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金
論高等教育屬性及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
●丁亞金
應用性是貫穿地方高校各項工作的理念,對各項具體工作起著領航作用。因此,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應該放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地方高校管理者需要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通過高等教育的應用性、專業性、開放性以及文化性貫徹到全校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動中去,通過制度化建設夯實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基礎,并構建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力和就業競爭力。
高等教育屬性;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
我國學者關于高等教育和大學屬性的論述很多,如應用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1];專業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2];開放是大學的本質屬性[3];大學的本質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4],即大學的本質屬性是文化性,大學的功能是育人,必須依靠文化育人。[5]結合眾多論述和相關研究成果,我們認為高等教育屬性包括應用性、專業性、開放性與文化性。本文以高等教育屬性為切入點,分析我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一)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契合高等教育的專業性
專業性或專業教育是高等教育區別于其他任何教育形式的一個最為顯著的標志性特征,[6]而現代大學存在的基本理由是社會對專門職業人(professionals)的需要。[7]以專業化為核心的專業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和趨勢。專業教育是連接高深學問和社會需要之間的中介體。[8]因此,作為承擔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的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定位,契合高等教育的專業性要求,地方高校正是通過專業教育培養學生足夠的謀生技能和職業適應能力來滿足社會的需求。在學術性人才培養沒有競爭優勢的地方高校,必須在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上展示自己的辦學質量。
(二)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使命順應高等教育的應用性
應用性正在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獲取合法性的新來源。對于高等教育的發展而言,要么應用,要么消失。[9]在當今時代,應用型已不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價值選擇,而是必然的趨勢。對于具有“區域化”特點的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為社會服務的根本方式,[10]是所有辦學活動的重中之重,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但近代以來,由于精英高等教育階段形成的強調學術型人才培養,及其對一國競爭力的領軍地位和決定作用而產生的一系列政策傾斜,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借鑒學術型人才的經驗和模式,而真正地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實踐探索時間還比較短,培養效果還不理想。從我國高等教育結構性就業難和企業界卻認為難以招到滿意的大學畢業生兩種現象并存的矛盾,可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困境。高等教育朝向應用型方向發展,既不是大學的降格,也不是大學理念的異化,而是時代的必然和人的理性選擇。[11]這種時代的必然在于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和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的客觀現實。
無論是應用性還是專業性,都要求高等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并通過以下方面來伸張其開放性。
(一)學術課程和職業課程的融合是應用型人才的核心要求
以職業為導向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那么,社會職業課程就必須進入培養體系,讓職業證書制度成為一種教育內容,將其納入學校教育的渠道。課程是打造學生能力的核心,為了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就必須改變我國高校以講授學術課程為主的現狀,實現學術課程和職業課程的融合,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并非教育系統能夠獨自做到的,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勞動與就業主管部門以及人事部門的聯合協調。所以,高等教育機構根據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須以開放的姿態、合作的精神,與社會各界保持良好的溝通,讓外界了解大學的辦學狀況,并爭取相應的支持。
(二)學習與工作相結合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以工作為基礎的學習:學生的學習已經不再局限于學術領域的范圍之內,工作場所中出現的問題已經被作為重要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而且這些已經被納入學生的學習計劃。[12]這種學習方式在我國有一個稱呼是半工半讀,在普通高校層面中相當于國外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即為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協會于2001年提出了合作教育框架即學校、學生和用人單位三方合作,[13]大學必須走出象牙塔,想方設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為學生獲取真實、有效的工作機會;學生也必須以一個準職場人士進入工作狀態。當然與畢業后進入工作不同的是,他們是本著運用、檢驗理論知識,鍛煉實際能力的學習心態,并把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帶回課堂,通過多次的學工交替,畢業后就能更快適應職場需要。
(三)雙師型教師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
教師對學校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是最根本的。應用型人才由于其職業導向特征,因此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就與培養學術型人才不同。目前我國大學聘教師最看重的條件是候選人的學位,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擁有博士學位者,那些有重要科研成果的應聘者更是各高校競相爭取的,這對以培養研究型人才和從事基礎研究為主業的研究型大學是來說,無疑是必要的。但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來說,就不一定合適,而雙師型教師更加符合應用型人才的特點,更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已成為我國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瓶頸”。還要特別指出的是,雙師型教師向來被認為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和特色,實際上,本科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同樣需要雙師型教師,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決定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四)學分制是應用型人才必需的教學管理制度
應用型人才不像學術型人才那樣具有完善的學科體系,其必須通過實踐檢驗和運用理論知識,旨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職業能力,在培養過程中需要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學習理論知識,在另一段時間內通過實際工作將其運用到實踐操作中。因此,具有靈活、彈性的學分制就是必需的教學管理制度。由于工學結合的學習方式,導致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不一致,通過工作需要彌補的知識內容也不盡相同,在尊重個性化、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學分制下,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課程、選擇學習時間、選擇教師,自行決定學習的速度和節奏,在規定的修業年限內,完成學校各項規定即可。在學校導師和工作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在探索中尋找理論學習、實踐鍛煉以及特長培養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多樣化、多元化的發展需要。地方高校必須從基于學科專業學習、強調管理學生的制度模式盡快地向注重實踐能力培養、重在服務學生的學分制改革,以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五)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
