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義祥 常華成 易 悅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戰略位置,明確了我國下一步以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與方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農村是主陣地,農民是主力軍。湖北省潛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美麗鄉村建設,近些年來,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以“經濟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為目標,通過科學規劃、政策扶持、組織推動、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水鄉新村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躍然于江漢大地,對探索建設“中國美麗鄉村”作出了有益嘗試。
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之后,潛江市各地基于本地地理特質與基本條件,地方黨委和基層組織通過解放思想、爭取政策、組織推動和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對具有本地特征的美麗鄉村建設展開了廣泛實踐,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實踐模式,涌現出了一批成功的典型。這些模式類型及成效主要如下。
案例1:萬家嶺村借助“遷村騰地”項目,打造美麗新村樣板。
2010年,熊口農場黨委與市國土局共同啟動了萬家嶺村“遷村騰地”工程,把拆遷安置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在萬家嶺新村集中建房116戶,騰出凈增耕地236畝。同時,還建立了幼兒園、農家書屋、村民診所、戲樓舞榭、健身廣場、文化長廊等文娛衛場所。如今的萬家嶺,已成為全市“遷村騰地”項目的樣板工程。
案例2:楊潭口村利用“農田整治”項目,遷村騰地建新村。
2011年,積玉口鎮黨委和楊潭口村“兩委”班子成員通過國土局萬畝農田整治項目和遷村騰地工程,完成了全村的農戶遷建工作,使得全村新增耕地面積352畝。同時,村“兩委”班子還積極引導農戶開展土地流轉,拓寬農戶發展增收的渠道。2012年全村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9050元,經濟發展再創新高。
案例3:梅咀村抓住移民搬遷機遇,建設高檔靚麗現代文明新農村。
2000年前后,園林辦事處梅咀村借助漢江流域實施移民工程的良好機遇,對居住在東荊河外灘的農戶實施了整體搬遷。同時,鎮村兩級“兩委”班子結合實際,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引進優良品種,培育特色產品,大力推廣高效種植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如今的梅咀村已是名副其實的現代文明新農村。
案例4:關山分場依托“蝦稻共作”和葡萄種植產業,構筑生態農業新天地。
自2006年以來,白鷺湖農場關山分場依托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大力發展小龍蝦養殖,逐步由“蝦稻連作”的“一稻一蝦”發展為“蝦稻共作”的“一稻兩蝦”生產模式。同時,“蝦稻共作”的環保生產模式,也成為了該場招商引資的重要資本。此外,該場還大力發展了葡萄種植產業,規模和效益均相當可觀。現在,“蝦稻共作”和葡萄種植這兩大支柱產業,已成為該場強村富民的如意法寶。
案例5:永樂村發展“大棚蔬菜”產業,構建高效農業新格局,讓移民走上幸福路。
積玉口鎮永樂村本來是一個移民村,近年來,村“兩委”班子依靠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產業,走出了一條高效農業的富民新路。2012年,永樂村與山東青島康佳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經營蔬菜種植。同時,還組織村民成立了“永穩蔬菜專業合作社”,對村民進行免費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在家就業,不僅穩定了移民,促進了村子的和諧穩定,更大幅度提高了移民的收入水平。
案例6:鄭家湖村借助景區項目扶持,通過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龍灣鎮鄭家湖村利用地處章華臺景區的優勢,一方面積極爭取省國土廳“土地平整”和市農委“新農村建設”等項目的扶持,重點改善了該村的村容村貌。另一方面,還利用本村的自然條件,開發形成了具有水鄉特色的“好榜樣水產養殖基地”。目前,該基地被列入潛江市“菜籃子”水產品生產項目,為該村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注入了強大活力。
案例7:古城村借助人文歷史資源和山水肌理,探索生態農業旅游新路徑。
