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洪利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老大難問題。教師教得累,學生寫得更累,寫了10多年作文,高考時優秀作文卻很少見,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作文教學難道真的這么難嗎?
學生缺乏寫作興趣?,F實中很多教師沒有掌握系統的作文教學規律,對習作教學的整體要求不明確,不能按照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進行循序漸進的習作訓練,往往對學生的要求過于片面,過高、過嚴,不切合實際。
寫作教學方式單調。當前,小學作文教學模式總體上還是“教師命題—學生起草—教師批改—教師評講”,缺乏重點訓練目標和寫作系統性,有的教師簡單地將作文知識和寫作方法講給學生聽,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所謂的“范文”。這種公式化的訓練,導致學生個性得不到釋放,缺乏主見,習作模式單一,空話連篇。
“改作文”以往在人們潛意識中認為完全是教師的職責,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要讓學生游泳、必須讓學生下水的觀念得到普遍認可?!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到:“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边@里既闡述了學生“修改”在寫作中的必要性,又要求教師把“修改”的訓練落實到日常教學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革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
循環寫作分組要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男女性別、個體差異、寫作能力強弱等狀況進行合理地搭配分組。現行教材每個單元一次寫作,寫作周期約2個星期,一般情況下一個學生寫作時間為2天,因此每組人數以不超過5人為宜。
在寫作起始階段,小組內部就要樹立團隊意識。組長是整個寫作過程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因此,組長的選擇也是循環寫作的關鍵。循環寫作初期一般選擇組織能力強、寫作水平高的學生任組長,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學生熟悉了寫作流程之后,組長可采用輪換制,讓小組成員輪流擔任,給與每個學生鍛煉的機會。每次習作過程也是對學生策劃、組織能力的訓練。組長首先要與組員商定一個體現小組特點的名字,以振奮小組精神;然后小組成員分工,有裝飾寫作封面的、寫前言的、寫后記的、整理寫作材料的,等等。
由寫作小組長與組員一起,根據寫作要求和組員的個性特點安排寫作流程。每個小組的1號為寫作能力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孩子,根據習作內容和教師明確的習作要求,提出簡單有效的評價策略,然后開始寫作。接著2號同學寫,在寫之前,他一定要用心閱讀1號同學的作品,對其做出評價,才能開始寫自己的作文。以此類推,等到5號同學寫時,就可以讀到前邊4位同學的作品。最后一名學生寫完后交回首位,首位評價,交與教師,教師進行綜合點評。
這一步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評用詞是否恰當;二評語句是否精彩;三評文章是否符合寫作要求。每次寫作教師都會把改作文的方法和評改要領以紙質形式交給學生,學生貼在循環作文本前面,輪到自己寫時,就要以此為依據對前面同學的作文進行改評?!案呐c評”的責任驅使學生必須逐字逐句閱讀前面的作文,必須帶著問題思考同伴的文章:哪些有必要去寫,哪些可以省略,哪些先寫,哪些后寫……
閱讀學生的文章與讀經典美文不同,學生作文里可能錯誤百出,而這些錯誤正是訓練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最好資源,這種閱讀在日常閱讀材料中很難體驗到,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大有益處。在“改與評”過程中,每個學生既要把自己改的理由和評的依據敘述、講解給寫作的同學聽,又要征求其他同學意見,有不同意見還要尋求其他小組成員的建議。
展示交流環節是循環寫作能否有效持續的關鍵。每次寫作結束后,要拿出專門的時間讓學生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展示要分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學生個體的展示,主要展示在這次寫作過程中自己對寫作要求的理解,自己在“改、評”過程中的思考,自己對這次寫作的認識和感覺到的不足之處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另一個層面是小組之間展示,小組成員根據分工的不同,集體展示一下完整的寫作過程(包括寫作起始分工,作業本的設計,寫作流程,改、評主要內容以及作業中的收獲等),特別要介紹本次寫作小組的亮點和特色。
每次循環寫作均由學生自行設計封面、前言、目錄、小組口號、成員介紹、成員文章、各層面的評價和后記,久而久之,形成的資料就像一本剛完成初稿的書籍,既有保存價值又有欣賞價值,學生在班級里互相閱讀欣賞同伴的作品,鼓勵學生進行個人作品收藏,將作品集結成冊積累下來。對于質量較高的習作,鼓勵向學校廣播站、黑板報、各地報刊投稿,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征文比賽。通過這樣的展示交流,更讓學生體驗到共享成功的樂趣。
循環寫作改變了傳統的學生寫、教師改的寫作方式,把寫作教學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這在相當程度上滿足了兒童自己做主的心理需求,同時為學生寫作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學生同伴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寫作心理壓力大大減輕,學生寫前不再懼怕寫作文、不用擔心寫不好被教師批?!把h作文”也是有“讀者”的作文,這個讀者除了學生自身、身邊伙伴,還有家長和老師。自己的作品在交流中被他人賞評,能較好地滿足學生“表現欲”,促使他們盡最大努力完成作品,不愿寫作的學生在小組學習氛圍中也不得不參與進來,這種動力使循環作文得以長期、有序、有效地循環下去。
為驗證實驗效果,我們對四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喜歡寫作文的學生由27.5%上升到78%,學生半年的閱讀量由20萬字上升到40萬字,家長對學生的作文關注度由61%上升到92%,教師批改時間由原來的8小時減少到1.5小時。
由于在循環寫作過程中學生對他人的習作改評時,既要考慮寫作要求,又要從選材立意、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評析,吸收優點,擯棄缺點,這種帶著思維的寫作訓練是其他形式難以實現的。有了這種寫作思維,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就可能越來越深,空話套話就可能越來越少,學生感到了學習寫作的樂趣,鑒賞水平和寫作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在交流展示中,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和收獲介紹給同學,面對同學的質疑詢問,還要有理有據地作出解釋,而學生在傾聽時既要及時發現他人的寫作亮點,還要找出不足,提出改進的意見建議,這一過程將聽、說、讀、寫、評、思融為一體,不僅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更是學生思維的碰撞、智慧的展現。
一個流動的作文本,把小組內每個同學緊緊連在一起。循環寫作的評價是建立在小組合作學習基礎上的,是小組成員集體智慧的結晶。寫作過程類似田徑場上的接力賽,每個小組成員既是寫作過程的參與者又是管理者,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小組整體評價。集體成員之間互幫互助才能共同進步。與此同時,在循環寫作中,學生還要學會“挑毛病”并善于“挑毛病”,伙伴之間要樂于接受“互挑毛病”,這種氛圍利于學生相互取長補短,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同學們在這種共同的學習與交往中,有助于消除隔閡與冷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與人共事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