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彤陽
遼寧師范大學 (沈陽 110034)
受政治體制影響,德國各州之間以及各州與聯邦之間的合作是通過各州文教部部長聯席會議進行調解,其任務是“討論跨地區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政策事務,旨在形成共同的意志和代表共同的愿望”。德國的孩子6周歲后接受義務教育,小學時基礎教育的初等階段,期限為4-6年,之后是2年的定向階段。德國的中職教育體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級階段,包括主要學校,又稱為職業預科(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完全中學,又稱文理高中(Gymnasium)和綜合中學(Gesamtschule),該階段從5年級到10年級或11年級。第二階段稱為“高級階段”(Oberstufe),學校教育分為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個體系。普通教育高級階段是指完全中學高級階段和綜合中學高級階段(die Gymnasiale Oberstufe)。根據各州不同的規定,該階段為2~3年的時間,從11~13年級。職業教育體系是雙元制度,依據不同專業的需求有不同的新發展,為了符合工作領域的各項專業以及強制學習年齡的要求,有許多針對不同的情況所設立的學校,例如:職業學校(Berufsschule)、職業專門學校(Berufsfachschule)、專科學校(Fachschule)等。
20世紀90年代德國統一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以及歐共體的成立等變化對其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礎教育發展應該超越國家的框架,符合國際社會,尤其是歐盟社會的發展要求。基礎教育改革從原來的學校外部的學制、結構轉向學校內部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或者創建新型中學,以便實現基礎教育的國家化或歐盟化。20世紀90年代后,國家主義、民主主義和國際主義三個方面已共同成為德國制定其基礎教育改革策略的依據。
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TIMSS)和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兩項大規模的國際學生成就比較項目。在1999年的TIMSS研究結果和2000年的PISA的調查報告中顯示:德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大大低于經合組織成員國的水平。這兩項大型的國際比較研究結果使作為世界經濟強國并且長期以后一直以基礎教育體系和質量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自豪的德國社會各界人士震驚,從而引發了對德國教育大討論,促使教育大改革。
2002年,德國聯邦教科部部長提出了上述建議。未來教育”五個項目分別從教育經濟投入、制定全國統一的教育標準與評價體系、教育評估機構設立等方面規定了德國的教育問題。2000年,德國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部長布爾曼組織了由聯邦、州、經濟界、教育界、工會等各方代表參加的以教育改革為議題的教育論壇。2002年1月,該教育論壇又提出了“十二條教改建議”。
3.1.1 教學計劃
經過20世紀70年代的改革以及80年代的修正后,教學計劃也被稱為管理策略,目的是制定教育目標;制定核心的價值標準;明確學生的能力與素質;明確學校優勢與現存問題;鼓勵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協調課內與課外活動;把學校與社會結合起來;不僅著眼于課堂上的傳授知識,而且將教育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注重學生、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學校更加透明。
3.1.2 教學實驗
在德國的一些州,為了把以前的問題學校改為模范學校,已經采取了一些自下而上的教學實驗。所有參與教學實驗的學校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從而促進招生,都對現有的課程大綱與時間表進行了修訂。
與鄰近地區的學校在語言教學、文化交流方面進行合作。此外學生還將接受職業指導,這個項目旨在消除學科之間的界限,利用學生的常識解決實際問題。
合作教學,教師們互相進行聽課,進行不同方式的數學教學。根據自主學習的學習原則,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學習,每8個學生一個教師,通過學習環境中的互相幫助從而使學校的人文環境得到改善。
20世紀90年代德國的綜合課開始出現,并且大部分以學校項目形式出現,部分學校規定每年級每學年必須至少開設一門綜合課,課程結束時要進行總結性的介紹。由于德國被普遍認同特定環境下的涉及多方面內容的學習,因此,許多課程的都采用了綜合型的講授方式。
1972年《波恩協定》頒布以來進行了多次修改,2008年10月24日,文教聯席部長會議對《波恩協定》再次修改,在課程的目標設置,課程的組織結構以及課程的評價方面已有較大變化。2008年修正后的《波恩協定》成為現行完全中學高級階段教學工作的最終依據。
3.2.1 課程目標設置
《波恩協定》規定,高級階段課程教學的目標是加強普通教育,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以及傳授科學預備基礎知識。尤其加強德育、外語和數學三門學校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基本技巧的傳授。此外,還應為學生提供大學和職業相關信息。
3.2.2 課程類型劃分
課程類型劃分依然分為必修領域課程與選修領域課程,但是對于課程管理以及必修課程與選修領域課程的具體設置則由各州自行規定。每門學科的課程不再劃分為基礎課程與特長課程,而是根據高中畢業統一考試規定(EPA)的不同要求水平劃分為基本要求水平課程(基礎課程)與提高要求水平課程(提高課程),由各州負責。
3.2.3 課業領域
課業領域分為五個課業領域,知識在第四個課業領域,不僅包括宗教還包括一門替代學科。具體如下:
(1)語言-文學-藝術課業領域:包括德語、外語、藝術、音樂以及擴大了的藝術范圍學科;
(2)社會科學課業領域:包括歷史、政治、社會學、地理、經濟、法律以及根據各州規定也可以開設哲學、美學或宗教。
(3)數學-自然科學-技術課業領域:包括數學、自然科學(生物、化學、物理)、信息學、技術以及根據各州規定的拓展學科。
(4)宗教和一門替代學科。
2000年以來,德國的各項教育政策體現了改革者的指導思想、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反映了當代課程的進步趨勢,指引著德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推動著德國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雖然在實踐的過程中存在著質疑和爭議,但是它對國際教育發展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對于我國的教育發展、課程與教學改革也起到了指導作用。
[1]陳時見,楊茂慶.高中課程改革的國際比較—側重2000年以來的經驗、問題與趨勢[M].重 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李愛萍,楊梅.20世紀德國基礎教育改革政策的演進與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4,(11):25~29.
[3]許小紅.PISA調查與德國教育現狀問題[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7):12~16
[4]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2004年德國教育改革發展綜述[J].世界教育信息,2005,(5):11~14.
[5]程英,程東平.德國基礎教育的改革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