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昶亮
互聯網的出現,深刻影響了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在發揚民主、實施監督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當前我國網絡問政中存在著大量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發揮網絡問政的優勢,是現階段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網絡問政相對于傳統問政,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問政的途徑。在傳統問政形式中,公民通過投票選舉、參加聽證會、信訪等形式參與問政,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犯時,公民可以向行政機關討要說法,以達到對行政機關監督的目的。但是傳統問政方式自身存在的不足,致使行政機關在面對公民的問詢時容易推卸責任。網絡的發展與普及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其中,公民政治生活也因網絡而發生了巨大改變。因為網絡完善了公民參政議政的手段和途徑,加深了公民問政的深度與廣度。應該看到,公民參與政治不是分解政府的權力,而是在分擔政府治理的責任。因此,網絡問政有助于提升政府行政行為的質量,這也是網絡問政的最大優勢。
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是指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管理過程中,主動將有關的行政信息向申請者或社會公眾予以公布的法律制度。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已經建立,但是由于條件落后或行政主體的主觀意愿以及公民對相關知識的不了解等原因,導致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發展遲緩。網絡問政以其傳播迅捷、資源配置簡單方便以及政府部門和公民的網絡意識日漸加強應運而生。針對諸多行政信息,政府必須將其公布于自己的門戶網站上,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網絡問政使政府信息公開在內容上、方式上、時間上都比傳統的公布方式更簡單更方便。
隨著社會生活的全面豐富,政府的行政活動已經遍及整個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但是,立法活動的相對滯后導致其難以完全滿足行政行為對立法的需求,依法行政要求的有法可依也不能面面俱到。此時,行政指導被認為是傳統依法行政的補充。網絡問政可以及時有效地使政府與公民進行溝通和交流,在理性的協商后政府可以及時做出事件的處理方案,靈活地采取一些成本較低的行政指導手段,在可能缺乏法律依據的情況下,也可以達到有效的行政目的。
為了對國家行政權的行使進行規制,在確保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免受違法不當行政行為的侵害,我國一直在致力于行政程序法的建立與完善。網絡問政使政府在做出重大決定或者即將實施行政行為時,主動地將有關信息在網絡上公布,讓廣大網友知悉,能夠在網站上進行熱烈討論,并且接受廣大網民的意見、建議和監督。
現代國家依法行政的原理要求行政主體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定及具體行政行為的規定。在傳統形式的問政中,由于公民監督的條件限制或行政主體采用規避方法,行政主體本應該承擔的行政責任往往不能落實到位。此外,行政責任的成立,并不以損害的存在和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過失為普遍要件,因此,這使得行政責任更難得到落實。網絡傳播的迅猛快捷,可以使有關信息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傳播,公民可以借助網絡問政知曉自身合法權益的保護情況,可以及時有效地監督行政主體,促使其果斷承擔行政責任。
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國內公民參與政治活動是依靠投票選舉、參加聽證會、上訪等方式實現的,而在網絡問政中,網民則是作為網絡空間的一員,這使網民主觀上更愿意參加政治生活、更愿意擴大自己的政治權利。網民可以更簡便地實現自己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在網絡上發表意見和建議,從而實現政治參與。毫無疑問,網絡問政極大地提升了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這種意識大多是通過網絡發表意見而形成的一種民意,從而因民意指向給社會活動帶來諸多影響。網絡問政節約了網民政治參與的成本,拓寬了政治參與的渠道,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公民的政治參與。
在網絡問政存在明顯可見優勢的同時,其也存在諸多問題。關于這些問題的認知、分析對充分發揮網絡問政優勢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網絡問政的過程中,網絡媒體與網民的行為對網絡問政會產生重要影響,但也是監管難度最大的。我國當前針對網絡參政的法律法規甚少,造成現實中屢屢有違社會法制的行為出現,不僅擾亂互聯網的正常運行秩序,也會破壞現實中社會經濟的發展。令人痛恨的“網絡水軍”這一特殊群體穿梭于網絡的每一個角落,他們使用的方法、手段更是讓人吃驚。有專家稱,每個網民都有可能遇到“網絡水軍”,每一個網民都有可能充當“網絡水軍”的工具,而“網絡水軍”與“網絡推手”、“網絡打手”等都是網絡灰色地帶中的幽魂,嚴重破壞著網絡的有序性?!熬W絡水軍”的起始還要從“霸王致癌”說起。2010年7月,香港某雜志刊登了一篇《霸王致癌》的文章,文章稱國際巨星成龍、王菲所代言的霸王產品含有致癌物質。當天國內各大期刊都瘋狂轉載,后來經過國家權威機關檢驗查證后證明該消息并不屬實,雖經澄清但是霸王品牌的盛譽無法挽回。經過此事件后,“網絡水軍”名聲大噪,并且在以后發生的“圣元奶粉致使女嬰性早熟”和“感動中國”節目被“網絡水軍”有組織投票等網絡事件中,“網絡水軍”的作用更是呼風喚雨。
