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長沙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湖南 長沙410003)
提問是教學中最常用到的教學方法,也是最有影響力和最體現教學水平的教學藝術。在理論性強的課程教學中運用有效的教學提問,不僅能讓教學互動活動錦上添花,也能借助這一教學藝術提高教師教學的實效性。
“05 方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目的和任務明確規定為:“幫助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按照此目的和任務,本門課程教學的最首要目的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能體現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應該是學生對于所學理論的領悟和踐行力。
通過與大量教師交流授課心得及與學生的座談和調研我們發現,在本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部分同學,尤其是理工科同學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缺乏興趣,上課只是為了應付老師課堂考勤,課堂上如果遇到老師的常規提問則經常出現集體沉默現象,有時個別同學為了滿足在眾人面前表現的需要,會對教師所提的實時性和理解性問題主動回答,但由于這類問題的答案能表現個人思維的很少,對于學生思維的啟迪和探索精神的激發意義不大,也不能讓學生真正產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學貴于思,思起于疑”。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授課教師需要研究和總結有效提問的特征和規律,進行有效提問,以提高教學實效性。有效提問主要是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有效提問能夠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起到促進學生思考、發展思維、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等重要作用。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特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有效提問來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和關注現實問題,這也是增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實效性的內在訴求。
盧梭曾指出:“問題不在于不斷地提問,而在于如何提問、提什么問題與出于什么動機提問。”[1]也就是說,“如何提問、提什么問題與出于什么動機提問”是實現有效提問的關鍵所在。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特點,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有效提問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傳統的“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承擔起發動、組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大責任,卻忽視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和獨立性,更忽視了受教育者作為教育主體對教育的影響,整個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扮演的是“我說你聽、我說你做”的不平等的角色,教學信息成為單向流動、僵硬單調的說教過程。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們提出了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吸納了現代主體性哲學與主體性教育理論的精華,特別是在對“主客體關系”問題的哲學反思中演繹出來,它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主體性很強的教育活動,既要求教育者充分發揮主體性,更要尊重和開發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讓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地接受、內化教育者傳導的社會要求與規范。為此,一些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應表現為教育者的施教起主導作用,但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響時,也不是消極、被動的,而且有主動性、能動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認識、相互作用(即互動),形成合力,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向前發展[2]。
依據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的有效提問應該是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各方面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讓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反思,甚至在討論中達到師生之間出現思想碰撞的理想狀態。相反,如果教師提問不注重學生的層次性,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與學生不作思想上的交流,整個授課也喪失了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本質要求。
有人將以知識為本位的課堂提問形象地比喻為“請君入甕”式提問,教師根據所授知識點設計問題,答案是書本上現有的,提出問題后教師按自己的思路將學生的回答引導到“正確答案”上來,這樣的課堂提問對大學生的思想激蕩和創造能力培養來說效果是不理想的。作為成年人,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已經達到能夠運用科學理性的水平。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已逐步增強,面對問題會具有更多的批判、質疑精神,也能形成自己獨立的立場和觀點,教師一味灌輸進去的觀點和理論反而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提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結論。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緒論中有個觀點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依此可以向學生提問:“有人認為科學性和革命性不可能統一,你認為呢?”這樣的問題跟課本上的結論恰好是相反的,也支持了少部分人原本頭腦中固定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同時兼備科學性的觀點”,這樣的提問既能讓學生脫離書本思考問題,也能讓學生在不同以往的“布道者”的口吻中激發興趣,認真、全面而深刻地思考這個問題,使課堂提問具備啟發性。
如果設疑能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則必定是一個有效的提問。提問的新穎性可以從新材料、新情景、新視角等方面進行挖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哲學部分和政治經濟學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許多的新材料、新案例,挑選學生感興趣的和剛發生的時事材料并不難,即便是大家熟知的典故我們也可以從新視角進行提問。例如在學習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時,教師往往會提及不可知論代表人物莊子的“夢蝶”典故,在講授這個典故時,教師可以提問:“你認為夢境與真實如何區分?”這樣的問題學生覺得根本不應該成為問題,也認為莊子太荒謬,往往能帶來激烈的討論,隨著討論的深入或者教師的點撥學生最終發現原來莊子的言論之下蘊含的是:夢境與真實無法區分,因為感覺不可靠,在感覺并不可靠的情況下,人還具不具備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這樣的問題學生在充分討論后能更深刻地理解不可知論和可知論的區別,并注意到盡管感性認識有時候不可靠,但人的理性思維在實踐的基礎上是可以達到事物本質的。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一門面向廣大文理科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圍繞它的教學目標和實踐訴求需要在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特點的基礎上對教學的提問設計注意以下問題:
任何一個成功的教學都必須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現階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授課對象主要為“90 后”大學生,“90 后”大學生出生在中國社會加快改革,經濟快速發展,信息高速發達的特殊時代,特殊的生存環境給多為獨生子女的“90 后”大學生帶來了明顯的“個性”印記:第一,具備強烈的平等意識和自我意識。他們強調平等,突出自我,不再迷信教師和書本的權威地位,對于向自己灌輸的理論有著本能的抵觸。第二,樂于接受新事物,但明辨是非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在信息爆炸時代成長起來的“90 后”每天都在接受海量信息,他們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面對藏獨分裂、“釣魚島”事件等重大政治問題,他們表現出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迅猛浪潮中,他們也常常感到茫然,對于改革中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社會文明上的差異都讓他們陷入困惑,對某些社會現實無法理解。第三,社會實踐能力較強,具有一定求真創新意識。當代大學生多數認可創新精神,敢于沖破陳腐觀念,他們興趣廣泛,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他們不滿足校園單一的學習生活,走出校門嘗試創業;他們不滿足于老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更習慣于通過實踐的認識過程來接受書本上的結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中的提問要具備有效性就必須充分考慮“90 后”大學生的以上特點進行提問設計。
在現行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下,文理科學生不僅因為分科的原因導致各自具備不同的知識儲備,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也存在較大差異,教師在提問設計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結合學生的學科背景找準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現實問題,也可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的問題回答來進行授課點撥,如在學習實踐的兩個基本尺度時,可以先讓學生談談對本專業及本專業的社會價值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請學生結合學業規劃談談如何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來分析真理和價值尺度在他這一實踐計劃中的體現。這樣的提問分析后,展示給大家的成果既能給學生啟發,開拓學生思維,也能豐富教師的眼界、激發教師靈感,為下一輪教學儲備素材,充分體現課堂的鮮活生命。
現實社會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這種高素質的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創造精神和理論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學會“做人”,還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做事”。教育家杜威倡導:教育要培養人的智慧,即明智的行為、行動的能力以便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他將知識與智慧進行區別:“知識僅僅是已經獲得并儲存起來的學問;而智慧則是運用學問去指導改善生活的各種能力。”[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智慧之學”,培養學生能力更應是題中之義。
秉著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中的問題設計需要教師超越課本具體的理論和原理從其他角度進行開放式提問,讓受教育者運用理論思維分析把握問題,啟用自己所了解的相關知識和方法來尋找問題的答案,甚至要不斷地調查、調研,最后還需要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將自己總結的答案表達出來,這些過程都能促進學生理論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也能挖掘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培養學生能力的功能。在政治經濟學教學部分有許多問題可以拋向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調研后給出自己的答案,如在學習“壟斷資本主義”內容時可以向學生提出現實的問題:“英國皇家郵政350年壟斷被打破,中國郵政該如何?”從長期看,這樣有效的提問有助于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發展其創造性思維和“發現真理的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
[1]盧 梭.愛彌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駱郁廷.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40(2):34 -38.
[3]杜 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