工學結合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實踐在培養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實施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過程中政府、高校、企業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學校是“主辦方”,企業是“協辦方”或“合作方”,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調動企業配合就尤為重要。企業積極性不高是一個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大障礙。因此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爭取他們的合作,為學生盡可能多提供工作機會,特別是我國在校生規模龐大,僅靠社會呼吁企業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效果肯定不明顯,還必須細化給學生提供工作機會的企業免稅減稅的具體政策,使政策能夠落到實處,并能夠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否則高校在具體工作中將碰到無法克服的困難,工學結合或合作教育教育模式也會流入形式,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只是成為空談。
(六)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應用型人才的提升通道
專業學位具有相對獨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職業指向性,是職業性與學術性的高度統、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培養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是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專業訓練,將知識前沿與生產一線需求有效聯系起來,以先進知識轉化與生產開發為使命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由于我國正處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社會分工日趨精細以及職業實踐越來越復雜的階段中,所以,社會大量需要這種人才。
然而,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還不具有培養這種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能力[14],為了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必須改革現有的研究生人才模式,打破封閉式辦學,以開放的方式與企業合作,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向實踐工作學習、向生產一線學習的機會。
一所大學的文化是在其辦學實踐的過程逐漸積淀而形成并且內化為大學人的自覺行動和精神面貌。如果一個地方高校要讓培養應用型人才深入人心,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首先需要大學校長在思想上認可這種辦學理念,在辦學行動中堅決地貫徹這種理論,精心培育適合應用型人才成長的大學文化,并通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等構成大學文化的每一個要素體現出來。如上文所述的培養應用型人才必須強調高等教育的專業性和應用性,高等教育必須以一個開放的心態為教學工作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需要不斷發展與完善、旨在服務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制度文化保障,進而形成一種注重應用能力、強調動手和實踐素質的文化氛圍和自覺的價值取向,并通過應用型的課程和專業建設、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大量的實習實訓機會等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職業能力提供物質保障的物質文化形態呈現。實際上,大學人的言行體現了大學文化,大學文化又規范大學人的言行,這兩者之間是互為塑造的。
如果說人才培養的模式改革、體系優化是改善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成長的“耕作方式、方法”,那么,大學文化就是其成長的“土壤”。在決定品質的土壤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耕作方式方法的翻新、變化對果實的收成只能產生有限的價值,因此,地方高校只有在精心培育好有利于應用型人才成長的大學文化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培養出來大量、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才能收到頂期的效果。
總之,高等教育的屬性是客觀存在,并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轉移,我們可以去認識、理解它,并按照其要求辦學,而不能違背它。已有學者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應用性和專業性,還有研究者指出了大學的開放性以及文化性,這些研究成果對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只有按照高等教育客觀規律辦學,在高等教育行動中弘揚大學的應用性、專業性、開放性與文化性,才有可能將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落到實處。但目前我國地方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與國家發展需要和學生能力充分挖掘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有報道指出,中國21-25歲的青壯勞動力中,小學畢業生的失業率比大學生的失業率低四倍,這恰恰是因為大學畢業生不能勝任或者不情愿去填補對專業技術工種的大量“缺口”所致。中國的許多用人單位也紛紛抱怨說,大學正生產一批批眼高手低的無用之才。[15]在現實壓力面前,地方高校面臨的不是是否應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抉擇,而是如何盡一切可能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從本文分析來看,以開放的心態彰顯高等教育的應用性和專業性,通過大學制度文化建設,培育有利于應用型人才成長的校園文化不失為地方高校提升辦學質量和社會認可度的一種策略。
[1][6][8][9][11]王建華.高等教育的應用性[J].教育研究,2013(4):51-57.
[2]孟現志.高等教育的專業性[J].教育研究,2009(2):93-96.
[3]馬陸亭.開放是大學的本質屬性[J].遼寧教育研究,2008(4):6-9.
[4]王冀生.大學文化的科學內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10.
[5]楊德廣.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文化性[EB/OL].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70320/u1a2693831.html
[7]胡建雄.學科組織創新[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21.
[10][14]王洪才.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學的重要使命[J].教育與考試,2010(2):62-65.
[12]大衛·約翰遜.識經濟和新職業主義:高等教育大眾化對國際和國家的挑戰[J].UNESCO-UNEVOC公報,2006(5).
[13]陳解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國際經驗借鑒[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30-34.
[15]明克勝.中美教育泡沫——中國篇[EB/OL].http://opinion.eaixin.com/2013-08-07/100566365.html
(責任編輯:劉丙元)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地方高校戰略管理研究——以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綜合大學發展規劃為例”(編號:11YJA880149)。
丁亞金/湖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江漢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