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樹仁 張秀萍
高等教育區域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而在區域化發展的過程中,高等教育表現出集聚性特征。考察大學集群對區域發展的經濟效應并進一步探討大學集群建設與發展的思路,對于優化區域高等教育結構、完善大學集群功能,促進大學集群與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集群原是生態學的概念,意指不同種群在同一棲所的“集聚形式”和“共生關系”。隨著集群概念的泛化,其含義也逐漸滲透到其他學科領域,特別是在經濟領域,集中針對產業集群的“集群理論”研究已成為區域(或國家)競爭力研究、區域經濟研究重要的前沿課題。與經濟領域相似,高等教育領域也普遍存在著集群現象。高等教育的空間布局也符合“核心—外圍”理論,其空間分布也可以形成集聚效應。具體的說,大學集群是高等教育的結構布局在地域空間上的特殊表現形式,眾多大學集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區域性大學群落。作為區域高等教育的一種常見形態,大學集群具有相對完整的地域性特征,能夠集聚大學資源、融合教育要素、共享教育設施、推進互動合作,實現大學的規模效應。特別是在新的經濟背景下,知識和創新的作用日益凸現,大學作為人力資源和科技創新的重要發源地已成為區域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在許多經濟發達地區,多所大學集聚在一起形成區域性大學群落,通過聯動與規范發展,發揮集聚與規模效應,提升區域競爭力。如美國波士頓地區集中了包括波士頓學院、波士頓大學、布蘭德斯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塔夫茨大學、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學在內的多達52所高校[1],眾多高校發揮整體優勢,實現不同大學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共生”關系。依托多所大學的學科專長和研究資源,發掘研發潛力,以組織創建研究中心和咨詢公司,參與科技園和重大項目建設等方式,促進波士頓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大學集群不僅是各種教育、科研等業務活動高度集中的地區,同時也是一個具備購物、文娛、服務等功能高度集聚的地區。具體來說,是以某一特定地域空間為載體,以區域內一所或若干所高校為核心層,以企業研發力量、科研院所為緊密關聯層,以大空間、規模化和專業化的硬件設施、后勤保障、信息咨詢、商業和金融等為服務支撐層,區域內不同類型、不同規格高校和諧共生、協同發展,并具有一定輻射范圍和功能的高等教育區域空間布局[2]。如臺灣,依托新竹清華大學、新竹交通大學、新竹師范學院、中華大學、玄奘大學、明新科技大學、大華技術學院、元培科學技術學院等多所綜合大學和著名的學術研究機構建立起來的臺灣新竹科學園[3],在引進高新技術產業與高科技人才的同時,注意將教育、科研、科技、商務、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避免了由于功能結構單一而導致大學集群的空心化和衰落,實現區域內教育生態與生活生態的有機平衡,使新竹地區人力資本豐富、商業配套設施齊全、充滿文化信息的知識經濟發源地。
實踐證明,大學集群是增強創新能力和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大學集群通過聚集效應提高科技研究開發能力,通過輻射效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帶動效應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在當前,大學集群的引領作用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高等教育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的提升與大學集群的區域效應是分不開的,大學集群的區域效應是一種多維度的,立足于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本的輸出,指向于經世濟民和服務社會的態度,并最終體現為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具體的說,大學集群的區域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大學集群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機構集合體,具有培養和儲備人才的職能。在人才培養方面,大學集群本身的價值及其集聚其他資本的價值,使其在輻射新思想、輸送新知識、傳播文化文明、培養專門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大學集群體現了一個優化的區域高等教育系統,多所大學的集聚,有利于發揮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協同作用,從而滿足區域經濟對人才的多樣化需要。如印度的班加羅爾地區具有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既有綜合性的大學,還建起了職業培訓、在職及認證培訓等多層次教育體系,以適應產業金字塔式的人才需求,為該地區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基礎,促進了產業的集聚和競爭力的提升。在人才儲備方面,大學集群的區域效應體現在教師人力資源集聚方面,特別是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集聚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高等教育發達國家,通過實施高校人才集聚戰略,聚攏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科學家、工程師和研究人員,促進了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目前美國著名的科技園區如以斯坦福研究園為依托發展起來的硅谷科技園、波士頓128號公路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及北卡羅來那金三角科技園都建在高校密集的地區,園內企業與高校有著密切的聯系和人員交流,[4]通過大學集群所集聚的高層次人才節約了許多創新資本。
