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棟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虛擬網絡話語空間逐漸演變成了不同話語主體進行話語表達的政治場域。虛擬政治場域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分離、復制與誤讀。在虛擬政治場域中,主要存在著個體性的話語表達和群體性的話語表達。虛擬政治場域的特征和多樣化的話語表達導致了網絡話語的失序危機,其主要表現為群體極化、網絡暴力和反權力話語的出現。要化解這種危機,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對于網絡話語秩序的維護作用,建構網絡對話機制,增強雙重話語空間的互動,并在互動中實現有序參與和適度控制。
關鍵詞:虛擬政治場域;話語表達;網絡話語;失序;化解
中圖分類號:D035-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3-0014-04
一、虛擬政治場域:分離、復制與誤讀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逐漸成為不同話語主體進行話語表達的重要場所,虛擬網絡話語空間逐漸演變成了不同話語主體進行話語表達的政治場域。其主要特征是:
1.文本、語境和話語主體三者之間的分離。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存在著話語主體和語境的分離、文本和語境的分離、話語事件和語境的分離以及不同話語主體之間的分離。表面上,基于網絡話語空間的虛擬性、開放性、無邊界性、普及性、即時性等特征,不同的話語主體借助網絡建立了各種各樣的聯系;不同話語主體之間“未曾謀面,既已相識”,“不在現場,感同身受”,“不相往來,交流頻繁”。虛擬網絡話語空間的這些作用使得網絡本身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政治場域。但是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也使各種分離成為可能。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話語主體可以擺脫現實語境的控制來講述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的觀點。網絡身份的虛擬性為話語主體的自由表達降低了風險,提供了便利。虛擬網絡話語空間同樣可以導致文本和語境的分離以及話語事件和語境的分離,即不同的話語受眾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接觸到的文本和話語事件都已經脫離了其真實的語境。在時空變化的過程中,語境不可復制,而只能進行各種近似性的還原。除了文本和語境的分離,不同的話語主體之間同樣存在著相互分離。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不同的話語主體之間可能會“天馬行空,千言萬語”,但他們彼此之間并不了解。這些不同的話語主體生活在現實的語境中,卻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進行著交流與溝通。
2.文本的復制與傳播。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的各種分離現象為文本的復制與傳播創造了條件。在創造、復制、傳播的過程中,文本有可能發生“變異”。文本變異即文本的形式或內容發生了改變。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不同的話語主體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文本和話語事件。話語主體可以收藏、傳播、修改這些文本,也可以忽略這些文本的存在,并進而創造和傳播自己的文本。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不同的文本經歷著各種各樣的碎片化與整合,同樣的文本被不同的人用于不同的目的。作為信息的載體,文本可以傳播謠言,也可以傳播真實信息;可以傳播真、善、美,也可以傳播假、惡、丑;可以編織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描述具體的真實。在創造與更新、復制與傳播的過程中,文本發生著“變異”。文本變異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謠言與真言交織,真實與虛假難辨”。
3.對文本和話語事件的誤讀。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出現的話語主體和語境的分離、文本和語境的分離、話語事件和語境的分離以及不同話語主體之間的分離,再加上本文自身的“變異”,很容易導致受眾對文本和話語事件的誤讀。話語受眾對文本的誤讀主要包括兩種情形:對文本的客觀性誤讀和對文本的主觀性誤讀。文本的客觀性誤讀主要是由于話語受眾所掌握的相關信息不足、不在場、知識儲備不夠等因素所導致的錯誤理解和認識。文本的主觀性誤讀主要指的是由于話語受眾自身的局限而導致對文本的曲解或者是有意做出對文本的曲解。對于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的各種文本,網民很可能從其自身具體的情境出發來進行解讀,從而賦予文本以其自身的理解和意義。這體現了文本理解的主觀化和個體化。話語在這里成為一種表達,一種網民自身的主觀訴求。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由于脫離了具體的情境,文本和話語事件就會得到不同的解讀。在現實生活中,網民所接觸的話語是脫離了具體情境的話語。他們理解這些話語時往往并不是以話語產生的語境為背景,而是以宏觀的社會背景和其自身所處的語境為依據。這難免會導致話語的內涵被曲解、被夸大。虛擬網絡話語空間因其廣泛的傳播性而擴展了話語的影響范圍,這進一步增強了網絡話語的潛在影響力?!拔谋咀儺悺焙臀谋镜恼`讀很容易導致真相的扭曲和輿論的偏狹。
二、虛擬政治場域中的話語表達
