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勝基,高任連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新課改目標強調了學生知識的獲得、各種能力的培養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在繼承優良傳統的教學思想的同時也體現了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改革的目標來看,國家需要培養創新人才以及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體現在意志、情感、態度、能力、觀念、交往各個方面。不可否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也成了改革的中流砥柱。
首先,需要明確認識到教學的目標;培養什么規格的學生,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教師要爛熟于心。其次,教師需要明確新課程的真正內涵,突出重點要點,突破難點。再次,教學策略、教學手段更新也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新知識,因地制宜,不同的課程、不同章節都要斟酌使用合適的教學手段,靈活掌握各種教學方法。有技術有藝術地展開教學活動,比如在楊萬里《小池》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就要求學生畫一幅自己認為符合詩句的畫,這樣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自己認真分析詩句的內容再繪圖,然后教師再和學生共同學習詩句,這樣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有的教師采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動畫和聲音的效果,使教學活動更為生動活潑,甚至可以通過網絡技術使課堂中沒有討論完的話題在課后繼續討論,促進學生思想的活躍,以及交往協作的能力。有的教學活動可以結合實際,突破教室的限制,脫離教材直接進行室外教學。再如,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受到人們的重視,有的教師在教學中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增多,進行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等各種自主合作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增加課堂趣味性。最后,教師評價的觀念需要有所突破。過去的教學一般從學生學習的結果進行評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很難做到客觀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我國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那么評價體系的改變急需推進,評價體系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創新精神,教師應該以多視角、多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和督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學是一個過程,其結果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對教學的評價應該體現在對教學過程每一環節的評價上,同時不應只對知識技能目標的掌握進行評價,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教學的目標,也應對其進行評價。新課改將評價寓于教學的各個環節,這就是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要求教學目標體現全面性,評價的內容應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方面,評價形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一個課程結束時應進行總結性評價[1]。
從學習的意義上來講,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教師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同悲喜,同呼吸共命運,只有站在合作者的平等地位上學生才能獲取平等意識、主動參與的意識。
首先,良好的溝通要創建和諧輕松的氣氛。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就要和學生打成一片,不能讓學生有畏懼感和距離感,研究表明,每個個體都希望獲得同理心,只有和學生的“步伐”達成一致,站在學生的立場看待學生看待學習,這樣才給學生平易近人的感覺,心理不設防,能夠敞開心扉和教師貼心交談。
其次,良好的溝通需要靈活的交流技巧。“好孩子是鼓勵出來的”,同樣,好學生也是鼓勵出來的,這里的鼓勵不是沒有原則的鼓勵手段,而是要有原則和有規律。教學是允許學生犯錯誤的,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能看到學生的閃光點。如果能循循善誘,激勵學生進步,使學生獲得自信,教師也會因此而感到喜悅。主張更多鼓勵并不意味著不能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批評教育方式的選擇顯得格外重要。不顧及學生自尊的當眾批評往往給學生造成心理陰影,因此可以選擇在課后指點迷津。這樣既可以使學生開動腦筋,主動思考,又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此外,良好的溝通需要關心學生的生活起居。建立穩定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學生的性格和愛好等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背景進行針對性的溝通和指導,使學生的學業在良性循環中前進。教師是學生的合作伙伴,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付出真心才能感染學生,才能做到心靈的溝通。
在價值觀多元化時代,面對個性十足的新世紀接班人,如何深入了解學生,如何取得有效溝通是一個難題,教師要勇于挑戰,解決難題。當傳統的考試困擾著師生時,不妨換一種思路尋求培養學生的平衡點。面對繁重的管理工作,教師可以放手于學生,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培養其自我管理能力。
傳統的教師角色被稱為“教書匠”,其實,教師也應該具有研究、創新能力,做實踐中的研究者。對于研究教學,許多教師認識不足,認為研究只是研究者的事情,然而現實卻是做研究的缺少實踐的驗證,做實踐的缺乏理論的指導,導致研究與實踐脫節,研究本應用來指導實踐,卻老被高高地供奉著[2]。教師研究能力的提高是新課改重視的主題,教師不再只是照本宣科,而是以課程標準為指導,靈活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應該潛心研究課程標準的內涵,研究如何實行教學計劃,以達到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研究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而教學反思是做研究的重要環節。
首先,反思教學目標。依據布魯姆的教學目標的分類,教學可以從知識、情感、動作進行分類,教師在反思教學目標制定、實行的時候應該全面細致地考慮教學目標,制定層次鮮明的具體計劃,不一概而論,模糊了事。
其次,反思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新課改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鑒于此,教學過程中決不能搞“滿堂灌”,教師要考慮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采用合作學習、腳手架支撐學習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索學習。教師是啟發者、引導者、合作者。比如許多物理現象和生物知識通過書本的描繪顯得晦澀難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通過模擬動畫以及視頻等教學資源讓學生獲得真實直觀的感受,教學效果更佳。
最后,反思教學評價。教學過程是動態的,教師要通過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學生,總結性評價固然是評價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絕不可忽略形成性評價的地位,學生的成長是連續可把握的。實際上,教師不僅需要進一步的反思:這堂課教給了學生什么?采取這種方式教合適嗎?還有沒有更為合適的其它方法?而且還要探究:課堂中有沒有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情?自己又是如何去處理的?這樣處理合適嗎?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我在教學中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當時我又是如何去處理的?合理性又如何?學生還存在什么問題?哪些方面沒學懂?假如這堂課讓我重上一遍,我會做哪些補充和調整等等,只有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才能發揮評價的作用,有利于學生的發展[3]。
其實,教師成為研究者也是教師自身成長的需要,教師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態去審視教學過程,必定激起不一樣的教學思路。教師的職業倦怠是當今學校關注的重點問題,如果以研究者的角度出發,教師的職業倦怠可以大大減少。如若教師能夠以研究者的姿態去審視教學,那么具體的教學情境將留給他們足夠的思考維度,而在實踐與理論的反復碰撞和融合中,教師定會在教學和科研上皆有所創造,更會使教師職業發展欣欣向榮。
任何時代,任何職業,個體都是通過大大小小的社會環境發揮作用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師生關系是研究者們非常注重的研究內容。同時我們也應明確教師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的角色也需要有所轉變。
教學目標是教學團隊共同實現的,因此,要更好地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發揮集體力量是必經之路。首先,每位教師在集體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教師之間應該相互協作,相互幫助,這樣有利于教師了解各方面的教學情況,也有利于教師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其次,許多教學活動是集體性的,通過集體提高績效。在研究當地一所中學時,發現該中學在課程改革中取得優異成果的原因之一就是發揮了集體的力量。教師團隊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師的能力。教師的集體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自然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新課改形勢下,教學要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根據學生心理特征,營造出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教學活動,以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健康快樂地成長,不斷地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教師面對的是新時代的學生,時代在進步,觀念也需及時更新。作為新時代人才的引導者,教師角色的轉變也是時代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的教學思想,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育觀,緊跟時代的腳步,甚至研究者要作為時代的旗手,引導新的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重大變革。在教師角色轉變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阻隔,但只要把握時代機遇,就能走出困境,雖然艱難,卻會發現越來越好。
[1]何祥秋.淺談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的定位[J]. 當代教育論壇.2008(8):40 -41.
[2]俞加玉.淺談新課改下教師角色的轉變[J]. 中國西部科技,2008(7):87 -88.
[3]王紅霞.淺議新課改中教師角色的轉變[J]. 中國校外教育,201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