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雨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34)
《賓退錄》詞語選釋*
朱春雨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34)
文章對《賓退錄》中的“津致”、“答啟”、“序用”、“慰望”等四個詞語進行了理解。這四個詞語《漢語大詞典》未予收錄?!顿e退錄》和其他文獻的使用情況表明,它們是中古、近代漢語中的常用詞語,應加以整理、解釋,并在重要辭書中得到反映。
《賓退錄》;津致;答啟;序用;慰望
《賓退錄》是南宋趙與峕所寫的一部筆記著作,共10卷。陳宗禮在《后序》中說:“包羅古今,抉隱發微,有耆儒碩士所未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可為《夢溪筆談》及《容齋隨筆》之續。”《賓退錄》被譽為宋代筆記的上乘之作,繆荃孫稱之為“宋人雜說之最佳者”[1]161。
《賓退錄》的學術價值是多方面的。因其內容包羅廣泛,又屬筆記體文獻,其中有不少口語材料,所以,該書的語料價值應該受到重視,詞匯方面更有很多資料有待整理、研究。本文擬就出現于《賓退錄》而《漢語大詞典》[2](以下稱《大詞典》)未收錄的四個詞語進行了討論,以期對漢語詞匯研究和《大詞典》的修訂有所裨補。所釋之詞既見于《賓退錄》,也見于其他文獻,因其為筆者研讀《賓退錄》所得,故名《〈賓退錄〉詞語選釋》。
《賓退錄》卷一:“徽宗聞其名,數敕郡縣津致,間馳近侍召之?!保?]8
“津致”一詞,意思是資助,《大詞典》未收。“津致”在《賓退錄》中僅出現一次,但在中古和近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如:
1)仍令錄其名姓,盡復官資,兼告諭諸道,令津致赴闕。(梁太祖《加恩前朝官寮詔》[3]1034)
2)側聞州將撫之甚厚,言與津致,事猶陵阻。(唐·李觀《貽睦州糾曹王仲連書》[3]5406)
3)或謂當募出等商賈,使之抱認津致,雖或優其傭費,亦未敵官運折欠之多也。(宋·朱熹《與趙帥書》[4]339)
例1)“津致赴闕”指資助那些“懷抱材器”的人入朝覲見皇帝,例2“言與津致”指對其(文中指朱生)給予資助,例3“抱認津致”指承擔資助。又如:
4)賴彼教設為十方接眾以津致之。(明·陳繼儒《狂夫之言》卷四[5]37)
5)又示日本奉天總領事船津致慕韓書。(民國·鄭孝胥《鄭孝胥日記》[6]1999)
從結構來看,“津致”當為由同義語素構成的雙音節詞?!敖颉钡谋玖x是“渡口”?!墩f文·水部》:“津,水渡也。”《論語·微子》:“長沮 、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编嵭?“津,濟渡處?!保?]1276陶淵明《桃花源記》:“后遂無問津者?!倍煽谑沁^江渡水之處,助人濟渡,引申為達到目的、實現愿望之義,因而產生經濟上的支持、資助、接濟等義。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中:“(李玨)及試,劉津其行。”[8]41普濟《五燈會元》卷八(《烏巨儀晏禪師》):“端拱初,太宗皇帝聞師定力,詔本州加禮,津發赴闕?!保?]486其中的“津”當即“資助、接濟”義。“津”與“濟”構成“津濟”,亦為同義語素雙音節詞,《大詞典》“津濟”條:Ⅰ渡口?!?省)。Ⅱ渡河。……(省)。Ⅲ救助;接濟[2]1193。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九有傾心,十方草靡,如憑津濟,咸賴歸依?!庇伞敖颉焙推渌Z素構成的“津貼”、“津費”[2]1192都有“補貼”、“補助”義,應當由此義引申而來。
《說文·夊部》:“致,送詣也?!倍巫?“《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處也”?!八驮劇庇小八瓦_”、“給予”義。《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將焉致乎魯國?”何休注:“致,與也?!标惲ⅰ读x疏》:“言國將誰與也。”張衡《四愁詩》曰:“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李注:“古詩曰:‘路遠莫致之?!薄稌x書·山濤傳》:“今致錢二十萬,谷二百斛?!薄爸隆钡摹八瓦_、給予”義和“津”的“接濟、資助”義相近,“津致”當為同義連文的復合詞。
可見,“津致”是中古、近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大詞典》未收,當據《賓退錄》等文獻增補。
《賓退錄》卷二:“梁武帝命袁昂作《書評》,其答啟云:‘奉敕遣臣評古今書,臣愚短,豈敢輒量江海?但天旨諉臣斟酌是非,謹品字法如前。’”[1]19
此“答啟”指梁武帝命袁昂作《書評》,袁昂回復梁武帝。該詞亦見于其他文獻:
