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爾干的社會理論及當代中國社會意義"/>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岳天明
(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甘肅蘭州 730070)
社會學理論研究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核心議題,那就是對社會秩序和整合的持續關注。①[英]布萊恩·S.特納、克里斯·瑞杰克著,吳凱譯:《社會與文化——稀缺和團結的原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頁。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學對這一核心議題的癡迷從一開始就由社會變遷所蘊含的失序傾向和風險焦慮所孕育。社會學之所以可以被視為是啟蒙運動的產兒,那是因為從啟蒙運動開始,舞臺的中心才真正讓位于人和社會,而且將這一研究的中心領域和科學方法結合了起來。②[美]羅蘭·斯特龍伯格著,劉北成、趙國新譯:《西方現代思想史》,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頁。至此,人類文明的進程才將它的信仰牢牢地固著在了科學的桅桿上,如此,對秩序的關注自然就成為社會學無法回避的主題。于是,我們就可以理解,早在學科形成的初期,孔德何以會提出重建社會秩序的問題。斯賓塞之所以占據了“早期社會學殿堂的地位”①[美]喬納森·特納等著,侯鈞生等譯:《社會學理論的興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頁。,那是因為他的偉大的著作為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經驗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指導,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將人道的努力和哲學思考后獲得的平靜結合起來”②[英]赫伯特·斯賓塞著,張宏暉、胡江波譯:《社會學研究》,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頁。,從而客觀地“對外部世界的進步做出全面地回答”。③[美]劉易斯·A.科塞著,石人譯:《社會思想名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頁。必須指出,“像一個先知那樣滿腔熱情談論社會學”④[法]雷蒙·阿隆著,葛智強等譯:《社會學主要思潮》,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頁。的涂爾干的社會學思想更為集中地指向于社會團結和社會整合這一問題⑤岳天明、陳玉潔:《涂爾干視野下的法人團體及意義探尋》,《學習與實踐》2012年第6期。,他的述論更為全面、更為系統,貢獻也更為顯著。他的幾乎所有的著作都凸顯出其社會學思想的核心議題,那就是通過尋求促進社會團結和社會整合的紐帶來解決社會轉型進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危機。⑥[美]喬納森·特納等著,侯鈞生等譯:《社會學理論的興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頁。通過涂爾干基于道德的社會整合思想,我們也會發現,社會學是可以從把握人類存在的總體性出發去回答人類社會中帶有根本性的問題的。⑦岳天明:《齊美爾的社會學研究視角及其啟示意義》,《西北師大學報》2012年第6期。所以,集中探析涂爾干的社會整合思想不僅有學理價值也具有現實意義。
在學術生涯的早期(19世紀80年代),涂爾干就流露出對社會凝聚力問題的敏感。他曾形象地指出:“一個社會如果其成員之間沒有一條牢固而持久的紐帶維系在一起,那它就像一堆松散的塵土,隨時都可能被一陣最輕微的風吹散到地球的四角上去。”⑧轉引自[美]杰弗里·C.亞歷山大著,夏光、戴盛中譯,夏光校:《社會學的理論邏輯》(第二卷),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06-107頁。可以認為,在涂爾干提出和討論的所有社會事實中,沒有一個像社會整合概念那樣居于中心地位。社會整合關注的是社會系統中各部分之間如何協作一致的問題,它是涂爾干“主要著作中涉及的關鍵的實質性論題”。⑨[美]D.P.約翰遜著,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譯:《社會學理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06頁。基于個體的觀念和基于社會整體的觀念之間的關系有一種歷史性的發展,在前工業社會中,這二者之間具有相對均衡的關系,但社會的發展會打破這種前定的和諧,因此,如何能在現代社會中通過價值來整合個體化社會就成為涂爾干社會學的核心。⑩[德]烏爾里希·貝克、伊麗莎白·貝克-格恩斯海姆著,李榮山、范讙、張惠強譯:《個體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頁。涂爾干的社會整合思想是由以下幾個相關的問題為主題來展開的。
