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本賢
不同的視角和側重點,都會對相同的事物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就業力(Employability)暫無統一的定義也就在情理之中,本文所推崇的關于就業力解釋是《維基百科全書》給出的:“能獲得初次就業、保持就業以及在必要時獲得新就業的能力”,當然它也是“能讓個人在企業內進步,以實現個人潛能,并成功對企業的策略方向做出貢獻的能力”。雖無統一的概念界定,但就高校而言,關于大學生就業力培養的重要性卻有著統一的共識,集中體現在有利于大學生成長和成才、有利于大學生順利就業和就業率提升、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終身發展和深度開發等方面。那么如何培養大學生就業力自然就會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不同的專家學者對優勢有不同的內涵理解和分類。Seligman認為,優勢主要是道德上的特質,可以去建立、增長與鍛煉,是由意志控制的。蓋洛普認為,優勢是“做某件事的持續的近乎完美的表現”,優勢由才干、技能和知識組成,其核心是才干。用通俗的話來說,優勢是天生能做一件事不費力氣,而且比其他人做的更出彩。當別人夸獎你“你怎么做得這么好(長)”時,你實際做這些事并沒有費什么勁,那么做這些事表現出來的東西就是你的優勢。
本文認同蓋洛普的定義并且認為優勢(Strength)是指個人所能運用的正向力量,包含正向情緒、特質、美德與認知能力等,優勢可以等于正向幸福感、正向美德與特質、人際關系與工作資源等。為了更清楚界定它的含義,辛迪·梵和理查德·鮑爾斯(Sidney Fine And Richard Bolles)對能力的(廣泛意義上的能力)劃分可以提供借鑒。辛迪·梵和理查德·鮑爾斯把能力劃分為專業知識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可遷移技能(或稱通用技能)三種,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解釋為“往往以副詞和形容詞的形式出現;經常是指某人的個性品質,是用來描述或說明某人具有的某些特征;可以從其他領域轉換到工作領域;往往需要練習而獲得”等,可遷移能力可以解釋為 “往往以行為動詞來表達;是某人最能持續運用和最能夠依靠的技能;更可以從其他領域向工作領域轉換;更需要練習而獲得”等,筆者認為,個人優勢就是三大能力的總和,其核心應該是自我管理能力和可遷移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
優勢和才干一樣,很難用精準的語言進行描述和解釋,與描述人類弱點的那些定義分明、不易混淆的語言相比,描述優勢和人類才干的語言是相當初級的,而且可能會造成歧義或負面的寓意。《現在,發現你的優勢》著作中提到34個優勢(才干)主題諸如有成就、競爭、行動、適應、專注、完美、和諧、追求等。[1]
優勢中心是生涯輔導或咨詢的技術手段,也是就業力提升和培養的技術手段,它廣泛運用在咨詢輔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教育訓練中。作為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技術方法,優勢中心就是從目標入手發現就業力的不足,找到目標的意義和價值,與過去優勢連結產生正向情感,假想實現目標的阻礙并思考應對策略,公開承諾后付諸行動,最后達到就業力提升的目的。培養和提升的就業力又可能會成為過去的一種優勢存在著,這是一個自覺開發和提升的循環過程。
探索大學生個人優勢,適配導向主要采取測評工具。測評工具常見于一些技能問卷或技能分類卡,各種能力測試問卷量表,自我優勢結構化量表等,當然也會使用一些質性的方法,比如寫自傳法,自我經歷展現法,來自于他人認可與稱贊的他評法等,但這些質性的方法沒有后續的更深層次主題和意義的挖掘,有時無法達到促進行動的目的。適配導向著重探索內在興趣、特質與需求;著重內在,認為內在傾向不可變;不十分在乎關系的建立。