毗鄰借糧湖的積玉口鎮古城村,風景綺麗,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既有“貶王嘴”等眾多傳說,又有古代王侯閑居的歷史遺跡。2008年,古城村成立了借糧湖文化旅游協會,組織社會力量,修復了該村的歷史文化景點。同時,該村還發展了“農家樂”休閑農莊,初步形成了生態旅游的新模式,這也為該村的經濟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
案例8:田李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建造秀美宜居村莊。
老新鎮田李村位于潛監公路旁,交通便利,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自2011年起,鎮村兩級“兩委”班子先是借助“遷村騰地”和“危房改造”等國家政策的扶持,完成了新村的搬遷工作。隨后又結合該村實際,積極調整種植養殖結構,大力扶持和發展規模養殖,極大地鼓勵了村民的養殖積極性。目前,家禽養殖業已成為該村的品牌產業。
案例9:龍新村通過土地流轉,大規模發展葡萄種植,帶動新村建設。
龍灣鎮龍新村地處219省道旁,交通網絡四通八達。近年來,該村通過集并流轉土地,開始大規模建設葡萄種植園,并培養出了一批市場前景看好的優良品種。同時,村“兩委”還組織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免費為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目前,該村發展形成了以“葡萄園觀光采摘”為代表的農業觀光旅游新產業。
建設“秀美生態鄉村”,既是我國農村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美麗中國”的鄉村平臺。通過調查比對,我們發現:潛江市的美麗鄉村建設,雖然類型各異、風格有別,但卻存在諸多共同的經驗,值得推廣借鑒。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是國家的發展戰略,在此過程中,地方黨委和基層組織肩負著抓具體抓落實的責任。同時,國家的各種扶持政策,也只有通過各級地方黨委和基層組織的運作,才能落地生根。毫無疑問,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地方黨委和基層黨組織扮演著引領者和推動者的重要角色。
一是各種扶持政策的爭取到位,各種建設資金的合理分配調度都必須通過組織之手予以落實。譬如,鄭家湖村經龍灣鎮黨委爭取到省國土廳“土地平整”項目2000余萬元的專項資金,用于全村基礎設施建設;萬家嶺村由熊口農場黨委和市國土局共同通過“新農村建設”和“遷村騰地”項目的支持完成整體搬遷。
二是各地新村規劃的高起點設計、高質量建設、強力度監管督辦都付出了地方各級黨組織的心血。譬如,熊口農場黨委請到市建筑設計院為萬家嶺設計高規格的新村規劃;楊潭口村支部在村民搬遷過程中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配套基礎設施等。
三是在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中,農民宅基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有序流轉,各種紛爭的排解都凝聚著地方各級黨組織成員的智慧與辛勞。
新村美不美,規劃設計是前提,如何讓“秀美”與“生態”完美聯姻,領導者的理念,設計者的智慧,民意的吸納,本地本村地理特質、人文風貌、歷史傳說等的綜合有效利用與展示,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從實踐來看,注重規劃引領,因地制宜建設并加強跟蹤質量監管,是秀美生態鄉村建設的品質保證。
編制秀美生態鄉村建設規劃,要做到統籌兼顧、城鄉一體,不能單打一。建設發展要做到因地制宜,體現地方特色。要堅持“綠色、人文、智慧、集約”的規劃設計理念,綜合考慮農村山水肌理、發展現狀、人文歷史和旅游開發等因素,結合城鄉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基礎設施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做到“城鄉一套圖、整體一盤棋”。無論是積玉口鎮古城村的“農莊”旅游,龍灣鎮鄭家湖村的精品水產養殖,還是白鷺湖農場關山分場的“蝦稻共作”帶動模式,都能根據本村的地理位置及資源特質,把美麗新村建設與人文資源旅游資源開發、特色產業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等兼顧起來,著力體現一村一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居則居的原則對村莊進行了合理的分類規劃。
美麗鄉村不可能一味靠外資援助,所以,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壯大本地經濟,才能找到美麗鄉村的源頭活水,才能實現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立足資源優勢,確立主導產業并形成特色。特色產業的發展要突出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地域特色,資源稟賦的獨特、地域條件的個性便是“特色”。譬如,關山分場大規模發展“蝦稻共作”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其農場國有土地好集并和地勢低洼水資源豐富特點發展壯大的。古城村的“農莊”經濟也是充分發掘了借糧湖流域的自然風光魅力和積玉口風物傳說眾多的優勢。
