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營口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 營口 115000)
股權價值 股權價值評估 影響因素?
在討論股權價值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價值的內涵,從傳統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價值的內涵——勞動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但是,傳統經濟學價值的觀點無法解釋土地的價值因何而來。所以我們應從實際出發,探討在資產評估中價值的內涵。從數量上看,價值是某種物價值多少可轉化或可體現某單位量的表現,它是指任何有體物或無體物的交換價值,是可以與其他任何東西進行交換的貨幣量或未來收益的現值;從效用論角度看,價值是人們對資產效用的一種主觀判斷。它和價格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價值是物的真實所值,是內在的相對穩定的,是價格的波動中心;而價格是價值的外在表現,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是不穩定的,通常因人而異。而資產評估價值是客觀與主觀的相互統一,是評估價值與價格表現形式的統一,為什么這樣界定呢?因為資產評估中的價值是專業人員運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和評估人員的主觀判斷,最終以價格形式體現出來的價值量。所以在實踐中人們常常把評估的價值和價格不作區分,有時候把股權價值就可以看作是股票的價格合計。但是,從資產評估學上我們還是要把它們區分開來。
那么究竟什么是股權價值呢?所謂股權價值是指股東現金流量的現值即企業整體價值減去負債價值。而企業的整體價值是預期的現金流量的現值,是把未來年份的預測現金流量用含有資金成本和風險成本的折現率折成現值。在企業價值評估中既要考慮資本市場的風險成本也要考慮企業利潤的增長率。如果某項投資的回報率高于同樣風險下的資金成本,便會創造增值的資本價值。因此,股權價值的確定主要依靠未來的企業收益能力,而各項價值評估數據的取得均來自于預測的結果,因此,股權價值可以界定為是一種有預測性質的價值,這也是對其他資產評估價值的一個借鑒。股權價值也分為市場價值和非市場價值。
股權價值計量不僅關系股東利益,而且還影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采用不同的方法計量股東權益,必然導致不同的結果,根據資產價值屬性選擇恰當的方法計量股東權益價值尤為關鍵。現行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由于所有者權益的屬性與計量模式之間存在邏輯上的缺陷,建議采用單一現行市價計量模式計量,反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交換價值,客觀、準確反映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對于上市公司而言,股權價值應由股票交易市場決定,而不是取決于會計計量結果,對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價值則要通過市場法比較確定。
股權價值評估是為股權交易服務的。股權交易是市場競爭的產物也是市場經濟中資本優化胚子的重要選擇。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日趨完善,并購重組、股權轉讓與收購已經成為經濟生活中的普遍經濟活動,因此研究股權價值評估既有理論意義也有現實意義。具體表現如下:可以促進完善評估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可以幫助企業和評估專業人員選擇合適的股權價值評估方法;可以為股東投資和股權轉讓提供參考;可以間接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可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保護國有股東權益;可以為股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上企業股票的發行和流通提供參考。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籌集長期資金的各種來源、組合及其相互之間的構成及比例關系,簡單的說就是長期負債與權益的比重。研究資本結構理論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資本結構與企業融資成本、公司價值以及企業治理結構的相互關系。反映的是企業債務與股權的比例關系,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償債和再融資能力,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是企業財務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最佳資本結構評判標準是看是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增加所有者財富,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是否企業加權平均資金成本最低;是否資產保持適當的流動,并使資本結構富有彈性。對股權價值的具體影響:一是保持合理的資本結構有利于提高企業價值。債務融資能夠給企業帶來財務杠桿收益和節稅收益,當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率大于債務成本率時,企業進行債務融資,可以獲得財務杠桿收益,提高企業價值;企業進行債務融資可以帶來節稅收益,提高企業價值。但隨著債務融資的增長,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就會增大,進而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及破產。二是通過影響投資者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判斷以及投資決策來影響企業價值,資本結構向外部投資者傳遞了有關企業價值的信息,影響外部投資決策,從而影響企業價值,管理者持股和主動回購股權被投資者看做是企業前景良好的一個信號,這是因為管理者承擔了風險。三是通過影響企業治理結構來影響企業價值;債務融資能夠促使企業經營者努力工作,選擇正確的行為,向市場傳遞企業經營業績信號,有助于外部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經營狀態作出正確判斷。