對于“道德”的關注貫穿于涂爾干的一生。他認為,每一個社會都是道德的社會?[法]涂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85頁。,不管多么低級,人們之間一旦相互結成了社會,“勢必總會有一種道德存在,盡管這種道德與我們的社會不同”。?[法]涂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27頁。他所謂的道德實為文化的具體化,可以延伸為規范、價值和信仰等不同的維度。他認為,作為社會整合基礎的就是人們必須有的共同的情感、道德、價值觀念等,此即為集體意識。他在為沙夫勒所著的《社會體系的構造與生活》所作的評論中,頗為贊同地指出,“實際上,人類社會的成員并不是通過物質的關聯,而是通過觀念的紐帶彼此聯系起來的。”?[法]涂爾干著,汲喆等譯:《亂倫禁忌及其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頁。正如他所言,如果集體意識的存在如同我們要了解社會是怎樣相互影響是只需睜開眼睛一樣那樣簡單?[法]涂爾干著,汲喆等譯:《亂倫禁忌及其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頁。,那么,集體意識作為一種和諧一致的共識,就會把社會中的人群結合起來,這樣,對于它的萌生的追問就“只有形而上學的假設的價值”?[法]涂爾干著,汲喆等譯:《亂倫禁忌及其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頁。,而當我們承認了集體意識的“一種綜合的體系”的屬性進而強調它與個人意識的不同質性時,自然會淡化其形而上的意味。
既然社會整合的基礎是社會成員在最基本的集體意識上的一致性,那么,對社會的分析和比較,主要就是對它們各自的集體意識的分析和比較;同樣,對一個社會結構狀況的研究也必須先對它據以調節其成員的欲望和行為的那些基本道德規范進行研究。
涂爾干并不認為集體意識的作用范圍和性質在任何社會中都是完全一致的,也不認為同一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集體意識(如道德規范)是一成不變的。恰恰相反,集體意識與一定的社會條件相聯系,并隨著這些社會條件的變化而改變。
涂爾干認為,不同社會內部的緊密程度和各部分之間的結合方式是不同的。據此,他劃分了不同的社會團結類型。機械團結社會是由構成社會的同質性的個體在強烈的集體意識的基礎上整合起來的。所以,集體意識是機械團結社會的精神紐帶。在這樣的社會里,幾乎全部個人生活都受到社會的監督,信仰和情感高度趨同化,集體信仰和集體意識主宰一切,個人和社會相似得難以辨認。任何偏離社會公認標準的個人行為都會受到懲罰。
有機團結是一種建立在社會成員異質性基礎上的社會團結類型,這樣的社會是一些特別而又不同的職能部門通過相互間的確定關系而結成的系統。較之于機械團結社會,在有機團結社會中,人的個性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個體因獲得了自由發展的空間而成為自覺活動的源泉。涂爾干以宗教的式微和諺語的衰落來印證集體意識的發展方向,認為宗教曾經是社會意識的核心,是“整個集體生活的一種最卓越的形式”。①[法]涂爾干著,林宗錦等譯:《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66頁。正像波德里亞所言,借助于宗教符號與儀式而對人產生的教化能量遠遠大于通過其他相關途徑而獲得的能量②[法]讓·波德里亞著,車槿山譯:《象征交換與死亡》,譯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頁。,但當政治、經濟從宗教中獨立出來而自立門戶,當科學完成任務的能力逐漸加強時,宗教就會逐漸讓位于科學③同③,第478頁。,就像當諺語的統一性終于抵擋不住個人的分歧時它將會逐漸死去一樣。這樣,共同體意識在整體上就會變得模糊而又脆弱。④[法]涂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32頁。當個體意識完全覆蓋了社會的集體意識,并在所有的方面都張揚自我意識的時候,從個體的差異性產生出來的有機團結就會發展到它的極致狀態。我們雖然不能預期最終會在歷史發展的什么階段上出現這樣的狀態,但由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的發展和過渡是貫穿于整個社會進化進程的。所以,如果動態地看,一個越來越突顯有機團結屬性的社會即為集體意識越來越被消解的社會。據此,特納深刻地指出,涂爾干關于社會秩序的核心觀念是,“建立在勞動分工基礎之上的個人的獨立與互惠創造了社會聯結(有機團結)”。⑤[英]布萊恩·S.特納、克里斯·瑞杰克著,吳凱譯:《社會與文化——稀缺和團結的原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頁。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涂爾干認為個體意識在“有機團結”之前是不可能廣泛存在的。之所以能夠出現“有機團結”,是因為隨著專職工作的出現,社會集體意識的影響也會逐漸式微。如果說機械團結的精神紐帶是集體意識的話,那么,社會分工即是有機團結的物質前提。