其次,要建立專業化特色產業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對本村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進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進而探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企業模式,把產供銷、貿工農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龍新村的葡萄種植基地、鄭家湖村的漁業養殖基地、永樂村的大棚蔬菜生產等是鮮活的實例。
第三,要注重技術創新,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進而提高產品質量品質,贏得市場空間。發展農業特色產業要注重綠色和無公害化特點,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和營養性。關山分場種植的“蝦鄉稻”之所以暢銷,正是因為其水稻無農藥殘留,是純綠色農產品。鄭家湖村的水產品也是因為通過嚴格的檢驗標準,有良好的品質作保障,才備受消費者親睞。
美麗鄉村建設,主陣地在鄉村,但建設主體卻不唯鄉村。借助國家政策的支持,在各級黨組織的主導下,調動和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特別是城市部分職能部門的力量,積極支持、投身和參與到新時期的生態鄉村建設中來,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基本要求,更是社會各界應有的共識與使命。
調查中我們看到,在潛江市的生態鄉村建設中,這種城鄉聯動、部門大合唱的局面處處皆然。農業部門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國土部門的“土地整治”項目、水務部門的“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畜特水產部門的“特種種養殖”扶持項目、科技部門的免費技術培訓與指導、植保部門和動檢部門的免費防治與檢驗檢疫、文化部門的“農家書屋”等等……正是有了他們的強力支持與參與,新時期的生態鄉村建設才熱氣騰騰生機勃勃,顯示出無窮的活力,昭示出美好的未來。
美麗生態鄉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直接和主要的受惠者也是農民。因此,調動一家一戶分散耕作農民的積極性,需要各地黨委和村級黨組織既要發揮主導作用,還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既要自身有較強的領導能力,還要有會做新時期群眾工作的能力;既要身體力行投身美麗生態鄉村建設的主戰場,還要學會尊重群眾、傾聽群眾、組織群眾,要善于借用民間組織的力量,共同打造美麗生態鄉村建設的合力。譬如,熊口農場黨委在萬家嶺村搬遷過程中,就是遵循“兩戶一聯自愿組合、外觀統一內設自愿、自己監工保證質量、基礎設施公家配套、內部裝修個人負責”的原則進行,由于充分尊重了群眾的意愿,群眾參與的熱情非常高,也保證了工程質量。
此外,田李村、工農村、梅咀村、鄭家湖村、農新村等都有大量的諸如“運輸協會”、“供銷協會”、“農業合作社”等群眾自治組織在自覺為群眾跑市場、搞運輸、做服務,這些群眾自治組織既方便群眾服務群眾,又維護群眾利益;既成為了基層黨組織功能的有效補充,又是一支生態鄉村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
啟示一:中國的美麗鄉村發展路徑,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會表現出更多的多樣化特征
從前述分析來看,潛江市的美麗鄉村發展模式路徑各異、風格有別:萬家嶺村、楊潭口村、工農村和梅咀村是通過“遷村騰地”或者實施“移民工程”來進行整體搬遷的,它們屬于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改善人居環境,就地實現“農村城市化”。田李村和龍新村則是利用區位優勢建設新農村。永樂村和關山分場主要是通過發展特色農業而致富的。鄭家湖村和古城村則是依托人文景區的優勢,發展觀光休閑產業,帶動新農村建設。由此可見,僅僅地處江漢平原的潛江市,其美麗鄉村發展路徑的多樣化特征就已經在現實中表現得十分清楚。放到湖北以及更廣闊的背景來看,這種路徑和模式的多樣化不容置疑。
啟示二:美麗鄉村建設的力度和進度,有賴于地方集體組織經濟實力的增強,有賴于創新農業經濟組織形式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配套建設新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也需要資金來保證。前述調查的案例顯示:那些能夠爭取到國家項目資金的地方,那些經濟實力雄厚的地方,那些與特殊項目或者重大工程相關聯的地方,美麗鄉村建設就如火如荼、生機勃勃。反之,在經濟基礎薄弱和區位位置差劣的地方,“美麗鄉村”依然是路途遙遠。
