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成+楊京
2013年12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公布了《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規劃》提出了到2020年的總體目標,即: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其中,“十二五”期間建成4億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明顯提高,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左右,土壤有機質含量有一定程度提升,土地污染得到進一步改善。
一、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要大力提升土地整體生態環境,將土地環保政策保質保量落實到位
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提升土地整體生態環境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完善和強化相關制度的約束力。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相關制度的完善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沒有規矩難成方圓。不僅僅需要規劃,更需要完善配套制度,強化制度的約束力和執行力。消除土壤障礙因素,加強土地整治項目的后期管護,穩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盡可能改變或提高現有農業生產力,改變單打獨斗的“小作坊式”農業生產現狀。三是宣傳和激勵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提高糧食產量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農藥等,這些又會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加強生態農業的宣傳,從思想上改變傳統農業思想。獎勵使用最小劑量的化肥農藥,科學管理土壤施肥,改變傳統養分管理方式,使用生態有機肥料,獎勵秸稈還田,推廣低碳、低耗、低污染的種植方式。四是限制高污染工業在高標準農田周邊發展。高污染工業將導致土壤生態功能的滅失,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的降低。
有調查顯示,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已達2000萬公頃,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根據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土壤保護成本∶土地可持續管理成本∶場地修復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關系。目前土地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在大城市、工礦區周邊。尤以云南、四川、湖南、安徽、貴州等省最為嚴重,這幾個省的有色金屬礦山較多,再生金屬加工企業園區建設相對發達。調查顯示,華南地區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長江三角洲地區有的城市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這就意味著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
當務之急是加強對重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冶煉業、加工業,鉛蓄電池制造業、皮革及其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企業的監管,督促其進行環境治理達標,減少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建立耕地污染補償修復資金,做到“誰污染,誰治理”。根據不同農區耕地土壤類型、耕作制度和生態環境,加快推進市、縣兩級配套監測點標準化建設,改善設施裝備,推進優化升級,逐步形成完備的全國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和預警體系,對耕地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另外,就是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可以說,糧食產量“十連增”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態代價,過多使用化肥和農藥,且高達65%的化肥使用不當,河流和農田成為長期滯留有毒物質的場所。
土地環保政策能否落實到位關鍵看地方政府是否真正履職盡責。因為中央只是指導和督促,真正還需要地方政府放棄GDP掛帥的思想,為自己負責,為百姓負責,為后人負責。敢于對造成土壤污染的行業說“不”。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占補平衡”中要更加關注“占補”質量平衡。土地環境保護政策能否落實這個問題,并不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政府部門。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在鄂州市調研時說過:糧食安全要靠自己。這就需要對土壤污染,國家層面加強法規和技術標準建設,地方政府加強標準建設的同時,嚴格執法。形成一個上下統一的、牢不可破的土地環境保護體系。
二、建設八億畝高標準農田的籌資渠道和具體措施
建設八億畝高標準農田,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這些資金單純依靠國家財政投資是完不成的,這就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鼓勵農民籌資投勞。將環保部門征收的污染稅和相關罰款納入高標準農田投入序列。進一步加大土地出讓金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比例,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本增加投入,鼓勵社區和居民集資、公益捐助、基金利息等投資高標準農田建設,努力形成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合力。
目前來看,高標準農田建設還基本上靠政府投資。隨著相關制度的逐步完善,更多的籌資渠道必將打開。
高標準農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戰場,它集布局合理化、農田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環境生態化于一體。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相關制度的推動,只要高標準農田建設能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讓更多的人受益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當然這就需要有相關制度做鋪墊,比如在國家進行補貼和獎勵的前提下,允許農民自籌資金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農民承包地的流轉以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鼓勵以聯合方式開展生態農業投資、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關產業;補助農田承包專業大戶,補助農民興辦家庭農場;允許跨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土地出讓收入較多的、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省份拿出更多的資金補貼土地出讓收入較少的、耕地面積較大或耕地后備資源豐富的省份。只有形成一個全國的“合力”,才能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按時、足量到位。當然,不能忽視審計在資金籌措中的監督作用,沒有良好的審計,很可能即使籌措到了建設資金,也可能成為尋租的機會。
三、在城鎮化進程中,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可能會遇到新的問題與挑戰
城鎮化仍然是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也是優質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在城鎮化進程中,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可能會遇到以下問題與挑戰:
一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土地征收增多,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很可能成為城鎮化的土地征收對象。由于基礎條件比較好、建設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標準農田一般建設在城鎮周邊。但是,在城鎮化過程中,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設用地、工業用地首征之地。不僅造成大量的耕地資源的流失,而且造成更多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的資本的白白浪費。
二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擴張帶來的耕地污染,直接影響高標準農田。在農用地向城市用地流轉過程中,土壤表面的封閉,造成土壤“呼吸系統”的堵塞,而基本農田遭受重金屬污染的發生也并非個案。在城市邊緣地帶,城市擴張帶來了更多的工業、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增加了土壤中持久性的農化污染源。
三是在城鎮化進程中,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會日益突出,直接威脅高標準農田的穩定性。目前還主要以“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作為高標準農田的標準,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質量建設。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一旦不能解決,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效益難以真正得以體現。
另外,土地整治還可能出現權屬爭議。
這就需要強化高標準農田的管控,強化規劃的穩定性。高標準農田一旦建成,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改變或者占用。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高標準農田,不得擅自調整高標準農田規劃。凡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涉及土地權屬爭議的,要切實保障農民土地合法權益,尊重農民意愿,給農民更多的實惠,不得強行開展土地整治。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政府調配、市場置換等手段,將不可提升和優化的劣質土地轉變為城鎮化進程的建設用地,實現土地利用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