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宿松縣委黨校課題組
(中共宿松縣委黨校 安徽 安慶 246501)
宿松縣地處大別山南麓、皖江之首,為皖西南門戶,是傳統農業大縣。盡管近些年來,宿松“美好鄉村”建設總體上呈現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但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迫切需要在更高層面上謀劃新的舉措,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扎實推進產村相融。
產村相融,就是產業圍繞村莊轉,村莊圍繞產業建,農村產業壯大促進村莊建設,村莊發展促進農村產業做大做強,其目的是促進農民增收、農地生態優化、農業增產增效、農區社會安定和諧、農村基層政治民主、農村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具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管理民主、村容整潔。
宿松縣地形地貌從南至北依次可以劃分為東南湖泊及沿江平原帶、中部丘陵—平原過渡帶和西北大別山區,當地人稱之為洲上、后山和山里。課題組依據這三大地理分區具體特點和當地實踐,以特定典型為樣本,歸納出該縣美好鄉村建設中“產村相融”的三種模式,即“山里”模式、“后山”模式和“洲上”模式。
該縣濱湖臨江平原地區土地平坦肥沃,灘涂和水面廣袤,光照充足,水源豐沛,交通便利,人口較多。以洲頭鄉為案例進行樣本分析,其主要做法有:堅持產村相融發展理念。就是堅持產村相融,促進鄉域產業的發展與村莊建設深度的融合、相互促進,系統地解決“三農”問題。首先是堅持基礎先行。其次是大力發展現代鄉域產業。再次是推進村莊改造,實施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改變“臟、亂、差”現狀,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打造宜業宜居的優美鄉村環境,努力繪就“產業圍繞新村轉、新村依據產業建”的新農村美麗畫卷。探索成片發展模式。在推進美好鄉村的過程中,洲頭鄉采取的是成片推進產業發展和村莊改造及建設的做法,不做“盤果”和孤零零的點。首先是科學規劃產業,突出產業發展統籌。其次是合理布局基礎設施,突出建設上的統籌。注重有序推進方法。美好鄉村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必須結合農村實際,注重百姓需求,突出工作重點和主次,有序地推進各項工作的同步共進。首先是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其次是以新農村綜合體建設為核心。再次是找準關鍵,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最后是創新社會管理。
該縣大別山余脈向濱江平原過渡的丘陵平原相間地區被稱為“后山”,該區域崗壟沖畈相間,降雨豐富,光照充足,山場、田地資源較多,二郎河、涼亭河貫穿而過,因縣城位于此區域,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該區域涉及鄉鎮較多,現以佐壩鄉碧嶺村為案例進行樣本分析。
碧嶺村位于縣城西南,西與湖北接壤,境內山場耕地相錯,池塘零星點綴,大河自東部流過,是典型的“后山”村。佐壩鄉碧嶺統籌城鄉實驗區就在該村境內,實驗區主要做法是:堅持三集中。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實驗區,確立了“農民集中居住、工業集中創業、土地集中經營”的發展思路。堅持城鎮化,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圍繞“紡織服裝、鞋帽及農副產品加工基地”、“農業休閑觀光之鄉”和“碧嶺生態小城鎮”的定位,實驗區做了總體規劃和一期起步區的區域詳規。
堅持工業化,發揮“工業創業園”的支撐作用。在實驗區的腹地,規劃了約2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既與外界緊緊相連,又保持相對獨立,以工業發展來支撐整個實驗區的建設。堅持農業產業化,發揮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作用。成立“宿松縣三中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實施土地流轉,土地集中經營,大力發展水禽、水產、水果、苗木花卉等特色傳統產業,促使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規模。
該縣西北地區屬于大別山余脈的中低山地,區域內山地此起彼伏,山地和動植物資源豐富,有一定的礦產資源和佛教、革命與戰爭、民居、黃梅戲等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為二郎河和涼亭河等河流的發源地,環境優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現以北浴鄉羅漢山村為案例進行樣本分析。羅漢山村山場山面積共14000余畝,充分發揮山場資源優勢,做好山場文章,大力推動產業基地建設,同時鼓勵村民在偏遠的山場發展茶葉、種植油茶,為促進山區經濟快速發展進行積極探索。
前期“美好鄉村”建設中,宿松縣各地對“美化”、“亮化”鄉村等“面子”工程做得多,對產業扶植等“里子”工作力度不夠,農村資源沒有得到最大最優開發利用,農村發展“自造血”功能還比較弱。
首先,宿松縣“產村相融”作為頂層設計還在“摸著石頭過河”階段,操作層面缺乏理論支撐。其次,大多數農村生產和經營合作社管理制度不規范,有的被村組織全權代管,產權不明晰。再次,宿松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歷史欠賬較多,農業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農民增收依然困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著諸多的制約,以“產村相融”為核心的美好鄉村建設管理體制亟待健全。
首先,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農業產業化經營層次不高,龍頭企業帶動性有待提高;農業服務組織化、市場化程度低,社會化服務規模不夠大,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農產品品種多而雜,特色農產品優勢弱化。其次,農村服務業發展水平極低,支撐作用幾無,種養業與加工業、服務業聯合發展潛力有待挖掘。
首先,縣域內缺乏引導資金從城鎮到農村的回流機制,投融資體系和機制不健全,涉農保險不發達,農業生產風險大且風險分擔體制不健全。村級產業發展資金基本上來源于上級轉移支付,合作社成員出資少、比例小。其次,科學技術及其成果應用則因農村產業規模小、農民兼業化嚴重而難以進入。生活在城鎮的高技能人才因社會保障與環境約束不愿進入農村。再次,作為農村最基本生產要素的耕地,除洲區和已開展土地整治等部分地區外,耕地經營還處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小戶零散狀態,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失地農民后續保障不足,現存的城鄉二元結構使得各種生產要素向城市流動。最后,農業微觀主體生產結構單一,未能實現立體綜合發展,經營主體內部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種植、養殖、生態旅游互動尚未實現。農民主體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揮,農村支村兩委凝聚力作用不強,農村社會組織系統不發達等。
這些問題造成了宿松縣大部分農村有村莊、無產業的尷尬現狀。“產村相融”的前提是有村有產,村產相融,相互促進,農村產業壯大促進村莊建設,村莊發展有益于農村產業做大做強。因此,建設美好鄉村下一階段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產業,使村有產,使小產做成大產,使大產做成強產、優產。