由于種種原因,農民個體的資金不可能都拿出來用于公共事業,即使是農民達到了富裕程度,雖然樓房林立,卻往往缺乏統一規劃,顯得錯落雜亂,有新村無新貌。想要配套公共設施,困難重重。美麗鄉村建設,一方面要落實給農民更多的財產權;發展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村合作經濟;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將其與農民的力量集聚起來,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合力。從前述成功模式的實際情況看,在一些集體組織經濟實力較強的村,其村莊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都比較好,農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也好于其他的村。可見,集體經濟的富裕程度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新農村的建設發展有著直接推手的重要作用。
啟示三:美麗鄉村建設必須以政府和基層黨組織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以企業和社會民間組織為輔助力量
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主要有三方面力量共同參與:一是政府和地方黨組織的力量,二是農民直接參與的力量,三是企業和社會民間組織的力量。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這三方面的力量都很重要,但在具體建設中地位有所不同,角色也有差異。政府和地方黨組織扮演的是主導者、引導者角色,農民是主體建設者和受惠者,企業和社會民間力量是輔助者。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政府和基層黨組織要加強組織領導和引導,首先要認真制定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做到規劃先行、科學指導。其次要加大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的投入,要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項目扶持等形式,引導農民和社會力量積極投入美麗鄉村建設。第三,政府和基層黨組織要加強跟蹤監管,確保好事做實、實事做好。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并非要求政府大包大攬,因為農民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也是直接受惠者,農民滿意才是最終目標,所以最終還是要靠農民自己來建設。只有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尊重他們的創新,保護他們的權利,充分調動農民建設自己家園的積極性,美麗鄉村建設才能找到主體力量。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必須切實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要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如道路、供電、安全、飲水、就業、看病、子女入學等)入手,讓他們參與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使農民成為建設主體、投資主體、管理主體,使農民真正獲得主人公地位。當然,廣泛吸納企業和社會民間組織力量參與,使之成為必要的輔助力量也是應有的智慧和選擇。新村建設、基礎條件改善和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是拓寬農村融資渠道、深化招商引資的重要前提,企業家對利益的追求決定了他們必將成為建設美麗鄉村、改善農村面貌的強大輔助力量。
啟示四:美麗鄉村建設必須注重發展鄉村文化,必須以培育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來增添美麗鄉村的內涵,實現“秀美鄉村”內在與外在的統一
必須認識到,我們所追求的美麗鄉村絕不應該僅僅只是外在的“經濟發展、村容整潔”那么簡單,“美麗鄉村”的深刻內涵應該是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素質同步提高,是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禮儀、樹新風的現代農民,是讓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同步提高,進而實現“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地方新村是建起來了,但環境保持、村民習俗等等卻沒有同步跟上。垃圾亂堆亂倒、廢棄物隨意焚燒、打麻將成風的現象比比皆是,顯得與“鄉風文明”格格不入,與“美麗鄉村”格格不入。
而在那些毗鄰城郊的村莊,或者黨組織注重文化建設的村莊,則是垃圾桶擺放整齊,垃圾有保潔員定期清掃;“農家書屋”人頭滿滿,學知識學科技蔚然成風;廣場上腰鼓隊鼓聲隆隆,健身舞婀娜多姿;籃球場歡聲笑語,年輕人身手矯健……一派現代城市文明風景。譬如前述案例中的梅咀村、萬家嶺村所展示的村民精神風貌,就讓人感到了“文明”、感到了“健康”、感到了“和諧”,感到了“秀美生態鄉村”內在與外在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