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楚廷
美處處存在,人處處創造美。在教育這樣的事業上,人們還會不追尋美嗎?
現實中,教育卻并非總是美好的。其實,體育不也那樣嗎?不同樣并非總是美好的嗎?
有不尊重對手的行為,有不尊重裁判的行為,甚至還有欺騙裁判的行為,例如足球中的假摔,籃球中也有假摔。至于像泰森那樣咬對方耳朵的惡劣情形,雖稀罕,卻也有。還有更不道德,更有害體育的,就是服用興奮劑。
在世界范圍內,還有教育的嚴重短缺。近期的法新社報導,全世界文盲數為2.5億,他們沒有得到基礎教育知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五分之四的兒童讀完小學但沒有基本的閱讀和計算能力,讀不全一句話,甚至一個字都讀不出。
貧窮是教育的天敵。但富裕不等于一定有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是人類對自身意識的一種高度自覺。當政者之中若受民眾約束,就可能不懈怠教育,但這與自覺的教育意識尚有一段距離,但這也就好在有制度的約束。
在人類的經濟、文化、科學、教育、藝術等各活動中,最早伴隨人類的,就是經濟和教育。換言之,人們只要不挨餓,就立刻想到教育。因而,教育最能代表人類精神,人類之所以是人類,也就在于它最早創造了教育。故而,也創造了自身,創造了未來,創造了一切財富的基礎,創造了永不停息的進步和繁榮。
雖然,教育是如此自然和必然出現,人們還是特別忘不了孔夫子和蘇格拉底。孔子被稱為第一位教師。中國在那個很荒唐的時期曾批林批孔,那不過是一種愚昧。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當得知中國大陸竟然批判孔子的時候,紛紛起來捍衛孔子的地位,這也就是捍衛自己文化的根。
那個荒唐的時期早已過去。如今,當局正在世界各地創辦孔子學院。無論怎樣,這是一個進步。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再過千年萬年,恐怕也無人能撼動孔子的地位。從根本上說,就是無人能撼動文化的地位,教育的地位,人的地位。
現在,各級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視教育。但是,由于某些機制上的原因,教育真正被重視并不容易。教育是講究長時效應的,是要看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而某些當政者急于求得立竿見影的政績,這就往往不在教育上顯現了,他們或許是無意中忽略了教育,除非他們有長遠眼光且不計私利。
還是回頭來討論教育之美。這里,仍然有兩個不同的問題:理想的教育怎樣才算美?現實的教育美不美?甚至還可問:人們意識到了教育美學沒有?
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把美撒向四方,能不撒向教育嗎?然而,并非任何播撒都會是成功的。你想它美,它就一定會美嗎?制作一件漂亮的衣服并不難,為教育也披上一件漂亮的衣裳卻并不那樣容易,那需要怎樣的做功啊!
首先還可問問:教育本應是怎樣的?又本不應是怎樣的?連本應有的那個樣子也沒有,教育會美嗎?教育變成了它本不應是的那個樣子,還會美嗎?
教育是交談,不是說教;教育是對話,不是單口相聲;教育是親近,不是疏離;教育是啟迪,不是填塞;教育是陽光,不是遮蔽;教育是引導,不是呵斥;教育是心靈的彼此關照,不是耳提面命;教育是設身處地,不是置身度外;教育是無限期待,不是拔苗助長;教育是以美好喚起美好,不是消極面對;教育是把自己應有的美灑向人間,而不是一位應對者,為此,教育亦需不斷檢討和洗滌,需無限珍愛自己的美麗,而不使自己沾染污穢。
教育何以為美?就是把上述那些“教育是什么”充分地展現出來,同時讓“不是什么”不再出現。
現在,當我們來審視眼下的中國教育時,可能會有很多的遺憾。因為美好的盼望而使這種遺憾變得特別深切,甚至有一種切膚之感,切膚之痛。
教育為什么跟人類同步存在?這是因為人性深深扎根于教育,人性在,教育就在;教育在,人性就在;人的良知在,教育就在;教育在,人的良知就在。
我們社會今日的教育,是與人類心靈一起跳動的嗎?教育中良知何在?教育中人性知多少?
人的天性是愛美的,教育給了少年兒童多少美?
人的天性是愛玩的,教育是否有意地自覺地引導少年兒童去玩?是否覺得讓學生更會玩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項本領?玩,又可稱之為游戲,教育是否認為青少年是可以在游戲中長大成人的?教育工作者是否充分地注意了、研究了人的天性?
我將教育的目的歸結為:讓學生更富有、更聰明、更智慧、更高大。我想,真正的教育理應是如此的。
每個人都是聰明的,教育能讓人更聰明嗎?每個人都是可以走向智慧的,教育讓人更智慧了嗎?教育必定會讓人富有嗎?人因為這一切而更高大了嗎?
似乎讓人更富有知識,是教育必然的、自然的結果。其實亦不盡然。也有越學越蠢的,越學越呆的,能夠背上書中的幾句話,但這并不等于有了知識,更不一定是富有。
真正的智慧不只在于認識了自然,認識了宇宙。更高的智慧還是如蘇格拉底所言之“認識你自己”。這是人類的最高使命。教育能夠如蘇格拉底所忠告的那樣去引導人認識自己嗎?教育當首先認識自己,教育對自己已經認識得怎樣了?