區域是大學集群發展的基礎,而大學集群也形塑了區域品牌形象。區域品牌是區域特色化發展的產物,是一定區域內長期形成或創建的對區域發展有促進作用和影響力的獨特識別系統。區域品牌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由諸多要素共同決定,要通過一些具體的方式去實現。而作為教育鏈條最高端的大學是諸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區域的文化引領、文化特征以及區域文化個性有著深遠影響。正確發掘和利用區域內大學集群的資源優勢,不但對于擴大區域文化影響力、改造區域文化的結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有利于提升區域品牌內涵和凝煉品牌價值。大學集群作為某一地區高等教育和智力資本的空間組織形式,不僅表現為多所大學在地理空間上的集中分布,還體現為與大學密切相關的機構,如研究所、研發中心、教育培訓、中介及高新技術企業等在特定空間的集中和集聚,形成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它吸引各種要素資源集中在大學集聚區,不斷提升創新輻射帶動能力,并在產業和功能上與周邊區域實現協調聯動發展。許多地區圍繞大學集群形成“經濟圈”、“產業帶”,通過學緣、豐富的人才儲備、活躍的創新精神、共同的創業理念,吸引生產要素的有機排列和組合,營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形成產業價值鏈,并形成依托于產業集聚、大學城、科學園等多種載體的區域經濟增長極,產生擴散效應,溢出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可以說,大學集群的地理集中性已隱含著區域品牌的內涵和要素,是打造區域品牌的支撐條件和基礎。
大學集群不僅反映了一定區域內大學的密集程度及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該地區創新能力及科技競爭力,對于構建有效的區域創新體系,培育持久的區域創新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集群不僅是高等教育機構地理意義上的密集區,更重要的是以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為核心的與區域互動發展的知識、技術、文化、人力資源集群。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大學集群能夠有效地解決大學個體研發力量弱小、創新組織之間缺乏關聯與協同機制等問題,為大學間信息、知識的共享和專業化分工提供了便利條件,以加快知識創新的進程,產生更多的創新成果,加速知識溢出效應,提升區域的科技競爭力。因此,創新效應是大學集群的最直接顯現。通過大學集群來聚集區域內的創新要素,以大學集群為載體形成區域創新網絡,是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效路徑。依托大學集群可以使人才和知識的富集更容易,因此,大學的集群發展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科技資源、人才資源與區域科技力量有機結合,促進區域創新體系中多種創新資源有效互動、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大學的綜合優勢,整合力量,積極爭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圍繞產業振興計劃,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為重點產業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我國的大學集群建設是行政主導型的,雖然具有快速形成的特點,但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不夠,在提供政策和軟環境建設方面仍有待加強。另外,在大學集群內部協作不充分,集聚效應和外溢效應仍不顯著,尚處于從地理集聚到智力集聚地發展過程,在區域經濟的貢獻力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針對目前大學集群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以規范和促進大學集群發展。
集群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相互依賴性,較之大學與區域經濟間的個體互動,大學集聚體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更加顯著的推動作用。大學集群的區域效應產生途徑是大學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相互整合、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對大學集群的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和文化資本的整合與增值的過程。因此,應引導和規范大學集群有序發展,加強內涵建設,做強大學集群的內核,打造知識共同體,提升集群的競爭優勢。大學集群的內涵建設應以結構調整為動力,統籌推進集群內部大學的異質文化與特色化、錯位與合作發展模式,將大學集群作為一個系統,深入研究其內部的層次、科類結構,合理有效地配置高等教育資源;以學科集群為載體,推進大學特色學科群建設,強化各大學人才培養的功能,形成一個比單個大學更為強大的人力資本生產的群體,形成區域高校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要發揮大學集群和學科集群的綜合平臺和服務載體作用,提升管理、服務水平角度,加速知識、人才等創新要素在集群中的傳播速度;集中優勢資源,著力產生一批能夠實現重大理論創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科研成果;集中轉劃一批對區域特色產業重點技術領域和重點項目具有切實支持和重點突破的科研項目;重點培養一批創新與實踐能力并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科技領軍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5]。