針對上述問題,為著力促進宿松縣“產村相融”工作,推進縣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依據各地地理、人文實際,各村應依據自身具體情況,在大別山片區扶貧開發和縣、鄉三級規劃的引導下,一方面,選擇一種或幾種具體產業發展,較大區域內(原則上以鄉鎮行政區劃為單位)應有多種關聯度較高的具體產業,既避免惡性競爭,又容易實現合作共贏、抱團取暖。另一方面,就特定具體需大規模用地的產業而言,要依據規劃和現實情況打破村界甚至鄉鎮界。
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各種要素的集聚和自由流動,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著有資源無資本、有勞力無人才、有產品無市場、有市場無品牌的尷尬難題,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吸引資本,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方法,引進各類懂市場懂技術懂管理的高端人才,大膽鼓勵工商資本進入鄉村,堅守一條底線“農地農民用,農地農業用”。另一方面要學習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和理念,想方設法把資源轉化為資本,將勞力轉變為“土專家”,以此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然后,面向市場選擇具體產業,使村有產;面向市場做出產品口碑、做成品牌,做強村產;面向市場適時調整具體產業,做優村產。
農村中各類資源特別是耕地、山林、草場和灘涂等土地資源總體來說處于分散經營的狀態,土地利用分散、低效、雜亂。破解這一困局的方法就是把農村相同類型的土地重新整合成大塊,實現規?;洜I。但農村實際情況非常復雜,宿松縣部分地區土地流轉工作開展的成效不明顯,需要在進一步加大對農民思想工作的同時,加快土地流轉的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功能,大力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工作,全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允許農戶把土地作為要素資源在市場上自由流轉,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保障農民權益,還要建立規模經營主體準入制度,建立農村土地流轉風險基金,完善土地流轉風險保障機制。
產村相融,基礎是產業。農村產業發展,要求第一產業要做大做強,并在此基礎上合理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要在農村發展三大產業,應當將三大產業綜合協同起來考慮,打破慣性思想,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既可以工業化思路發展具有統一標準的農業,也可以服務業發展思路針對客戶發展滿足個性需求的農業。農村發展農業條件得天獨厚,但沒有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農業發展最終會缺乏后勁。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受到諸多政策限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改變土地用途異常困難。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農村土地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也已公布,宿松縣是20個試點縣之一?!兑庖姟坟瀼厝腥珪瘢诜e極探索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深化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探索土地流轉新機制、建立宅基地退出補償激勵機制、建立完善土地市場交易規則、建立完善土地交易平臺等涉及土地政策方面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宿松縣應當利用利好政策在實踐中探索促進農村三大產業協同發展的新道路。
當前宿松縣農村解決有資源無資金、有勞力無人才、有產品無市場、有市場無品牌這一尷尬難題時,采用最簡單、最見效的方法就是引進來,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減免財稅和貼息等方式吸引企業進駐,進駐的企業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理念,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的發展進步。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發現引進來的企業賺了大錢,村集體和村民賺的是小錢,部分農村這種單純性“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做法值得擔憂。
宿松縣農村發展當然需要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理念,但也要更加注重引進后的帶動和消化吸收,來壯大促進農村發展的內生要素。根據宿松縣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現有產業基礎,要繼續改善基礎設施、優化政策環境以吸引企業進駐農村,同時更要鼓勵農村能人在農村創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既可學習引進企業發展模式,亦可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面向市場發展相關產業,實現村集體經濟保值增值,并發展壯大。江蘇華西村之所以能夠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打造堅強的村兩委是最重要的兩條經驗。當前我國已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門,宿松縣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西大門,在“中四角”中具有絕佳的地理區位優勢,又入列國家《大別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同時還是安徽省直接管理縣體制試點縣和安徽省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縣。我們應當利用好這些政策賦予的先行先試權,通過資金支持和具體項目,更多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農村支村兩委要轉變發展思路,將流轉后土地更多地用于自主發展產業。由于農村土地原本就是集體所有,可探索以所有權抵押融資以解決資金問題,并通過設計合理的制度,打造支村兩委堅強核心,從而實現華西村模式在松茲大地上的接續。
總之,宿松縣要以美好鄉村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農村產業連片發展、鄉村綜合體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產村相融,以使農村人居環境和幸福指數得到大幅提升。
(注:基金項目:2013年度中共宿松縣委黨校課題“美好鄉村建設中‘產村相融’發展模式調查與探索”課題(項目編號:SSDXKT1301)階段性成果。宿松縣美好鄉村建設中“產村相融”發展模式調查與探索課題組成員有:汪淑萍、汪涓、吳長華、董邦強、吳湖、王志軍、嚴國民、唐果香、鄧楷模。本文執筆:吳湖、嚴國民。)
[1]鄭英豪:“后山人”眼中的山里和洲上[EB/OL].http://www.ahssnews.com/system/2013/09/23/006382599.shtml.
[2]碧嶺村概況[EB/OL].http://wcwy.ahxf.gov.cn/village/show.asp?WebID=28970&Bclassid=107506.
[3]安慶市宿松縣“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42dc3dec172ded630b1cb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