在虛擬性的網絡空間中,個體性的話語表達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有口無心”。這種類型的主要特點就是表達但不思考。虛擬網絡空間中的話語主體只是復制或者傳播別人的觀點,或者根據別人的觀點對話語事件做出判斷,但他并不是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來對待所接觸到的文本和信息。第二種類型:“有心無口”。這種類型的主要特點是有思考但沒有表達。其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在虛擬網絡空間中,有些話語主體只是關注網絡空間中出現的各種話語事件,他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但從不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話語主體把自己定位為“局外人”或者是“打醬油的游客”。另一種是,有些話語主體具有進行話語表達的動機,卻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沒有進行話語表達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話語主體把自己定位為在網絡話語空間中進行話語表達的“主角”,但卻沒有“登臺表演的機會”。第三種類型:“口心如一”。這種類型的主要特征是話語主體堅持話語表達權利與公民責任的統一?!翱谛娜缫弧笔窃谔摂M網絡空間中進行真實話語表達的重要條件。能夠做到“口心如一”的話語主體很可能就是理性的網絡政治參與者。一個理性的網絡政治參與者不但應該傳遞真實的信息,表達真實的話語,還應該對接觸到的話語事件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第四種類型:“無口無心”。這種類型的主要特點是隨口而說、隨意表達。話語主體既沒有明確的表達動機,也沒有計劃性的表達行動,而是在話語參與的過程中呈現出很大的隨意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話語主體很可能對虛擬網絡空間中的話語事件漠不關心,或者“事不關己”。“無口無心”更體現出網絡娛樂化的傾向。一些話語主體在虛擬性的網絡空間中尋求一種休閑和娛樂,網絡也因此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在虛擬性的網絡空間中,還存在著群體性的話語表達。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基于政治因素所進行的群體性表達。其最主要的形式是各級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作為話語主體所進行的話語表達行動。在虛擬網絡空間中,政府不但是網絡空間的管理者還是網絡空間的參與者。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參與者,作為高度組織化的話語主體,政府都不得不在網絡空間中與其他話語主體進行互動與溝通。第二種類型:基于經濟因素所進行的群體性表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是不同群體性話語主體進行話語表達的主要動因。一方面,各種經濟性組織通過網絡的方式來進行競爭,網絡空間中的群體性表達成為重要的競爭手段和競爭方式。另一方面,虛擬網絡空間為“輿論操縱”和“話語操縱”提供了便利。一些人試圖通過組織化的話語表達來獲取利益。這些人被稱之為“五毛黨”?!拔迕h”指的是現實社會中的某些利益團體雇傭的“網絡推手”或“輿論操縱者”,因傳說每篇帖子價值五毛錢而得名。[1]第三種類型:基于社會因素所進行的群體性表達。正如卡斯特所說,“網絡媒介從組織性的商務工具和溝通媒介,變成了社會轉變的杠桿——盡管常常不符合社會運動的要求或沒有捍衛你我必然共有的價值觀?!盵2]在轉型時期難免會出現很多社會問題。在意見表達受阻的情況下,有些社會群體往往借助網絡的力量來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并希望以此能引起社會輿論的支持和相關部門的關注。第四種類型:基于文化因素所進行的群體性表達。這里的文化因素主要指的是一些社會資本?!吧鐣Y本是指社會組織的特征,諸如信任、規范以及網絡,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盵3]人們可能會在這些社會資本的影響下,組成新的共同體,為了共同的信念或者目標而采取一致的行動,并在網絡空間中進行群體性的話語表達。志愿者行動、環保組織等都受到社會資本的影響。第五種類型:基于各種隨機性因素所進行的群體性表達。虛擬網絡空間具有開放性、普及性、超時空性的特征。任何一個突發性事件、緊急性事件甚至是看似普通性的事件都可能在瞬間引起廣泛的關注。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愛好、不同年齡的人可能會因為同一個事件而聚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臨時性的群體話語表達。
三、網絡話語失序的主要表現
虛擬政治場域的分離、復制與誤讀以及多元化的話語表達導致了網絡話語的失序危機。網絡話語的失序危機主要表現為群體極化、網絡暴力和反權力話語的出現。
群體極化( Group Polarization) 由傳媒學者詹姆斯·斯托納在1961年首次提出,并被桑坦斯引入互聯網研究。它指的是“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種偏向,在協商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1]“網絡技術的虛擬性、超時空性和即時性等特征,造就了各種‘趣緣群體和勒龐所說的‘烏合之眾?!疄鹾暇W民不等于理性網民;‘趣緣群體不等于利益群體。趣緣群體是與血緣地緣和業緣不同的基于個人興趣并以專業網站或分眾論壇為基地的網民;烏合網民則是散布于各種網站和論壇上的數量龐大的圍觀者、灌水者、潛水者和謾罵者等等。數量龐大的‘趣緣群體和‘烏合之眾使得傳統政治學中所強調的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主體面臨‘主體懸置和‘群體極化的危險”。[1]群體極化現象對于左右網絡輿論的走向和各種真假消息的傳播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網絡暴力和群體極化密切相關。網絡暴力是一種發生在網絡空間中的暴力行為。和一般的社會暴力不同,網絡暴力的殺傷力不是依賴于武力,而是依賴于多數網絡參與者的“口誅筆伐”。因此,群體極化是出現網絡暴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表現形式上來看,網絡暴力是一種“軟暴力”,但在現實生活中,網絡暴力可以導致“硬傷害”。社會暴力的參與者都是有形的實體,但網絡暴力的參與者則帶有“隱身性”的特征。網絡暴力所導致的“硬傷害”主要表現為: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利、扭曲事件的真相、“綁架”網絡輿論、擴大虛假信息的傳播。由于虛擬網絡空間具有開放性、流動性、匿名性、即時性等特點,對網絡暴力的規制存在著諸多的障礙。
