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生山
(甘肅省民樂縣職教中心學校,甘肅民樂734500)
產業集群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提高發展水平的有效模式,而欠發達地區是產業集群產生的溫床,傳統產業集群往往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優先形成[1]。甘肅省民樂縣把培育壯大化工、農副產品加工、酒業、礦產資源開發四大優勢產業集群作為經濟發展的重大、關鍵環節之一。化工企業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形成的技術、規模、環保優勢,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不可比擬的,是全國最大的鉻鹽、鋇鍶鹽生產基地之一,正在形成西北有一定影響力的化工集群;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初具規模,正在形成一個涵蓋馬鈴薯、中藥材、油料、大蒜、果汁、沙棘六大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群;酒業在國內外市場形成了九糧液、國風等知名品牌影響力;煤炭資源較豐富,大力開發煤炭下游產品,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活力。
縣域職業教育是農村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橋梁。民樂縣職業教育把培育壯大縣域產業經濟、發展職業教育、培育新型勞動力,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堅持以科研與產業集群的發展支撐學科集群,促進教學創新,以教學創新推動科研和產業集群的發展。
縣級職業教育通過產業集群與學科集群協同產學研,協同涉及某一或某幾個產業集群的組織、部門和機構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完整的區域創新系統,極大地推動了縣域內的技術創新。按照上下聯動、梯次培訓的原則,對三級農民職業技術培訓進行探討。
縣一級以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以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為依托,上掛勞動部門和科研院所,下聯鄉鎮、村組,橫向輻射勞務基地,與東南沿海職業技術學院進行聯合辦學,為勞務用工企業實施“訂單培訓”。積極推進圍繞主導產業辦學,形成與主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對接的專業集群。
鄉一級以實用技術培訓為重點,以“三農”服務中心為依托,根據產業發展特點和市場需求確定培訓內容,因地制宜開展草畜、制種、林果、中藥材等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培訓,著力提高干部群眾增收致富本領和發展經濟的能力。
村一級以現場技術指導為重點,以專業協會、農民技術學校為依托,采取“科技下鄉”“流動課堂”等辦法,農閑時集中培訓,農忙時組織技術人員分散指導,把培訓延伸到田間、地頭、棚場圈舍和企業勞務實訓基地,就地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依托農村小學的遠程教育平臺,建成信息網絡服務點,發布市場信息,傳送實用技術知識,多渠道提高農民素質。
集群關系的開放性是集群成功的關鍵[2]。縣域產業集群更需要開放,從外部吸引專業化的技能,來促進產業集群的壯大和發展。
按照“種養加、農工貿”一體化的復合型大農業“通才”要求,民樂縣職業教育緊密結合縣域四大產業集群發展的需求,與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蘭州大學網絡學院、甘肅農業大學、河西學院、蘭州農科院等教學、科研單位合作,有計劃地建設綜合農藝、化工、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數控技術、電子電工技術、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煤礦安全等特色學科。在這些學科教學中,以產業集群急需解決的研究項目為主線,整合和創建教學資源,將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綜合起來,把研究課題作為該專業實踐教學目標。使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增強學習興趣,并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由我校教師參與的課題“10kt/a 無鈣焙燒紅釩納工藝”通過國家環保總局的驗收,并獲得中國石化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鉻酸鹽熱分解連續法制造三氧化二鉻工藝”獲國家知識產權發明專利;“九糧九重發酵”白酒釀造工藝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教師主持、學生參與的課題“馬鈴薯山體庫保鮮貯藏技術研究”與“冷涼地區食用菌引種試驗”獲張掖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抗寒優質大蘋果引種試驗”獲民樂縣科技進步二等獎;兼職教師主持、學生參與的課題“河西灌區馬鈴薯主要病蟲害及其綜合治理技術研究與示范”獲甘肅省豐收獎二等獎、“蘋果梨濃縮汁生產研究開發”獲張掖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學生參與完成的項目“甘肅省春油菜標準化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獲甘肅省豐收獎一等獎。
通過協同產學研推進了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科技興農的結合,促進了產業和學科教育的發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催生了成果,既堅定了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信心,又把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及學科間的交叉知識滲透反映到教學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工作能力。
產業集群是當代產業經濟發展的主流,而產業集群的活力就在于支撐每一個集群發展的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尤其是形成學科匯聚優勢的創新能力是支撐產業集群競爭力提升的關鍵[1]。
配合錦世化工有限公司進行的無鈣焙燒紅釩納項目采用無鈣焙燒工藝,不但實現了循環經濟資源量化的目的,而且創造了安全和諧的工作條件,噸產品節約白云石、石灰石1.5 噸,鉻礦消耗降低10% 以上,煤耗降低20%。外排鉻渣減少60%,渣中有害物質六價鉻減少80%。配合富源化工公司進行的碳酸鍶生產線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借鑒和采用國內最先進的新型環保工藝,通過窖內余熱利用、電機變頻改造、架空線路改造等系列措施,年節約標準煤約1.3萬噸,煙氣中粉塵濃度降至5 mg/Nm3以下,二氧化碳濃度降至200 mg/Nm3以下。
配合龍頭企業進行新產品及下游產品開發力度,重點配合錦世化工含鉻鋁泥制冰晶石、無鈣鉻渣生產碳素鉻鐵制草酸亞鐵,富源化工碳酸鍶工藝廢渣綜合利用,林河果汁公司一機多榨,銀河集團公司廢水提取飼料蛋白、太陽能替代鍋爐烘干淀粉技術,亨匯麥芽公司小麥麥芽生產等后續項目研發,實施新產品開發戰略,提高新產品產值率。
實施“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在新天鎮許沙村、洪水鎮樂民村兩個日光溫室基地建立以測土配方施肥、二氧化氮氣肥施用、膜下灌溉、黃板誘蟲等技術為主的設施農業提質增效示范點和無公害標準化高產栽培技術示范點,通過新技術的試用,加強對蔬菜日光溫室的管理。使產品無公害率達到了100%,商品率達到了95%,增產5%,提高了基地標準化生產能力和水平,為全縣設施蔬菜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推動作用;在三堡鎮何家溝村、新天鎮閆戶村日光溫室紅提葡萄基地建立了以測土施肥、果穗整形、疏粒、套袋、黃板誘蟲等技術為主的無公害標準化高產栽培技術示范點,提高了基地紅提葡萄標準化生產水平,為全縣設施紅提葡萄大面積推廣積累了經驗;在六大特色產業重點發展鄉村,建設成果示范基點,通過新技術的組裝集成示范建設高標準樣板示范田,形成成果展示,輻射帶動周邊鄉村發展特色產業的模式,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促進全縣在適宜區逐步形成了連片特色產業基地帶。
產業集群的發展催生了學科向集群方向發展,學科集群的形成極其有效地促使知識要素向產業技術創新的集聚[3],極大地提升了縣級職業教育為產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通過多元化的實踐教學環節,突出了學生的實踐意識、實踐知識、實踐技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了產業集群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了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也推進了學校的學科建設。2004年9月,民樂縣職教中心學校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星火計劃科技培訓星火學校。2007年,被全國成人教育協會授予全國農村成人教育先進單位。2009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省唯一新型農民培訓聯系點。
[1]張占倉.論學科匯聚與產業集群協同創新[J].創新科技,2008(3):22-23.
[2]王緝慈.解開集群概念的困惑[J].經濟經緯,2006(2):65-68.
[3]王馥郁,李敬德,文曉靈.產學研新模式學科集群與產業集群協同創新[J].創新科技,2008(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