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娜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目前學術界對“課程設置”的概念界定和對“課程”的概念界定一樣,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辭海》對“課程設置”的解釋:學校選定的各類各種課程的設立和安排。顧明遠[1]在《教育大辭典》一書中指出“課程設置”是指一定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廖哲勛、田慧生[2]認為“課程設置”主要包括規定課程類型、課程門類、課時量、學年安排、學時分配等。而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主要是學校為研究生開設的總體課程科目(包括學習科目、講座、科研、社會實踐及碩士畢業論文等)及課時數分配,它是我國研究生培養的基本模式。
課程設置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英國課程專家彼得·戈頓曾說過說,“教育上的鴻溝,是通過它們所設置的不同課程反映出來的”。課程設置是否規范、合理直接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高低。合理有效的研究生課程設置是激發研究生學習興趣、提高研究生教學效果和培養優秀研究生人才的重要前提。
關于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前人已做了不少有效的工作。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對其設置原則開展了研究,認為研究生教育改革中教學內容的改革應堅持“重構基礎,突出現代,反映前沿,交叉綜合”的原則;薛天祥等[3]認為建立研究生教育原則的基礎和依據是研究生教育的目的、規律和實踐經驗;謝安邦[4]通過對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研究生身心特點、研究生教學特點、導師作用等構建研究生課程體系四個方面的基本要素的分析,提出了構建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原則;張鋒等[5]認為加強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應以創新為核心,以改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為主旨,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應遵循整體性原則、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原則、基礎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先進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王燕玉、薛天祥、羅立勝[6]等人對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開展了研究。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發現,已有的研究呈現兩大特點:一是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上面,而對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課程設置研究至今鮮見;二是傾向于理論上的宏觀探究,而實踐性的研究較少,這可能是因為缺乏深入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所致。由此可見,通過深入調查,具體了解英語專業研究生對課程設置的意見及需求很有必要,這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課程的設計都會有現實的參考價值。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調查法。調查對象是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和廣西師范學院五所高校的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為了更全面、客觀、深入地了解英語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情況,本研究還選擇了部分專業的教師進行訪談。
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然后以紙質版和電子版兩種形式發放調查問卷。調查范圍涵蓋英語課程與教學論、學科教學、文學等6個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研究生,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56份,其中有效問卷225份,有效率為87.8%。調查對象中女生占84.4%,男生占15.6%。調查對象的學校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對象學校分布情況
課程滿意度的調查有六個維度,分別是專業課程與需求、選修與必修課結構、英語專業課程內容的新穎性、學術性課程的質量、課程的理論知識與運用、公共必修課的實用性等,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課程滿意度的描述性統計
由表2數據可知,目前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對課程設置的整體滿意度偏低,他們認為所開設的課程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通過對英語專業研究生及相關專業導師進行訪談得知,導致英語專業研究生對課程滿意度偏低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課程內容過于陳舊。在問卷中,學生對課程新穎度大多持否定看法,均值僅為2.50;在訪談中,大部分學生反映專業課程內容過于陳舊,不能很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2.理論課與實踐課失衡。專業理論課時偏多,而實踐課時較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這導致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目前所學知識不能很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對今后就業不利。他們感到現在的課程學習可能對將來就業的幫助不大。
3.學術性課程不規范。針對英語專業研究生開設的各類學術性課程,如學術沙龍、學術講座等,設計、安排都不夠規范,很多都是作為一種課程形式來開展,并沒有針對性的學術訓練要求。此外,這類課程的具體運作也不盡合理,所以學生參與積極性較低。調查發現,超過35%的學生表示,參加學術講座、學術沙龍都是被導師強迫的。
4.公共課必修課與專業課課時結構不合理。公共課必修課如“二外”等,很多學生認為這些課程大多只是停留在最基礎的層面上,有的在本科期間就已學過,在研究生期間用整整一年時間重學不值得,是浪費時間,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沒有什么用。同時,這些課程的安排過于集中也會影響專業課學習。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導致部分學生在選課時感到迷茫。
我們在單因素方差檢驗中還發現,英語專業研究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在專業之間的差異性,與院校之間的差異性上不顯著。這表明英語專業研究生對課程設置的看法比較一致。
此外,我們還對英語專業研究生對課程設置的需求情況進行了相應的調查,具體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對課程設置的需求的描述性統計
由表3可知,大部分英語專業研究生表示當前開設的課程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均值僅為2.33,這也跟之前提及的課程內容過于陳舊、課程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存在一定的聯系。調查還發現,大多數英語專業研究生希望開設更多的實踐性課程,均值高達4.05,這也說明他們已經意識到增強自己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以應對將來工作的需要。對不同專業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對各種課程開設的需求不一:文學類與語言學類學生對實踐類課程需求不高,他們希望開設更多與本專業相關或跨專業課程;翻譯、教學等實踐性較強專業的學生對實踐類課程的需求最強。由此可見,各高校在制訂英語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時應該基于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