1)仍璽書答啟人,以為磧北未靜,猶復征戰。(唐李延壽《北史·突厥傳》[10]3298)
2)時相作答啟云:“一男子之上書,人何足道?”(宋陳東《少陽集》卷七《臣寮論汪黃劄子》[11])
3)《季女清許胡氏答啟》(篇名)。(宋陳著《本堂集》卷八十二[12]435)
4)趙王好屬文,嘗以新詩示信,信答啟云:“落落詞高,飄飄意遠。文異水而涌泉,筆非秋而垂露”。(明蔣一葵《堯山堂偶雋》卷一[13]105)
5)卻說孔耘軒那日在譚宅答啟,至晚而歸。(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回[14]26)
“答”、“啟”均有回答、稟告之義?!墩撜Z·憲問》:“南宮適問于孔子曰:……夫子不答?!薄墩f文·攴部》:“啟,教也?!薄队衽_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中古文獻中,“答”、“啟”演變出奏疏之類的文體義,劉勰《文心雕龍·奏啟》:“至魏國箋記,始云啟聞。奏事之末,或云謹啟?!亩怀?,亦啟之大略也?!薄短接[》卷五九五引服虔《通俗文》:“官信曰啟?!比珥n愈《答尉遲生書》、《上鄭尚書相公啟》等。在這一基礎上,“答”、“啟”結合成“答啟”。
可見,“答啟”在中古或近代漢語中有不少用例,《大詞典》未收,當據《賓退錄》等增補。
《賓退錄》卷九:“姚思廉《梁書》列傳第三十卷《江革傳》,謂何敬容掌選,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彊直,常有褒貶?!保?]115
按:“序用”指授官、任用。該句指何敬容主持選拔舉薦,選用的往往是不合適的人,江革性情彊直,經常對此進行評價。“序用”也見于中古、近代其他文獻:
1)而今所序用無它德,有形執者,旬日累遷,守真之徒,歷載不轉。(范曄《后漢書·楊震傳》[15]1778)
2)善騎馬,同桂陽賊叛,太祖赦之,復加序用。(蕭子顯《南齊書·蕭惠基傳》[16]812)
3)幾卿未及序用,病卒。文集行于世。(唐姚思廉《梁書·謝幾卿傳》[17]710)
4)然執政惜其才,欲洗滌痕累,漸序用之。(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劉禹錫傳》[18]4210)
5)咸從序用,俾服官常,可依前件。(唐陸贄《除鄧州歸順官制》[3]4723)
6)每進見,常薦達郡中善人有異行者,讜輒序用。(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二百六十四》[19]458)
7)奈前侍朕有勞,姑免其罪,削其上大夫,永不序用。(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回[20]50)
從語素義和結構分析,“序用”當為狀動結構的雙音節詞?!墩f文·廣部》:“序,東西墻也。”段注:“《攵部》曰:次弟謂之敘,經傳多假序為敘:《周禮》、《儀禮》序字注多釋為次弟是也。”可知,“序”為“敘”之假借字,所以,“序”有次序義?!吨芏Y·春官·肆師》:“以歲時序其祭祀?!编嵶?“序,第次其先后大小。”《呂氏春秋·孝行覽》“代進而厚用之”,王念孫認為當作“代進而序用之”,他說:“‘代進而序用之’者,序,亦代也?!堆喽Y》‘序進’,鄭注曰:‘序,次第也,猶代也?!保?1]1025《莊子·天道》:“春夏先,秋冬后,四時之序也?!笨梢?,“序用”已見于上古文獻。《大詞典》“序”字的第11個義項:同“敘 ”。舊指按等級次第授官或依照功績給予獎勵。《史記·商君列傳》:“序有功,尊有德。”南朝齊王融《求自試啟》:“若微誠獲信,短才見序,文武更法,惟所施用?!卑吹燃壌蔚谑诠倬褪侨斡??!墩f文·用部》:“用,可施行也?!币甓腥斡昧x。如《孟子·梁惠王下》:“見賢焉,然后用之?!?/p>
可見,“序用”一詞歷時久遠,應用廣泛,為古代漢語中的常用詞語。《大詞典》未收,當補。
《賓退錄》卷四:“張、呂姻親也,私焉。曰:‘主上獨留公,必是士遜別有差遣?!蚱硪远髅?。呂沈吟久之,曰:‘使弼、使弼!’張亦欣然慰望?!保?]48
該句指退朝時仁宗獨留呂許公,張世遜以為一定是自己別有差遣,后來便向呂許公打聽,聽到呂許公說“使弼、使弼!”,他十分高興,內心覺得很安慰。從語境分析,此處“慰望”指期望得以實現、內心得到安慰之義,《大詞典》未收?!顿e退錄》而外,“慰望”還有不少用例:
1)卿分朕之憂,求人之瘼,時降大雪,豐年表祥,豈惟澤及土田,將使物無疵厲,休慶斯在,慰望良深。(唐·白居易《與從史詔》[3]6751)
2)當時魯國內亂,得一季子歸國,則國人皆有慰望之意,故魯史喜而書之。(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十三《春秋》[22]2164)
3)大父不及見矣,異時果于無負所學也,豈惟慰望于其師,實慰汝祖于地下也。(元·楊維楨《送鄒生奕會試京師序》[23]259)
4)云雨蘇煩熱,江河濯障堤。萬方深慰望,九廟實安棲。(明·袁凱《海叟集·聞誅孛羅鐵木兒》一首[24]211)
5)敬維母親太和頤養,玉體康娛,不勝慰望。(清·鄒弢《海上塵天影》第三回[25])