遵循一種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必須由另外一種社會現象加以解釋的社會學規則,他認為社會,拋開一些次要性因素,社會分工發展的真正原因在于社會密度的提高。社會分工出現在一定范圍內社會密度和社會容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借助于社會分工,社會有機體就會分屬于各自專門的領域,它們之間的差別就會越來越大⑥[法]涂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224頁。,從而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促成了工業社會的形成。
社會分工固然能形成社會全面的相互依賴,但它同時會削弱了集體意識,促成個人意識的形成和社會成員的異質性。可以認為,社會分工的發展和集體意識的衰落是此消彼長的過程。在一個集體意識逐漸降低其社會約束的社會里,社會的團結受到威脅是必然的。
從社會分工出發,社會團結的威脅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為正常的社會分工所帶來的異質性和個人主義削弱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進而威脅團結。雖說正常的社會分工對社會團結有積極作用,但社會分工可能產生的極端的個人主義不僅會威脅社會的團結也會威脅著個人自身的幸福。因此,強調個性并不是為了無限制地張揚個人主義,從社會環境里發展出來的自我的個性也會標有社會的印記,這種個性總能適應于集體而不會對集體生活產生破壞性作用。所以,他強調的個性“已經不再是游牧時代的那種只專注于自己而置外部世界于不顧的絕對的個性”。①[法]涂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236-237頁。所以,雖然他生活在一個謳歌個性的時代,雖然他在政治立場上是自由主義者,但在學術上,涂爾干一貫強調社會對個人的決定作用。
二為反常的分工威脅著社會團結,不管是哪種分工(他分析了失范的分工、強制的分工和不協調的分工),都會因為缺乏和其他功能之間的協調配合而不具備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社會道德基礎,無法保證通過它們使社會結構長期維持下去,某些道德會不可救藥地被動搖,他甚至指出:“道德正在經歷著駭人聽聞的危機和磨難。”②同上,第366頁。
既然有機團結建立在分工的基礎之上,那么集體意識在其中占有什么地位,它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涂爾干認為,在有機團結社會中集體意識仍然有重要意義,在這樣的社會團結類型中,雖說正是因為共同的集體意識失去了它的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才使個人具有行動上的自主權,但任何社會都不可能缺失道德意識和規范,否則社會的解體便成為必然。他非常形象地指出③同上,第15頁。,藝術較之于社會來說,充其量只是奢侈品和裝飾品,而道德較之于社會恰如面包較之于個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視線就會從身邊的各種事物中轉移開來,總歸要背井離鄉的人們自然要沖破和家庭乃至家族成員的關系網絡,于是,“一種新的行為方式就確立起來了”④同上,“第二版序言”第30頁。,需要創造一種新的結構,建立一種新的次級群體,職業群體便應運而生。可以近似地認為,有多少職業就會有多少職業群體,有多少職業群體就會有多少個裝載職業倫理的“容器”。在涂爾干看來,我們固然可以從職業倫理的相對自主性中去發現道德生活的去中心化趨勢,但如果考慮到職業倫理不可能擺脫道德體系的基本范圍⑤[法]涂爾干著,渠東、付德根譯:《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頁。,那么,質言之,職業倫理則可被視為是職業群體內部的集體意識。
如此看來,以強烈的集體意識為特征的社會道德規范會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但與此同時,在社會分工內部又會內在地創設出一種新的道德規范——職業道德——并以之取代了整體社會原有的集體意識。這樣看來,原有的較高層次上的集體意識在有機團結社會里會衍化為不同的層次:社會在整體層面上無法失去一致的信仰和價值觀,在個體層次上,和各種不同的職業相聯系,社會成員受各種不同的職業規范的指導和制約。所以,分工的發展不可能消滅社會中的集體意識,只是相對降低了集體意識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但這并不一定導致人們與基于道德的社會意識的脫離,因為只有它才能為社會的契約關系提供非契約性的道德基礎,這種道德基礎只能“處于個人本身不能決定的社會環境內部”。⑥[法]雷蒙·阿隆著,葛智強等譯:《社會學主要思潮》,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頁。
十九世紀后半期,西方國家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使各種各樣的沖突和混亂頻繁地產生出來,怎樣才能使整個社會健康發展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①[法]涂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二版序言”第41頁。所謂社會失范(social anomie)即是由于社會的急劇變遷所導致的新舊規范的錯位、沖突及功能受阻。就社會的快速變遷而言,當代中國社會和涂爾干所生活的時代很有相似之處,如今的中國社會正處于體制轉軌的轉型加速期。因此,社會轉型期所具有的社會失范現象和問題也在很大范圍內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如不能合理的引導和解決則會愈演愈烈。