說來真的不可思議。宇宙一兩百年億歷史,關于它的起源、它的演變,已大體弄清白了。然而,只有382萬年歷史的人類,它是怎樣起源的?意識是怎樣起源的?我們卻基本上還不清楚,連能夠引起人們關注的猜想也沒有。
很可能,意識和人的起源問題會是一個永遠的謎,同時,也是一個永遠美妙的謎。這并不是人類刻意為自己保留的一片神秘,而是人本有的神秘,并因此而保有人的神圣。盡管人對自己的研究沒有停止,也不會停止,但接近謎底的距離可能是千里萬里,可能是無限遠。這也許正體現了蘇格拉底名言所包含的智慧。
真正的哲學家始終是關注人、思考人、研究人的,如同蘇格拉底那樣。真正的教育亦必定如此,并且教育唯有如此才是美好的。知道了這樣一個神秘神圣的問題而始終以虔誠的態度對待它,教育才象教育,教育才可能美好。
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大自然締造了人,是上天締造了人,締造了一個如此完整、如此完美的生命,締造了一個能夠看透古往今來,能夠知曉宇宙蒼穹的生命,也締造了一個能感恩上天大地的生命體,并以無數美好的創造來回報上天。因而,我們真的可以為自己而驕傲,真的可以相信自己的偉大和神奇。
我們歌頌人,也應當歌頌人所創造的教育,這是人類的第一創造,也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可以說,教育正是人類為著自身的再創造而創造出來的。
為著教育真的美好,它本應有的那樣美好,我們無法回避眼下教育中的瑕疵。
死記硬背這樣的東西不知在多么普遍的意義下存在。我知道我正在念小學一年級的小孫女被要求背誦老子,背誦《論語》。我和我愛人從受教育到后來從事教育70多年了,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現象。以前讀三字經不理解,現在未必能理解老莊了?以前稱之為填鴨式的東西,現在怎么了?
在我的記憶中,從認識人手足刀尺開始,是印象最深的。可以留下印象的,不被重視了;留不下印象的,在那里硬灌著。教育把人僅僅視為一種器皿了嗎?
我從事教育的時間算比較長了吧,至今還站在講壇上,在我的感悟中,從來不覺得記憶的地位特別重要。現今,還有一些好友或熟人贊賞我記憶力好;可是,每當遇到這種贊賞時,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難道我就只是記憶力好嗎?我相信人們在稱贊我的記憶力時,是由衷的,但我仍不以為然。
我更相信,就一般人而言,記憶力的差別是很微小的。我想,我的記憶力就是一般人的水平,確實沒有特殊。但我同時相信,我比較強一點的地方是理解力,進一步講,我還有在理解基礎上的再創造能力。并且,我對于加州理工大學的格言“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還加上了我的極為重要的補充:想別人沒想過的問題。
如果教育能讓學生像CIT的格言那樣,教育是美好的;如果還能像我補充的那樣,教育會是更美好的。我相信,培養學生擁有他們“自己的觀念”的教育是崇高的,是美好的。而我所補充的那句話正充分體現了這種美好。
在法國,中學里就開設哲學課。這大概就是為了智慧而不只是知識了。我們這里如何呢?
不必去說我們的中學,就說大學吧。我們的大學在講形而上嗎?哲學不是社會學,不是政治學,哲學是形而上學,我們的哲學被怎樣看待了?我們的哲學給了學生多少智慧?能給學生多少智慧?哲學本就是智慧之學。眼下,我們的哲學及其教學是這樣的嗎?我們的哲學美好嗎?我們的哲學教育美好嗎?
我們時下所流行的哲學,基本上屬于崇尚感性的哲學,也就是離智慧較遠的哲學。
其實,若論感性,論感官,我們的視覺不如鷹,我們的嗅覺不如狗,我們的聽覺不及蝙蝠。也就是說,若側重于感性,人類并無多少優越可言。人之真正的力量在哪里呢?人的強大在哪里呢?人的真正偉大恰在它擁有無比的理性力量,思維的力量。
由于有思想,人可以看到遙遠的星空;由于有思想,人可以看到銀河有多寬,銀河那里有多少億顆星星;由于有思想,人能入木三分,看到隱藏在物質世界后面的無數原理;由于有思想,人可以看到遠古的過去,也看到自己走過的足跡;由于有思想,人才看到無數的燦爛和美好……這才是人的偉大。
人的真正偉大和美好,源于它有思想,有精神,并因此而有理論,有信念,有理想,有追尋,有創造,有夢想……人把一座高高的燈塔建在自己面前,并照亮著自己前進的道路。
教育本應像那座燈塔,讓人有信仰,有夢幻,有向往,從而充滿無限的活力。教育若能如此,必然是美好的;否則,它怎么美好?
我們盼望教育美好,盼望它能照亮人生,照亮前進的道路。如果能這樣,我們怎能不放聲歌唱,怎能不歌頌教育,猶如歌頌人,歌頌蒼天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