網絡話語的失序危機還表現為反權力話語的出現。在虛擬網絡空間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自媒體”。“自媒體”指的是在虛擬網絡空間中,每個參與者既可以作為話語主體進行話語表達,也可以作為信息載體進行信息傳遞。虛擬網絡空間為話語主體進行話語表達提供了便利,并增強了不同話語主體之間的聯系。在虛擬話語空間中,人們開始對一些官方話語和權力話語提出不同的意見。這主要表現為:“第一,對政府官員的不恰當的言行如‘雷語等進行‘圍觀,表達關注和批判;第二,對一些政府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或調查結果表示質疑或懷疑;第三,針鋒相對提出‘反權力的話語,如‘欺實馬、‘俯臥撐和‘被字句等;第四,建構新的民間話語,如網民自行調查或組織調查團去獲取真相。”[6]這些新的話語現象沖擊著權力話語的合法性,并在某種程度上逃離了現有政治秩序的規制。
四、網絡話語失序危機的化解之道
1.政府對網絡話語秩序的維護。在公共能量場中,面對多元化的話語參與和可能出現的失序危機,政府對于網絡話語秩序的維護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元化的話語表達需要政府提供程序化的路徑和強制性的規范。哈貝馬斯確信:“在一個錯綜復雜的現代社會中,公民的整體性不再通過一種實體的價值共識,更不能由某種政治意識形態來維持,而只能通過一種旨在實現普遍民主、保障所有人的平等權利、合法的方法和權力行使的程序的共識來維持。在本質上,程序不是使主體客體化的流水線,相反,程序是參加者角色互動、意見對話與整合的場所?!盵5]面對多元化的話語沖突,程序化的話語參與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自發形成,它需要政府的程序化建制和規范化約束。程序化和規范化的目的就在于把無序的力量整合為有序的力量,把沖突的力量整合為合作的力量。倫理型的秩序和契約型的秩序對于話語秩序的維護具有重要的意義。倫理型的秩序可以促進話語主體進行話語參與的自覺性,契約型的秩序可以強制性地規范話語主體的行為。在政治制度化建設的過程中,契約型的秩序比倫理型的秩序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為倫理型的秩序已經不足以約束由多元利益差異所導致的沖突,而政府憑借其權威性保證著契約型秩序的強制性??紤]到多元話語沖突、網絡暴力、話語失序等各種話語危機的可能性,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能量場中的正能量,促進話語參與的程序化和規范化。針對一般性的話語沖突,政府應該進行必要的規范;針對惡意的網絡暴力,政府需要做出強制性的懲罰。
2.網絡對話機制的建構。虛擬網絡話語空間既可以促進多元話語主體之間的對話,也可能導致多元話語之間的沖突,引發多元話語的失序危機。針對虛擬網絡話語空間的雙重性特征,一方面要通過建構網絡對話機制來發揮網絡的“正能量”,促進不同話語主體,尤其是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網絡對話。另一方面需要通過經濟、法律、教育等多種方式來控制網絡暴力,規避網絡風險,減小網絡的負效應?!笆聦嵣希粌H政府的積極觸網已經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應,而且在民主懇談實踐、參與式公共預算、行政聽證、工資集體協商、環境保護圓桌會議等領域中,通過對話來解決復雜的利益問題已顯示出良好的治理效應。”[8]網絡對話主要涉及到三個要素:網絡對話的參與者、網絡對話的平臺和網絡對話的議題。參與網絡對話的人數、參與者的代表性、對話平臺的有效性以及對話議題的針對性都會影響到網絡對話的實踐效果。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虛擬網絡話語空間的形成為網絡對話機制的建構提供了條件。2013年中國網民數量每個月新增440萬,2013年上半年網民總量達到5.91億。急速增加的網民,意味著全民互聯的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的匿名性、連接范圍的廣泛性使得大多網民參與網絡對話有了可能性。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的博客、播客、微博、BBS、手機短信、網聊社區等為網民發表言論、協商討論提供了便利。由于網民的分布漸趨均衡,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的網絡對話將會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對于社會民生問題、政治熱點問題尤其是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議題,網民都愿意積極參與。此外,網絡技術與手機通信的結合使得互聯網的應用更加大眾化。為了促進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的官民對話,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組織網上官民論壇,通過它來促進政府與社會大眾之間的對話與溝通。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可借助網絡論壇發布信息,征求社會民眾的意見;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公眾可以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對政策執行的有效性進行監督和評價;政策執行后,政府可以借助網絡對話來對決策的最終影響進行深入調查,并取得反饋意見。