筆者以為,如以社會整合的視角來分析,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歷程中衍生出的社會失范及相關問題②以下幾個方面的羅列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李強教授相關研究中的觀點。參見李強:《職業共同體:今日中國社會整合之基礎——論“杜爾克姆主義”的相關理論》,《學術界》2006第3期。,在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得較為明顯。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社會具有高度整合和低度分化的基本組織形態和特征,各種組織內部都有比較嚴密的組織規范和要求,它作為一種制度,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個體只要進入了單位,自然會把單位形態中的行為規范和取向作為自己的行為取向,單位成了定義和規范人們行為的制度形態。③李漢林:《中國單位社會:議論、思考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頁。比如,就農村來講,借助于“人民公社”這一中國農村最重要的制度模式和農村社會的存在方式,建立了強有力的農村地方黨政權力,給國家帶來過穩定和安寧,給社會帶來過秩序和道德,但它與村落之間、農民之間存在的巨大張力決定了人民公社自然會走到它的盡頭。④參閱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但中國社會的結構隨著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而日益復雜和交錯,當社會從以前大一統的國家機器中解脫出來時,舊的統治方式也隨之喪失了存在的土壤和根基。
筆者曾經指出,自從市場體系引入以來,我國鄉村社會的邊界日益開放。可以認為,以市場取向為主導的現代社會在不斷地蠶食著中國鄉村社會回歸舊有傳統的努力,這自然而然讓鄉村社會漸次喪失了社會記憶力。⑤岳天明、魏冰:《國家與社會關系視閾下的社區建設及政府角色定位》,《西北師大學報》2009年第5期。反觀中國城市社會,隨著單位制向社區制的轉變,也隨著我國住房體制的深度改革,城市文化景觀的單調無趣和平淡無奇讓城市風景蒙上了“灰色”的“馬賽克”,城市社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自愿的隔離區”,缺乏明晰的社會記憶。⑥[英]齊格蒙特·鮑曼著,歐陽景根譯:《共同體: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安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頁。個體所屬組織對于個體的約束和功能早已不能與改革之前同日而語。只有從組織及其功能的弱化出發,我們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國社區建設的必要性和真蘊。
急劇轉型的社會現實使整個社會體系中的價值規范、體系要求和行為方式都發生著巨變。改革以前尤其是“文革”時期,流行的觀念認為法律規則是“資產階級法權”,法律是虛偽的,這種認識和觀念的負面影響極其深遠。改革以來,中國加快了立法體系的建設,雖然已經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從大量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到它們被社會成員普遍遵守之間自然尚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我們也很難保證在各個法律法規之間就一定能夠實現條文上的一致和功能上的互補,這樣,規范制度的失靈也就在所難免,從而導致“社會失范”的滋生和泛濫。這恰恰就從一個層面說明了規范和制度的失靈以及道德標準的混亂。
是否遵守制度不能不涉及到觀念。在涂爾干看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于規范的遵從是通過本善的道德紀律或紀律精神得到培養的⑦[法]涂爾干著,陳光金等譯:《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頁。,問題在于不同的社會成員總會擁有彼此互不相同的思考、感受和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社會目標經歷過幾次大的修正,這必然會造成人們觀念上的混亂。曾幾何時,人們為了追求傳統的經濟增長而把社會的生產和消費等基本目標拋之腦后,而現如今,在建構性欲望形態的支配下,從節儉主義到消費主義的轉型也有了文化上的支持邏輯。這種消費心理機制的轉型在一定程度上隱射出思想觀念的混亂。正如貝爾所言,觀念和經驗之間是非常獨特而又繁雜甚至不可思議的,人們很難找到不把二者緊密聯系起來的共同象征。