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秋陽
農產品物流是指農產品脫離農業生產領域之后,為了實現自身價值和價值增值,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是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物流功能實施有機結合。一直以來,在研究農產品物流問題時,絕大多數學者都將其納入工商管理學科、經濟學領域,很少有學者從公共管理學科、公共服務的視角對農產品物流進行剖析。農產品物流除了與生俱來的商業特性外,還具有顯著的公共特性。本文將從公共服務的視角對農產品物流發展問題進行研究。
首先,農產品物流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這是農產品物流最明顯的公共性。據衛計委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上萬人食物中毒,同時相關專家估計,公布的食物中毒數字尚不到實際發生數的10%,這就意味著我國每年的食物中毒人數在10萬人以上[1]。農產品是食品安全的基礎環節和首要屏障,只有保證了最初農產品的安全,“餐桌安全”才有可能實現,而農產品物流系統為保障農產品安全提供著不可替代的技術支持。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需要采用一系列技術措施如控溫、保鮮、防潮、烘干等來保證農產品質量,除了專業的物流系統,交通部門和其他工商衛生部門都沒能擁有這些設備、使用這些技術。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物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劉培軍認為,“若要保證千萬種不同溫度要求的食品經過生產企業、物流分配、零售業態的交叉組合,最終實現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食品品質是穩定的、安全的,就必須嚴格要求食品流通各交叉組合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溫度的一定限值,任何一個斷點的出現都會帶來品質的降低及食品安全隱患”[2]。 因此,農產品物流的專業技術為保證公眾的食品安全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農產品物流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經濟社會環境。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而農產品物流系統的發展將對這一問題的解決起到重要作用。發達的農產品物流能夠順利實現農產品貨暢其流、物盡其值,避免農產品相對過剩帶來的積壓,健全的物流信息則可以指導農民合理生產,避免出現農產品豐收實際利益卻受損的局面,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同時,農產品物流為農產品創造出時間價值、空間價值以及加工附加價值,不僅保證農民實現基本收益,也為農戶增收提供了重要途徑,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伴隨著農產品物流系統的發展,農村的道路、交通工具等基礎設施將得到改善,外部世界豐富的資訊與產品涌入鄉村,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最后,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可以促進城鄉市場共同良性運行,使城鄉得到統籌發展。農產品物流系統得到發展之后,農產品在城鄉間的流通程度便會大幅度增加,農產品在不同空間流通產生的阻滯會明顯減少,實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轉換速度得到提升,這些都將極大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合理的價格、優良的品質、個性化的加工增值服務,將刺激城市居民更多的消費需求。這樣的良性循環將使城鄉兩個市場價格、供求逐漸趨于合理穩定,有利于統籌城鄉的發展。
農產品物流諸多公共特性說明農產品物流發展不單純是企業的事,不單純是市場的事,需要政府的介入,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推動農產品物流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取得顯著進步,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程度還較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在農產品物流發展中提供的公共服務存在較大不足,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不能滿足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需求。我國物流業起步較晚,農產品物流更是從20世紀90年代才初露端倪。相關政府部門對整個物流行業的重要作用尚未非常清晰,對于農產品物流更是沒能充分重視,大力扶持,很多應與物流相應發展的基礎設施跟不上物流發展的步伐。例如,由于路況不好或交通管制,農產品在從農田到達初級市場的時間要遠遠大于大城市超級市場間的調配運輸時間,時間的耽擱,使農產品失去了保鮮保質的基本條件,再加上由于包裝、運輸等設備的落后,農產品產生了讓人心痛的浪費。數據顯示,我國大約25%-30%的果蔬損失在儲運過程中,而美國果蔬已實現了全程冷鏈,損失率僅為1%-2%[3]。
第二,農產品物流體制不完善,分割管理狀態的物流要素阻礙了農產品實現“貨暢其流”。農產品物流屬于綜合性產業,幾乎涉及到國民經濟管理的所有部門,只有加強協調各職能部門的關系,減少職權沖突,避免有利可圖爭著管、無利可圖互相推諉的情況,才能實現農產品物流順利發展。例如,運輸是物流最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它的有效進行不僅表現在單個運輸方式的暢通無阻,也表現在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能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多式聯運[4]。但是,我國目前的行政系統采用的是“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原本應該統一綜合運行的物流也被分割管理為零落狀態,出現跨地區的物流運輸網絡無法建立、各種運輸方式之間難以實現無縫對接的局面。
