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葵,李賜平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論大學人“得”“德”二性的分離與融合①
吳 葵,李賜平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由于教育的雙重特性,一方面是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產業,具有產業性;另一方面其又是一種社會公益事業,具有公益性。就其產業特性來看,教育需要以“經濟人”的眼光看問題,試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需要思考怎樣更為有效獲利,求其“得”性;而究其公益性,我們則呼吁教育應重視思想,育品性,提出其“德”性的要求。魚和熊掌是否不可兼得?德性與“得”性一定是處于非零和狀態而不可共生的狀態嗎?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探討大學內部的幾類利益相關者“得”德二性的分離現象,從而構建在產權制度的安排下大學人達到教育的產業性與公益性的融合狀態。
產權;市場經濟;教育;大學組織
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今天,我國實行的是具有利益驅動性的市場經濟,因此個人利益應當被正視。人們的義利觀也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正發生著變革[1]。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所獲得的正當利益應當被道德所保護,而且可以說二者是相互的。孔子也曾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這說明對于正當利益的獲取是合理且必須尊重的。基于大學所公認的三大基本功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本文所指的大學人即為大學組織中的內部利益相關者,大致可以分為幾類:致力于學術研究的教授,培養教育的主體——學生,還有為其服務進行其他相關安排的行政人員。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教育服務需要獲得一定的報酬,學生付出學費要求接受相應的教育服務,行政人員進行教學工作相關的統籌安排也提出獲得經濟回報的訴求。這些都是正當權利,是對人的勞動的尊重與肯定,而且這種尊重和肯定既是個人道德選擇的激勵機制,也是形成社會道德良性循環的必要條件。盡管一些境界高尚者本人可能并不直接要求這種權利,但作為一種社會道德機制卻必須賦予道德主體這種權利,并促成社會尊重和維護道德主體的這種權利。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激勵機制,促進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這構成了“得”性復蘇的必然性。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亞當斯密所謂“無形的手”的掌控的經濟能夠使社會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而實現的前提條件就是產權安排。德姆賽茨在《關于產權的理論》中說,“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它的意義來自于這個事實:產權能夠幫助一個人在與他人的交易中形成一個可以合理把握的預期。這些預期通過社會的法律、習俗和道德得到表達。產權是界定人們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損,因而誰必須向誰提供補償以使他修正人們所采取的行動。”[2]通過產權理論在教育組織內部微觀層面的應用,即包含學校組織內部如何處理好學校與教師、學生之間的利益關系。即怎樣利用產權理論極大地調動大學人的積極性,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人們出于本性的自利追求,有效地轉化為一種互利合作行為,有效地引導和調節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產權的擁有可以自發地促使人們主動地逐利而排除人們的機會主義傾向的幾率,人們在經濟生活中產生的不道德行為也基于這些機會主義傾向,這些傾向正是市場經濟中倫理失范的產生因素之一,并會導致負外部效應的滋生。同樣在教育中也是這樣,將產權理論引入教育是因為產權具有減少不確定性、外部性內部化、激勵、約束、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等功能。因此將產權制度引入可以更好地規范趨利性,使“得”性更為合理。
教師素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培育人才的園丁”之稱。但在當今社會中部分教師身上出現了為師不廉、厭崗怠業、非人道對待學生等職業道德失范現象。教師對學生的冷漠,對傳授知識的敷衍,對學術追求的消殆,讓人不禁對教師這樣一個群體感到失望。教師在三尺講壇上口若懸河,卻不管學生吸取了多少知識;也有照本宣科,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的教師;還有的教師甚至變相體罰學生,造成學生厭學的負面情緒[3]。