3.增強雙重話語空間的互動?,F實話語空間與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二者之間既具有一定的關聯,又具有一定的差異。虛擬網絡話語空間反映著現實話語空間,并沖擊著現實話語空間?,F實話語空間則為虛擬網絡話語空間提供了素材和信息來源?,F實生活的狀況會反映到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也會影響到現實生活的變化。但這并不意味著二者之間的一致性。現實生活是多樣化的,網絡世界同現實世界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話語主體面臨著不同的喜怒哀樂。在虛擬網絡世界中,并不能直接看到現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網絡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影射”與“再造”。在市場邏輯的影響下,網絡空間強調的是“有用之用”,而不是“無用之用”。具體說來,“有用之用”指的是事物或者事件的商業價值。凡是具有商業價值的就是有用的,就會在網絡空間中占有一席之地?!盁o用之用”指的是商業價值之外的其他價值,諸如“美感”、“愉悅”、“意義”等各種生活性、主觀性甚至是形而上的情感與體驗。現實生活需要物質也需要情感,而網絡首先被看做是一種商業化的工具。對商業價值的強調意味著:那些沒有商業價值的信息和事件將會受到忽略,而那些沒有一定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的人將被排斥在網絡空間之外。網絡空間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不同社會主體的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只不過他們在網絡空間中所生產和消費的主要是信息和輿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網絡進行商業化開發的過程中,意外地形成了促進網絡政治參與的虛擬網絡話語平臺。智能手機的普及,微博、微信的應用,網絡論壇和網絡社區的建立等各種因素極大增強了網絡輿論的力量,網絡輿論成為影響公共行政的重要因素。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中,“網絡領袖”的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一般政府工作人員的影響力;網民借助其數量方面的優勢對政府的主流話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虛擬網絡話語空間擴展了話語的傳播。一個不起眼的人物,一個看似普通的事件都有可能掀起一場輿論風暴,制造一次“蝴蝶效應”。各種非主流話語的存在正沖擊著主流話語的合法性。現實生活中,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失誤、行為失范也越來越多地反映到虛擬網絡空間之中。據最新統計,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接近6億,但還有一半左右的人口游離在網絡之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隨著網絡政治的發展,誰將代表這些游離在網絡之外的人發言?考慮到現實話語空間和虛擬網絡話語空間的相互影響,迫切需要增強雙重話語空間的互動。
4.互動中的有序參與和適度控制。有序參與和適度控制是促進雙重話語空間互動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在現實話語空間還是在虛擬網絡話語空間,都少不了公眾的參與?,F實話語空間和虛擬網絡話語空間成為公眾參與的兩個主要領域。為了促進雙重話語空間的互動, (下轉第23頁)(上接第16頁)公眾的參與應該是一種有序參與。跟有序參與相對的兩種類型分別是參與排斥和民粹主義。參與排斥的實質是排斥公眾的政治參與;民粹主義則是一種全民式的無序參與。參與排斥不符合民主政治的要求;民粹主義不利于政治制度化的建設。公民參與的主要目的在于表達自身的觀點和利益訴求,并得到公共部門的回應。無序化的參與并不利于話語主體之間的溝通和話語共識的達成。如果參與只是加劇了沖突,增強了對立,那么公民參與就失去了其積極的意義。因此,在雙重話語空間之中,應該尋求一種規范化的有序參與。有序參與需要政府部門的適度控制。不進行控制可能會導致參與的失序和無政府主義;強制性的控制則會引起公眾的反對。話語的有效性需要適度的控制,而一個規范化的公共話語空間需要政府的積極建構。適度控制的標準并不好確立,其總體原則應該是在民主性和有效性、參與性和有序性、規范性和代表性之間尋求動態的平衡。
參考文獻:
[1]梁美妍.基于話語民主的虛擬政治秩序研究[J].學術交
流,2012,(5).
[2][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星河:對互聯網、商業和社會的
反思[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56.
[3][美]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
傳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4]韓志明.從獨白走向對話——網絡時代行政話語模式的
轉向[J].東南學術, 2012,(5).
[5][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后民族結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1.
[責任編輯:宇 輝]