合理的研究生課程設置不僅可以體現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對研究生科研創新意識的提高也有積極的影響。我們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根據調查得到意見、建議,并結合現實的條件與環境,對英語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研究生課程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革,研究生課程設置一定要體現高標準和高要求,課程內容要用新的科技成果充實,充分體現“拓寬基礎,追蹤前沿”的要求。[7]英語專業具有時代性、國際性,課程內容應該跟上時代的發展,與國際接軌。課程學習是英語專業研究生學習、吸納百家之長的重要方式,不合理的課程設置體系會降低他們學習和學術研究的積極性。為此,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課堂教學應該瞄準本專業,以及交叉學科的理論前沿,跟上國際科研學術發展的最新動態。美國學者伯恩指出,“一個學科如果只體現本國經驗,而排斥他國的經驗,就是欺騙學生和反映一種愚蠢的沙文主義”。在課程設置上,要開設反映當今先進成就的前沿課程,以適應我國英語專業研究生的教育;在課程內容上,要根據學科發展,精選有一定深度、反映學科前沿的知識。除此以外,各高校應鼓勵英語專業研究生應盡可能多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接觸理論前沿,討論實際工作中產生的問題,了解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理論前沿的動態,把握本學科發展的脈搏。
國家教委頒布的《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按照德、智、體全面發展和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加強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業務能力的培養,達到品學兼優”。雖然各高校在這個問題上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還有進一步提高的必要。梁雪生等也指出,現在高校英語專業研究生的教材大部分“是知識介紹性的”,“重在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很少”。英語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各高校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實踐機會,即便是以學術研究為主的高校,也不能一味地灌輸國外的各種理論流派,要留給學生結合我國實際進行自我思考的空間。同時要鼓勵學生敢于挑戰權威,認真將已有的理論放到實踐中去檢驗。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要重視課程的實踐性。訪談中,導師們對英語專業研究生課程學習的看法基本一致: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一個理論深化的學習時期,注重理論的滲透和實踐運用,學校在培養方案設計方面應該更加注重實踐課程的設置。有的導師認為,應該設置豐富的實踐課程,只有實踐才可以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的導師認為,應該加強教學案例方面的課程;還有的導師認為,應該加強課程開發和教材的二次開發,以增強英語課程的專業性。
基于此,學校可增設“專業前沿講座”課程,借鑒國外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大力推廣案例分析、案例設計等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分析、實踐中不斷獲得知識、訓練能力、提升職業素養,最終培養他們語言綜合使用能力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等教育除了要培養學生專門的實際操作能力外,還要學生在科學的基礎上了解事物發展的基本原理,并能在變化的環境中對事物做出有效的分析和采取適宜的行動”[8],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針對英語專業研究生課程不合理的問題,訪談中有的導師提到:專業課時間多一點,現在的專業課只能講點皮毛,想深入講卻沒有時間;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要設置的,哲學、政治方面的課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修養,還可啟發其思維。
因此,在構建研究生課程體系時,應該協調各類課程設置的比例,充分體現設置的綜合性與滲透性。既要重視基礎,又要拓寬廣度,推進深度。英語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總體結構應既考慮學科和專業特點,又體現培養目標的要求。
在選修課程方面,應開設廣泛、具有趣味性而且實用的課程,使各學科知識相互滲透,優化研究生的知識結構,這也是多數學生和導師的建議。同時,對于選修課,要嚴格各課程的考核制度,克服教與學的隨意性,提高教學效果。在訪談中很多學生反映,有些課程只要在期末的時候交篇課程論文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這種做法看似方便,但在某種程度上會使學生形成松懈、不重視學習的態度。對于“二外”等公共必修課,各高校應根據各專業的實際情況,適當地減少公共必修課的課時和學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此外,在課程學習量上,英語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門數和每學期的課時均不宜過多,課程要體現“少而精”的原則,過多的課程堆積在一起,不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研究。
課程是隨著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而發展的。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形態、所處的不同現實均有其相應的課程設置。戴小春[9]認為,英語專業是在社會、英語學科、學生三方面發展需求基礎上形成的,英語專業課程應該包含著能夠實現三方發展需求的內容,優化課程結構的過程中,需要考慮不同水平學生個體的需求,設置不同難度系數的同類課程供學生選擇。
關于這個問題,訪談中有的導師也主張學校在選修課的開設上應考慮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而學生應該按照自己必修課開設的情況去選選修課。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各高校要根據英語專業的特點及社會需求,了解社會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要,做到“按需設課”,將最有價值的專業課程納入進來,靈活進行本學科的課程設置。同時,針對當前一些英語專業研究生存在消極的學習心理和行為傾向的現象,學校還可以通過設置相關專業、職業心理課程或開展專題講座的方式,為課程內容做針對性的補充。
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專業特點因素,又有社會需求因素,既有學校條件因素,又有學時限制因素。本研究只是對英語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中一些共性問題做了調查并提出相關建議。這些建議雖是宏觀的,但具有一定的理據,因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毋庸置疑,對不同專業方向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一定要嚴格結合專業特征和各校的情況,通過全盤考慮才能做出設置方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忌千篇一律。總的原則是,在研究生培養要求的總體框架下,結合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力求構建合理的課程設置體系,形成科學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 廖哲勛,田慧生.課程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 薛天樣.研究生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謝安邦.構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5] 張鋒,孫宇,韓萍芳.論加強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J].江蘇高教,2003(1).
[6] 羅立勝,等.略論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2).
[7] 吳新穎.論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J].科技導報,2004(2).
[8] 潘懋元,王傳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9] 戴小春.英語專業課程結構優化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10] 李峰.我國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2.
[11]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