另一方面,一些教授致力于學術,但其成果卻久久不能為自己所有,而且違背學術和道德行為準則所遭受的懲罰不過是輕微的警告而已,即使創造出有價值的學術研究,其知識產權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十分打擊學者致力于學術研究的積極性。同樣,我國教師隊伍“近親繁殖”現象也扼殺著高等教育中的創新能力,沒有人對別人學術研究成果提出質疑與挑戰,其科研價值讓人擔憂。在職稱評定系統上,教師們不論工作成果如何,都要論資排輩才能評上。制度的不合理同樣也束縛著教師致學的積極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它給學生造就了一個優越的求學環境,和良好的品德成長環境。但市場經濟中物質利益至上等思想對他們的價值傾向形成產生負面影響。部分學生評價人際關系的親密程度的評價標準和尺度完全功利化了,不以知識、才能和品德,而以家庭出身、財產狀況等來評價[4]。當今大學中,學生對知識沒有渴求欲,自主學習能力差,考試只求“60分萬歲”,對錢和物質卻充滿了極大地熱情,同學之間物質攀比嚴重,甚至還有逃課去掙錢的現象。市場經濟的效益和效率觀對高校學生的價值傾向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
應試教育造成我國大批學生“高分低能”,已是不爭的事實。2005年,11名內地高考“狀元”在面試環節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錄取“書呆子”。我們的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考試能力強,但是成了只會考試的工具、機器人,因而學術水品不高,創新能力不強。但是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長此以往,錢學森先生提出的問題就不再僅僅是問題,而變成中國大學的大現實了。
行政人員除了處理日常事務外,還需要應對一些突發的,自己職責范圍之外的狀況。面對這些狀況,行政人員站在經濟學中“理性人”的角度看,是不愿意處理額外的事件的,因為處理事件并不會給自己帶來額外的收獲。這樣便產生搭便車行為,行政人員處理事務效率低下,消極怠工,態度惡劣,服務水平不高等一系列問題;校長作為最高行政人員同樣也會面對各種賦予校長權力意外需要處理的事務,校長是會站在學校的角度考慮問題,追求大學本身的學術進步與知識創新;還是會站在個人或者某種利益集團的角度利用大學獲取最經濟的眼前利益呢?許多校長更加熱衷于通過興建教學樓,擴大學校規模希望招攬更多學生,而對大學本質——學術與育人卻未加重視。這種更經濟的贏利性考慮會使得大學烏煙瘴氣,學術追求和教書育人的氛圍蕩然無存。
當前,對于學術發展最大的傷害是官本位及其行政主導下缺乏學術上的公平、自由競爭。大學高層行政人員經常是學術行政“雙肩挑”的現狀,這樣一來會否導致行政人員在取舍安排學術研究和引進校外資金一塊,更注重資金的追求,而未站在大學全局角度對其進行合理安排[5]。行政人員應當站在學校的角度考慮學校發展的問題,而非僅考慮自己的職稱晉升、錢途以及前途問題。
既然產權的引入可以解決各類人“得”的問題,那么由“得”的問題引發的德的風險就可以規避。有效的產權倫理約束,可以大大降低產權保護和交易成本,提高產權運作的效率。
我國大學存在的“高分低能”現象,主要不是教學方法問題,而是教員素質問題。教師不創造知識,就很難培養出具有良好研究能力的學生,假設教師對其提供的教學服務沒有產權意識,或者說學校沒能保障其產權。努力教好學生與敷衍學生的結果是一個樣,或者說他有努力教導好學生的權力,卻沒有獲得與其努力相應的利益回報或利益預期,那么他就不傾向于積極努力地去教導好學生,或者說這種努力沒有保障無法長久[6]。我們能苛責是教師的道德水平低下,職業情操庸俗化么。倘若給教師加強其產權意識,予以其明晰的產權界定則能否起到其致力學術與教導學生的激勵作用?答案是肯定的。
當學生將學習知識看做是自己內生的意愿和想法時,是自己主動追求的權利和權力時。那么學習的主動性便不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同時加以教師德育正面的引導,重視和強化人文教育,那么我們的學生會“靜”下心來對他們感興趣的知識潛心研究,不再被外界紛亂的環境所輕易影響。在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中,學生會被這些潛在的經濟因素所干擾,甚至是本末倒置,將視利益為主,視學習為輔甚至是完全放棄學習。當學生在教師的德育人文情懷的關愛下,對其渴求知識的欲望加之以正確的引導,明確收獲的教育服務是自己由外而內的產權時,學生會自發自愿去追求學習摒除其他不良因素。這是產權制度引入后,使外部效應內部化的體現和應用。
在行政人員中引入產權理念,是大學治理的重要方面,當校長將學校的命運同自己的命運拴在一起,將大學的名譽與聲譽同自己的名譽與聲譽相聯系,以主人擁有自己財產一樣治理學校時,那樣所有的負外部性都內部化,他會傾向于怎樣激勵員工,如何使學校內部資源更合理地配置。更自發地為樹立學校品牌而重視科研、學術、教育與服務社會[7]。
當教育產權意識逐步深入人心,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引入產權制度時,制度改革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其主要作用是充分發揮學校內部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辦學效率和效益,主要解決學校與教師、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幾類內部利益相關者的管理制度問題,如果學校內部管理制度安排得好、具有良好的制度環境,就可以發揮制度效益。從而解決了由產權不明晰而帶來的倫理方面的相關問題,例如,在制度上指定大學章程,明確規定教師、行政人員的職權范圍,應履行的職責和義務,獎懲機制;在行政人員方面,將學校的所有權與管理權、經營權分離,各司其職,各明其責,逐漸杜絕權責混亂和互推責任的問題;在教師考核與聘用方面,運用建立激勵機制,給出與教師研發學術成正比的獎勵政策,按照市場公平競爭法則實行教師聘任制度,逐步建立績效工資制度;在學生激勵方面,建立公平合理的獎勵制度,給予真正優秀學生以獎勵、榮譽鼓勵,在招生、畢業分配方面實行淘汰制度等。