①[美]丹尼爾·貝爾著,趙一凡等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143頁。功利意識的擴張使人們不再介意道德層次的更優、更好和更完善,充斥在人們腦海里的是用金錢報償來評價和認定人的價值與尊嚴。②[英]齊格蒙特·鮑曼著,仇子明、李蘭譯:《工作、消費、新窮人》,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版,第61頁。于是,一切從不確定性中抽離出來,對于“數”的在意和算計封窒人們對于“質”的情趣追求,生命意義的空白和生命價值的坍塌便成為必然,這為思想觀念的混亂埋下了伏筆。《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12575名公眾對“哪些職業失去操守的現象最嚴重?”作出的排序依次為醫生(74.2%)、公安干警(57.8%)、教師(51.5%)、法律工作者(48.4%)、公務員(47.8%)。③參閱《中國青年報》2009年4月28日。更為可怕的是,對這項大型調查結果就連某些醫生們也沒有感到意外,他們根本就沒覺得失去職業操守有什么羞恥。譬如:醫生們收紅包,亂開處方以藥牟利,已成為多年積弊;醫院和醫生們唯利是圖,喪失起碼的社會道德,治療、診斷費用不公開、不透明;甚至道德淪落到了病人躺到手術臺上還議價手術費的咄咄怪事。調查中,73.0%的人認為職業操守底線一再被突破的首要原因是“人們過于注重對利益的追逐,忽略了職業信用的重要性”。
任何集體道德信仰都具有“神圣”的性質。借用吉登斯的觀點,較之于傳統社會,當代社會的道德秩序不管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有關團結的傳統形式和現代形式之間則沒有中斷其應有的連續性。④[英]安東尼·吉登斯著,郭忠華、潘華凌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頁。在涂爾干看來,生活就是要使我們與周圍的物質世界和諧相處,就是要與我們都是其成員的社會世界和諧相處。⑤[法]涂爾干著,陳光金等譯:《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頁。涂爾干社會整合思想在今天的中國有著很具針對性的學術意義和社會價值,它可以為學界提供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學理支持和實踐指導,給我們諸多方面的啟示。
在涂爾干看來,社會分工具有遠遠大于經濟學家所能認識到的作用范圍。⑥[法]涂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34頁。社會學并不只是從利益出發關注和討論社會分工,它更關注分工的社會根源及其特有的社會屬性,這種與眾不同的研究取向,既是它長期無法取得合法地位的緣由,也是它試圖獲得獨立地位的根據。聯系他對團結類型的劃分,也許可以在“分化”的意義上去理解其社會分工。
以現代的視角來分析,和諧社會一定是有序的社會,而有序的社會一定是建立在合理分工基礎上的社會。無論社會怎樣發展,分工都應該適應社會的需要,否則就屬于失范的社會分工,這樣的分工就會導致“分散”。只有因分工而產生的功能和其他功能相配合的分工才是健全而又合理的社會分工,這樣的社會分工,不僅能在個人之間確立牢固的關系,而且也會增加個人的活力,當個人通過對周圍環境的適應使自己與社會之間建立完滿與和諧的狀態時,社會就會成為達成這種和諧狀態的一種手段。⑦同上,第301頁。所以,個人就需要在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和各方面技能的基礎上,積極融入所在的職業群體組織,要在具有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的基本素質前提下,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社會和政府要適時促成和建構各種專業化的組織,要創設有助于人員合理流動的體制和機制,要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多、更適合的職位,要有序、合理地配置各方面的社會資源,要做到“物盡其才,人盡其用”,讓每個人在不妨礙他人實現目標的同時也盡可能地達到自己的目的。①[法]涂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225頁。要在合理的專業分工的基礎上,增加每一個社會成員相互之間的依賴感、體認感和社會歸屬感及社會責任感,從而不斷增強社會團結力。