探索大學生個人優勢,優勢中心取向主要采取敘事法。運用故事敘說,了解過去故事,重構與共構新故事。把過去的經驗敘說成故事,從故事中找到某種生活的主題,從形成的主題中帶出生命的意義,從而帶出行動,影響未來的行為。優勢中心取向著重關心外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形塑;認為優勢是可以建立、鍛練與挖掘的,是可變、能變的、能創造的;十分重視社會關系,視社會關系為重要的優勢。
個人優勢探索是件極為困難的事,各種測試或問卷顯得蒼白無力。盡管如此,馬庫斯·白金漢和唐納德·克利夫頓所著的《現在,發現你的優勢》一書介紹了優勢識別器,給出了34個主導的“主題”,并由系統生成五大優勢主題報告。[2]準確識別和探索優勢的最好辦法應該是較長時間地反復回憶過去的或觀察現在的自身的行為和情感,觀察,再觀察,如此反復,在觀察中特別關注有沒有“自發的、油然而生的反應”、“渴望”、“學得快”、“滿足”等狀態,比如做某件事“上手快”、“做得快”、“奇招不斷”、“忍不住”“廢寢忘食”、“走火入魔”等,這些都為識別和探索優勢提供了清晰的線索。本文優勢取向的個人優勢探索就是使用這種方法,因為,優勢可以從過去經驗中萃取,從提升正向情緒、從優質目標與行動中建立。也就是說,優勢聚焦于正向經驗,優勢也聚焦于生命曲線中由低到高的復原過程,優勢關注如何提升正向的情緒。
以下列舉優勢中心取向的個人優勢探索的幾種做法,它們是通過對高峰經驗的概括來進行的。這樣的方法有很多,無論采取哪種方法,都沒有離開敘事的方法,從過去經驗到故事,從故事到主題,從主題到意義,從意義到自覺行動,這樣最終才能達到提升就業力的目的。
1.撰寫成就故事
回憶自己取得的成就,即自認為比較成功或是感覺很不錯的事情。這些事件可以是工作上的或學業上的,工作經歷和校園生活以外的成就也許更有幫助。學校中的成就包括課外活動上的成就,學校生活以外的成就也包括愛好、家庭活動、旅游等等。成就不一定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它也可能只是一次“悄無聲息的勝利”,比如克服一個壞毛病、籌劃了一次聚會或會議、完成一件花了很多時間的工作、及時幫助他人、為朋友出謀劃策等等。這些成就只是一些提示,只要符合下列兩條標準,就可以被視為“成就”:(1)你喜歡這一經歷;(2)你為結果感到自豪。如果同時你還獲得了他人的認可和表揚那就更好。
寫下這些成就感的具體事件并對其進行分析,在其中使用了哪些優勢,哪些是自我管理能力,哪些是可遷移能力。為避免單一故事的危險性,可敘說多個成就故事并小組中分析討論,這些故事中是否有重復出現的優勢,重復出現的就是你喜愛施展也擅長的優勢,最好能將這些優勢按優先次序加以排列。
撰寫成就故事應當包含以下要素:
想達成的目標(即需要完成的事情);
面臨的困難和障礙;
具體的行動步驟:是如何克服障礙、達成目標的;
對結果的描述:取得了怎么樣的成就;
對結果的量化評估:證明成就的任何衡量方法或數量。
這些要素我們可以簡單概括為STAR:你曾經面臨過什么問題(Situation);你承擔了什么任務、責任(Tasks);你采取了什么行動(Action)來解決問題;你的行動取得了什么樣的有益結果(Result)。
2.有效使用測試報告
在測試報告中往往會有“可能的優勢”這樣的段落,在段落中尋找非常適合自己或自己感覺最強烈的句子或詞組,用自己最喜歡的彩筆在下面劃線,可以有多少劃多少,劃完以后再次尋找最最適合的三個句子或詞組,把這三個句子或詞組大聲讀出來,談談讀出來的感受,最后選擇其中的一個在小組內討論,為什么選擇它,理由是什么,其中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比如測試報告會給出“可能的優勢”的文字如下,可以在句子下面劃線講述故事。
某同學測試報告中的“可能的優勢”(選擇其中的二段):
特別重視與他人的關系,容易感受到他人的需要,善于關懷他人,善解人意、待人友善,責任心很強。為他人的舒適和快樂而自己感到快樂和滿足,善于言談,因此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歡迎。
著眼于當前,基于經驗和事實而做出決策,喜歡成為活躍而有價值的人物。做事徹底,實際且有條理,對事實和細節表現出出色的記憶力,當然也希望別人是如此。能很好地適應常規工作和活動,不喜歡完成客觀分析或需要掌握抽象觀點的工作。
