求輔導員素質和能力結構由傳統的一元“工作型”向二元“工作——研究型”轉變.當前這方面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輔導員工作日常事務多,深入探討思考少;工作技能培訓多,科研能力培養少;輔導員工作泛泛總結多,成體系的系統研究少等.這種情況導致輔導員能處理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事務,卻不能對面臨的問題進行有效地調查研究和整合分析,使得工作處于低層次的事務處理,不能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動輔導員工作的創新,致使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缺失了重要內容和動力源泉.
3.1 構建職業化的輔導員工作機制
3.1.1 建立科學的職業標準體系.各高校應從輔導員工作的崗位職責、基本內容、主要方式、活動空間、質量標準等幾個方面著手進行職業規劃和設計,將輔導員各項工作以職業標準的形式予以確定.推行落實好輔導員“三深入”、談心談話、工作日志、重難點工作典型案例收集等制度,形成穩定持續的工作模式.進一步完善學生工作考核辦法和輔導員考核辦法,實施基于學生滿意度評價、院系學生工作組評價、學生工作職能部門評價、崗位技能測試、綜合素質測試、工作述職、科研成果考察等內容的輔導員考評體系,將考評結果與輔導員的發展和待遇直接掛鉤,發揮獎懲制度的激勵和導向作用,使輔導員明確自己的工作“重點干什么,應該怎么干,到哪里去干,干到什么份”.
3.1.2 探索專門的職業培訓模式.要把輔導員從“游擊隊”變為“正規軍”,不斷提升其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必須開展理論知識與業務實踐緊密結合的專門培訓.要堅持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綜合并進的培訓原則,將輔導員培訓納入全校師資隊伍培訓體系,以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為依托,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為支撐,積極構建崗前培訓、專題培訓、選派培訓、高級研修與海外研修的培訓體系.在培訓層次上要體現校內培訓與選派輔導員參與上級有關部門的培訓相結合,在培訓形式上要體現理論授課與崗位實踐相結合,在培訓內容上要體現技能傳授與課題研究相結合.
3.1.3 確立持續的職業發展機制.國務院24號令明確了輔導員兼具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學校應積極落實國家政策,進一步拓寬輔導員職業發展路徑,切實促進輔導員雙線發展、雙軌晉升.在職稱評定方面,輔導員隊伍的專業技術評審要實行序列單列、指標單列、評審單列,建立了一套符合輔導員崗位要求和隊伍實際的職稱評聘機制.在職務晉升方面,應把輔導員隊伍作為學校黨政后備人才庫,納入學校黨政隊伍發展的整體布局中,搭建平臺、提供條件,把素質高、能力強、業務精的輔導員優先選拔到黨政管理崗位、優先推薦到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實現輔導員隊伍的健康循環和持續發展.
3.2 構建專業化的輔導員科研機制
3.2.1 設置專業科研平臺.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為支撐,設置區域性學術科研平臺,帶動輔導員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密切關注國內前沿學術動態,通過學術會議、學術沙龍、專題研討等形式,努力把基地打造成為提升輔導員科研水平的學術創新源和資源集散地,為輔導員開展科學研究提供有力資源支撐.
3.2.2 成立特色科研組織.輔導員隊伍從“工作型”向“工作—研究型”轉型,須有一個與工作緊密結合的專業化科研組織,為其提供系統、穩定、有效的科研動力.可以成立學校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全面統籌輔導員隊伍科研立項、學術交流、成果展示、科研團隊建設等各項工作,通過申請科研項目、發表論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研討、書記論壇等方式,打造輔導員科學研究的主要陣地和長效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組織體系中,可根據輔導員工作內容設立“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協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協會”、“職業生涯規劃研究協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協會”等等,鼓勵和吸引輔導員積極參與.
3.2.3 建立有效科研機制.以科研項目為抓手,建立“科研規劃—項目設置—成果產出”的科研培育機制.根據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輔導員工作實際,規劃設計涉及輔導員工作的科研項目課題,鼓勵輔導員在個人選擇基礎上組建科研團隊,并配備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作為團隊導師加以指導.鼓勵扶持輔導員積極申報縱向科研項目,形成多層次的輔導員科研項目體系,不斷提升輔導員科研能力.
3.3 構建科學化的工作與科研聯動機制
3.3.1 堅持研究性工作.輔導員隊伍應把研究貫穿于工作的始終,把研究成果當作工作的基礎和依據.學校可以把全體輔導員分為不同的研究小組,有針對性地研究探索不同專業類別、不同年級階段、不同困難困惑學生的思想狀況、行為特征和相應的工作模式,從而準確把握不同學生的思想行為規律,建立分類別分層次分階段的教育輔導模式.
3.3.2 開展實證性研究.學校可以把學生工作典型案例分析作為開展實證研究的有效手段,以輔導員日志和談心談話記錄為主要依據,指導輔導員收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并進行深入研究與剖析.定期舉辦輔導員工作典型案例主題交流會,共同分析輔導員工作中遇到難點問題,分享研究心得、探討工作對策.在此基礎上,匯集涵蓋學生理想信念、學習交友、擇業就業、心理健康、網絡生活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形成研究成果.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Z].2006.
〔3〕杜向民,黎幵誼.高校輔導員制度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楊振斌.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山版社,2006.
〔5〕翁鐵慧.立德樹人——黨的十六人以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與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趙昌木.教師成長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4.
〔7〕翟惠根.職業素質教育論[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8〕胡剛.略論高校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2).
G645
A
1673-260X(2014)07-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