“集體意識必須在人們的個人意識得到特殊綜合之后才會出現”②[法]涂爾干著,林宗錦等譯:《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頁。,這種綜合就是要用統攝的文化聚煉牢靠的集體凝聚力和社會向心力。社會發展中的結構分化是對現代社會整合的最大威脅③岳天明:《政治合法性問題研究——基于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社會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頁。,所以,一個國家或總體性社會總要提出社會的政治目標,要營造和倡導傳統的共同倫理道德價值乃至于意識形態領域的重點基調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有所偏倚,究其實質,所有這些都試圖在消解社會分化的基礎上產生新的聚合功能,在此意義上,價值上的認同對于社會整合來講就是首位的。④李培林、蘇國勛等:《和諧社會構建與西方社會學社會建設理論》,《社會》2005年第6期。于是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居于統治地位的政黨總要將自己思想和認識描繪成具有惟一重要的,并“把它描繪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頁。社會的和諧必然要依賴于社會成員共同的價值認可,亦即公民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認同。其實,我們黨對這一問題早有深刻認識,從“五講四美三熱愛”到“兩個文明論”,到“公民道德規范”再到“社會主義榮辱觀”,都共同指向于增強社會成員的集體意識。
“團結的作用并不在于徹底根除競爭,而是在于調節競爭”。⑥同①,第325頁。要加快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就要在承認主體的具體性和相互依賴性是有意義的生活的前提⑦[英]布萊恩·S.特納、克里斯·瑞杰克著,吳凱譯:《社會與文化——稀缺和團結的原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頁。下,不斷增強社會成員的集體意識,提高社會的凝聚力,要緊緊抓住社會分工這條主軸,結合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規范教育,將職業意識和集體意識內化到每一個分處于不同社會職業地位的社會成員的心靈之中。
筆者曾經撰文指出,涂爾干十分強調職業群體在社會團結和整合中所起的作用。⑧參閱岳天明、陳玉潔:《涂爾干視角下的法人團體及其意義探尋》,《學習與實踐》2012年第6期。他認為,社會的要求和個人的需要都具有合理性,但一個正常的社會必須在二者之間建立某種應有的平衡。這樣一個追求個性化的時代,雖然讓我們似乎聽到了通向未來美好生活之途的車輪聲,但總是浸淫在“焦慮”之中的個體⑨岳天明:《社會困局與個體焦慮:吉登斯的現代性思想》,《西北師大學報》2013年第5期。還是要借助于職業活動和職業道德作為解救自我危機的良方。如他在1887年所寫,如果“道德的實質性功能就是使個人之間彼此適應,由此確保社會均衡并維系群體生存”⑩[美]杰弗里·C.亞歷山大著,夏光、戴盛中譯,夏光校:《社會學的理論邏輯》(第二卷),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39頁。,那么,借助于職業倫理,才能夠強有力地把個人吸引到群體活動的主流中去。
他指出,相對于其他團體,職業團體有三個方面的優勢:第一,職業團體存在于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它的影響面很大;第二,職業團體對職業活動者的約束性;第三,借助于職業團體而形成的行會組織可以為個體提供精神上的滿足和依靠。?[法]涂爾干著,馮韻文譯:《自殺論》,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416頁。所以,“要想治愈失范狀態,就必須首先建立一個群體,然后建立一套我們現在所匱乏的規范體系。?[法]涂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二版序言”第17頁。曾幾何時,由宗教倫理所激發的職業激情讓尋求上帝天國的狂熱逐漸轉變為冷靜的經濟德性,隨著宗教之根慢慢枯死,天職責任的觀念也只是幽靈般地徘徊著,仿佛成為披在圣徒身上的一件隨時可以甩掉的輕飄飄的斗篷。①[德]馬克斯·韋伯著,于曉、陳維綱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42頁。如今,正如大部分美國社會史學家所贊同的②[英]齊格蒙特·鮑曼著,仇子明、李蘭譯:《工作、消費、新窮人》,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版,第59頁。,工作倫理很少成為潤滑美國工業車輪的因子,人們獻身于工作并不是看重工作本身有什么價值,而是因為只有通過工作才有可能使自己變得更為富有。于是,工作無需被熱愛或是被信仰以成為美德的標志,工作倫理無非是在呼吁人們去選擇一種勞動作為求生的方式。
從職業倫理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工作都是道德得體的重要載體,完成一項工作任務都能夠帶來最充分的滿足感,因此,職業倫理傳遞著彼此平等的信息,它會降低表面之上明顯的不同工作之間的差異。這樣,從社會有序、和諧的角度來看,很有必要把職業活動和職業規范、職業倫理有效地配合起來,把職業活動與社會公共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每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才不會過于明顯地傾向于只看到和只追求自身的利益。③[法]涂爾干著,馮韻文譯:《自殺論》,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4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