以集群化的組織結構為載體,以學科集群為龍頭,以知識的生產、創新與運用為橋梁和紐帶,推動大學集群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教育固然有其自身運行的邏輯,但它只能在更大的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多重邏輯體系中,才能找到教育自身前行的理路和可釋放的空間。[6]大學集群是在區域母體中生成與發展的,它必然深植于區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的整體脈絡當中,與社會領域之內的其他變革緊密而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大學集群與區域的一體化發展,是更高層次上的深度合作和共同發展,標志著大學集群正在成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分割的內在關聯體。硅谷模式表明,地理位置的臨近只是為各創新主體之間建立“共生”關系提供了一種條件,各創新主體能否集結成群從而產生集聚效應,則主要取決于各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作用方式。大學之間的集群也是如此。大學集群不僅要實現集群內部不同大學主體間的協同發展,更要關注于大學集群與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以調結構、轉方式為主的戰略轉型期,產業集群、經濟圈、產業帶等多種模式不斷呈現,在已不可能大規模新建院校的形勢下,高等教育的布局如何靈活適應新的經濟布局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7]在新的形勢下,大學集群的服務面向和服務方式都面臨新的巨大的調整壓力。大學集群要融入區域發展的新格局,打造立體化的區域關系網絡,使高校成為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區域創新人才集聚的平臺、區域創新文化的孵化器,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使大學集群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將大學集群的發展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堅持規劃共繪、項目共推、成果共享、和諧共興[8],在城市規劃、空間布局和重點建設項目等方面著眼于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充分發揮大學集群的學科集群、人才集聚和科技創新優勢,全方位接軌本地區總體發展戰略,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大學集群生命力的來源是多維的,學術活力是根本,制度活力是保障。因此,創新驅動成為大學集群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創新大學集群發展的制度環境,優化制度安排,加快創新平臺建設,構建技術創新體系。一是發展知識創新平臺。以創新平臺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大學集群向開放式、協作化、集群化轉型,推進區域創新體系的優化升級和跨越式發展,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9]大力扶持建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技術轉化平臺,支持有條件的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合建中試基地、工作性試驗基地,逐步完善以大學集群為主體的知識研發體系,實現區域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雙維度和諧發展。二是構建協同創新機制。致力于形成大學集群與企業界深度合作,促進不同創新主體的資源有效互動,整合產學研力量,以項目建設為牽引,推進大學集群、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課題研究合作、產業技術研發聯合、成果信息和科技資源溝通、科技人員流動和交流,促進技術成果與產業資本的有效結合,實現大學集群及其他創新主體優勢的疊加。三是建立科技成果孵化推廣體系。在產學研一體化的過程中,高效的政府治理是大學集群成功發展的關鍵,要提升服務,優化軟硬環境建設。大力培育和發展具有資質和品牌的科技孵化中心、創業服務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術市場服務中心,組建創業導師隊伍,促進先進的科研成果向產業界轉化,促進創新資源要素流動和不同創新主體有效互動,加強大學集群與區域經濟的深度融合,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持續發展,從而為大學集群的發展夯實基礎。
[1]李茂林.大學群落的地域性經濟貢獻探究——以美國波士頓地區的 8 所研究型大學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09,(1).
[2][5]魏小鵬.高等教育強國目標下的高等教育區域中心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10,(8).
[3]李建強、屠啟宇、蘇寧等.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聯動發展[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陳晶,姜國剛.依托產學研用模式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國際比較及經驗借鑒[J].當代教育科學,2013,(1).
[6]高樹仁.區域教育戰略規劃的價值維度與現代視野[J].當代教育科學,2013,(7).
[7]劉國瑞,林杰.關于高等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幾個問題[J].現代教育管理,2013,(2).
[8]浙江大學與杭州市堅持“五共”推進市校戰略合作“一體化”發展[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87/info123725792360487.htm,2010-04-20.
[9]高樹仁.學科建設的價值取向與實施策略:基于區域的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