3.戴上“優勢”的眼鏡,互為主體
2-3人組成一組,嚴格恪守保密原則,互相傾聽對方的高峰經驗,可以使用“過去生活中,帶來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成功的定義人人不同,對你而言,一次值得一提的成功經驗是什么;過去你對自己感到滿意的一次表現是什么”中的任何一種方式開啟故事,故事敘說時注意從“是什么造就這個經驗?最重要的因素(成份)是什么?你是怎么做到的?有沒有重要他人,為什么?”等展開故事。敘說故事時,互為主體,要戴上“優勢”的眼鏡,認真發現對方的優勢,及時記錄對方的2-3項優勢,記錄下你認為他說過的最有力量的語句,產生深層次的同感或心靈的共鳴,把記錄下來的東西反饋給對方,在對方認同的情況下,會有新的意義產生并帶動未來的行動。
以下列舉優勢中心取向的個人優勢探索是如何通過“失敗經歷”來進行的2個具體做法,這樣的方法仍然需要故事敘說。和正向經驗故事敘說所不同的是,個體需要足夠的勇氣和信心,需要坦然面對過去“失敗經歷”,能夠用“積極的語言重新定義那么‘否定句’”。這種方法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正向作用。
1.從谷底往上爬
2-3人組成一組,嚴格恪守保密原則,互相追憶“從谷底往上爬的復原過程”,故事敘說時注意從“你是如何從谷底往上爬的?那段時間你是如何度過的?你是怎么做到的?從這個經驗中,你看見自己哪些特質或能力?”等展開故事。整個步驟與(一)3的步驟相同。敘說故事時,互為主體,更要戴上“優勢”的眼鏡,在“失敗經歷”中認真發現對方的優勢,及時記錄對方的2-3項優勢,記錄下你認為他說過的最有力量的語句,把記錄下來的東西反饋給對方,在對方認同的情況下,會有新的意義產生并帶動未來的行動。
2.有效使用測試報告
在測試報告中也會有“可能的盲點”或“可能的劣勢”段落文字,如下文所示,仍然按照(一)2的步驟:在段落中尋找非常適合自己或自己感覺最強烈的句子或詞組,用自己最喜歡的彩筆在下面劃線,可以有多少劃多少,劃完以后再次尋找最最適合的三個句子或詞組,把這三個句子或詞組大聲讀出來,談談讀出來的感受,最后選擇其中的一個在小組內討論,為什么選擇它,理由是什么,其中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
某同學測試報告中的“可能的盲點”(選擇其中的二段):
遇到沖突時,為了保護和諧的人際關系,往往采取妥協或回避的方式,而不是正面的、積極的處理。過于在意他人的想法和情感,總是給予他人額外的幫助和關心,態度有時會很強硬,容易侵占他人空間,需要考慮自己提供的幫助是不是他人的需要。
做事往往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贊賞和鼓勵,害怕被忽視,不愿意接受教育和批評,有時會變得郁悶和沮喪。
正向情緒的提升需要反復的實踐練習,這種練習可以是學生自覺行為,也可以是作為課堂作業要求學生完成,比如“每天記錄下自己三件美好的事情”,學生長期經歷了“被”記錄的痛苦之后,可能會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無形中就會產生正向的意義。再比如“寫下關于自己的五個優勢和五個劣勢”,在規定的時間內增加一些優勢,減掉一些劣勢,再比如“列出用人單位接受或拒絕你的十大理由”,在規定的時間內增加一些接受的理由,減掉一些拒絕理由等等。這種方法的使用會讓大學生有認知上的改變,用正向的觀點來看待問題,突顯自身的優勢亮點,激發自我行動,從而提升就業力。
探索個人優勢就是從過去經驗和行動中建立自我優勢,并思考優勢對目前生活的意義和作用。探索個人優勢僅僅是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一個步驟和前提。那么,優勢中心取向的大學生就業力提升需要哪些具體步驟呢?如何開發大學生想要擁有的優勢和發揮自身優勢呢?這給后續研究留下了可能和空間。
[1][2]馬庫斯·白金漢,唐納德·克利夫頓著.方曉光譯.現在,發現你的優勢[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