6)四句中有憐愛語,有叮嚀語,有慰望語,低徊宛轉,似只代父母作思子詩而已。(清·吳大受《詩筏》[26]377)
慰的本義是安?!墩f文·心部》:“慰,安也。”如《詩·邶風·凱風》:“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泵珎?“慰,安也?!薄巴笔瞧谕!墩f文·亾部》:“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由本義引申為期望義,司馬相如《封禪文》:“名山顯位,望君之來。”“期望”為“望”的常用義。
從上面的用例可知,“慰望”為中古、近代漢語的常用詞語,《大詞典》未收,當據《賓退錄》等文獻增補。
作為宋代筆記中的佼佼者,《賓退錄》有很高的詞匯學價值,本文選釋的幾個詞語雖然不僅見于《賓退錄》,但至少表明,在中古、近代漢語詞匯研究中,不應該忽視《賓退錄》的語料價值,其中有不少資料不僅可以為大型辭書的編纂和修訂提供相關材料,對于漢語詞匯史的研究而言也具有重要意義。
[1](宋)·趙與峕.賓退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
[3](清)·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曾棗莊,劉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5](明)·陳繼儒.狂夫之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五年.
[6]鄭孝胥.鄭孝胥日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3.
[7](清)·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宋)·張端義.貴耳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宋)·普濟.五燈會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宋)·陳東.少陽集[M].知服齋叢書本,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
[12](宋)·陳著.本堂集[M].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3](明)·蔣一葵.堯山堂偶雋[M].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14](清)·李綠園.歧路燈[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5](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6](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7](唐)·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8](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9](宋)·李昉.太平御覽[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0](明)·許仲琳.封神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33.
[21](清)·王念孫,王引之.讀書雜志·馀編(上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22](宋)·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3]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24]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100(集部·明別集類)[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25](清)·鄒弢.《海上塵天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6](清)·吳大受.詩筏[M].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H03
A
1674-5884(2014)02-0140-03
2013-11-07
朱春雨(1987-),女,吉林長春人,碩士生,主要從事漢語詞匯學研究。
(責任校對 羅 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