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漯河醫學高等??茖W校,河南漯河462002)
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心中迷茫:到底以何種理念駕馭課堂,才能使教學效益最佳?有些教師過于重視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往往狠挖理論深度將枯燥深奧的理論內容傳授給學生,把課堂變成了自己的學術講壇,學生則不甚感興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教師則非常注重課堂氛圍,常常以視頻、圖片、音樂等媒體形式,以師生互動、交流、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形式等內容構建課堂,但往往又流于形式,對教材的解讀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或符號圖表的層面上,缺乏理性的厚重感,使教育教學走向無序和膚淺,達不到教學目標的要求[1]。因此,認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性與感性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或發展活動。它是與感性相對而言的,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進化原則來處理問題的態度。社會學角度來講,理性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由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本文中的理性,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存在的理論,二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認識世界、認識人類自己的一種思維能力[2]。
理論具有嚴謹性、邏輯性和步步為營的精密推理性質,因此它完全符合骨骼的本質特征。理論的另一個特點是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可以用一兩句話或一個簡潔的數學或邏輯公式概括整個領域乃至整個人生的復雜問題或復雜關系,骨骼同樣可以清晰的勾勒出人形,并支撐起整個人體。
感性指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感覺、知覺和表象等直觀認識。它的對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現象,是事物純粹表現出來的表象。本文所指的感性,同樣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生動的課堂教學形式,諸如事例、音樂、視頻、情境、教師的人格魅力、非理性因素以及諸如演講、游戲等教學方法,二是運用這些感性教學形式直通學生感官,帶動學生了解事物表象背后本真世界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熱情[3]。感性的教學形式五彩繽紛、有聲有色,學生喜聞樂見,血肉亦有這樣的作用,它附在骨骼上,觀之美麗、觸之可親。
血肉必須依附骨骼而生長,骨骼決定了血肉的結構、形狀、大小、走向和生長范圍。
理論的內容、被理解和接受的難易程度以及思維能力培養的難易程度決定了采取何種感性形式、決定了感性形式量的多少、決定了一組感性形式中不同形式所占的比例。
2.2.2 從功能上看骨骼與血肉的關系
血肉依附于骨骼生長,充實機體,美化骨骼,形成人體的基本輪廓。同時骨骼又必須以血肉為動力產生動作,骨骼自身的生長也要通過血肉提供營養,骨骼的堅實粗壯也還是靠骨骼肌牽引下的活動鍛煉。骨骼是血肉的支撐,而血肉的存在是骨骼存在的意義,骨骼與血肉構成了完整的生命,正如理性和感性構成我們的人性一樣。理性是我們的骨骼,是我們社會人站立于天地之間的前提,但是若缺乏了血肉則過于突兀生硬,而至自尋滅亡。感性是我們的血肉,但是若缺乏了理性的前提,則易陷入軟弱遲進的頹勢,也同樣無法生存。
學習是一個知、情、信、意、行統一的過程。其中知是后面四者的基礎,而理性又是認知的核心內容,所以無論情感還是行為,離開了理性和人的思維,便失去了維持和發展的根基,正如血肉離開骨骼陷入軟弱遲進,無法生存。外在的理性化的認知要內化為個體自身內在的價值信仰,除了要求理論內容本身具有科學性,還取決于教育的具體方式能否激起受教育者的心靈共鳴,這就是骨骼必須以血肉為動力產生動作,理性必須借助于感性作用于個體。感性形式之所以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因為情感是個體價值世界構建的基礎,是個體樹立理想信仰的前提,是個體精神價值追求的內在驅動力[4]。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達到較高的課堂教學質量,就要找尋到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實現有機統一,這種統一是在理性是骨骼,感性是血肉定位上的統一。系統完備的理論體系和生動開放的感性教育模式共同構筑了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正如堅強的骨骼和豐滿的血肉組成一個健壯的生命機體一樣。
教師自身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質。育人先育己。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推進,許多崇高的理想信念被無情顛覆。一些教師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心安理得的接受家長的請客送禮,更有甚者暗示索要錢物;一些教師心思不在教學上,課堂上憤世嫉俗,單純的把社會的消極面展示給學生,不做正確深刻的引導,政治觀點消極;一些教師學術論文造假、抄襲、甚至由他人代筆,還有一些教師成為代寫代發文章的掮客。這樣的教師顯然心思沒有放在教學上,在課堂上既不會有理論深度,也不會探索嘗試感性形式。
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教書育人的榮譽感、責任感。這是由教師職業面對的服務對象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青少年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社會的主體。教師只有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通過教書育人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才能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才能有成就感、幸福感和榮譽感,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5]。
教師的師德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健康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日常生活和教學中要堅守公民基本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既要言傳,又要身教。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更重要的是教育行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現在世相紛亂復雜,只有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持續補充理論鈣質,才能擁有強大力量與智慧去觀察和解決問題,才能堅定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多讀較新版本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例如學習哲學要讀《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反杜林論》、《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讀《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和掌握,才能吃透教材,才能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本質,才能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把思想切實統一到黨的基本理論、實踐、方針上,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
從知識層面講,我們的教材都有一副好骨架。作為全國通用的教材,更是只能提供骨架。但是它缺少血肉、缺乏生氣,因此,如果教師授課時只拘泥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就會使課堂顯得“骨感”,不夠“豐滿”。這就要求教師把自己的血肉奉獻給它,營養骨骼。也就是教師結合自身的閱歷、經驗和能力,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上下功夫,使教材內化為教師授課行為的一部分,真正做到融會貫通、熟練駕馭、精辟講解。
要達到上述要求,教師需做到兩點:第一,除了學校組織外更要自覺地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學習考察和學術交流活動,使自己進一步了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了解國情,了解世界,開闊視野,豐富教學素材。更重要的是,教師只有自身有豐富的閱歷,實踐反應到人的頭腦中,使人的精神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才能真正深刻的吃透教材、重建教材。第二,了解和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探索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大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學。多用喜聞樂見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考,把科學理論講清楚、說明白。
教師做到以上兩點,骨感的教材就具備了豐盈的血肉,不僅觀之美麗、觸之可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這些血肉還營養了骨骼,使之既有鈣質,又有膠原蛋白,兩者比例適當,擁有了強大的說服力。
[1]劉麗娜.探尋課堂教學中理性與感性的有效融合[J].教學管理,2010(12):7 -9.
[2]郭紅霞.全面理性教育觀的教學論解讀[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7):119-122.
[3]李 廣,姜英杰.日本感性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模式研究——兼析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114-120.
[4]寧晚枚.理性與感性的整合——尋求德育的合理張力[J].學理論,2009(5):38-39.
[5]羅曉語.教師應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光明日報,2013-1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