股權結構是指股份公司總股本中,不同性質的股份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股權即股票持有者所具有的與其擁有的股票比例相應的權益及承擔一定責任的權力。基于股東地位而可對公司主張的權利,是股權。股權結構有不同的分類。一般來講,股權結構有兩層含義:第一個含義是指股權集中度,即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從這個意義上講,股權結構有三種類型:一是股權高度集中,絕對控股股東一般擁有公司股份的50%以上,對公司擁有絕對控制權;二是股權高度分散,公司沒有大股東,所有權與經營權基本完全分離、單個股東所持股份的比例在10%以下;三是公司擁有較大的相對控股股東,同時還擁有其他大股東,所持股份比例在10%與50%之間。第二個含義則是股權構成,即各個不同背景的股東集團分別持有股份的多少。在我國,就是指國家股東、法人股東及社會公眾股東的持股比例。從理論上講,股權結構可以按企業剩余控制權和剩余收益索取權的分布狀況與匹配方式來分類。從這個角度,股權結構可以被區分為控制權不可競爭和控制權可競爭的股權結構兩種類型。在控制權可競爭的情況下,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是相互匹配的,股東能夠并且愿意對董事會和經理層實施有效控制;在控制權不可競爭的股權結構中,企業控股股東的控制地位是鎖定的,對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監督作用將被削弱。
經研究表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企業價值上升比例呈一定的態勢發展。在起步階段,企業價值會隨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上升而上升,但是當持股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隨著比例上升企業價值反而下降。所以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需要有一定的度,過高和過低等會影響企業價值進而影響股權價值。另外,企業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即私有產權股對企業價值的影響要比國家控股和國企控股大很多。對企業價值的正面推進作用更大。
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據以對工商業企業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公司治理結構明確規定了公司的各個參與者的責任和權利分布,諸如董事會、經理層、股東和其他利害相關者,并且清楚地說明了決策公司事務所應遵循的規則和程序。公司治理結構包括外部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公司治理結構。它通過一整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的或外部的制度來協調公司與利益相關者之間(股東、債權人、職工、政府等)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從而最終維護公司各方面利益。具體包括股權結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經理層所構成的內部公司治理,也包括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政府架構等外部治理環境。公司治理結構關鍵是根據不同的股權結構和公司外部治理環境構建公司內部相互制衡的組織構架。股權結構作為公司的所有權結構,表明了股東對于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權力控制程度。在英美等股權比較分散的國家,公司組織主要由董事會和股東會構成。在德日等股權比較集中的國家,公司組織構成有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其中監事會起比較大的作用。我國公司治理起步較晚,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是一種二元制框架,即在股東大會下設立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進行經營決策,監事會專門監督董事、經理的行為。
公司的治理結構會影響股權結構進而影響企業價值和股權價值。一般董事會成員都是大股東,大股東作為董事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大股東與企業之間形成一種嚴密的、家庭式的團體。他們不僅通過正式的股東大會或非正式的總裁會議控制企業,而且還會通過資金提供或業務的往來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經營決策中,小股東的利益和作用相對被忽視。一般來說,持股比例的多少將會影響到股東對于企業經營的關注程度。大股東的存在有利于管理者更好的監督和企業取得更好的業績,特別是股權集中在機構投資者的情況下。股權比例的選擇要涉及到兩個關鍵成本:一是風險成本,即投資者投資的方向所帶來的風險損失;二是治理成本,即維持公司治理有效運作而發生的成本,它主要包括治理的組織結構本身發生的成本和治理活動的組織協調成本。這兩個成本與股權集中或分散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公司的股份高度集中于一個投資者手中(擁有絕對控股權),按照所有權與剩余索取權相匹配原則,企業所取得的一切利益應該大部分歸該出資者所有,外部大股東在其投資企業存在重大經濟利益時,投資者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會利用一切制度和手段積極主動地監控經營者的行為,以確保管理者沒有從事有損于股東財富的活動。由于屬于內部高度的監控,因而監控花費少,治理成本低。股權集中度對公司治理起著監管作用。股權集中鼓勵創新(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相聯系的戰略)和阻止多元化(與管理者利益相關的其他目標相聯系的戰略,如規模)。
除了以上因素會對股權價值產生影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所處的行業和宏觀經濟形勢對企業的股權價值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總之,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科學的股權價值評估,對于企業來說可以正確處理股東和企業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對于投資者來說是進行投資的必要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和金融市場日趨完善,資本市場逐步正規,還有資產評估理論和技術發展和資產評估法律環境的改善,個人投資者、企業決策者和經營者都需要掌握一些科學的股權價值評估技術,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投資理財和經營管理。
[1]曲若鵬:企業股權價值評估的兩種方法[J].財會月刊,2011(32).
[2]劉春萍:自由現金流量及其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作用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9(1).
[3]高秀蘭:基于現金流量的企業價值評估[J].商業時代,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