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用
(四川財經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在現代經濟發展方式當中,金融經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其在調配資源設置、風險控制、信息管理與提供、資金利用等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金融發展成為了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內容。因此,經濟的發展不單要靠基礎設施建設,更應該以金融設施的提供和發展作為最主要的推動力。
區域經濟的發展能夠直接反映出區域經濟的特點和發展前景,而區域經濟依賴區域金融的運行方能得以實現。因此,研究區域金融發展和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之間的推動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前人關于區域經濟的研究成果出發,通過分析區域金融發展和區域經濟的關鍵核心內容,闡述實現區域金融發展的政策和內容建議。
從我國不少研究人員對于我國區域金融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以及協調發展的研究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地區金融發展無論是在量的增長上,還是在質的提高上都有助于各地區經濟增長。同時,估計結果表明金融發展在質的提高方面比單純量的擴張方面更能促進經濟增長。
“十一五”期間,我國政府明確提出了“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等10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6??;西部地區包括西部大開發政策所涵蓋的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12個省市自治區;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本文研究就采用這種劃分方法,力求得出有建設性的研究結論。
區域經濟是特定地區國民經濟整體的總稱,是大國經濟發展非均衡的表現。由于獨特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導致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結構和布局存在差異。區域金融,是指一個國家金融結構與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態。由于金融資源的供給與需求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平衡,金融運行必然具有區域性的不平衡特點。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雙向作用關系。
區域金融發展形態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稟賦之一。區域金融發展的程度,制約著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以及區際合作與競爭的方式。并且區域金融所能提供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
(1)區域金融發展有利于增加區域資本的投入。區域金融發展能夠增加儲蓄規模,金融系統越發達,金融機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選擇機會就越多,資本積累的速度就會越快。同時區域金融發展優化了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了資本產出效率的提高。
(2)區域金融發展能夠推動科技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金融發展客觀上推動了經濟貨幣化、金融化進程,不僅為金融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更強的資金支持,也推動了科技成果迅速傳播、普及,加速向生產力的轉化。
區域金融差異形成的根源在于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區域經濟增長對區域金融發展有推動和制約作用。
(1)區域的經濟運行狀況決定區域金融運行及效率。經濟規模的擴大不但會引起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規模的相應增長,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金融產業的發展。從理論上講,經濟效率決定金融效率,區域經濟效率的提高在保證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會改善金融交易者的交易地位,使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和融資者的滿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從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時,區域經濟結構的變化可以引起金融資源需求結構的變化,改善國民收入分配狀況,從而引起融資結構和金融資源供給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金融效率。
(2)市場化進程的區域差異導致金融資源的跨區流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資源隨著貨幣信用體系的發展,獨立成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并在經濟資源分配中發揮著引導作用。區域市場化進程的差異,直接造成金融資源的供求在空間上的非均衡分布。
(1)實施差異性的金融貨幣政策。國家在貨幣供應量的調控及利率、信貸等相關金融政策的制定及執行時必須正視東西部差異,做到差別對待。由人民銀行總行按主要區域確定不同的存款準備金率,刺激欠發達地區活躍金融和增加投資;實行差別的再貸款政策,在再貸款的規模、期限和利率上向西部地區傾斜;實施差別的再貼現政策,可以在再貼現的規模和條件上給予支行一定的區域決策權,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投向。
(2)東南部沿海發達地區金融發展的對策。首先,建立金融合作區。充分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輻射作用,在各地產業政策和區域規劃的指導下,在金融管理部門的綜合協調和監管下,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合作金融合理分工,使東南部沿海地區盡早形成市場化金融運作方式,形成資金流通最暢、資金使用效率最高、金融機構合作最廣的區域性金融體系。
其次,鼓勵金融創新。創新是促進金融結構優化,推動金融發展的基本動力。監管部門應更新監管理念,既要通過適度監管防范創新風險,又要注意保護和激勵微觀金融主體的創新熱情。只要創新合法合規,有利于金融發展,監管部門就應鼓勵和支持。
最后,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民間資本投資對于拉動整個國民經濟、消費、投資與就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后一段時間,民間資本的投資將繼續發展,并呈現出新的態勢與特點。加大金融等服務業領域的開放,讓民營投資主體發揮重要作用是東南部沿海地區金融融資方式的一大趨勢。
(3)西部欠發達地區金融發展的對策。促進西部經濟發展,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就要調整西部金融戰略,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基礎上,以區域金融發展支持經濟發展。
首先,成立西部地區開發銀行,以更為靈活的政策推動地區經濟發展。西部區域性銀行的建立有助于區域內部金融資源的整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資金運用的傾向性,避免資金的流失。
其次,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增強地方政府干預地方經濟的能力。西部政府債券不僅可以減輕國家財政的壓力,增加地方政府的經濟自主權,同時有利于資金在西部區域內的合理流動和分配。
最后,發展非國有金融機構和中小金融機構,引導股份制、外資銀行在欠發達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形成以國有金融機構為基礎,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競爭有序的金融組織體系。
(1)優化金融地域結構,促進城鄉金融協調發展。中國金融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城鄉金融發展極不協調且呈逐步加劇之勢。因此,校正城鄉金融的結構性偏差,逐步改善中國金融的二元結構特征,理所當然應成為優化金融結構的重點。如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允許現有的股份制銀行設立縣域分支機構、擴大農發行的業務范圍、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機制、理順郵政儲蓄存款機制、發展農村互助擔保組織等。同時,政府應從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村經濟戰略性調整的大局出發,從國家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總體目標出發,盡快制定全面的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戰略和具體的實施規劃。應重塑農村金融體系,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進行功能定位,實現在目標一致前提下的各類金融的協調配合和功能互補。
(2)優化社會融資方式結構,促進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協調發展。實現中國金融體制轉換,使市場更好地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應加快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改變資本市場結構失衡的現狀。建立規范的場外交易市場,為眾多不具備中小企業板上市標準的中小企業提供廣闊的融資平臺。
(3)優化金融開放結構,促進金融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協調發展。金融開放是金融發展的助推劑,擴大金融開放是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選擇。金融開放包括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兩個層面,在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的同時積極推進金融的對內開放。金融對內開放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給內資和外資相同的“國民待遇”。對外資開放的領域和業務,也應該對內資開放。二是給國內各種經濟成分以相同的“國民待遇”。應消除行業壟斷和歧視性的準入政策,為非國有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提供公平競爭的平臺;盡快設立民營銀行,健全和完善商業銀行體系的所有制結構;放松金融業務管制,鼓勵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競爭,允許金融機構在建立風險控制機制的前提下進行業務拓展和業務交叉,以便為將來實現金融業的混業經營創造條件;弱化政府在金融領域的價格管制,加快利率管理體制改革,使金融機構享有充分的利率確定權和金融產品定價權。
[1]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IrII,s.K.,Pesaran,H.M.,Shin,Y.Testing for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J].Journal ofEconometrics,2003(15).
[3]Maddala,G.S.,W u,S.A Comparative Study ofUnit Root Tests w 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Test[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 ics and Statis.tics,1999(61).
[4]冉光和: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差異[J].中國軟科學,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