從我國現階段網絡問政的現狀來看,網絡問政之所以會路途坎坷,是因為存在著多方面問題。從法律層面看,只有全國人大常委制定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規定》是直接針對網絡行為的專門立法,而且這部法律更多的是以關注互聯網安全為主,其要點是“監管”,只是去保護一些互聯網行為,而缺乏“懲處”內容,這樣就很容易放任互聯網違法行為;從這些法律法規的內容來看,直接針對網絡參與即網絡參政議政的規定很少甚至缺乏。網絡問政要制度化、法制化就必須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和保護。因此,針對網絡問政的相關法律亟待制定。
首先,有些政府機構及工作人員對網絡持消極態度,對待網絡問政,有的政府工作人員十分陌生甚至不知其為何物。網絡問政不僅給傳統行政方式帶來了變革,而且也帶來了挑戰。行政機關可能已經認識到網絡問政對于提升自己行政能力的重要作用,可能也將網絡問政納入了制度之內,但是其部門內的相關工作人員并未得到應有的技能培訓,也沒有現成的網絡問政平臺可以實施操作,使得目前的網絡問政陷入困難。
其次,在傳統的監督體系中,公民由于技術障礙和地域阻隔等自身的諸多限制導致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受到限制,由于網絡具有信息快速傳遞的優勢,網絡問政解決了這一弊端,可以將舉報信息和批評建議很快傳遞和進行反饋,這就迫使行政機關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應。因此,極少數存在不端行為的政府工作人員對網絡問政產生了抵觸,不希望自己的不端行為受到有力監督。雖然《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實施多時,但是施行效果并非所愿,這也給網絡問政帶來了困境。
我國網民的地域、年齡、文化以及職業分布并不均衡,這樣導致網絡問政不能代表中國社會的整體,僅僅是部分民意。網民的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如我國網民中,年輕的學生占很大比例,但是他們幾乎難以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反而在某些問題上容易激動,在網絡上產生謾罵爭吵也不足為奇。網絡上非理性觀念盛行,年輕人由于不成熟,當他們看到某種言論符合自己的心境時,就會不分是非地去盲目追捧,當他們的觀點與某種思想碰撞時,就會進行全盤否定。這種現象在網絡中是非常普遍也是非常危險的,它可能很容易形成一種過激情緒,引起社會混亂,甚至可能被國內外的反動勢力所利用,從而危害到我國的國家安全。
網絡問政存在的客觀優勢,是促進公民政治參與的條件和基礎,而從網絡問政存在的問題著眼,找到根本的解決之道,是網絡問政優勢實現的有效路徑。
針對我國缺少相關立法的現狀,其當務之急就是制定針對網絡問政的法律和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廣大網民積極參與到網絡問政中來的和諧秩序、一個公平合理、能夠供廣大網民平等自由發表意愿的秩序、一個組織有序、焦點突出、守法文明的網絡表達秩序。
網絡的信息傳播十分迅速,為此,政府應及時關注動態的信息報道。流言止于公開,流言止于公正,政府應建立公開透明、及時有效的信息發布制度,引領好正確的輿論導向。《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一條就開宗明義,“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制定本條例”。該條例還規定了政府以準確的信息來澄清從其他信息源產生和傳播的虛假的或不完整信息的責任,使各種不實、虛假信息能夠及時得以澄清,謠言能夠及時得到揭露、制止,使之不致對社會造成嚴重損害,反之,就有可能引發社會混亂,人為地擴大災難。在實踐中,政府往往在事件成為網絡熱點之后才出現在公眾面前,這時已經失去了最佳解釋事情真相的時機。政府要正確、合理地應對網絡民眾的質疑就應及時發布有關動態信息,掌握事情的主動權。
從法學角度看,人處于沒有社會約束力的匿名狀態下容易做出宣泄原始本能沖動的行為。很多網民就是因為網絡的匿名性而熱衷于網絡問政,因為網絡的匿名性意味著他們不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社會責任。事實上,國家機關通過技術手段查找出發布言論人的身份十分容易,但對象也只限于那些發布非法言論犯罪的人,對于違反道德標準的人,一般很難查找出其身份。因此,有必要有外部力量介入讓公民意識到其行為是要受到限制的,以此改變互聯網中權利無限擴張和義務本位缺失的現狀。筆者認為,網絡注冊實名制可以使網民在發表言論時有所顧忌,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直接負責。
網絡“意見領袖”是指在網絡上維護網上秩序或者擁有權威力量,維護群體凝聚力的個人或團體。雖然在網絡中人們的身份是隱蔽的,事態呈現一種“非中心”化,但是網絡群體也是由人組成,也同時具備人們的“同一”心理,網民也能感受到“領袖”的存在,“意見領袖”的觀點影響著民眾的心理和行為,對于網絡秩序的維護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一些重要的社會事件中,他們往往起著引導公眾政治導向的作用。因此,筆者倡導科學利用網絡評論員、專家、學者等的積極力量,為廣大網民提供科學理性的觀點,突出主流核心思想,孤立非主流言論,引導網絡言論方向,使其真正發揮網絡媒體中介和過濾消極觀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