產權制度的引入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界定了卻沒有保障機制,那么引入產權就會變得毫無意義。怎樣對教師的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計量呢?如何考查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以及行政工作人員的工作由誰來監督呢?這些都需要健全的反饋機制作為保障。
教師的主要職能是科研和教學。單獨給教師發放固定工資顯然容易造成教師的機會主義行為,所以建立績效考核是必要的,對有科技學術成就的教師發放一次性獎勵金額等措施,都是有效的激勵保障方式[8]。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引導學生將求知欲“內化”為學生自我追尋的價值。另一方面在學生手冊中應當規定清楚對于優秀學生實行怎樣的獎勵,對于違紀學生予以怎樣的懲罰,這些規定都能從制度層面潛在給學生道德行為進行激勵與約束。
知識產權的保障,應該是利益保護為主,評獎懲罰等措施為輔。成果產生了經濟效益,應把該得的利益部分返還給研發人。一旦發現有學術剽竊的行為就施以嚴懲,輕則處以違紀處分,重則開除,終身不再聘用。同時也應當降低揭發學術失范和學術腐敗的執行成本,營造“容易查、愿意查、查了有效果”的激勵氛圍。尤其要建立獨立于學術圈之外的監察機構,讓沒有利益糾葛的團體和個人客觀、公正地進行監察。只有合理應用懲戒措施,加大學術失范的風險成本,才能真正遏制教師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發生道德風險行為的動機,提高自我約束和警示作用[9]。
行政人員由于工作的復雜多變性,往往需要處理正常工作以外的應急事件,可以在其獲得固定工資的基礎上,賦予給他相應的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并保障兩重權力,那么行政工作則會正常進行而不受外部干擾。剩余控制權就是對這些偶然事件的操作處理權限,并且是一種職責和工作。相應的有委托職責,那么有剩余控制權的人在處理這些“剩余”事件耗費的精力就需要有相應的回報,不然有剩余控制權的人則會消極怠工不去處理那些“剩余”的事件,應運而生的是剩余索取權,從而可以激勵他們更積極去處理“剩余”。
大學中“人”之所以會產生一系列由于責權利帶來的德性問題,是因為對于產權意識的淡薄,產權界定不明晰,部分教師不以教書為己任,未將科學研究視為自己的產權,一方面是即使教好也不會帶來更多的利益,不如消極怠工;另一方面是知識產權的不到有效機制的保障。部分學生未為明確自己支付了教育成本購買了知識產品,理應好好珍惜教育服務,轉而崇尚眼前利益,拜金主義盛行,求學心態浮躁。因而需要提高對產權的重視程度,將產權意識內化到人們潛在意識當中去,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
“道德的基礎是對人們正當權利的尊重與維護”我們在尊重產權的基礎上,創造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也就是明晰創造知識,追求學術的產權,這樣就能使優秀的人才獲得公正的評價和充分的學術自由,使其更加熱衷于創造價值,為社會做出更多的知識貢獻,從而確保越優秀的學者能得到越好的待遇和越高的職位,如此一來才能激發他們的學術創造力,并減少其一味追求權、官、錢的思想[10]。此為由“得”帶來的德。
大學的根本任務還是“育人”,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日前在宣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時表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思路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當一個教師的師德不高尚時,如其體罰學生,教書不善,教師名聲極差,就會導致學生不愿再求師于該教師,那么該教師的潛在利益就會遭到損害。因此教師就會內在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保證利益不受損害。從教師層面擴大到學校層面,反過來看,如果一個大學,學術風氣良好,教師學術水平高,學生學習氛圍濃烈,行政人員服務安排科學而合理。這樣一個有著良好的學術、科研與人文情懷的大學自然可以打出這樣一個旗號并吸引更多的學生,帶來更好的“得”的效應。
[1]馮文全.孔子的“道義”與“功利”思想辨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3):105-108.
[2]羅必良.新制度經濟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
[3]博克.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馮文全.從構建和諧社會視角看德育與社會的和諧共生[J].教育研究,2006(12):12-16.
[5]周作宇.論大學組織沖突[J].教育研究,2012(9):58-66.
[6]曹淑江.教育制度和教育組織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7]張維迎.大學的邏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9]戴雪飛.研究生學術失范的根源和學術道德教育機制建設的再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11):50-52.
[10]羅能生.產權的倫理維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責任校對 謝宜辰)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4)04-0116-03
2014-01-03
吳 葵(1988-),女,湖北荊州人,碩士生,主要從事市場經濟與教育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