第三,農產品物流發展不平衡,地域差異大,沒能實現各地區農產品物流的均衡發展。近幾年來,我國已經在東部沿海地區形成了環渤海物流圈、珠江三角洲物流圈和長江三角洲物流圈這3大區域性物流圈格局,物流行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物流業發展緩慢,同東部地區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受整個物流行業的發展大環境影響,我國農產品物流也呈現出東部發達西部落后的特點。例如,以農產品為主營對象的物流企業己經在東部地區發展起來,但類似企業在中西部地區還沒有出現。另外,農產品物流在大城市發展的速度要明顯快于中小城市。農產品物流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現象,還沒有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亦沒有出臺相關政策縮小發展差距。
第四,從事農產品物流的企業大多數規模小,經營分散,難以提供優質的物流服務。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主體主要是分散經營的個體農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制度的存在,使得這種小農戶經濟還將長久存在。多數農戶生產規模小、生產總量低,分布廣泛,這些情況導致物流企業對農產品無法進行集中采購、分揀、保管等,加之農產品低值易損的特性,大型的物流企業一般都不愿涉足這種費力不討好、甚至有可能賠錢的服務項目,這就導致農產品物流服務主要由小企業或個體戶承擔,經營較為分散、服務水平一般,而且大多數屬于一次性供應鏈。由于個體農戶與物流服務者之間沒有長期合作的關系,一錘子買賣使得農戶的基本利益無法保障,比如有些物流供應商惡意壓低收購價格等,相關政府部門對此也缺少必要的集中規范管理,影響農戶對農產品物流行業的信任,也對農產品安全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為保證我國農產品物流健康快速發展,政府應主要提供三方面的公共服務。
首先,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產品物流技術水平。美國政府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重視,已經建立起發達的農產品物流交通運輸網絡,甚至有專門的鐵路線把中西部運來的玉米直接下卸到企業車間生產線[5]。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并因地制宜建立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合適的物流體系是我國目前提高農產品物流水平的一個突破口。為配合做好這方面工作,必須加強改善農村基礎道路設施,使用先進的農用運輸工具,投資組建各種農用倉庫和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積極利用先進的農產品物流技術,如先進的農產品包裝技術,發展農產品包裝的標準化、禮品化、系列化,使包裝不僅能很好地保護農產品的使用價值,也便于在柜臺零售時提高工作效率,或實現價值增值。另外,根據實際需要發展冷鏈物流,減少、最終能夠實現避免因冷凍保鮮物流技術手段落后而造成的農鮮產品的浪費。
其次,完善農產品物流管理體制,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建立有利于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管理體制,當務之急是要完善大部制改革,依據農產品生產流通一體化的運行原理,使農產品的生產、流通、質檢、銷售等環節統歸一個農業管理部門。這樣做既能夠有效改變因為多頭管理帶來的農產品物流順暢困難的局面,也可以避免政府各職能部門間出現“管理有責、出錯無過”互相推諉的狀況,從而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在科學的管理體制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供應鏈上各個節點都可以共享的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改變供應鏈各節點間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交易成本過高的局面,并通過溯源技術有效檢測保障農產品安全。
最后,加強培育現代農產品物流意識,用先進的理念支持農產品物流發展。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培育現代農產品物流意識,改變對農產品物流的冷漠態度,使得各界相關人士意識到農產品物流所帶來的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傳播先進農產品物流知識,使農產品物流各方參與者能夠運用系統優化原理、供應鏈管理等物流方法來改善農產品的生產經營,采用現代化物流技術和方法提高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時,培育與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如積極發展專業化的第三方農產品物流,形成多渠道的物流營銷體系,改變“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貨自運的經營模式。
[1]李政:《農超對接中農產品安全問題研究》,《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2]佚名:《冷鏈“掉鏈子”食品安全隱患不斷》[DB/OL].林安物流網http://www.0256.cn,2012-4-8.
[3]朱坤萍:《美國政府在農產品物流發展中的職能作用》,《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4]馬力:《農產品物流特性與現狀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5]張倩:《國外農產品物流業現狀》,《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