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平
(河源市衛生學校,廣東 河源 517000)
以“五個對接”為導向的婦產科護理教學改革初探
向太平
(河源市衛生學校,廣東 河源 517000)
探討在教育部“五個對接”精神指引下,中職學校護理專業婦產科護理教學方法與課程改革思路。
五個對接;婦產科護理;產教結合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鼓勵各地、各行業從自身實際出發,實行多種形式的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促進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1]。這是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根本要求,為中等職業教育的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了理解并貫徹好“五個對接”精神,實現教、學、做的有機統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我們組織開展了《婦產科護理》教材及教學安排調查研究。
以粵東北地區部分醫院領導、婦產科醫護人員和我校護理專業實習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表500份,回收有效調查表486份,有效回收率為97.2%。

圖1 婦產科護理調查結果
2.1 醫院工作人員對婦產科護理教學的整改建議
通過與醫院領導及婦產科醫護人員座談了解到,目前醫院工作人員認為我校護理專業婦產科護理教學存在以下問題:課堂教學與工作實際差距較大,部分理論教學內容太多、陳舊,臨床應用內容欠缺,學生到醫院后需要重新培訓,相當長時間內不能獨立值班。建議學校注重學生技能的訓練,增加實踐、實習課時和內容。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創設實際工作情境,切實提高學生的婦產科護理技能;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工作態度、行為規范、職業道德等。
2.2 三年級護理專業學生對婦產科護理教學的整改建議
三年級護理專業學生認為,教材總體質量較高,但理論知識偏深、偏難,過于重視理論推導,不能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重要章節內容較難理解,如正常分娩機制、女性卵巢功能及周期性變化等,這些內容應該表述更加翔實、易懂;建議精挑細選對臨床工作有指導意義的自測題;創新教材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與時俱進地完善相關內容。
我校多數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反感“灌輸式”教學。調查顯示,72.6%的學生理解婦產科護理理論知識有困難。另外,我校生源主要來自農村和郊區,雖然學生學習基礎差,但吃苦耐勞,動手能力比較強。因此,建議降低婦產科護理理論知識的教學要求,以利于學生增強學習信心;適當增加實訓、實習時間,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畢業前掌握婦產科常用護理操作技術。
4.1 構建以“婦產科護理實踐”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遵循婦產科護理活動導向原則,宏觀上構建適應婦產科護理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微觀上設計相對合適的課程類型。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職教課程理論與開發研究會主任姜大源教授關于課程的開發是這樣說的:“知識總量沒變,只是知識排序發生變化,也就是按照實際工作過程組織課程。”[2]因此,我校婦產科護理課程必須以婦產科工作過程為導向來開發和設計,加強學校與醫院的合作,實施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模式。
首先,將一系列的婦產科護理專項能力訓練轉化為教學單元(或模塊),并將專項能力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將相關的知識、技能轉化為具體的學習、訓練內容。每一教學單元包括相應的知識、技能、態度及考核標準。然后,對婦產科護理全部教學單元(或模塊)進行歸并、綜合形成教學活動,并按照相應專項能力在婦產科實際工作中出現的頻度、內容的難度和要求掌握的程度對各個教學活動內容進行排序,由淺入深,先易后難,讓婦產科護理課程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心理認知順序進行最佳結合,先專項后綜合。課程標準應列出教學內容、學習訓練時數、教學方法、教學資料、考核考試的標準和方法等。
4.2 改進教學方法
按照婦產科護理活動過程和教育規律設計教學過程,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以實踐為主線,體現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靈活性,實現教學過程活動化。將婦產科護理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打破原來理論知識與實訓分離的模式,在兼顧知識水平、技能水平及素質提升和項目過程系統化的原則下,突出婦產科護理典型工作任務,形成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模式,以工作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內容體系,具有非常清晰的針對性與適用性。如推廣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場景教學等,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勇于實踐的能力。教師課前準備好項目(婦產科臨床項目任務),將項目交給學生,每組學生進行分工、通力合作,任務完成后由代表匯報情況,最后由教師統一點評。這種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參與項目的設計,感受工作的氛圍,有利于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組員互相幫助,培養了合作精神[3],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4.3 婦產科護理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施
完善婦產科護理實踐教學的基本規范和教學要求,加強我校護理專業實驗室及實習(見習)基地建設,推行“做中教,做中學”理念及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4],確保學生畢業能夠達到護理專業培養目標規定的技能考核要求。組織開展婦產科護理任課教師專題培訓和臨床進修,教師通過與一線臨床專家的交流共同參與婦產科護理教學項目設計,讓學生真正了解醫院婦產科的真實情況。教師在醫院婦產科的實踐鍛煉,既豐富了自己的閱歷,又提升了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及課程素養。加強臨床實踐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建設一支婦產科臨床技能和教育教學功底過硬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適應“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的需要;建立以校本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實現教師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習指導者”“技能教練者”轉變[5]。
[1]王才新.中職教育加強“五個對接”的實踐與思考[J].江漢商報,2012(5):17.
[2]李曉明.中等衛生學校教學改革應重視的幾個問題[J].醫學教育,1990(2):56.
[3]李鷹.試論“項目化”課程改革在實現職業教育“五個對接”中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12(15):102-104.
[4]鄧艷葵.談就業視角下的實踐教學[J].教育與職業,2003(9):40-41.
[5]李文君.“十二五”規劃中的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1(1):54-55.
G420
A
1671-1246(2014)05-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